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站芯片测试与验证】
小基站芯片测试与验证技术发展 5G网络部署背景下,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面临技术挑战与发展机遇: 测试技术趋势:标准体系快速演进(3GPP Release 18、O-RAN规范),测试需求多元化(射频性能、协议一致性等),智能化转型(AI辅助测试) 芯片架构特点:分为SoC和虚拟化架构,呈现集成化(基带+NPU+CPU单芯片)和智能化发展趋势 测试方法论:基于规范测试、事务级验证等系统化方法,覆盖全生
小基站芯片测试与验证
项目概况与研究背景
小基站作为 5G 网络部署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芯片测试与验证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 5G-A/6G 技术演进、Sub-6GHz 与毫米波共存,以及 2G/3G/4G/5G 多代网络长期并存的现实需求,基站设备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针对单一制式或单一功能的 “烟囱式” 测试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基站研发与生产对效率、成本和质量的严苛要求。
当前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领域呈现出三大核心技术趋势:一是标准体系的快速演进,3GPP Release 18 已完成 5G-Advanced 系统的进一步改进规范,O-RAN 联盟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发布了 67 个新的或更新的技术文档;二是测试需求的多元化,涵盖射频性能、协议一致性、功耗验证等多维度技术挑战;三是测试技术的智能化转型,自动化测试框架、AI 辅助测试优化等新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测试模式。
本研究报告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体系,既涵盖理论框架层面的方法论研究,也关注具体技术实现的工程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技术挑战,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和前沿技术趋势,为团队测试流程改进、工具选择和标准建立提供系统性指导。研究范围涵盖小基站芯片的全生命周期测试需求,包括设计验证、生产测试、认证测试等各个阶段。
一、小基站芯片技术体系与测试需求分析
1.1 小基站芯片架构分类与技术特点
小基站芯片技术体系呈现出多元化架构特征,主要分为系统级芯片(SoC)和虚拟化架构两大类型。SoC 架构通常由不同的计算资源、硬件加速器、内部存储器和 I/O 组成,这些组件针对特定的小基站用例进行了尺寸设计,一般包含通用计算(GPP)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两种计算架构,其中 GPP 负责 L3(RRC)和 L2(PDCP、RLC 和 MAC)功能,DSP 执行 L1(PHY)功能。
虚拟化架构则代表了另一种技术路线,包括用于 gNB RRC/PDCP/RLC/MAC 和 PHY 功能的软件层、一组硬件资源(包括 GPP、硬件加速器和 I/O)以及用于管理软件和硬件之间接口的虚拟机管理程序。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可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和自动化程度,并通过将多个小区集中到同一硬件上,减少硬件需求。
在技术演进方面,集成化和智能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EdgeQ 等厂商推出的全集成基带 + NPU+CPU + 定时 + FEC 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实现了生产级 4G/5G 小基站功能。Picocom 的 PC805 专为 5GNR/LTE 小基站 O-RU RAN 架构设计,集成了物理层系统级芯片功能,包括用于 M 面、S 面处理的片上 Linux CPU、FFT/iFFT、数字前端(DFE)、数字预失真(DPD)、波峰因子削减(CFR)等关键功能。
1.2 测试验证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体系
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系统化的验证方法论之上。验证的核心目标是找出验证对象的所有缺陷,完备性是最基本的衡量指标。验证策略作为战略性指导文件,在高层次上描述项目验证的整体规划,包括整体目标制定、时间安排、工作流程、验证方法学、版本管理、覆盖率要求和 RTL 验证层次(UT/IT/ST/FPGA/Emulation 等)。
在方法论层面,基于规范的测试(也称为规范导向测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 3GPP 协议规范来设计测试案例,目的是确保所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都得到充分验证。这种方法遵循三大核心原则:全面覆盖原则要求测试案例覆盖协议规范的每个部分,没有遗漏;边界条件测试原则针对协议中定义的各种边界条件设计对应的测试用例;异常场景模拟原则除了正常流程外,还要模拟各种异常情况,确保协议实现能够妥善处理。
事务级验证(Transaction-Based Verification)提供了更高层次的验证方法,允许在事务级别而非仅仅信号 / 引脚级别进行仿真和调试,创建并系统测试系统中各模块间的所有可能事务类型。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验证效率,减少验证时间和成本。
1.3 国际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
