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遇到媒体:像班级传纸条一样读懂数据传播的魔法

关键词:大数据、媒体科技、数据传播、用户画像、推荐算法、实时分析、内容个性化
摘要:小时候班级里传纸条总怕传错人?现在刷短视频却总刷到“心尖尖上的内容”——这背后藏着大数据给媒体传播变的“魔法”。本文用“班级传纸条”的生活场景类比,一步步拆解大数据如何让媒体从“广撒网”变成“精准递纸条”:从“收集全班兴趣”的数据采集,到“给每个人画兴趣卡片”的用户画像,再到“智能选纸条”的推荐算法,最后“立刻送到手上”的实时传播。我们会用Python写一个简单的“校园媒体推荐系统”,用数学公式讲清推荐的逻辑,还会聊一聊“刷不完的抖音”“总能猜中你心意的头条”背后的实际应用。读完这篇,你会明白:大数据不是“黑箱”,而是一群帮你“精准传纸条”的小助手。

背景介绍:从“乱传纸条”到“精准递信”的媒体革命

目的和范围

我们要解决一个“灵魂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媒体总能“猜中”你喜欢什么? 比如你刷抖音时,刚看完一条猫的视频,下一条准是更萌的猫;你读今日头条,刚点了篇“AI画画”的文章,首页就全是科技新闻。这不是“巧合”,而是大数据给媒体传播重构了底层逻辑——从“不管谁看都发”的“广播模式”,变成了“看你喜欢才发”的“精准模式”。

本文会覆盖:

  1. 大数据如何“收集”你的兴趣(像班级里的“消息小助手”记笔记);
  2. 如何把兴趣变成“可计算的卡片”(用户画像);
  3. 如何用算法“选”你喜欢的内容(推荐算法);
  4. 如何“立刻”把内容送到你手上(实时传播);
  5. 用代码实战一个“校园媒体推荐系统”。

预期读者

  • 刚接触大数据/媒体的学生:想明白“刷视频为什么总推我喜欢的”;
  • 职场新人:想了解媒体行业的“数据逻辑”;
  • 普通用户:好奇“我的兴趣是怎么被‘算’出来的”。

文档结构概述

我们会用“班级传纸条”的故事贯穿全文:

  1. 故事引入:用小时候传纸条的痛点,引出媒体传播的变化;
  2. 核心概念:把大数据、用户画像、推荐算法变成“班级里的角色”;
  3. 原理架构:画一张“传纸条的流程图”,讲清数据怎么“流”起来;
  4. 算法实战:用Python写一个“校园推荐系统”,亲手体验“精准递纸条”;
  5. 应用场景:拆解开“抖音”“头条”的推荐逻辑;
  6. 未来挑战:聊一聊“信息茧房”“隐私”这些绕不开的问题。

术语表:把“技术黑话”变成“班级方言”

核心术语定义
技术术语 班级方言解释
数据采集 小助手偷偷记下来“小明喜欢海贼王”“小红爱喝奶茶”
用户画像 给每个同学做一张“兴趣卡片”,写清爱好、习惯
推荐算法 班长根据“兴趣卡片”,选你可能喜欢的纸条
实时分析 刚发生的事(比如“社团招新”)立刻传给相关的人
内容个性化 给小明传“海贼王社团”的纸条,给小红传“奶茶店折扣”
相关概念解释
  • 广播模式:以前的媒体像“全班发同一张纸条”——不管你喜欢什么,都给你发;
  • 精准模式:现在的媒体像“给每个人发专属纸条”——只发你喜欢的;
  • 协同过滤:一种推荐算法,原理是“和你喜欢一样东西的人,也会喜欢另一样东西”(比如小明和小红都喜欢海贼王,小红还喜欢柯南,那小明可能也喜欢柯南)。

核心概念与联系:班级里的“大数据传纸条团队”

故事引入:小时候传纸条的“痛点”

小时候上课传纸条,你想给小明传一张“下午去操场打篮球”的纸条,得先递给同桌,同桌再递给前桌,前桌再递给小明——中间可能被老师截胡,可能传错给小红,可能小明没收到。那时候你肯定想:要是能直接把纸条“变”到小明手里就好了!

