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道算法工程师面试题(大模型)—— 第14部分
本文聚焦大模型项目实践中的关键能力考察点,包括工程落地、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技术视野。重点内容包括:1)项目介绍方法论(STAR原则),强调从业务背景到技术方案的系统性呈现;2)典型技术难点解析,如长文档处理、性能优化等问题的解决思路;3)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包括技术分歧处理、能力边界沟通等;4)事故处理与学习路径,体现运维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平衡技术深度与业
·
这部分不仅考察技术硬实力,更侧重考察你的工程落地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团队协作以及技术视野。
191. 请挑一个你最熟悉的大模型项目,从业务背景、技术方案到最终效果完整介绍一下。
(这是一个展示你系统性思维的最佳机会,建议按照 STAR 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组织回答)
参考回答模板:
- 业务背景 (Situation): 我们公司内部积累了海量的技术文档和工单记录(约 500万篇),客服团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文档回答客户咨询,响应慢且准确率参差不齐。
- 目标 (Task): 构建一套“企业级智能问答助手(RAG系统)”,集成到 Slack/钉钉中,要求 P95 延迟 < 3s,准确率(Acceptance Rate) > 85%,并能处理多轮对话。
- 技术方案 (Action):
- 数据链路: 搭建了 ETL 流水线,使用 Unstructured 解析 PDF/Markdown,基于语义进行 Chunking,并引入 metadata(如产品线、版本号)用于后续 Filter。
- 检索层: 采用混合检索策略(Hybrid Search)。使用 Elasticsearch 做关键词检索(保障专有名词准确性),Milvus 做向量检索(保障语义匹配),最后通过 BGE-Reranker 模型进行精排截断。
- 生成层: 经过对比,选择了 Qwen-72B 作为基座,使用 LoRA 在内部高质量 QA 对上微调了 2 个 epoch,增强了模型遵循指令和引用文档的能力。
- 工程架构: 使用 vLLM 部署推理服务,利用 Continuous Batching 提升吞吐;中间件层实现了会话管理和意图识别(判断是否需要查库)。
- 最终效果 (Result): 上线后,客服平均响应时间从 5分钟降低到 10秒。系统每日承接 2万次查询,准确率达到 88%,直接替代了 30% 的人工一级回复工作量。
192. 在那个项目中,你遇到过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一步步拆解并解决的?
(考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要说“显存不够”这种简单问题,要说架构或算法上的难点)
参考回答:
- 难点: “长文档的上下文丢失与幻觉问题”。很多技术手册长达几万字,简单的切片检索会导致跨段落的逻辑丢失;而如果把整章喂给 LLM,不仅超 Context 限制,还因为“Lost in the Middle”现象导致模型忽略中间的关键信息,产生幻觉。
- 拆解与解决:
- 问题定位: 通过 Bad Case 分析,发现很多错误是因为切片切断了“前提条件”(例如:只有在 V2 版本下,配置 A 才生效)。
- 方案迭代一(父子索引): 引入 Parent-Child Indexing。检索时用小切片(256 tokens)匹配,但送给 LLM 时召回其所属的父文档块(1024 tokens),提供更多上下文。效果有提升,但仍有逻辑断裂。
- 方案迭代二(多级摘要): 对超长文档进行离线处理,利用 LLM 生成“全文摘要”和“章节摘要”存入元数据。检索时,先匹配摘要定位到章节,再在章节内进行精确检索。
- 方案迭代三(Prompt 约束): 在 Prompt 中加入 CoT(思维链)指令,强制模型先输出“我找到了哪些相关信息”,再回答问题;并配合 Rerank 模型对无关片段进行强过滤。
- 结果: 幻觉率从 20% 降低到了 5% 以内,长文档问答的准确性显著提升。
193. 说一说你曾经做过的一个“推理性能优化”或“训练加速”项目,你在其中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考察 Hands-on 能力和对底层的理解)
参考回答:
- 背景: 我们的在线推理服务基于 Transformer 原始实现,Llama-13B 在 A10 上并发上去后,首字延迟(TTFT)超过 1秒,显存频繁 OOM。
- 我的职责: 负责推理引擎的选型重构与算子优化。
- 具体工作:
- 框架迁移: 我主导将推理后端从 HuggingFace Pipeline 迁移到 vLLM。利用其 PagedAttention 机制,解决了显存碎片化问题,使得单卡最大 Batch Size 从 8 提升到 64。
- 量化落地: 评估了 AWQ 和 GPTQ,最终选择 AWQ INT4 量化方案。我编写了量化校准脚本,验证了在业务测试集上精度损失 < 1%,但显存占用减少 60%,推理速度提升 2.5 倍。
- 调度优化: 针对长短不一的请求,我调整了 vLLM 的
max_num_seqs和gpu_memory_utilization参数,并开启了 Chunked Prefill(分块预填充),消除了长 Prompt 请求对短请求的阻塞。
- 收益: 最终实现了在相同硬件成本下,QPS 提升 5 倍,P99 延迟稳定在 500ms 以内。
194. 有没有一个你后来觉得“设计得不太好”的系统/模块?如果让你重来,你会如何重构?