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的标准体系呈现出多组织协同发展的特征。3GPP 作为移动通信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其 Release 18 规范已完成 5G-Advanced 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对先前版本引入概念 / 功能的增强以及新主题的引入。在具体技术规范方面,3GPP TS 36.932 V18.0.0 作为 Release 18 的重要技术报告,专注于 E-UTRA 和 E-UTRAN 小蜂窝增强的场景定义与需求规范,于 2024 年 5 月发布,标志着 LTE-Advanced Pro 技术向 5G 演进的关键里程碑。
O-RAN 联盟在开放架构测试标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发布了 67 个新的或更新的技术文档,使当前版本的技术文档总数达到 130 个标题,总计 770 个文档。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O-RAN.WG4.CONF 规范,该规范确保了不同 O-RAN 网元的互操作性,涉及 O-RAN 前传开放接口,O-RU 除了必须符合 3GPP 规范外,还必须符合该规范。
最新发布的标准中包含了多个与测试直接相关的重要文档:O-RAN 测试指南室内微微蜂窝 v1.00规定了室内微微蜂窝的测试方法,确定 WG7 白盒硬件参考设计是否符合其硬件架构和需求规范(HAR)中规定的要求;O-RAN E2 服务模型(E2SM)下层控制 v1.00规定了通过 E2 接口暴露的能力,以实现对 RAN 下层的高效控制,包括收集信道和流量信息以及控制调度和预编码参数,当前版本支持的主要用例是 MU-MIMO 优化。
1.4 测试需求分类与验证流程
小基站芯片测试需求可以按照测试目的和层次进行系统分类。功能测试确保基本通信协议和接口按规范工作,包括 L1/L2/L3 各层测试、3GPP 合规性和互操作性以及数据吞吐量验证。性能测试、容量测试或压力测试则确保网络在大规模负载(数千设备)下工作,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性,并为每个设备提供终端用户期望的体验质量(QoE)。
回归测试确保网络经过验证是稳定的,并验证其行为具有可重复性,支持这种大量数据处理的测试系统对于工程团队节省时间和资源至关重要。端到端测试在模拟真实环境中进行,促进对 4G 和 5G 不同移动性、流量和切换场景的验证,这种端到端验证在测试利用基于 O-RAN 组件的解聚合 RAN 网络时特别重要。
测试验证流程通常包括七个核心步骤:预设验证目标,明确验证的范围和预期结果;现场勘查,收集测试站点的环境信息;网络部署,按照设计参数配置基站设备;数据采集,使用测试仪器和软件收集网络数据;KPI 分析,基于收集的数据进行性能分析;问题调优,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网络配置;验证结果报告,编写详细的验证报告。
二、射频性能测试验证技术深度分析
2.1 射频前端模块测试技术
小基站射频前端模块测试技术面临着5G 多频段共存的复杂挑战。5G NR 支持两种工作频率范围:FR1(7125 MHz 以下)和 FR2(又称毫米波频段,24.25 GHz 至 52.6 GHz),测试仪需要支持最高 8 GHz 频率、灵活的带宽配置和可选的第二个 TRX 通道,并具有两个独立的信号发生器和分析仪,能够快速进行并行测量。
在测试架构方面,一体化测试仪成为主流发展方向。Rohde & Schwarz 推出的 R&S PVT360A 性能矢量测试仪代表了这一趋势,作为 VSG/VSA 单盒测试仪,专门针对 FR1 基站、小基站和射频组件在生产和特性分析环境中的测试进行了优化。这种一体化设计不仅降低了测试系统的复杂度,还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成本效益。
多频段测试能力是现代射频测试系统的核心要求。IQgig-5G 作为首个完全集成的一体化多频段毫米波测试解决方案,专门用于进行 5G NR 用户设备(UE)和小型基站测试,涵盖 23-45 GHz 范围内的所有 5G FR2 频率。这种全频段覆盖能力确保了小基站芯片在不同频段下的性能一致性验证。
2.2 信号质量评估指标与测试标准
小基站芯片的信号质量评估主要通过 ** 误差矢量幅度(EVM)** 这一核心指标来衡量。EVM 是指在给定时间的理想参考信号和所测信号之间的矢量差,是数字通信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制质量指标。EVM 表示实际发射信号与理想基准信号之间的向量差,考虑了信号的幅度误差和相位误差,并以百分比形式表示,EVM 越小,信号质量越好。
在 5G NR 标准中,EVM 要求根据调制方式有所不同。5G NR(64QAM)的 EVM 要求小于 3.5%。测试时,通过比较实际波形与理论调制波形之间的偏差来计算 EVM 值,以验证发射机是否产生足够精确的波形,以满足接收机的性能要求。
除 EVM 外,** 信道功率(CP)、邻道功率(ACP)、杂散发射掩码(SEM)** 等也是 5G 信号测量的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小基站芯片信号质量评估的完整体系,确保了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信号传输质量。
2.3 频谱特性测试技术
小基站芯片的频谱特性测试涵盖了发射机和接收机两大方面的要求。发射机特性要求主要分为三部分:输出功率水平要求,设定允许的最大发射功率、功率水平的动态变化限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发射器关闭状态的要求;发射信号质量要求,定义发射信号的 “纯度” 以及多个发射器分支之间的关系;无用发射要求,限制发射载波之外的所有发射,与监管要求和与其他系统的共存密切相关。
接收机要求与其他系统(如 LTE 和 UTRA)类似,也分为三部分:灵敏度和动态范围要求,用于接收所需信号;接收机对干扰信号的敏感性,定义接收器在不同频率偏移下对不同类型干扰信号的敏感性;无用发射限制,也为接收器定义了无用发射限制。
基站分类对频谱特性测试提出了差异化要求。3GPP 基于特定假设定义了四种基站类型:BS type 1-C 在 FR1 频段运行的 NR 基站,仅规定了在单个天线连接器处的传导要求;BS type 1-O 在 FR1 频段运行的 NR 基站,仅规定了在 RIB 处的传导(OTA)要求;BS type 1-H 在 FR1 频段运行的 NR 基站,规定了 “混合” 要求,包括在单个 TAB 连接器处的传导要求和在 RIB 处的一些 OTA 要求;BS type 2-O 在 FR2 频段运行的 NR 基站,仅规定了在 RIB 处的传导(OTA)要求。