现在的媒体传播,就实现了这个“愿望”:你刷抖音时,想看猫视频,抖音立刻给你推;你读头条时,想看科技新闻,头条立刻给你上——这背后的“魔法”,就是大数据组成的“传纸条团队”:

  1. 数据小助手:收集你所有的“兴趣线索”(比如刷猫视频的时间、点赞的文章);
  2. 画像设计师:把线索变成“兴趣卡片”(比如“张三:猫、科技、篮球”);
  3. 智能班长:根据“兴趣卡片”选你可能喜欢的内容;
  4. 快递员:把内容“立刻”送到你手机上。

核心概念解释:像给小学生讲“班级分工”

核心概念一:大数据——班级里的“消息小助手”

大数据不是“很大很大的数据”,而是**“能帮你找规律的小助手”**。比如班级里的小助手,每天记下来:

  • 小明今天看了3次《海贼王》漫画;
  • 小红买了2杯奶茶;
  • 小刚连续3天去操场打篮球。

这些“小记录”加起来,就是“班级大数据”。小助手的任务不是“记很多”,而是“记对”——记那些能反映你兴趣的“行为”(比如“看漫画”“买奶茶”),而不是“名字”“年龄”这些没用的信息。

核心概念二:用户画像——给每个同学做“兴趣卡片”

用户画像不是“画你的脸”,而是**“把你的兴趣写成一张能算的卡片”**。比如小助手把小明的记录整理成:

小明:海贼王(★★★★☆)、篮球(★★★☆☆)、可乐(★★☆☆☆)

这里的“★”是“兴趣程度”——看漫画的次数越多,星星越多。这张卡片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被计算机“读懂”。比如计算机看到“海贼王★★★★☆”,就知道“小明超喜欢海贼王”。

核心概念三:推荐算法——智能班长“选纸条”

推荐算法不是“猜你的心思”,而是**“根据兴趣卡片找规律”**。比如班长拿到小明的卡片(海贼王★★★★☆),再看小红的卡片(海贼王★★★★☆、柯南★★★☆☆),就会想:“小明和小红都喜欢海贼王,小红还喜欢柯南,那小明可能也喜欢柯南”——于是把“柯南新更的漫画”纸条传给小明。

这就是推荐算法里的“协同过滤”——找和你“兴趣像”的人,推荐他们喜欢的东西

核心概念四:实时传播——立刻送到手上的“快递员”

实时传播不是“发得快”,而是**“刚发生的事,立刻传给需要的人”**。比如学校刚通知“下午有海贼王主题社团招新”,小助手立刻告诉班长,班长立刻看“兴趣卡片”——小明、小红、小刚的卡片里有“海贼王”,于是立刻把“招新消息”传给他们。

这就是现在媒体的“实时推送”——比如新闻APP刚收到“某地地震”的消息,立刻推给“关注地震”的用户;比如电商APP刚有“猫零食打折”,立刻推给“养宠用户”。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像“传纸条团队”的分工

这四个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像“班级里的团队”一样合作:

  1. 数据小助手→画像设计师:小助手收集的“行为记录”,交给画像设计师做成“兴趣卡片”;
  2. 画像设计师→智能班长:班长用“兴趣卡片”找规律,选要传的纸条;
  3. 智能班长→快递员:快递员把选好的纸条“立刻”传给对应的人;
  4. 快递员→数据小助手:快递员还会把“小明有没有看纸条”“有没有点赞”告诉小助手,小助手再更新“兴趣卡片”——这样循环下去,推荐会越来越准。

核心概念原理和架构:传纸条的“流程图”

我们用一张“班级传纸条”的流程图,讲清大数据在媒体传播中的“流动逻辑”:

  1. 数据采集:小助手收集“小明看漫画”“小红买奶茶”的行为;
  2. 数据处理:画像设计师把行为变成“兴趣卡片”(比如“小明:海贼王★★★★☆”);
  3. 算法推荐:智能班长用“协同过滤”选纸条(比如给小明推“柯南漫画”);
  4. 实时推送:快递员把纸条传给小明;
  5. 反馈循环:小明“点赞”了柯南漫画,小助手把“柯南★★☆☆☆”加到小明的卡片里——下次推荐更准。

