在 AI 时代,我看到太多人工具学得越多,焦虑越深,方向越迷茫——
不是你学得不够,而是你没学到真正能保值的 AI 底层能力

未来五年,谁能掌握这 7 种能力,谁就能在 AI 浪潮里站着赚钱。
今天时间有限,我先讲前 4 种:为什么重要?怎么练?每种我都会给一个可执行方法。

风险意识力

历史上所有大规模技术浪潮,都伴随两个共同现象:

  • 早期学习者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利
  • 犹豫者付出沉重代价

一份 PwC 的 2025 年报告显示:在涵盖六大洲、近十亿则招聘广告的数据里,具备 AI 技能的员工,其工资溢价比去年提升至 56%。这大大印证了及早掌握AI技能的好处。
请添加图片描述

未来,打工的风险,比创业反而更大?哪怕自己搞点副业,都会好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工业时代,稳定来自组织;
在 AI 时代,稳定来自个人能力体系。

打工者的能力与企业深度绑定——
流程能力、岗位技能、部门协作……
这些能力一旦脱离组织,就瞬间失效。

而 AI 正在让这一失效速度成倍加快:

  • 大量重复性岗位被 AI “无声替代”

  • 企业不再需要“工具化个人”,只需要“使用 AI 的个人”

  • 打工者的“生态位”正在变得越来越窄

相反,创业者积累的是自己的资源:产品、客户、个人品牌、内容资产、智能化工作流、复利型知识库

这些都不会因为换公司而归零。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创业,关键是把自己打造成 可脱离组织的超强个体。。程序员岗位的抗风险能力其实不弱,大部分的技术栈还是有很强的迁移力,能迁移到其他赛道和领域。未来一人公司也会成为趋势。

我给大家的实操训练方法:

每个月做一次自我审查,审视“技能半衰期”:

  • 哪些技能 3 年后可能完全失效?
  • 哪些技能会被 AI 全部替代?
  • 哪些技能必须通过 AI 放大?

为什么是3年呢?世界经济论坛(WEF)今年发布的_《未来就业_报告》显示:在数字化转型极快的行业(如 IT/数据分析),技能的「半衰期」估计下降至约 2.5 年左右

解决问题

AI 工具每天几十个,但越学越迷茫,因为工具半衰期太短。
真正的底层能力不是“会用多少工具”,而是 能否用 AI 解决问题

Stripe 之所以变成千亿美元公司,只因为创始人问了一句:
“为什么在线支付这么难接入?”

工具不是核心,问题才是核心。

实操训练方法

每日一题——“问题拆解训练”
每天选一个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写下 3 条:

  1. 真实问题是什么?
  2. 真正的瓶颈是什么?
  3. 用 AI 能不能做得更好?
    坚持 30 天,你会从“工具视角”变成“问题视角”。

判断力

AI让信息获取变得毫无门槛。但信息越多,人就越容易迷失,而且AI也学会了人类的狡黠。为了使回答更具说服力和合理性,它们会编造许多虚拟信息,这就是大模型的幻觉问题。AI时代的判断力在于对机器输出结果进行二次评估。以往同样需要判断力,因为人所撰写的内容存在诸多虚假成分,只不过AI放大了这种虚假程度。以前我们可能会被渣女欺骗,现在我们可能会被“渣女AI”欺骗。

过去,知识最稀缺;现在,判断最稀缺。
巴菲特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
“我不靠记忆赚钱,我靠判断赚钱。”

程序员也是如此:

  • API 不重要
  • 开源库不重要
  • 框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能不能判断:什么逻辑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技术更好。

实操训练方法:

每次问完AI 给出的答案,都问一句:依据是什么?
再让AI给出反面观点或案例。

行动力

在AI时代,《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的,慢思考不是智慧,而是一种风险。不是说提倡我们就不进行慢思考,而是提倡我们不要精神内耗,想太多。

技术更新速度已经从线性变成指数型:

  • 大模型一发布,行业结构隔天就变
  • 工具一升级,一个岗位瞬间被重写
  • 创业者一试错,就可能找到新增长点

在这样的环境里:

计划赶不上变化,推演赶不上现实。
所以,“慢思考”的价值被大大削减。
行动力 > 思考力!