2.4 毫米波测试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毫米波频段的小基站芯片测试面临着独特的技术挑战。首先是测试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射频前端和辐射元件是集成的,射频测试和校准只能在消声室中使用 OTA 方法进行。这要求测试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 OTA 测试能力,包括高精度的天线测量系统和精确的电磁波传播环境控制。
天线阵列测试复杂性是毫米波测试的另一大挑战。与 4G 无线电(如 4T×4R 远程无线电头 RRH)相比,毫米波天线阵列包含数百或数千个更多的收发器,所有收发器都需要在生产测试站进行测试和校准,此外这些收发器需要在相位和幅度上对齐以进行波束成形。使用暴力方法(如旋转元件电场矢量 REV)进行波束成形校准程序可能需要数小时。
为应对这些挑战,业界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Jabil 设计的自动化 PVT 测试室代表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测试方案,该测试室的外部尺寸为 2×1.5×1 米,在 AUT 附近的近场中安装了五个探头,通过气动执行器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由测试 PC 控制实现测试操作自动化。
近场到远场转换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测试效率。该算法利用了一般方法未考虑的受限生产测试条件,能够从近场测量中快速计算出远场射频性能关键性能指标(KPI)。这种方法不仅缩短了测试时间,还降低了测试成本,特别适合大规模生产测试应用。
2.5 射频测试仪器与工具选择策略
射频测试仪器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技术能力、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等多个因素。VIAVI TM500 网络测试仪作为全球基站制造商信赖的标准射频网络测试工具,能够测量 5G 网络在多个接口上的完整性能,包括开放前传和射频到分组核心网。该测试仪支持全面的 4G 和 5G 网络测试,应用场景包括 Open RAN、NTN、MU-MIMO、eMBB、URLLC、专用 5G、安全、大规模物联网、军用通信等。
多设备测试能力是现代射频测试系统的重要特征。LitePoint IQxstream 是一种多设备蜂窝测试解决方案,用于蜂窝智能设备、模块和小型基站的验证和校准,该系统包括单设备或多设备测试选项以及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配置。这种灵活性确保了测试系统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测试需求。
在仪器集成方面,Keysight N9020B MXA 信号分析仪等高端设备提供了卓越的性能。该分析仪用于确保毫米波空中连接的高质量以及使用 3GPP 规范在第 1 层上的成功协议事务,配合 89600 PathWave 矢量信号分析(VSA)软件使用。
测试工具的选择还应考虑自动化和集成能力。全面的测试自动化示例能够同时控制 DUT 和测量硬件,意味着可以轻松地从头到尾运行校准和验证序列,并获得简单的通过 / 失败结果。这种端到端的自动化能力对于提高测试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至关重要。
三、协议一致性测试验证技术体系
3.1 分层协议测试架构与方法
小基站芯片的协议一致性测试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其中协议层作为测试线的 “大脑” 和 “翻译官”,负责模拟网络侧(如核心网、其他基站)的行为,并与 DUT 进行符合 3GPP 等标准的协议交互。这种分层方法将复杂的协议测试任务解耦为物理层、协议层、业务层和系统层,构建一个高内聚、低耦合、可扩展、可复用的自动化测试体系。
在具体实现中,可开放的协议栈配置接口包括L1、L2(Mac、RLC、PDCP)及高层接口,处理流程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以满足正常和异常场景测试需求。这种灵活性确保了测试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测试场景和需求变化。
基于规范的测试方法是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核心方法论。这种方法依据 3GPP 协议规范来设计测试案例,目的是确保所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都得到充分验证。测试案例设计遵循三大核心原则:全面覆盖原则要求测试案例覆盖协议规范的每个部分,没有遗漏;边界条件测试原则针对协议中定义的各种边界条件设计对应的测试用例;异常场景模拟原则除了正常流程外,还要模拟各种异常情况,确保协议实现能够妥善处理。
3.2 3GPP 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
3GPP 定义的协议一致性测试覆盖了广泛的测试领域,包括射频(RF)测试基本无线电性能,以及无线资源管理(RRM)测试设备如何管理连接和资源。这种全面的测试覆盖确保了小基站芯片在各个层面都符合 3GPP 标准要求。
在具体测试规范方面,3GPP TS 36.141 系列是 LTE 基站一致性测试的核心规范,涵盖了基站的发射器和接收器特性以及在噪声和衰落条件下的接收器性能。对于 5G NR,相应的 3GPP 规范和定义的测量记录在 TS 38.141-1 中用于传导一致性测试。
静态一致性审查提供了协议一致性验证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 ICS(Implementation Conformance Statement)中的答案与相关规范中表达的静态一致性要求,审查 UEUT 声称支持的静态一致性要求的程度。这种方法确保了设备实现与标准规范的一致性。