(考察反思能力和技术审美,切忌说“我设计的都很完美”)
参考回答:
- 案例: 早期设计的一个 Agent 系统,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单一的 Prompt 来处理所有任务(路由、规划、工具调用、回答)。
- 问题: 随着工具增多(超过 20 个),Prompt 变得极长(8k+),导致:
- Latency 极高: 每次都要处理大量无关的工具描述。
- 指令遵循变差: 模型经常搞混不同工具的参数。
- 调试困难: 修改一个工具的描述可能影响其他任务的效果。
- 重构思路: 如果重来,我会采用 多智能体(Multi-Agent)/ 状态机架构(类似 LangGraph)。
- 路由层(Router Agent): 轻量级 Prompt,只负责分类用户意图,分发给子 Agent。
- 领域层(Specialist Agents): 比如“搜索Agent”、“代码Agent”,每个 Agent 只挂载相关的 3-5 个工具,Prompt 专注且简短。
- 优势: 模块解耦,易于维护,且可以使用更小的模型(如 7B)来完成子任务,降低成本。
195. 你如何与产品/业务沟通大模型的能力边界,避免“过度承诺”和“滥用大模型”?
(考察沟通技巧和业务把控)
参考回答:
- 建立正确认知(Education): 我会向业务方解释 LLM 是 “概率模型” 而非 “逻辑计算器”。它擅长生成、总结、意图识别,但不擅长精确数学计算或百分百严谨的逻辑执行。
- Copilot vs Autopilot: 强调当前技术阶段,应该优先做 Copilot(辅助人) 产品,人机回环(Human-in-the-loop),而不是直接做全自动的 Autopilot,以此降低风险预期。
- 快速 POC (Proof of Concept): 遇到不确定的需求(如“让 AI 自动写完美的法律合同”),我不直接拒绝,而是要求先给 50 个 Case,我用 Prompt 快速跑一个 Demo。如果效果只有 60分,用数据告诉他们这事儿现在做不了。
- 定义量化指标: 在承诺上线前,必须协定“合格标准”(如准确率 90%)。如果达不到,只能作为“实验性功能”上线,不能作为核心卖点。
196. 当你和团队成员在技术方案上有分歧时,你通常怎么推动决策?
(考察领导力与团队协作)
参考回答:
- 回归需求与数据: 此时争论“我觉得 A 好”是无意义的。我会将讨论拉回到业务目标:我们是为了降低延迟?还是为了开发效率?
- A/B 对比与原型验证: 如果分歧较大(例如选型 vLLM 还是 TGI),我会提议:“能不能花半天时间,大家各自搭个 Demo,压测一下 QPS 和显存占用?”用数据说话。
- 引入外部标准: 参考业界大厂(如 Meta、OpenAI、阿里)的实践方案。如果我们的方案与主流背道而驰,需要有极强的理由。
- Disagree and Commit: 如果经过讨论和验证,Leader 或团队多数人决定了方案 B,即使我倾向 A,一旦决策已定,我会全力支持方案 B 的落地,而不是在执行中继续抱怨。
197. 分享一次你线上事故处置经历: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你当时做了什么,事后如何复盘?
