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你大概不会再随便选异步或协程了
本文探讨了品牌舆情监控中处理大规模数据抓取的技术方案选择。作者面临从抓取几十万小红书帖子到百万评论的挑战,对比了异步IO(asyncio+aiohttp)和多协程(gevent)两种主流方案。通过实验发现:异步IO更适合高并发场景,稳定性更好;gevent编写更简单但易受延迟波动影响。最终采用折中方案——用asyncio处理高并发请求和风控,用gevent进行数据解析和清洗。这一混合架构在实战中表
如果你做过品牌舆情监控,你应该懂我当时的心情:
业务突然甩过来一句——
“能不能把小红书上跟这 20 个品牌相关的帖子和评论都抓一下?我们要看下这段时间的舆情走势。”
听上去轻飘飘的,但背后的含义是:你马上要面对几十万帖子、上百万评论,还得保证第二天数据全到位。
而那会儿的我,坐在电脑前盯着代码,只在想一个问题:
“这破事我到底用异步 IO 写好,还是用多协程堆上来更靠谱?”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在那次项目里的一次完整复盘。没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全是踩过坑后的实际经验。
一、故事的起点:规模变大后,旧方案一夜之间不够用了
我最早用的还是当年项目里那套“线程池 + 队列”的老套路。本来抓点简单数据还挺顺畅,但一旦规模变到几万、几十万,尴尬的事情开始发生:
- 线程数越调越多,速度反而越来越慢
- 程序 CPU 占用不高,网络延迟却乱得像买彩票
- 动不动就来个“半小时没响应”,我甚至怀疑是代理挂了
看着那一堆“超时”和“失败重试”,我心里很明确一句话:
换架构的时间到了。
但具体换成什么?
按现在主流说法,不外乎两条技术路线:
- 异步 IO(asyncio + aiohttp)
- 多协程(gevent)
理论上都不错,但“理论归理论”,现实里谁跑得更快,得自己试。
二、问题线索:到底慢在哪?不是 CPU,而是 IO
为了搞清问题根源,我做了几个很粗暴的测试。
结果倒也不复杂:
第一条线索:线程数不是越大越好
线程从 50 开到 200,整体耗时不降反升。原因很简单:阻塞 IO + 频繁上下文切换,这组合本身就在拉慢脚步。
第二条线索:小红书接口延迟波动很大
他们的接口有风控,一旦流量大,延迟能飙到 5 秒。再加上代理 IP 本身可能抖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请求会不会突然“喝咖啡去了”。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这是纯粹的 IO 密集场景。
既然是 IO 密集,那自然要在“等待”上下功夫,于是我决定让 asyncio 和 gevent 真刀真枪跑一场。
三、技术突破:异步 IO vs 多协程,我把两套方案都写了一遍并跑了实验
为了让体验更贴近真实环境,我把项目里用的爬虫代理加上去(如果你用别的代理也一样,把域名、端口、账号替换就行)。
下面是两套核心测试代码(为了阅读清爽,我只保留必需部分)。
方案 A:asyncio + aiohttp(异步 IO)
import asyncio
import aiohttp
# ==== 代理配置 参考亿牛云爬虫加强版 www.16yun.cn ====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12345"
PROXY_USER = "username"
PROXY_PASS = "password"
proxy_url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Cookie": "your-cookie-here"
}
TARGET_URL =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XXXXX"
async def fetch(session, url):
try:
async with session.get(url, proxy=proxy_url, timeout=10) as resp:
return await resp.text()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请求失败:", e)
return None
async def main():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headers=headers) as session:
tasks = [fetch(session, TARGET_URL) for _ in range(200)]
results = await asyncio.gather(*tasks)
print("成功数量:", sum(1 for r in results if r))
if __name__ == "__main__":
asyncio.run(main())
方案 B:gevent + requests(多协程)
import gevent
from gevent import monkey
monkey.patch_all()
import requests
# ==== 代理配置 参考亿牛云爬虫加强版 www.16yun.cn====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12345"
PROXY_USER = "username"
PROXY_PASS = "password"
proxy_auth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proxies = {
"http": proxy_auth,
"https": proxy_auth
}
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Cookie": "your-cookie-here"
}
TARGET_URL =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XXXXX"
def fetch(url):
try:
r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roxies=proxies, timeout=10)
return r.text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请求失败:", e)
return None
def run_test():
jobs = [gevent.spawn(fetch, TARGET_URL) for _ in range(200)]
gevent.joinall(jobs)
results = [j.value for j in jobs]
print("成功数量:", sum(1 for r in results if r))
if __name__ == "__main__":
run_test()
四、重点对比: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适合你当前的规模”
把这两套方案跑了三轮之后,我得出的结论非常不“技术正确”,但却很现实。
我简单用几个关键点总结一下:
1. 并发越大,异步 IO 的优势越明显
当并发量从几百飙到几千时,asyncio 的稳定性和吞吐确实更优。
它就像那种“慢热但耐打”的选手,启动稍慢,但一旦上强度,能一直保持稳定。
2. gevent 写起来更顺手,但遇到延迟抖动时更容易卡顿
gevent 最大的优点就是“写起来像 synchronous”,心智负担低。
但缺点也很明显:
某个请求卡住,很可能拖累整个协程池,导致批次抖动。
3. 风控层面,异步整体更温和,gevent 更快被侦测到异常流量
这个结论一开始我没想到,但后来多次测试都复现了:
gevent 的 burst 性更强,小红书更容易对它敏感。
4. 维护成本:异步写久了累,多协程写着舒服
这是心理层面,但你我都懂:
异步代码太复杂的时候,人会变得非常不想维护。
五、最后的选择:我没有站队,而是把两套方案融合在一起
在做了几周的数据验证后,我最后采用了一个很“工程化”的折衷方案:
高并发调度:用 asyncio
它负责发请求、控制节奏、应对风控,是整个系统的大脑。
数据解析与轻度 CPU 工作:用 gevent
把 HTML/JSON 的解析、内存中的数据清洗交给 gevent,写起来轻松,性能也不错。
这套组合拳从上线到稳定运行,一直没掉过链子。
数据量再大也不慌,风控也没有异常波动。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