3.3 O-RAN 协议一致性测试要求
O-RAN 协议一致性测试增加了开放架构特有的测试要求。O-RAN 联盟制定的 O-RAN.WG4.CONF 规范确保了不同 O-RAN 网元的互操作性,这个规范涉及 O-RAN 前传开放接口,除了 3GPP 规范之外,O-RU 还必须符合该规范。这种双重合规要求体现了开放架构对互操作性的严格要求。
O-RAN 前传测试解决方案需要专门的测试平台支持。Anritsu 的 O-RAN 测试平台 MX772000PC 和 O-DU 仿真器平台软件 MX773000PC 组成了针对 O-RAN WG4.CONF 规定的 O-RAN 无线电单元(O-RU)的 O-RAN 前传测试解决方案。这种专门的测试平台确保了 O-RAN 特定协议的正确验证。
在测试范围方面,O-RAN 协议一致性测试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O-RU 回环性能测试、O-DU 测试、O-DU 回环性能测试、O-CU 测试、O-CU 回环性能测试、RIC 测试、RIC 回环性能测试、O-RAN 前传测试、传输网络和 CUSM 功能测试、端到端测试。这种全面的测试覆盖确保了 O-RAN 架构中各个组件的互操作性和性能。
3.4 自动化协议测试框架设计
自动化协议测试框架的设计需要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测试用例应该是松耦合且易于调整的,以便能够在不重写逻辑的情况下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更新不会破坏现有的测试覆盖范围。这种设计原则确保了测试框架能够适应协议标准的不断演进。
RESTful API 支持成为现代测试自动化框架的标准特性。Amantya 的 AutoRAN 是一款用户友好的测试工具,专为 RAN OEM、小基站制造商、芯片供应商和 MNO 设计,支持 RESTful API 进行测试自动化,能够加速 4G/5G 核心网络和 VoLTE/VoNR 的软件发布周期。
轻量级自动化框架提供了更灵活的部署方式。Mobileum 的轻量级自动化框架(LWAF)是一个独立的自动化平台,使组织能够通过无缝自动化重复任务、减少错误并释放团队专注于战略计划来释放无与伦比的效率并促进创新。这种轻量级设计降低了部署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3.5 协议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
协议测试用例的设计需要遵循系统化的方法学。基于规范的测试用例设计包括正常条件下的测试用例和边界条件下的测试用例,通过断言验证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的一致性。这种方法确保了测试用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在测试执行方面,自动化执行引擎发挥着关键作用。测试执行引擎作为强大的自动化框架(通常基于 Python/Pytest、LabVIEW 或专用 ATE 软件),负责解析测试用例、调度物理层和协议层的资源、执行测试步骤、捕获结果。这种集中化的执行机制确保了测试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标准化验证流程包括七个核心步骤:预设验证目标明确验证的范围和预期结果;现场勘查收集测试站点的环境信息;网络部署按照设计参数配置基站设备;数据采集使用测试仪器和软件收集网络数据;KPI 分析基于收集的数据进行性能分析;问题调优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网络配置;验证结果报告编写详细的验证报告。
四、功耗验证与能效测试技术研究
4.1 小基站功耗模型与分析方法
小基站的功耗分析建立在精细化的功耗模型基础之上。微蜂窝基站的功耗比宏蜂窝基站低约 70-77%,但对于相同比特率,宏蜂窝基站比微蜂窝基站更节能。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覆盖范围和硬件配置的不同,为小基站的能效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具体的功耗构成方面,小基站主要包括以下功耗组件:收发器(负责向移动台发送和接收信号,包括信号生成)、数字信号处理(负责系统处理和编码)、功率放大器、AC-DC 转换器或整流器、以及空调(如配备)。除空调和功率放大器外,每个组件的功耗是恒定的,空调的功耗取决于基站机柜的内部和环境温度。
能效定义采用标准化的计算方法,参考小蜂窝的能效定义为吞吐量总和与总功耗之比,单位为 bps/W。这种定义方法为不同技术和配置的小基站能效比较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4.2 功耗测量技术与仪器选择
小基站芯片的功耗测量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多通道源测量单元(SMU)被证明是满足这些挑战的理想解决方案,通过 SMU 的开尔文连接向 DUT 提供精确功率,以消除电缆和相关互连电压降的影响。这种精密测量技术确保了功耗数据的准确性。
在具体测量配置中,通常使用三个功率传感器来测量芯片组的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和反射功率,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其他关键参数,如 ACPR、EVM 和谐波。这种多维度的测量方法提供了全面的功耗特性分析能力。
功率测量的时间特性也需要特别关注。LMH2110 等专用功率测量芯片可以用于测量给定 500us 时隙内 5G TDD 波形的功率。这种精确的时间分辨能力对于分析小基站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特性至关重要。
4.3 能效优化技术与评估方法
小基站能效优化采用多维度的技术方法。设备节能技术通过优化基站设备设计来降低设备功耗,例如采用高效能电源模块、节能处理器等;系统优化技术通过优化小基站网络架构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多小基站协作、动态频谱分配等技术;能源管理技术实现基站能源的高效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电池储能系统的优化。