Mermaid 流程图:用代码画“传纸条的流程”

graph TD
    A[数据采集:收集行为记录] --> B[数据处理:生成用户画像]
    B --> C[算法推荐:选专属内容]
    C --> D[实时推送:传给用户]
    D --> E[反馈循环:更新画像]
    E --> B

这个流程图的意思是:数据从“收集”到“推送”,再“反馈更新”,形成一个循环——越循环,推荐越准。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用Python写一个“校园推荐系统”

算法原理:协同过滤的“数学魔法”

推荐算法里最常用的是“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它的核心逻辑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你喜欢一样东西的人,也会喜欢另一样东西。

比如:

  • 用户A喜欢:猫、狗、篮球;
  • 用户B喜欢:猫、兔子、奶茶;
  • 用户C喜欢:狗、足球、矿泉水。

协同过滤会计算“用户A和用户B的相似度”——因为他们都喜欢“猫”,所以相似度高;然后推荐“用户B喜欢但用户A没看过的”(兔子、奶茶)给用户A。

数学公式:余弦相似度(计算“兴趣像不像”)

要计算两个用户的“相似度”,我们用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它能衡量两个“兴趣向量”的“夹角大小”:夹角越小,相似度越高。

公式是:
cos(θ)=A⋅B∥A∥∥B∥ \text{cos}(\theta) = \frac{\mathbf{A} \cdot \mathbf{B}}{\|\mathbf{A}\| \|\mathbf{B}\|} cos(θ)=A∥∥BAB

  • A⋅B\mathbf{A} \cdot \mathbf{B}AB:两个向量的“点积”(共同兴趣的数量);
  • ∥A∥\|\mathbf{A}\|A:向量A的“模长”(用户A的兴趣总数的平方根);
  • ∥B∥\|\mathbf{B}\|B:向量B的“模长”(用户B的兴趣总数的平方根)。
举例说明:计算小明和小红的相似度

假设:

  • 小明的兴趣向量:[海贼王, 篮球, 可乐] → 对应数字向量 [1,1,1](1表示“喜欢”);
  • 小红的兴趣向量:[海贼王, 柯南, 奶茶] → 对应数字向量 [1,1,1]。

计算步骤:

  1. 点积:共同兴趣是“海贼王”,所以点积=1×1 + 0×1 + 0×1 = 1(只有海贼王是共同的);
  2. 模长:小明的模长=√(1²+1²+1²)=√3≈1.732;小红的模长=√3≈1.732;
  3. 余弦相似度:1/(1.732×1.732)=1/3≈0.33。

这说明小明和小红的“兴趣相似度”是33%——不算特别高,但足够推荐小红喜欢的“柯南”给小明了。

具体操作步骤:用Python实现“协同过滤推荐”

我们来写一个简单的“校园媒体推荐系统”——假设我们有一个“校园公众号”,用户是学生,内容是“校园新闻”“社团活动”“美食推荐”。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个学生推荐他可能喜欢的内容

步骤1:准备数据(模拟学生兴趣)

首先,我们用字典模拟“学生的兴趣记录”——key是学生名字,value是他喜欢的内容:

# 模拟学生兴趣数据:key=学生名字,value=喜欢的内容列表
student_interests = {
    "小明": ["海贼王社团招新", "操场篮球比赛", "食堂可乐折扣"],
    "小红": ["海贼王社团招新", "柯南主题班会", "校门口奶茶买一送一"],
    "小刚": ["操场篮球比赛", "足球社团训练", "便利店矿泉水促销"],
    "小美": ["柯南主题班会", "图书馆漫画展", "奶茶店新品试喝"],
    "小强": ["足球社团训练", "食堂盖浇饭优惠", "操场夜跑活动"]
}
步骤2:计算用户相似度(余弦相似度)

接下来,写一个函数计算两个学生的“兴趣相似度”——用我们刚才讲的余弦相似度公式:

def calculate_similarity(interests1, interests2):
    """计算两个学生的兴趣相似度(余弦相似度)"""
    # 1. 找共同兴趣(点积的分子)
    common = set(interests1) & set(interests2)
    dot_product = len(common)  # 共同兴趣的数量就是点积
    
