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提示词→点击生成→得到废图”,这是很多AI生图新手的常态。明明跟着教程操作,却总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要么主体变形,要么风格跑偏,要么细节混乱。其实,AI生图的“实战流程”远比“理论步骤”更复杂,既要避开工具的“坑”,又要懂得用技巧放大创意。这篇博客从新手实战视角出发,把AI生图流程拆解为“避坑准备→精准指令→迭代优化→落地应用”四个阶段,搭配真实案例和技巧,帮你少走弯路,快速出优质作品。

第一阶段:避坑准备——新手最容易忽略的“基础关”

新手生图失败,80%的问题出在准备阶段。很多人急于点击“生成”按钮,却跳过了“扫清障碍”的关键步骤,导致后续反复修改,效率极低。这一阶段核心要做好“工具适配”和“需求锚定”两件事。

1. 工具适配:别让“复杂工具”劝退自己

不同AI生图工具的操作门槛和擅长领域天差地别,新手盲目选择专业工具,很容易陷入“学不会、用不好”的困境。比如直接上手Stable Diffusion,光是模型安装、插件配置就会消耗大量精力,反而忽略了创意本身。

正确的做法是“从简到繁”:新手优先选择“零门槛”工具,这类工具无需复杂设置,内置风格模板能快速帮你建立信心。比如用豆包AI画匠,输入“雨天的街头,路灯下的长椅,治愈系插画”,10秒内就能生成符合预期的图片;若想尝试国风风格,文心一格对中文语境的理解更精准,输入“江南水乡,烟雨朦胧,青石板路”,能精准还原中式美学韵味。等熟悉生图逻辑后,再逐步尝试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专业工具。

另外,要提前了解工具的“短板”:比如大部分工具对“手部结构”“文字生成”处理较弱,新手初期尽量避免生成包含复杂手部动作或清晰文字的画面,减少挫败感。www.aiimageeditor.info/blog

2. 需求锚定:用“具体场景”替代“模糊感觉”

“我想要一张好看的风景图”——这种模糊需求是生图的“大忌”。AI无法理解“好看”的标准,只能随机生成,结果自然难以满意。新手要学会把“感觉”转化为“具体场景参数”,可以用“场景+用途+风格”的公式锚定需求。

举个真实案例:新手想为自己的读书笔记配一张图,最初需求是“好看的读书场景”,生成的图片要么人物动作奇怪,要么风格与笔记调性不符。后来调整需求为“20岁女生,坐在飘窗上读纸质书,窗外是晚霞,旁边有一杯柠檬水,日系漫画风格,暖色调,尺寸1080×540(适配公众号)”,生成的图片一次就符合预期。www.aiimageeditor.info

建议准备一个“需求清单”,每次生图前先写下:画面主体是什么?在什么环境下?用于什么场景?想要什么风格?把这些问题想清楚,生图成功率会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精准指令——让AI“听懂”你的想法的核心技巧

提示词是AI生图的“指令密码”,新手和高手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把需求转化为AI能理解的语言。这一阶段要掌握“基础公式”和“进阶技巧”,让指令从“模糊”变“精准”。

1. 基础公式:新手也能套用的“万能提示词模板”

无需死记硬背复杂词汇,新手只需掌握“主体细节+环境氛围+风格定义+技术要求”的四要素公式,就能生成合格的提示词。每个要素都要“具体到可感知”,避免笼统描述。

  • 主体细节:不仅要写“是什么”,还要写“特征”。比如“一只猫”要细化为“一只白色布偶猫,蓝眼睛,毛发蓬松,正趴在沙发上舔爪子”;

  • 环境氛围:包含场景、光影、色彩等。比如“客厅里,午后阳光从落地窗洒入,地面有光斑,整体色调温暖”;

  • 风格定义:明确艺术风格,避免AI随机发挥。比如“写实摄影风格,景深效果,细节清晰”;

  • 技术要求:标注分辨率、画质等。比如“8K分辨率,无模糊,无噪点”。

套用公式后的完整提示词:“主体:一只白色布偶猫,蓝眼睛,毛发蓬松,正趴在灰色沙发上舔爪子;环境:客厅里,午后阳光从落地窗洒入,地面有光斑,旁边放着一个毛线球;风格:写实摄影风格,景深效果突出主体;技术要求:8K分辨率,毛发细节清晰,无模糊。” 这样的提示词,AI生成的结果会精准很多。