网络致密化策略在能效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 Google Pixel 7a 及以上手机中新引入的硬件功率轨,这种战略性致密化网络导致移动发射功率降低 10-15 dB,从而使总蜂窝功耗降低约 3 倍,当智能手机通过蜂窝网络通信数据时,电池续航时间增加约 50%。
在技术实现方面,高频开关技术显著提高了能效。通过使用 BCM 总线转换器模块和 ZVS 降压调节器实现尺寸和重量目标,两者都利用高频开关实现高功率密度解决方案,Vicor 专有的正弦幅度转换器拓扑提高了效率,即使在高环境温度下也减少了冷却要求,关键优势包括:通过高密度转换器实现仅 6.4 cm² 的占地面积和 <7mm 的外形尺寸;由于高效率拓扑(>94%),在高环境温度下运行需要很少的冷却;由于转换器易于并联,扩展以满足未来要求很简单。
4.4 功耗测试环境与条件设置
功耗测试环境的设置需要考虑多种工作条件。实验测试通过实际设备进行能耗测量;模拟仿真利用软件对基站运行情况进行模拟;现场测试则通过实际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收集进行分析。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评估方法方面,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评估方法逐渐应用于小基站能量效率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这种智能化的评估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的多变量优化问题。
基准测试条件的标准化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在 5MHz 信道中,对于考虑的参数,小基站的功率消耗约为 377W,范围为 40m 至 80m。这种标准化的测试条件为不同技术和配置的小基站性能比较提供了统一的基准。
五、测试工具链与平台架构设计
5.1 分层测试架构设计原理
小基站芯片测试平台采用四层分层架构设计,包括物理层、协议层、业务层和系统层。物理层作为整个测试线的 “感官” 和 “执行器”,负责与被测基站(DUT)进行最底层的物理交互,核心组件包括多制式矢量信号发生器(VSG)、多制式矢量信号分析仪(VSA)、高性能射频开关矩阵、功率计、频谱仪等辅助仪表。
硬件抽象能力是物理层设计的核心优势,上层测试逻辑无需关心具体的仪表型号和连接细节,只需通过统一的 API 调用 “发送一个 LTE 20MHz 信号” 或 “测量 NR 100MHz 带宽的 EVM” 即可。这种抽象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测试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协议层作为测试线的 “大脑” 和 “翻译官”,负责模拟网络侧(如核心网、其他基站)的行为,并与 DUT 进行符合 3GPP 等标准的协议交互。业务层作为测试线的 “用户代言人”,关注最终用户能感知到的服务质量(QoS/QoE)。系统层作为整个测试线的 “总指挥” 和 “数据湖”,负责协调下层所有资源,执行测试计划,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决策。
5.2 自动化测试框架构建策略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构建需要考虑跨语言集成能力。LabVIEW 2022 新增了对 Python 类对象传递功能的支持,可直接在图形化界面中嵌入 Python 脚本,构建基于 TCP/IP 的微服务架构时,LabVIEW 负责设备控制,Python 处理机器学习推理,典型延迟可控制在 20ms 内。
Python 与 LabVIEW 集成提供了强大的组合优势。LabVIEW 2018 及更高版本已经集成了对 Python 的原生支持,LabVIEW Python 节点提供了从 LabVIEW 框图直观调用 Python 脚本的原生能力。Python 测试执行器(PyTEL)软件应用帮助测试工程师利用 Python 和 LabVIEW 的组合力量快速编写和部署自动化测试系统,使用 Python 强大而灵活的语言特性编写脚本。
模块化和可扩展性是自动化框架设计的关键原则。全面的测试自动化示例能够同时控制 DUT 和测量硬件,意味着可以轻松地从头到尾运行校准和验证序列,并获得简单的通过 / 失败结果。这种端到端的自动化能力确保了测试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5.3 测试执行引擎与调度系统
测试执行引擎采用先进的架构设计。测试执行引擎作为强大的自动化框架(通常基于 Python/Pytest、LabVIEW 或专用 ATE 软件),负责解析测试用例、调度物理层和协议层的资源、执行测试步骤、捕获结果。这种集中化的调度机制确保了复杂测试场景的有序执行。
在仪器控制方面,Keysight PathWave 测试自动化软件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该软件基于 OpenTAP 架构,允许配置和执行可通过插件扩展的测试计划。这种插件化架构为测试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硬件控制集成方面,LabVIEW 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控制能力,LabVIEW 控制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活体成像,Python 实时处理图像数据,实现神经元活动的亚微米级追踪。这种实时控制能力对于小基站芯片的高精度测试至关重要。
5.4 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需要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Data Lake & Analytics)收集来自所有层次的原始数据和 KPI,利用大数据和 AI 技术进行趋势分析、根因定位(Root Cause Analysis)和预测性维护。例如,通过分析历史 EVM 数据,可以预测某个批次的功放可能存在早期失效风险。
