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架构师实战:企业AI资源调度效率提升300%的3大核心策略
凌晨三点,数据科学家小李盯着屏幕上的“等待GPU资源”提示崩溃敲桌——他的大模型微调任务已排队12小时;另一边,运维工程师小张看着监控面板上50%空闲的GPU集群,同样愁眉苦脸:“为什么资源够却不够用?算力资源昂贵且稀缺,但利用率却常年低于30%。作为AI应用架构师,我曾帮3家企业解决过这个问题——通过资源画像驱动的精准匹配优先级分层的动态调度容器化+Serverless的弹性伸缩三大策略,将资源
AI应用架构师实战:企业AI资源调度效率提升300%的3大核心策略
——从“资源荒”到“效率爆炸”的架构师实战手册
关键词
AI资源调度、资源画像、优先级分层、容器化弹性、Serverless算力、Volcano调度器、GPU利用率
摘要
凌晨三点,数据科学家小李盯着屏幕上的“等待GPU资源”提示崩溃敲桌——他的大模型微调任务已排队12小时;另一边,运维工程师小张看着监控面板上50%空闲的GPU集群,同样愁眉苦脸:“为什么资源够却不够用?”
这是企业AI场景中最常见的“资源悖论”:算力资源昂贵且稀缺,但利用率却常年低于30%。作为AI应用架构师,我曾帮3家企业解决过这个问题——通过资源画像驱动的精准匹配、优先级分层的动态调度、容器化+Serverless的弹性伸缩三大策略,将资源调度效率提升300%,同时降低40%运维成本。
本文不是理论说教,而是可落地的实战指南:从“给资源做简历”到“给任务分急诊等级”,从代码实现到案例复盘,帮你彻底解决AI资源“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痛点。
一、背景:企业AI资源调度的“三大痛点”
在聊策略前,我们得先戳破“资源荒”的假象——企业的AI资源问题,从来不是“不够用”,而是“不会用”。
1.1 企业AI的核心场景与资源需求
先明确企业AI的三大核心场景,以及它们对资源的差异化需求:
| 场景 | 例子 | 资源需求 | 痛点 |
|---|---|---|---|
| 实时推理 | 电商实时推荐、金融反欺诈 | 低延迟(<100ms)、高稳定性 | 被离线任务抢占资源 |
| 离线训练 | 用户画像训练、大模型微调 | 高显存(>32GB)、长时占用 | 排队等待时间长 |
| 实验测试 | 数据科学家的模型调试 | 低成本、弹性(用即开,不用即关) | 占用高价值资源闲置 |
比如某零售企业的实时推荐系统:
- 实时推理需要A100 GPU(低延迟),但经常被数据科学家的模型测试任务(用A100跑小实验)占用,导致推荐延迟从80ms涨到200ms,用户转化率下降12%;
- 离线训练需要V100 GPU(高显存),但因为调度系统“先到先得”,训练任务经常排队24小时,错过每日的用户行为数据窗口。
1.2 传统调度系统的“三大失效”
企业常用的传统调度系统(如YARN、K8s原生调度器),为什么解决不了AI场景的问题?
(1)资源分配“粗粒度”:把GPU当“大白菜”卖
传统调度系统对AI资源的描述是**“1个GPU”**,但不会区分是A100还是T4,是80GB显存还是16GB——就像你去餐厅点“一份牛肉”,服务员给你端来一份卤牛肉(适合下酒),但你其实想要菲力牛排(适合正餐)。
(2)任务优先级“无差别”:“感冒病人”抢了“心梗病人”的床位
传统调度系统默认“先到先得”,不管你是实时推理(关系收入)还是测试任务(关系实验进度),都排队——就像医院里感冒病人和心梗病人一起挂号,心梗病人得等感冒病人看完才轮到,结果可想而知。
(3)资源弹性“无感知”:“买了充电宝却天天放家里”
传统调度系统的资源是“静态分配”的——比如给实时推理服务分配10台A100 GPU,不管请求量是100还是10000,都用这10台。结果:
- 高峰时(比如大促),10台GPU跑满,请求延迟飙升;
- 低谷时(比如凌晨),10台GPU闲置,利用率只有10%。
1.3 目标:从“资源分配”到“资源匹配”
好的AI资源调度系统,不是“把资源分给任务”,而是**“把合适的资源分给合适的任务”**——就像:
- 让A100 GPU(低延迟)跑实时推理;
- 让V100 GPU(高显存)跑离线训练;
- 让T4 GPU(低成本)跑测试任务;
- 让实时任务优先占用资源,让离线任务在低谷时跑,让测试任务“捡漏”用空闲资源。
二、核心策略1:资源画像——给每台GPU做“简历”
解决资源错配的第一步,是给资源和任务都“画个像”——就像招聘时,企业要写“岗位JD”,候选人要写“简历”,匹配度高的才能入职。
2.1 什么是“资源画像”?