2. 进阶技巧:用“负面提示词+参考图”提升精准度

只给“正面指令”还不够,新手要学会用“负面提示词”提前规避问题。AI生图常见的问题有“肢体畸形、背景杂乱、色彩溢出、面部模糊”等,把这些问题写进负面提示词,能大幅减少废图率。比如生成人物时,负面提示词可以写“避免多手指、避免面部不对称、避免肢体比例失调、避免背景杂乱”。

如果对风格有明确要求,“参考图”是比文字更高效的指令。比如想生成“类似宫崎骏动画的场景”,直接上传一张《龙猫》的截图作为参考图,再搭配提示词“参考此图风格,乡村田野,绿色草地,远处有小房子,暖色调”,AI能快速捕捉风格精髓,生成的图片比单纯用文字描述更贴合预期。

新手小贴士:第一次使用参考图时,可先让AI“完全参考”生成一张,再逐步调整提示词,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避免完全复制。

第三阶段:迭代优化——从“废图”到“成品”的关键步骤

很少有AI生成的图片能一次完美,迭代优化是让作品“提质”的核心环节。新手往往会因为初稿不满意而放弃,其实只要掌握“精准修改”技巧,很多“废图”都能变成优质作品。这一阶段要做好“初筛分类”和“针对性修改”。

1. 初筛分类:给图片“贴标签”,明确修改方向

生成3-5张初稿后,不要急于删除“不满意”的图片,而是按“可用、待修改、废弃”三类分类:

  • 可用:符合需求,仅需轻微调整(如色彩、亮度);

  • 待修改:主体和风格符合,但有局部瑕疵(如手部变形、背景多余元素);

  • 废弃:主体变形、风格跑偏,无修改价值。

重点关注“待修改”的图片,用标注工具标记出具体问题,比如“人物左手手指畸形”“背景有多余的盆栽”“整体色调偏冷”,明确每一张图的修改重点,避免盲目调整。

2. 针对性修改:用“局部重绘”替代“重新生成”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一张图不满意就全部重生成”,浪费时间且难以复现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局部修改”,利用工具的局部重绘功能,只修正有问题的部分。

比如生成的“读书女生”图中,女生的手部姿势奇怪,其他部分都符合需求。此时用Stable Diffusion的Inpainting功能,选中手部区域,输入提示词“20岁女生的手,自然搭在书页上,手指比例正常,皮肤质感真实”,AI会只修改手部,保留其他细节;若觉得整体色调偏冷,用醒图的“色彩调节”功能,提高暖色调比例,无需重新生成整张图。

如果没有专业工具,新手也可以用手机修图软件完成基础优化:比如用美图秀秀修正边缘模糊,用醒图调整光影,用Canva添加简单文字排版,这些操作都无需专业设计知识。

第四阶段:落地应用——版权合规与场景适配的最后一步

生图完成不代表流程结束,尤其是用于分享或商用时,“版权合规”和“场景适配”是不可忽视的最后一步,否则可能引发纠纷或影响使用效果。

1. 版权合规:避开“隐形雷区”

新手往往会忽略版权问题,认为“AI生成的图就可以随便用”,这是极大的误区。不同工具的版权规则差异很大,必须提前确认:

  • 个人非商用:大部分工具允许免费使用,但部分工具要求标注“AI生成”,比如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用于社交分享时,需注明AI创作;

  • 商业使用:必须确认工具是否支持商用,比如文心一格需要购买商用版权套餐,MidJourney需开通付费订阅,且生成的图片中不能包含他人肖像、知名品牌Logo等元素,否则可能侵权。

建议保存好生图的“创作记录”,包括提示词、生成时间、工具版本,若后续出现版权争议,这些记录能作为重要依据。

2. 场景适配:调整格式,确保“即用即取”

最后根据使用场景调整图片格式,避免“生成的图无法使用”的问题:

  • 社交平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适合1:1或4:3比例,图片大小压缩至5M以内,避免加载过慢;

  • 公众号/博客:常用16:9或3:2比例,分辨率1080×540以上,保证清晰度;

  • 印刷使用:需保留高清格式(如PNG、TIFF),分辨率300dpi以上,避免印刷模糊。

总结来说,AI生图的实战流程,本质是“与AI高效协作”的过程:前期做好准备,让AI明确方向;中期精准指令,让AI听懂需求;后期迭代优化,让AI修正问题。新手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而是要在实践中积累“指令技巧”和“修改经验”。随着练习的增多,你会发现AI生图会越来越“懂你”,成为高效表达创意的工具。你在生图实战中遇到过哪些棘手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交流解决技巧!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