实时监控和分析能力是现代数据平台的重要特征。QEMS 专为高效管理 Qucell 小基站而设计,满足所有客户需求,凭借其直观灵活的 Web 界面,QEMS 简化了小基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 Web 化的管理界面提供了便捷的远程监控能力。
云化部署趋势正在重塑数据管理架构。基于 FastAPI 构建 LabVIEW 服务 API,实现云端控制与边缘计算的混合架构。这种混合架构结合了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和边缘的实时响应特性,为小基站测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
5.5 测试平台集成与扩展能力
测试平台的集成能力体现在多厂商设备支持方面。VIAVI TM500 网络测试仪几乎被全球每个基站制造商使用,能够测量 5G 网络在多个接口上的完整性能,包括开放前传和射频到分组核心网。这种广泛的兼容性确保了测试平台能够适应不同厂商的设备需求。
在标准化接口支持方面,测试平台需要支持多种标准接口。服务管理和编排(SMO)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基于 AP 的平台,终止来自近实时 RIC 的 O1 接口,O1/VES 接口支持 SMO 中的性能和故障监控。
未来扩展性是平台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5G 解决方案路线图遵循 3GPP、IMT-2020 和 5G-PPP 实施路线图,根据 5G-EVE 和 5G-VINNI ICT-17 设施的演进和升级进行规划。这种标准化的路线图确保了测试平台能够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六、团队技术栈适配与实施路径规划
6.1 Python 与 LabVIEW 技术栈集成策略
Python 与 LabVIEW 的集成策略需要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互补优势。LabVIEW 在实时控制与硬件交互方面具有优势,Python 在算法开发与数据分析领域更具优势,LabVIEW 2022 新增支持 Python 类对象传递功能,可直接在图形化界面中嵌入 Python 脚本。这种互补性为构建高效的测试系统提供了理想的技术组合。
在具体集成方法方面,主要包括三种策略:使用 “labview_自动化” 项目,通过 Python 调用 LabVIEW 的 VI,这需要安装 labview_automation 库,并配置 LabVIEW 的 VI 服务器;通过 Python 节点直接在 LabVIEW 块图中调用 Python 脚本;利用 LabVIEW 的 Python 集成功能,直接在图形化界面中嵌入 Python 代码。
微服务架构集成提供了更灵活的部署方式。构建基于 TCP/IP 的微服务架构,LabVIEW 负责设备控制,Python 处理机器学习推理,典型延迟可控制在 20ms 内。这种架构设计充分利用了两种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高效的功能分工。
6.2 测试团队技能培训与能力建设
测试团队的技能培训需要涵盖全面的技术领域。小基站培训课程应涵盖技术和规划方面的内容,包括与宏站、DAS 和 IAB 相比的小基站优缺点,定义选择小基站产品的流程,审查验证小基站产品的测试流程,提供小基站尺寸设计指导,定义小基站性能参考指标。
在技术技能方面,培训应包括多个关键领域:识别 HetNet 和小基站的安全要求和风险,绘制小基站扁平 IP 架构,识别部署小基站时使用的各种设备,识别小基站的关键射频测量、设计目标和测试,准备小基站链路预算。
实践能力培养是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练习和研讨会识别可能影响小基站性能的因素,识别小基站部署的最佳实践,包括项目管理、现场勘测设计、安装和优化。这种实践性培训确保了团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测试工作中。
6.3 渐进式改进策略与实施步骤
小基站部署和测试改进应采用分阶段的渐进式方法。成功的 5G 部署遵循分阶段方法:规划阶段进行频谱分析、覆盖仿真和现场勘测;试点测试使用 Pilot Pioneer 等工具进行试验部署以验证网络参数。这种分阶段方法降低了实施风险,确保了每个阶段的目标明确。
在测试流程优化方面,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验证流程。为提高 5G 单站验证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验证流程是必要的,一个典型的单站验证流程包括七个步骤:预设验证目标、现场勘查、网络部署、数据采集、KPI 分析、问题调优、验证结果报告。
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是渐进式改进的重要方向。通过自动化端到端流程,包括提取最优测试场景、生成参数和确定测试结果的可接受性,两家公司成功显著提高了效率。这种自动化升级能够显著提高测试效率,减少人工错误。
6.4 测试流程优化与标准化建设
测试流程优化需要从传统框架的继承和改进开始。3G/4G 网络中使用的传统测试框架也可以优化为新 5G 测试框架的一部分,从而支持传统、Inter-RAT 和系统间切换测试场景。这种继承性优化降低了迁移成本,保护了现有投资。
在具体优化策略方面,分层设计思想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核心在于分层设计思想,通过将复杂的测试任务解耦为物理层、协议层、业务层和系统层,构建一个高内聚、低耦合、可扩展、可复用的自动化测试体系。
测试用例设计原则需要遵循松耦合和易调整的原则。测试用例应该是松耦合且易于调整的,以便能够在不重写逻辑的情况下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更新不会破坏现有的测试覆盖范围。这种设计原则确保了测试流程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6.5 新技术引入与风险管控