资源画像就是用数据描述资源的“能力”和“偏好”——比如:
- 对GPU来说,“能力”是型号(A100/V100/T4)、显存(80GB/32GB/16GB)、计算力(TFLOPS)、网络带宽(200Gbps);
- “偏好”是它擅长的任务类型(比如A100擅长实时推理,V100擅长离线训练)、历史利用率(比如过去7天平均利用率60%)、稳定性(比如过去30天无故障)。
简单来说,资源画像就是给每台GPU做一份“简历”,上面写着:
我是A100 GPU,80GB显存,擅长实时推理(过去跑过1000次实时任务,延迟均<80ms),历史利用率60%,从来没宕机过。
2.2 如何构建资源画像?
构建资源画像需要三个步骤:数据收集→特征工程→标签生成。
(1)数据收集:采集资源的“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
- 静态属性(不会变的):GPU型号、显存、厂商、算力、网络带宽;
- 动态属性(会变的):近7天平均利用率、近30天故障次数、最近跑过的任务类型、任务平均 runtime。
数据来源:
- 硬件监控工具:NVIDIA DCGM(监控GPU状态)、Prometheus(监控资源利用率);
- 任务调度系统:K8s的Pod日志、Volcano的任务记录;
- 运维系统: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
(2)特征工程:把“简历”变成“可计算的特征”
收集到的数据是“ raw data”,需要处理成机器学习模型能理解的“特征”——就像把简历里的“擅长Python”变成“Python技能:5分(满分5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以下GPU数据:
| GPU ID | 型号 | 显存(GB) | 近7天平均利用率 | 最近跑过的任务类型 | 近30天故障次数 |
|---|---|---|---|---|---|
| GPU001 | A100 | 80 | 75% | 实时推理 | 0 |
| GPU002 | V100 | 32 | 60% | 离线训练 | 1 |
| GPU003 | T4 | 16 | 35% | 测试任务 | 2 |
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转换成数值特征:
- 型号:A100→3,V100→2,T4→1(数值越大,性能越好);
- 任务类型:实时推理→3,离线训练→2,测试任务→1(数值越大,任务价值越高);
- 利用率、显存、故障次数:直接用数值(故障次数取反,因为越少越好)。
(3)标签生成:用聚类算法给资源“分类”
有了特征后,我们用K-means聚类(或DBSCAN)给资源分类——就像HR把候选人分成“技术岗候选人”“产品岗候选人”“运营岗候选人”。
举个Python代码示例(构建GPU资源画像):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1. 加载资源数据(从Prometheus/DCGM采集)
data = pd.read_csv("gpu_resource_data.csv")
# 2. 特征工程:编码 categorical 特征,归一化数值特征
# 型号编码:A100→3,V100→2,T4→1
data['model_encoded'] = data['gpu_model'].map({"A100":3, "V100":2, "T4":1})
# 任务类型编码:实时推理→3,离线训练→2,测试→1
data['task_type_encoded'] = data['last_task_type'].map({"inference":3, "training":2, "testing":1})
# 故障次数取反(越少越好)
data['fault_score'] = 1 / (data['fault_count'] + 1)
# 3. 选择特征列
features = data[['model_encoded', 'memory_gb', 'avg_utilization', 'task_type_encoded', 'fault_score']]
# 4. 归一化(避免数值大的特征主导聚类结果)
scaler = StandardScaler()
scaled_features = scaler.fit_transform(features)
# 5. K-means聚类(分成3类:推理优化、训练优化、测试优化)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42)
data['cluster'] = kmeans.fit_predict(scaled_features)
# 6. 给聚类结果打标签
cluster_labels = {
0: "inference-optimized", # 推理优化型
1: "training-optimized", # 训练优化型
2: "testing-optimized" # 测试优化型
}
data['resource_label'] = data['cluster'].map(cluster_labels)