(考察运维意识和抗压能力)
参考回答:
- 事故: 某天晚上,线上 RAG 服务突然全部超时(504 Gateway Timeout),报警群炸了。
- 处理过程(止血 -> 定位 -> 修复):
- 止血: 第一时间熔断了 LLM 调用链路,让系统降级为“纯关键词搜索”,虽然体验变差,但至少能返回结果,不至于白屏。
- 定位: 查看 Grafana 监控,发现 GPU 显存利用率长期 100%,且 Pending Queue 极长。排查日志发现,有一批恶意用户在利用脚本发送超长(32k limit)的无意义乱码请求,导致显存被占满,正常请求进不去(队头阻塞)。
- 修复: 紧急在网关层(Nginx)封禁了这批 IP,并在推理服务前置加了简单的长度校验逻辑,过长的直接丢弃。重启服务后恢复。
- 复盘:
- Root Cause: 缺乏输入长度校验和公平调度机制。
- 改进: 引入了基于 Token 的限流;升级 vLLM 开启 Continuous Batching(避免长任务阻塞);实施了多级队列调度策略(VIP 与普通用户隔离)。
198. 在学习新框架/新平台(例如 vLLM、SGLang、国产算力)时,你通常的学习路径是什么?
(考察学习能力和技术深度)
参考回答:
- Run the Demo: 按照官方文档,先在 Docker 里把 Hello World 跑通,确保环境没问题。
- Benchmark: 跑官方提供的性能测试脚本。不仅看数字,还要观察 GPU 显存、利用率的波形(用
nvitop),建立直观的性能感觉。 - Read Key Source Code: 我不会通读源码,而是带着问题看。比如 vLLM,我会重点看
scheduler.py(怎么调度的)和block_manager.py(怎么管理显存的)。这比看文档能学到更多设计细节。 - Break it: 尝试修改一些参数或强行注入 Bug,看它怎么报错,这能帮我理解系统的边界和容错机制。
- Engage Community: 遇到国产算力这种文档少的坑,我会去 Github Issue 搜,或者在技术群里交流,甚至直接看 Commit Log 来推测未文档化的功能。
199. 对未来 2–3 年大模型工程方向的发展,你最看好的技术或方向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布局自己的能力?
(考察技术前瞻性)
参考回答:
- 端侧/边缘侧推理 (On-device AI): 随着手机和 PC NPU 的强大,未来大量隐私相关或低延迟的任务会在端侧运行(如 Apple Intelligence)。我看好模型量化(1.5bit/2bit)和异构计算优化技术。
- Agentic Workflow (智能体工作流): 单体模型的能力提升会放缓,未来的突破在于“多模型协作”和“工具使用”。工程重点将从“微调模型”转向“设计 Agent 交互模式、状态管理和评估体系”。
- 我的布局:
- 深入研究 Speculative Decoding (投机采样) 等加速技术,适应端侧算力。
- 学习 LangGraph / AutoGen 等 Agent 编排框架,积累复杂任务拆解的工程经验。
- 持续关注国产算力生态,因为这是国内落地的必经之路。
200. 如果你加入我们的团队,前三个月你打算优先做/学哪些事情来尽快产生价值?
(考察入职规划和主动性)
参考回答:
- 第一个月(融入与摸底):
- 熟悉架构: 通读现有代码库,梳理数据流向、部署架构和核心配置。
- 建立连接: 与 PM、QA 和上下游研发聊一聊,了解当前的业务痛点和“技术债”。
- Run Pipeline: 亲手跑通一次“数据处理 -> 训练 -> 评估 -> 部署”的全流程,确保环境配置无误。
- 第二个月(小胜与优化):
- Pick Low-hanging Fruit: 找到一个明显的性能瓶颈(如某个慢 SQL,或推理参数配置不合理)或积压已久的 Bug,进行修复和优化,建立信任。
- 完善监控: 检查现有的监控指标是否缺失(如 TTFT, Cache Hit Rate),补齐 Dashboards。
- 第三个月(规划与推进):
- 提出方案: 基于前两个月的观察,针对核心痛点(如成本过高或长尾效果差)提出一份中长期的技术优化方案。
- 主导项目: 开始主导一个模块的重构或新特性的研发。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