新技术引入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估和管控机制。5G 网络部署的成功推出需要适当的 5G 测试设备套件以实现激活和可扩展性。在引入新技术时,需要评估其技术成熟度、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成本效益等多个因素。
在技术路线规划方面,需要遵循标准化的演进路径。5G 解决方案路线图遵循 3GPP、IMT-2020 和 5G-PPP 实施路线图,根据 5G-EVE 和 5G-VINNI ICT-17 设施的演进和升级进行规划。这种标准化的路线图为技术引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风险管控策略应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实施风险的全面评估。在引入新技术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确保新技术引入的成功实施。
七、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演进方向
7.1 5G-A/6G 技术演进对测试的新要求
5G-A/6G 技术的演进为小基站芯片测试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挑战。随着 5G-A/6G 演进、Sub-6GHz 与毫米波共存以及 2G/3G/4G/5G 多代网络长期并存的现实需求,基站设备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针对单一制式或单一功能的 “烟囱式” 测试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基站研发与生产对效率、成本和质量的严苛要求。
在技术特性方面,6G 网络将引入革命性的新能力。6G 网络将支持地面和非地面网络(NTN)的大规模 MIMO 天线阵列部署,这些毫米波天线阵列将在 5G-A 和 6G 移动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大规模 MIMO 无线电与有源天线阵列相结合,实现波束成形。
太赫兹通信和感知信号联合测试将成为未来测试系统的重要能力。面向 6G 时代,基站将更加智能化、通感一体化、空天地海一体化,MS-ITL 的分层架构思想将依然适用,但其内涵将极大丰富,物理层需支持太赫兹通信和感知信号的联合测试。
7.2 人工智能在测试优化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基站测试优化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原生蜂窝系统需要强大的一致性测试框架,RAN 4 和 RAN 5 是 3GPP 内负责需求和测试设计的工作组,一致性测试保证终端和网络设备按照标准实现程序和协议,并在可重现条件下达到特定的最低性能水平。
在具体应用方面,AI 辅助测试优化正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AI 模型可以基于代码变更影响分析自动选择最相关的测试用例子集进行执行,避免全量回归,节省 90% 以上的测试时间;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测试数据进行聚类和模式识别,自动发现性能劣化趋势或异常模式,并关联到可能的硬件 / 软件模块,极大加速问题定位;根据 DUT 的实时响应动态调整测试参数,实现自适应测试。
大语言模型在基站优化中的应用也为测试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大语言模型作为催化剂:基站选址优化的范式转变,使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或粒子群优化等优化算法来平衡覆盖有效性、建设成本和运营效率等因素。
7.3 开放架构对测试生态的影响
开放架构的发展正在重塑测试生态系统。O-RAN 联盟制定的 O-RAN.WG4.CONF 规范确保了不同 O-RAN 网元的互操作性,这个规范涉及 O-RAN 前传开放接口,除了 3GPP 规范之外,O-RU 还必须符合该规范。这种双重合规要求体现了开放架构对互操作性的严格要求。
在测试设备方面,开放接口和标准化正在推动测试设备的互操作性发展。Keysight 作为 O-RAN 联盟第 4 工作组的创始成员和积极贡献者,是 O-RAN 联盟 WG4 前传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的主要编辑者。这种标准化工作促进了不同厂商测试设备的兼容性。
云化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为开放架构测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将部分测试功能(尤其是协议层和业务层)迁移到云平台,利用虚拟化基站(vBS)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构建更灵活、更弹性的 “云测试床”。
7.4 数字孪生技术在测试验证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为小基站测试验证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法。为物理 DUT 构建一个高保真的虚拟模型,在物理测试前,先在数字孪生体上进行大量仿真和预验证,将物理测试聚焦于最关键的场景,实现 “虚实结合” 的高效验证范式。
在具体实现方面,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测试验证能力。通过建立精确的设备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各种工作条件和故障场景,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性能瓶颈,大大减少物理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7.5 标准化发展趋势与认证要求
标准化发展呈现出多组织协同和快速演进的特点。3GPP Release 18 规范已完成 5G-Advanced 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对先前版本引入概念 / 功能的增强以及新主题的引入。O-RAN 联盟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发布了 67 个新的或更新的技术文档,使当前版本的技术文档总数达到 130 个标题,总计 770 个文档。