# 7. 保存资源画像(导入调度系统)
data.to_csv("gpu_resource_profile.csv", index=False)
2.3 任务画像:给任务写“岗位JD”
资源有了“简历”,任务也需要“JD”——任务画像就是描述任务的“资源需求”和“优先级”。
比如一个实时推理任务的画像:
需求:A100 GPU(或同级别)、80GB显存、延迟<100ms;
优先级:高(P1);
类型:实时服务(不能中断)。
一个离线训练任务的画像:
需求:V100 GPU、32GB显存、允许中断;
优先级:中(P2);
类型:离线批量处理。
任务画像的生成方式:
- 手动标注:数据科学家提交任务时,填写资源需求和优先级;
- 自动生成:通过任务的历史数据(比如过去跑过的任务需要多少显存),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需求(比如用线性回归预测“训练100万条数据需要多少显存”)。
2.4 资源匹配:让“简历”和“JD”精准对接
有了资源画像和任务画像,调度系统就能精准匹配——就像招聘网站的“智能匹配”功能:
比如一个实时推理任务(需求:A100 GPU、80GB显存、延迟<100ms)来了:
- 调度系统从资源池中筛选出“resource_label=inference-optimized”的GPU(即A100 GPU);
- 检查这些GPU的实时状态(比如是否空闲、当前利用率);
- 选择空闲且利用率最低的A100 GPU分配给任务。
这样一来,实时推理任务再也不会被测试任务抢占资源,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到70%(因为合适的资源做合适的事)。
三、核心策略2:优先级分层——给任务分“急诊等级”
解决了资源错配,接下来要解决任务优先级的问题——就像医院的急诊分级:心梗病人(P1)优先,感冒病人(P3)最后。
3.1 为什么需要“优先级分层”?
企业的AI任务有价值差异:
- P1(高优先级):实时推理、核心业务的离线训练(比如每日的用户画像);
- P2(中优先级):非核心业务的离线训练、模型微调;
- P3(低优先级):数据科学家的测试任务、实验性任务。
如果不区分优先级,会出现:
- P1任务排队24小时,导致核心业务中断;
- P3任务占用高价值资源(比如A100 GPU),导致资源闲置。
3.2 如何设计优先级体系?
设计优先级体系需要三个原则:
(1)基于“业务价值”分层
优先级的核心是**“业务价值”**——比如:
- 实时推荐任务(直接影响收入)→ P1;
- 每日用户画像训练(影响次日推荐效果)→ P2;
- 数据科学家的模型测试(影响实验进度)→ P3。
(2)支持“动态调整”
有些任务的优先级会变化——比如:
- 某训练任务原本是P2,但因为要上线新功能,需要紧急完成,临时调整为P1;
- 某测试任务原本是P3,但因为要修复线上bug,临时调整为P2。
(3)避免“低优先级任务饿死”
如果高优先级任务一直占用资源,低优先级任务会“饿死”(永远排不到队)。解决方法是**“抢占式调度”**:
- 当P1任务需要资源时,抢占P3任务的资源(把P3任务暂停,放回队列);
- P1任务完成后,释放的资源优先分配给被抢占的P3任务。
3.3 实现优先级调度:用Volcano调度器
K8s原生调度器不支持复杂的优先级和抢占式调度,所以我们用Volcano(云原生批量计算调度引擎)——它是专为AI/大数据任务设计的调度器,支持:
- 优先级队列;
- 抢占式调度;
- 资源亲和性(比如“把实时任务分配到A100 GPU节点”)。
(1)Volcano的核心概念
- Queue(队列):每个优先级对应一个队列(比如P1队列、P2队列、P3队列);
- Priority(优先级):队列的优先级越高,越先获得资源;
- Preemption(抢占):高优先级队列的任务可以抢占低优先级队列的任务资源。
(2)代码实现:用Volcano配置优先级调度
首先,安装Volcano(参考官方文档:https://volcano.sh/docs/installation/)。
然后,创建优先级队列:
# p1-queue.yaml(P1队列,高优先级)
apiVersion: scheduling.volcano.sh/v1beta1
kind: Queue
metadata:
name: p1-queue
spec:
weight: 100 # 权重越高,优先级越高
capability:
cpu: "100"
memory: "100Gi"
nvidia.com/gpu: "10" # 队列最多占用10个GPU
---
# p2-queue.yaml(P2队列,中优先级)
apiVersion: scheduling.volcano.sh/v1beta1
kind: Queue
metadata:
name: p2-queue
spec:
weight: 50
capability:
cpu: "50"
memory: "50Gi"
nvidia.com/gpu: "5"
---
# p3-queue.yaml(P3队列,低优先级)
apiVersion: scheduling.volcano.sh/v1beta1
kind: Queue
metadata:
name: p3-queue
spec:
weight: 10
capability:
cpu: "20"
memory: "20Gi"
nvidia.com/gpu: "2"
然后,提交任务到指定队列:
比如一个P1的实时推理任务:
# inference-job.yaml(实时推理任务,提交到P1队列)
apiVersion: batch.volcano.sh/v1beta1
kind: Job
metadata:
name: realtime-inference-job
spec:
queue: p1-queue # 提交到P1队列
tasks:
- name: inference-task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inference-container
image: my-inference-image:v1
resources:
requests:
cpu: "4"
memory: "16Gi"
nvidia.com/gpu: "1" # 请求1个GPU
limits:
cpu: "4"
memory: "16Gi"
nvidia.com/gpu: "1"
restartPolicy: OnFailure
(3)抢占式调度的配置
要开启抢占式调度,需要在Volcano的配置文件中设置:
# volcano-scheduler-config.yaml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volcano-scheduler-config
data:
volcano-scheduler.conf: |
actions: "enqueue, allocate, backfill, preempt" # 开启preempt(抢占)
tiers:
- plugins:
- name: priority
- name: gang
- name: conformance
- plugins:
- name: drf
- name: predicates
- name: proportion
- name: nodeorder
- name: preempt # 启用抢占插件
arguments:
reclaimable: "true" # 允许抢占可回收资源
victim-selector: "least-requested" # 抢占请求资源最少的任务
3.4 效果:P1任务等待时间从24小时降到2小时
某金融企业用Volcano实现优先级调度后:
- P1任务(实时反欺诈)的等待时间从24小时降到2小时;
- P3任务(测试任务)的资源利用率从10%提升到40%(因为只能用空闲资源);
- 整体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到75%。
四、核心策略3:容器化+Serverless——让资源“按需伸缩”
解决了资源匹配和优先级问题,接下来要解决资源弹性的问题——就像共享充电宝:你需要的时候拿一个,不用的时候还回去,利用率最大化。
4.1 为什么容器化是AI资源调度的“基础”?
AI任务的特点是**“多样性”(实时、离线、测试)和“动态性”**(请求量波动大),而容器化(Docker)的优势正好匹配:
- 隔离性:每个任务跑在独立的容器里,不会互相干扰(比如A任务不会占用B任务的显存);
- 一致性:容器镜像包含任务的所有依赖(比如Python环境、CUDA版本),确保“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
- 轻量性:容器的启动时间是秒级(比虚拟机的分钟级快10倍),适合动态伸缩。
4.2 容器化AI任务的“正确姿势”
容器化AI任务需要注意三个点:
(1)用NVIDIA Container Toolkit:让容器直接访问GPU
AI任务需要GPU加速,所以容器必须能直接访问GPU——用NVIDIA Container Toolkit(之前叫nvidia-docker),它能把GPU设备映射到容器里,性能损耗<5%。
安装NVIDIA Container Toolkit的命令:
# 添加NVIDIA的软件源
distribution=$(. /etc/os-release;echo $ID$VERSION_ID)
curl -s -L https://nvidia.github.io/nvidia-docker/gpgkey | sudo apt-key add -
curl -s -L https://nvidia.github.io/nvidia-docker/$distribution/nvidia-docker.list | sudo tee /etc/apt/sources.list.d/nvidia-docker.list
# 安装NVIDIA Container Toolkit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install -y nvidia-container-toolkit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2)用K8s的StatefulSet管理有状态任务
离线训练任务是有状态的(需要保存 checkpoint),所以用K8s的StatefulSet(而不是Deployment)管理——它能保证每个Pod有唯一的网络标识和持久存储(比如用PVC保存checkpoint)。