    # 2. 计算模长(分母)
    norm1 = len(interests1) ** 0.5  # 兴趣1的模长:√(兴趣数量)
    norm2 = len(interests2) ** 0.5  # 兴趣2的模长
    
    # 3. 避免除以0(如果没有共同兴趣,相似度为0)
    if norm1 == 0 or norm2 == 0:
        return 0
    
    # 4. 计算余弦相似度
    return dot_product / (norm1 * norm2)
步骤3:推荐函数(找相似用户,推荐内容)

然后,写一个推荐函数:找到和当前学生最像的人,推荐他喜欢但当前学生没看过的内容

def recommend_content(student_name):
    """给指定学生推荐内容"""
    # 1. 拿到当前学生的兴趣
    current_interests = student_interests[student_name]
    
    # 2. 计算当前学生和其他所有学生的相似度
    similarities = []
    for other_student, other_interests in student_interests.items():
        if other_student == student_name:
            continue  # 跳过自己
        sim = calculate_similarity(current_interests, other_interests)
        similarities.append((sim, other_student))
    
    # 3. 按相似度从高到低排序,取最像的学生
    similarities.sort(reverse=True)  # 降序排序
    top_student = similarities[0][1]  # 最像的学生
    
    # 4. 找最像的学生喜欢但当前学生没看过的内容
    recommended = []
    for content in student_interests[top_student]:
        if content not in current_interests:
            recommended.append(content)
    
    return recommended
步骤4:测试推荐效果

我们来测试一下:给小明推荐内容——小明喜欢“海贼王社团招新”“操场篮球比赛”“食堂可乐折扣”,最像的学生是谁?

运行代码:

print("给小明的推荐:", recommend_content("小明"))

输出结果:

给小明的推荐: ['柯南主题班会', '校门口奶茶买一送一']

解释:小明最像的学生是小红(相似度≈0.33),小红喜欢的“柯南主题班会”“校门口奶茶买一送一”是小明没看过的,所以推荐这两个内容——是不是和我们之前的例子一模一样?

项目实战:搭建一个“校园媒体推荐系统”

开发环境搭建

我们用Flask(Python的轻量级Web框架)做一个简单的“校园推荐API”——用户输入自己的名字,API返回推荐内容。

需要安装的库:

  • Flask:用于搭建Web服务;
  • pandas:用于处理数据(可选,这里我们用字典模拟数据)。

安装命令:

pip install flask

源代码详细实现和代码解读

我们写一个Flask应用,提供一个/recommend接口: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 1. 模拟学生兴趣数据(和之前一样)
student_interests = {
    "小明": ["海贼王社团招新", "操场篮球比赛", "食堂可乐折扣"],
    "小红": ["海贼王社团招新", "柯南主题班会", "校门口奶茶买一送一"],
    "小刚": ["操场篮球比赛", "足球社团训练", "便利店矿泉水促销"],
    "小美": ["柯南主题班会", "图书馆漫画展", "奶茶店新品试喝"],
    "小强": ["足球社团训练", "食堂盖浇饭优惠", "操场夜跑活动"]
}

# 2. 相似度计算函数(和之前一样)
def calculate_similarity(interests1, interests2):
    common = set(interests1) & set(interests2)
    dot_product = len(common)
    norm1 = len(interests1) ** 0.5
    norm2 = len(interests2) ** 0.5
    if norm1 == 0 or norm2 == 0:
        return 0
    return dot_product / (norm1 * norm2)

# 3. 推荐函数(和之前一样)
def recommend_content(student_name):
    current_interests = student_interests.get(student_name)
    if not current_interests:
        return []  # 如果学生不存在,返回空
    similarities = []
    for other_student, other_interests in student_interests.items():
        if other_student == student_name:
            continue
        sim = calculate_similarity(current_interests, other_interests)
        similarities.append((sim, other_student))
    similarities.sort(reverse=True)
    if not similarities:
        return []
    top_student = similarities[0][1]
    recommended = [content for content in student_interests[top_student] if content not in current_interests]
    return recommended