在认证要求方面,双重合规标准成为新的趋势。除了传统的 3GPP 认证外,O-RAN 设备还需要通过 O-RAN 特定的认证测试,确保设备在开放架构环境中的互操作性和性能。
自动化认证流程的发展提高了认证效率。通过建立自动化的认证测试流程,能够显著缩短认证周期,降低认证成本,同时提高认证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战略建议与行动计划
基于对小基站芯片测试与验证技术的深入研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团队实际需求,提出以下战略建议和行动计划:
短期行动计划(6-12 个月)
技术评估与现状分析阶段:首先对团队现有测试流程、工具链和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技术差距和改进空间。重点评估当前在射频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功耗测试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设备配置。同时调研市场上主流的测试设备和工具,包括 VIAVI TM500、Keysight N9020B、R&S PVT360A 等设备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标准化体系建立阶段:基于 3GPP Release 18 和 O-RAN 最新规范,建立团队内部的测试标准体系。重点关注 O-RAN.WG4.CONF 规范和相关测试指南,确保测试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建立测试用例库,采用基于规范的测试方法,确保测试覆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工具链优化升级阶段:在现有技术栈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重点实现 Python 与 LabVIEW 的深度集成。利用 LabVIEW 2022 的 Python 集成功能,构建基于 TCP/IP 的微服务架构,实现 LabVIEW 负责设备控制、Python 处理机器学习推理的高效协作模式。
中期发展计划(1-2 年)
自动化测试平台构建阶段:基于分层架构设计理念,构建物理层、协议层、业务层和系统层的四层测试架构。重点发展自动化测试框架,实现测试用例的模块化设计和松耦合架构。建立测试执行引擎,支持基于 Python/Pytest 的测试脚本编写和执行。
AI 辅助测试能力建设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测试优化,包括智能用例选择、异常检测与根因分析、自适应测试参数调整等功能。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测试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海量测试数据的智能分析和趋势预测。
开放架构测试能力发展阶段:重点发展 O-RAN 协议一致性测试能力,建立完整的 O-RAN 前传测试解决方案。支持 O-RU、O-DU、O-CU、RIC 等各组件的测试,以及端到端的系统集成测试。
长期战略目标(3-5 年)
6G 技术前瞻布局阶段:面向 6G 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太赫兹通信测试、感知信号联合测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测试等前沿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测试平台,实现物理测试与虚拟验证的深度融合。
云化与智能化转型阶段:完成测试平台的云化部署,建立 “云测试床” 架构,支持远程测试和分布式测试。实现测试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包括测试计划自动生成、测试执行自动调度、测试结果自动分析等功能。
行业标准制定参与阶段:积极参与 3GPP、O-RAN 等标准组织的技术活动,参与相关测试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行业影响力,成为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领域的技术领导者。
风险管控与保障措施
技术风险管控:建立技术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新技术的成熟度和适用性。建立技术备份方案,确保在技术路线调整时能够快速切换。加强与设备厂商和技术供应商的合作,及时获取最新技术信息和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提升团队在 5G-A/6G 技术、人工智能、开放架构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行业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确保技术经验的传承和积累。
资金投入保障: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确保测试设备更新、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建立成本效益评估机制,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和资金支持,降低投资风险。
通过实施上述战略建议和行动计划,团队将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先进、高效的小基站芯片测试验证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当前技术需求,还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为小基站芯片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