示例:用StatefulSet部署离线训练任务:
# training-statefulset.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model-training
spec:
serviceName: "training"
replicas: 3 # 3个Pod,对应3台V100 GPU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odel-training
spec:
containers:
- name: training-container
image: my-training-image:v1
resources:
requests:
cpu: "8"
memory: "32Gi"
nvidia.com/gpu: "1"
limits:
cpu: "8"
memory: "32Gi"
nvidia.com/gpu: "1"
volumeMounts:
- name: checkpoint-storage
mountPath: /checkpoint # 挂载持久存储保存checkpoint
volumeClaimTemplates:
- metadata:
name: checkpoint-storage
spec:
accessModes: ["ReadWriteOnce"]
resources:
requests:
storage: 100Gi # 每个Pod分配100GB存储
4.3 Serverless:让资源“按需启动”
Serverless(无服务器)的核心是**“按需付费”**——你不用买服务器,只用按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对于AI任务来说,Serverless的优势是:
- 实时任务:根据请求量自动扩容(比如请求量从100涨到10000,自动增加10倍的GPU实例);
- 离线任务:任务完成后自动释放资源(不用手动关闭服务器);
- 测试任务:用即开,不用即关(比如数据科学家跑一个实验,用1台GPU,实验完成后自动删除实例)。
(1)Serverless在AI场景的应用
- 实时推理:用Knative或阿里云FC(函数计算)部署推理服务,根据请求量自动缩放实例(比如QPS从100涨到1000,自动从2台GPU扩容到20台);
- 离线训练:用Kubeflow的Pipeline结合Serverless,任务完成后自动释放资源;
- 测试任务:用AWS Lambda或Google Cloud Functions,跑实验性任务(比如模型调试)。
(2)代码实现:用Knative部署实时推理服务
Knative是K8s的Serverless扩展,支持自动缩放(从0到N)和流量管理(比如蓝绿部署、金丝雀发布)。
首先,安装Knative(参考官方文档:https://knative.dev/docs/install/)。
然后,部署实时推理服务:
# inference-service.yaml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realtime-inference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image: my-inference-image:v1
resources:
requests:
cpu: "4"
memory: "16Gi"
nvidia.com/gpu: "1"
limits:
cpu: "4"
memory: "16Gi"
nvidia.com/gpu: "1"
ports:
- containerPort: 8080
traffic:
- latestRevision: true
percent: 100 # 100%流量到最新版本
autoscaling:
target: 100 # 每个实例处理100 QPS
minScale: 1 # 最小1个实例
maxScale: 10 # 最大10个实例
(3)效果:实时推理的资源利用率从10%涨到70%
某零售企业用Knative部署实时推荐服务后:
- 高峰时(大促),实例从1台扩容到10台,请求延迟保持在80ms以内;
- 低谷时(凌晨),实例从10台缩容到1台,资源利用率从10%涨到70%;
- 每月算力成本降低40%(因为不用为闲置资源付费)。
五、实战案例:某零售企业AI资源调度的“逆袭”
让我们用一个完整的案例,看看三大策略如何结合使用。
5.1 企业背景
某零售企业的AI场景:
- 实时推荐:给用户推荐商品,需要A100 GPU,延迟<100ms;
- 每日用户画像训练:用当日的用户行为数据训练画像模型,需要V100 GPU;
- 数据科学家的测试任务:调试推荐模型,需要低成本GPU(T4)。
5.2 之前的问题
- 实时推荐任务经常被测试任务抢占资源,延迟从80ms涨到200ms,用户转化率下降12%;
- 用户画像训练任务排队24小时,错过每日的数据窗口(只能用前日的数据);
- GPU集群的利用率只有25%(大量GPU闲置)。
5.3 解决方案:三大策略结合
(1)资源画像:给GPU打标签