快速行动的本质上是:
用行动代替假设,用反馈代替推演。

程序员过去可能只擅长写代码;
但如今,一个人借助 AI,可以:

  • 自己做产品
  • 自己做 UI
  • 自己写文案
  • 自己做市场验证
  • 自己跑 MVP 上线试错

这让“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成为可能。

快速行动与快速修正,将是未来 10 年最稀缺的能力。

实操训练方法

采用“48 小时行动法则”
遇到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规则:

48 小时内必须产出一个可验证的结果。
不需要完美,不需要规划,只需要动。

比如你有一个像nano banana的好的idea,立马用氛围编程,在48小时内克服困难,上线网站。通过快速行动力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这个视频就先到这。 这4种能力决定了你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下一个视频我将讲后三种,能够放大自己使用AI的复利能力,关注我,我们一起把 AI 用到极致。

未来5年,掌握这7种底层能力的人将在AI时代占据巨大优势!当下2025年正是学习的好时机。上一个视频,我讲解了前四种底层能力,分别是风险意识力、解决问题力,判断力和快速行动力,这一视频,我接着讲后三种能力:

AI交流

实际上,大型模型诞生之后,我们拥有诸多与AI交流的机会,这不仅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是将我们的想法、观点、问题和思维外显化的契机。与AI的交流能力,我总结为一个公式,叫 AI 交流能力 = 思维外显力 + 机器理解。

如今,与AI交流最自然的方式是使用自然语言,而以往则是编程语言。所以,AI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与机器交互的成本。所有人都能通过自然语言来操作机器。它叫做“Vibe Coding(氛围式编程)”。也就是

  • 不需要懂算法
  • 不需要懂语法
  • 只需要能描述你的意图、风格、结构、目标。

因此,现在我也在积极尝试氛围式编程,因为这是我们操作机器、放大自身能力杠杆、让自己摆脱普通打工人身份的最佳途径。

实操训练方法优化自己和AI交流的提示词

领导力

曾几何时,领导力只是上层管理者所特有的能力和特权。然而在AI时代,这项能力普及到了普通人身上。过去,领导的核心对象是人和资源,而现在有了AI,我们的核心对象则转向了AI工具。AI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合作伙伴、秘书、军师,甚至是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它能24小时无条件服从我们的安排。管理者无需再担忧服从性、心理问题,不用担心员工太累、心理不平衡、产生逆反心理等各种人性管理问题。我们只需思考如何最高效地发挥它们的能力。管理对人的能力要求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实操训练方法:

遇到问题不要急着自己亲自做,思考能否让AI做。
与AI交流,学习像领导一样给员工分配任务。

知识沉淀能力

小时候读书时,我其实很讨厌传统教育,甚至有过辍学的念头。就是填鸭式教学,学过的知识如今能派上用场的所剩无几。传统教育是线性的:学 → 忘 → 再学。
随着AI的发展,未来的学习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所谓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自身出发,这就要求AI对我们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个人知识库,包括思考方式、知识经验、工作流程等。
像 Reid Hoffman(LinkedIn 创始人), 他会把每天的思考、判断、经验、失败,都沉淀到个人知识库中。他的知识库,价值胜过创业课百倍。

AI越了解我们,就越能为我们赋能,提供的内容和知识也更贴合我们,更易于消化和理解,从而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同时,我们写过的内容、总结过的知识、记录过的思考,也会在未来不断放大自身价值,相当于我们与AI共同成长,打造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实操训练方法:

建立个人知识库
选择任意工具(Notion/Obsidian/飞书),每天记录:

  • 一条洞察
  • 一条复盘
  • 一条方法
  • 一段经验

从量变开始,不用追求完美结构。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