# 4. 初始化Flask应用
app = Flask(__name__)

# 5. 定义推荐接口:GET /recommend?name=小明
@app.route('/recommend', methods=['GET'])
def get_recommendation():
    student_name = request.args.get('name')  # 从URL参数中拿学生名字
    if not student_name:
        return jsonify({"error": "请输入学生名字"}), 400
    recommendations = recommend_content(student_name)
    return jsonify({
        "student": student_name,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ations
    })

# 6. 运行应用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代码解读与测试

  1. 运行应用:在终端运行python app.py,Flask会启动一个本地服务器(默认地址:http://127.0.0.1:5000/);
  2. 测试接口:打开浏览器,访问http://127.0.0.1:5000/recommend?name=小明,会返回JSON结果:
    {
        "student": "小明",
        "recommendations": ["柯南主题班会", "校门口奶茶买一送一"]
    }
    
  3. 扩展:你可以把student_interests换成真实的数据库(比如SQLite、MySQL),把“兴趣记录”换成真实的用户行为(比如“点击文章”“点赞视频”)——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推荐系统”!

实际应用场景:那些你每天用的“大数据媒体”

场景1:抖音的“无限推荐页”

抖音的“推荐页”为什么总刷不完?因为它的“传纸条团队”太强大:

  • 数据采集:收集你“刷视频的时长”“点赞”“评论”“转发”“划过”的所有行为;
  • 用户画像:给你做一张“兴趣卡片”,比如“张三:猫★★★★☆、美食★★★☆☆、科技★★☆☆☆”;
  • 推荐算法:用“协同过滤+深度学习”(比我们写的复杂,但逻辑一样)选你可能喜欢的视频;
  • 实时传播:每刷完一个视频,立刻推下一个——因为算法“知道”你会喜欢。

场景2: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新闻”

今日头条为什么能“猜中”你想看的新闻?因为:

  • 数据采集:收集你“阅读的新闻类别”“停留时间”“评论关键词”;
  • 用户画像:比如“李四:科技★★★★☆、体育★★★☆☆、娱乐★★☆☆☆”;
  • 推荐算法:如果很多“科技爱好者”都看了“AI画猫”的新闻,就推给你;
  • 实时传播:刚出的“科技新闻”,立刻推给“科技爱好者”。

场景3:电商直播的“精准推送”

淘宝直播为什么总推你“想买的东西”?因为:

  • 数据采集:收集你“浏览的商品”“加入购物车的商品”“购买的商品”;
  • 用户画像:比如“王五:猫零食★★★★☆、宠物玩具★★★☆☆、猫粮★★☆☆☆”;
  • 推荐算法:如果“猫零食爱好者”都在看“猫条直播”,就推给你;
  • 实时传播:直播开始前10分钟,立刻推给你。

工具和资源推荐:从“入门”到“实战”

数据采集工具

  • Scrapy:Python的爬虫框架,用来收集网页数据(比如爬取新闻内容、用户评论);
  • Flume:Apache的开源工具,用来收集日志数据(比如APP的用户行为日志);
  • Google Analytics:网站分析工具,用来收集网站的用户行为(比如点击、浏览时长)。

数据处理工具

  • Pandas:Python的数据分析库,用来处理结构化数据(比如用户兴趣记录);
  • Spark:Apache的开源工具,用来处理大规模数据(比如抖音的用户行为数据);
  • Hadoop:Apache的开源框架,用来存储和处理大数据(比如今日头条的新闻数据)。

推荐算法工具

  • TensorFlow Recommenders:Google的推荐算法库,用来构建深度学习推荐系统;
  • Surprise:Python的推荐系统库,用来实现协同过滤等传统推荐算法;
  • LightFM:Python的推荐算法库,支持“协同过滤+内容过滤”(结合用户兴趣和内容特征)。

学习资源

  • 书籍:《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故事讲清大数据的价值;《推荐系统实践》(项亮)——系统讲推荐算法;
  • 课程:Coursera《大数据导论》(IBM)、Udacity《推荐系统工程师》;
  • 博客:知乎“大数据”话题、Medium“Data Science”专栏。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大数据不是“完美魔法”

未来趋势:从“精准”到“更懂你”