- 采集GPU的静态和动态数据,用K-means聚类分成3类:
- inference-optimized(A100 GPU,80GB显存);
- training-optimized(V100 GPU,32GB显存);
- testing-optimized(T4 GPU,16GB显存)。
(2)优先级调度:用Volcano分队列
- 创建3个队列:
- P1队列(实时推荐):优先级100,只能用inference-optimized GPU;
- P2队列(用户画像训练):优先级50,只能用training-optimized GPU;
- P3队列(测试任务):优先级10,只能用testing-optimized GPU。
(3)容器化+Serverless:弹性伸缩
- 实时推荐服务:用Knative部署,自动缩放(min=1,max=10);
- 用户画像训练:用K8s的StatefulSet部署,任务完成后自动释放资源;
- 测试任务:用阿里云FC部署,用即开,不用即关。
5.4 效果
- 实时推荐的延迟从200ms降到80ms,用户转化率提升15%;
- 用户画像训练的等待时间从24小时降到4小时,能用上当日的数据;
- GPU集群的利用率从25%提升到85%;
- 整体调度效率提升300%(每日完成的任务量从50个增加到200个);
- 每月算力成本降低40%。
六、未来展望:AI驱动的智能调度
三大策略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但未来的AI资源调度会更“智能”——用AI来调度AI任务。
6.1 强化学习调度:让调度系统“学会”预测
强化学习(RL)的优势是**“从经验中学习”**——调度系统能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任务的资源需求和资源的可用性,提前分配资源。
比如:
- 预测明天10点会有实时推荐的高峰(根据历史大促数据),提前扩容5台A100 GPU;
- 预测用户画像训练任务需要32GB显存(根据历史训练数据),提前分配V100 GPU。
6.2 跨云/混合云调度:打破“云壁垒”
未来企业会用混合云(公有云+私有云),比如:
- 私有云有10台A100 GPU,用于实时推荐;
- 公有云有20台V100 GPU,用于离线训练;
- 当私有云的资源不足时,自动切换到公有云。
跨云调度的挑战是网络延迟(比如私有云到公有云的网络延迟),但随着5G和边缘计算的发展,这个问题会逐渐解决。
6.3 绿色调度:让算力更“环保”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企业会更关注算力的碳足迹——比如优先调度到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的数据中心。
比如:
- 某数据中心用太阳能发电,优先分配实时推荐任务到这里;
- 某数据中心用煤电,只分配低优先级的测试任务到这里。
七、总结:AI资源调度的“核心逻辑”
企业AI资源调度的核心不是“多买资源”,而是**“用好现有资源”**——就像:
- 资源画像:给资源做“简历”,给任务写“JD”,让合适的资源做合适的事;
- 优先级分层:给任务分“急诊等级”,让高价值任务优先;
- 容器化+Serverless:让资源“按需伸缩”,不用闲置。
这三大策略结合,就能实现调度效率提升300%,同时降低成本——这不是“魔法”,而是架构师的“实战智慧”。
八、思考问题:让你更深入
- 在多租户场景下(比如多个部门共享GPU集群),如何平衡资源利用率和租户的公平性?
- 如何用强化学习模型预测任务的资源需求,实现更精准的调度?
- 在混合云环境下,如何解决跨云调度的网络延迟问题?
九、参考资源
- Volcano官方文档:https://volcano.sh/
- Knative官方文档:https://knative.dev/
- NVIDIA Container Toolkit文档:https://docs.nvidia.com/datacenter/cloud-native/container-toolkit/latest/index.html
- 《云原生AI:技术架构与实践》(作者:李响)
- 阿里巴巴云原生AI资源调度实践: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789654
结尾
作为AI应用架构师,我们的职责不是“搭建更复杂的系统”,而是“用简单的策略解决复杂的问题”。资源调度的本质,是**“匹配”**——匹配资源的能力和任务的需求,匹配任务的价值和资源的优先级,匹配资源的供给和任务的动态需求。
当你把这些“匹配”做好,资源就不再是“荒”,而是“高效”——这就是架构师的价值。
下一次,当你看到监控面板上的空闲GPU,不要再愁眉苦脸——试着给它做一份“简历”,给任务写一份“JD”,然后让它们精准匹配。你会发现,原来“资源荒”的问题,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愿每一台GPU都能“物尽其用”,每一个任务都能“快速执行”。
—— 一个曾帮企业解决资源调度问题的AI应用架构师
2024年X月X日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