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下文工程 2.0》,AI 交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上下文工程 2.0》论文系统梳理了AI交互的发展历程,提出上下文工程是弥合人机理解鸿沟的关键。文章将发展划分为四个时代:原始计算时代(人类适应机器)、智能体时代(对话式交互)、未来类人智能时代(自然协作)和超人智能时代(AI主导)。当前实践围绕三大支柱:上下文收集存储(多模态分布式)、管理(结构化处理)和使用(智能体协作)。尽管取得进展,仍面临收集瓶颈、长上下文处理等挑战。论文指出,上下文工程的
解读《上下文工程 2.0》,AI 交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最近,一篇名为《上下文工程 2.0:上下文工程的上下文》(ContextEngineering2.0: TheContextofContextEngineering)的论文为我们系统性地梳理了 AI 领域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常被误解的概念—— 上下文工程 (ContextEngineering) 。

alt text
很多人认为“上下文工程”是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和智能体(Agent)的兴起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这篇论文告诉我们,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多年前。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这篇论文,看看它如何为我们描绘一幅关于人机交互演进的宏大蓝图。
核心论点:上下文工程远不止是“提示工程”
论文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上下文工程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伴随机器智能水平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学科。
它的核心挑战始终是——如何弥合人类意图与机器理解之间的鸿沟?
作者将上下文工程定义为一个系统性过程,涵盖了上下文的收集、存储、管理和使用,其本质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人类的意图是高熵的、模糊的,而机器只能处理低熵的、结构化的信息。上下文工程要做的,就是将前者高效地转化为后者。
(图片概念图:展示从1.0到4.0时代,机器智能提升,人机交互成本降低)
上下文工程的四个时代:一部人机交互的演化史
论文将上下文工程划分为四个标志性的时代,每个时代都与机器的智能水平紧密相连:
时代 1.0:原始计算时代 (1990s - 2020)
- 特征: 机器能力有限,只能处理结构化输入。
- 人机关系: 人类需要扮演“翻译官”,将复杂的意图分解成机器能懂的命令(如图形界面点击、简单的传感器数据)。
- 核心技术: 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上下文感知系统(Context-Aware Systems)。
- 本质: **上下文即翻译 (Context as Translation)**。人类努力去适应机器。
时代 2.0:智能体时代 (2020 - 至今)
- 特征: 以 LLM 为代表,机器开始理解自然语言,能处理一定的模糊性。
- 人机关系: 人机协作成为可能,对话式交互成为主流。
- 核心技术: 提示工程 (Prompting)、检索增强生成 (RAG)、思维链 (CoT)、记忆机制。
- 本质: **上下文即指令 (Context as Instruction)**。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并向 3.0 过渡。
时代 3.0:类人智能时代 (未来)
- 特征: AI 达到人类水平的推理和感知能力。
- 人机关系: AI 成为真正的协作者,能像人类一样理解社交、情感等高维上下文。
- 本质: **上下文即场景 (Context as Scenario)**。实现真正自然的“人机协同”。
时代 4.0:超人智能时代 (畅想)
- 特征: AI 超越人类认知,拥有“上帝视角”。
- 人机关系: 关系反转。AI 不再被动适应人类,而是主动为人类构建新上下文,揭示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需求。
- 本质: **上下文即世界 (Context as World)**。
上下文工程的设计核心:三大支柱
论文为我们系统地拆解了上下文工程的实践,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 上下文收集与存储 (Context Collection & Storage)
- 演变: 从 1.0 时代依赖 GPS、时钟等有限传感器的本地存储,演变为 2.0 时代整合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云服务的分布式、多模态收集与分层存储。
- 关键实践:
- 分层架构: 效仿操作系统,将上下文分为类似“RAM”的短期记忆和类似“硬盘”的长期记忆。例如,Claude Code 会定期将关键信息写入外部笔记,以防在长任务中丢失上下文。
- 数据库支持: 使用 SQLite、LevelDB 等本地数据库来持久化存储中长期上下文。
2. 上下文管理 (Context Management)
这是论文的重点,探讨了如何高效处理海量、异构的上下文信息。
- 文本处理:
- 时间戳: 简单但语义信息不足。
- 功能/语义标签: 为上下文打上“目标”、“决策”等标签,增强可解释性。
- 层级笔记: 将信息组织成树状结构,清晰但缺乏逻辑关联。
- 多模态处理:
- 将文本、图像、音频等不同模态的信息映射到统一的向量空间,实现语义对齐。

alt text
- 组织与抽象:
- 上下文隔离: 通过子智能体 (Sub-agent) 机制,让每个专门的 AI 助手拥有独立的上下文,避免“上下文污染”。
- 上下文“自烘焙” (Self-baking): 这是迈向真正学习的关键。智能体不仅仅是存储原始信息,更是主动地将其摘要、提炼、结构化,形成持久化的知识。

alt text
3. 上下文使用 (Context Usage)
- 智能体间共享:
- 提示词嵌入: 将前一个智能体的输出直接塞进后一个的提示词里。
- 结构化消息: 智能体之间通过预定义格式(如 JSON)通信。
- 共享记忆: 所有智能体读写一个公共的“黑板”或知识图谱,实现异步协作。
- 跨系统共享:
- 例如,让 Cursor 和 ChatGPT 共享上下文。可以通过适配器 (Adapter) 或统一表示(如 MCP 协议)来实现。
- 主动式推理:
- 这是从“工具”到“助手”的飞跃。AI 不仅是被动响应,更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主动推断其潜在需求,并在用户陷入困境时提供帮助。

alt text
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上下文工程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前方依然挑战重重:
- 收集瓶颈: 如何从物理世界和人类的内部认知状态(如情绪、注意力)中更自然、高效地收集上下文?
- 长上下文难题: Transformer 架构的 O(n²) 复杂度使其难以处理超长上下文,我们需要新的模型架构。
- 筛选难题: “大海捞针”问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精准筛选出当下最相关的上下文?
- “数字永生”: 论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展望——当一个人的所有数字上下文被 AI 保存和学习,这是否构成了一种形式的“数字存在”?
结论
《上下文工程 2.0》不仅是一篇技术综述,更是一份关于 AI 发展的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要构建更智能的 AI,不能仅仅依赖模型本身的能力,更要精心设计它与世界交互的方式。
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适应人”,再到最终的“人机共生”,上下文工程正是这条演进路径上的核心驱动力。理解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的智能时代。
最近这几年,经济形式下行,IT行业面临经济周期波动与AI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很多人都迫于无奈,要么被裁,要么被降薪,苦不堪言。但我想说的是一个行业下行那必然会有上行行业,目前AI大模型的趋势就很不错,大家应该也经常听说大模型,也知道这是趋势,但苦于没有入门的契机,现在他来了,我在本平台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新手学习大模型的资源。大家想学习和了解大模型的,可以**点击这里前往查看**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