  1. 情绪感知推荐:通过“语音识别”“表情识别”判断你的情绪,比如你今天难过,推搞笑视频;你今天兴奋,推刺激的游戏视频;
  2. 跨媒体推荐:比如你看了一篇“猫的文章”,推相关的“猫视频”“猫漫画”“猫玩具”——打通文字、视频、电商的边界;
  3. 主动推荐:比如你快过生日了,推“生日蛋糕的优惠”;你要考试了,推“复习资料的文章”——提前预判你的需求。

挑战:大数据的“副作用”

  1. 信息茧房:如果你总看猫视频,算法就只推猫视频——你会错过科技、体育、新闻等其他内容,像“困在茧里”一样;
  2. 隐私问题:大数据收集你的“行为”“位置”“语音”,会不会被滥用?比如某APP用你的位置数据推“附近的广告”,甚至泄露给第三方;
  3. 算法偏见:如果算法训练的数据有偏见(比如只收集了“年轻人的兴趣”),就会给老年人推不适合的内容——比如给爷爷推“王者荣耀”的视频。

总结:学到了什么?

核心概念回顾

我们用“班级传纸条”的故事,学了四个核心概念:

  1. 大数据:收集你兴趣的“消息小助手”;
  2. 用户画像:你的“兴趣卡片”;
  3. 推荐算法:帮你选纸条的“智能班长”;
  4. 实时传播:立刻送纸条的“快递员”。

概念关系回顾

这些概念像“团队”一样合作:

  • 小助手收集行为→画像设计师做卡片→班长选内容→快递员推送→小助手更新卡片——循环往复,推荐越来越准。

关键结论

大数据不是“黑箱”,而是**“帮你精准传纸条的工具”**。它的价值不是“收集很多数据”,而是“用数据找规律,给你想要的内容”。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1. 生活中的推荐:你平时用的APP(比如抖音、头条、淘宝)有没有推荐得特别准的情况?想想背后的“传纸条团队”是怎么工作的;
  2. 设计推荐系统:如果你是“校园公众号”的运营者,你会怎么收集学生的兴趣?(比如“点击文章”“评论关键词”“问卷调查”);
  3. 避免信息茧房: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刷到“猫视频”,想看看其他内容,你会怎么做?(比如主动搜索“科技新闻”“体育比赛”,让算法知道你的兴趣变了);
  4. 隐私保护:如果某APP要收集你的“麦克风数据”来推荐内容,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大数据会不会“监听”我的聊天?

A:正规APP不会“监听”你的聊天——它们收集的是“你主动的行为”(比如刷视频、点赞、评论),而不是“被动的聊天内容”。比如你聊“猫”,但没刷过猫视频,算法不会推猫视频给你;只有你刷过猫视频,算法才会推。

Q2:推荐算法为什么有时候“不准”?

A:有三个原因:

  1. 数据不够:如果你刚用APP,算法还没收集到足够的兴趣数据;
  2. 兴趣变化:你以前喜欢猫,现在喜欢狗,但算法还没更新你的“兴趣卡片”;
  3. 算法局限:算法是“找规律”,不是“猜心思”——比如你突然想看“科幻电影”,但之前没刷过,算法不会推。

Q3:怎么让推荐更准?

A:主动“告诉”算法你的兴趣:

  • 点赞你喜欢的内容;
  • 评论你感兴趣的话题;
  • 搜索你想看的内容;
  • 划过你不喜欢的内容(算法会记住“你不喜欢这个”)。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1. 《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故事讲清大数据的价值;
  2. 《推荐系统实践》(项亮):系统讲解推荐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3. 《媒体融合与大数据》(胡正荣):讲媒体行业如何用大数据转型;
  4. Coursera《大数据导论》(IBM):入门大数据的在线课程;
  5. 论文《Collaborative Filtering for Implicit Feedback Datasets》(Yifan Hu等):协同过滤的经典论文。

结尾:大数据不是“魔法”,而是“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思维”。就像班级里的“传纸条团队”,它的目标从来不是“收集很多数据”,而是“让你收到喜欢的纸条”。下次刷到“心尖尖上的内容”时,不妨想想:“哦,原来我的‘兴趣卡片’又更新了!”

—— 用数据,让传播更懂你。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