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Linux RAID 存储技术

环境准备

虚拟机添加6块20G 硬盘,sdb sdc sdd sde sdf sdg

管理软 RAID(实操)

RHEL 提供多磁盘和设备管理 (mdadm) 程序实用程序来创建和管理软件RAID。

1. 工具与核心概念

  • 管理工具mdadm(RHEL/CentOS 内置,用于创建、管理软件 RAID 阵列)
  • RAID 设备标识/dev/md[0-9](如 /dev/md0/dev/md1
  • 关键操作流程:创建阵列 → 查看状态 → 格式化挂载 → 日常维护(故障模拟、扩容、备份)→ 删除阵列
  • 核心参数:
    • --create:创建新 RAID 阵列
    • --level:指定 RAID 级别(0/1/5)
    • --raid-devices:参与阵列的核心磁盘数量
    • --add:添加热备盘或扩容磁盘
    • --fail:标记磁盘故障
    • --remove:移除故障磁盘
    • --stop:停止 RAID 阵列
    • --zero-superblock:清除磁盘上的 RAID 元数据

2. 管理 RAID0

核心流程
  1. 创建阵列mdadm --create /dev/md0 --level 0 --raid-devices 2 /dev/sd{b,c}
  2. 查看状态cat /proc/mdstat(概要)、mdadm --detail /dev/md0(详细)
  3. 格式化挂载mkfs.xfs /dev/md0mkdir /data/raid0mount /dev/md0 /data/raid0
  4. 删除阵列umount /dev/md0mdadm --stop /dev/md0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c}
关键限制
  • 不支持添加热备盘、不支持扩容、无法标记故障盘(故障即阵列失效)
创建 RAID
# 创建一个包含2个块设备的raid0设备/dev/md0,--create:是mdadm命令的选项,用于创建新的 RAID 阵列。
#--raid-devices=2:表示参与该 RAID 阵列的磁盘数量为 2 块(b,c)。
/dev/sd{b,c}:指定参与 RAID 阵列的具体磁盘设备,这里表示/dev/sdb和/dev/sdc两块磁盘。
[root@centos7 ~]# mdadm --create /dev/md0 --level 0 --raid-devices 2 /dev/sd{b,c}
mdadm: Defaulting to version 1.2 metadata
mdadm: array /dev/md0 started.

2执行该命令后,系统会使用 /dev/sdb 和 /dev/sdc 创建一个名为 /dev/md0 的 RAID 0 设备。创建完成后,通常还需要进行格式化(如使用mkfs.xfs /dev/md0)和挂载(如mkdir /data && mount /dev/md0 /data)等操作,才能正常使用该 RAID 设备存储数据。也可使用mdadm --detail /dev/md0命令查看 RAID 阵列的详细信息。

查看 RAID
# 查看 raid 概要信息
[root@centos7 ~]# cat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0] [raid1] [raid6] [raid5] [raid4] 
md0 : active raid0 sdc[1] sdb[0]
      41908224 blocks super 1.2 512k chunks
      
unused devices: <none>

# 查看 raid 设备详细信息
[root@centos7 ~]# mdadm --detail /dev/md0
/dev/md0:
           Version : 1.2
     Creation Time : Fri Aug  2 17:03:58 2024
        Raid Level : raid0
        Array Size : 41908224 (39.97 GiB 42.91 GB)
      Raid Devices : 2
     Total Devices : 2
       Persistence : Superblock is persistent

       Update Time : Fri Aug  2 17:03:58 2024
             State : clean 
    Active Devices : 2
   Working Devices : 2
    Failed Devices : 0
     Spare Devices : 0

            Layout : original
        Chunk Size : 512K

Consistency Policy : none

              Name : centos7.linux.fun:0  (local to host centos7.linux.fun)
              UUID : afe03287:7cfb8b2e:82844a2e:8f721e04
            Events : 0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需要关注的属性

  • Raid Level : raid0
  • State : clean
  • Chunk Size : 512K
  • 设备清单
[root@centos7 ~]# lsblk /dev/md0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md0    9:0    0  40G  0 raid0
格式化和挂载
[root@centos7 ~]# mkfs.xfs -f /dev/md0
[root@centos7 ~]# mkdir /data/raid0
[root@centos7 ~]# mount /dev/md0 /data/raid0
[root@centos7 ~]# df -h /data/raid0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d0         40G  319M   40G   1% /data/raid0

# 创建数据
[root@centos7 ~]# cp /etc/ho* /data/raid0
[root@centos7 ~]# ls /data/raid0/
host.conf  hostname  hosts
删除 RAID
# 卸载挂点
[root@centos7 ~]# umount /dev/md0

# stop RAID阵列,将删除阵列
[root@centos7 ~]# mdadm --stop /dev/md0
mdadm: stopped /dev/md0

# 清除原先设备上的 md superblock
[root@centos7 ~]# 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c}
补充说明
  • raid0 条带不能增加新成员盘。

    [root@centos7 ~]# mdadm /dev/md0 --add /dev/sdd
    mdadm: add new device failed for /dev/sdd as 2: Invalid argument
    
  • raid0 条带不能强制故障成员盘。

    [root@centos7 ~]# mdadm /dev/md0 --fail /dev/sdc
    mdadm: Cannot remove /dev/sdc from /dev/md0, array will be failed.
    

3. 管理 RAID1

核心流程
  1. 创建阵列mdadm --create /dev/md1 --level 1 --raid-devices 2 /dev/sd{b,c}(需确认 metadata 提示)
  2. 查看状态:重点关注 State(同步中为 clean, resyncing)、Resync Status(同步进度)
  3. 格式化挂载:需等待同步完成后执行(mkfs.xfs /dev/md1 → 挂载)
  4. 添加热备盘mdadm /dev/md1 --add /dev/sdd(状态显示为 spare
  5. 故障模拟与恢复:
    • 标记故障:mdadm /dev/md1 --fail /dev/sdc(热备盘自动接管并同步)
    • 移除故障盘:mdadm /dev/md1 --remove /dev/sdc
  6. 删除阵列umount /dev/md1mdadm --stop /dev/md1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d}
关键限制
  • 扩容仅能替换更大容量磁盘(需逐块替换同步),无法直接增加磁盘数量提升容量
创建 RAID
# 创建一个包含2个块设备的raid1设备/dev/md1
[root@server ~ 10:20:49]# mdadm --create /dev/md1 --level 1 --raid-devices 2 /dev/sd{b,c}
mdadm: Note: this array has metadata at the start and
    may not be suitable as a boot device.  If you plan to
    store '/boot' on this device please ensure that
    your boot-loader understands md/v1.x metadata, or use
    --metadata=0.90
Continue creating array? yes
mdadm: Defaulting to version 1.2 metadata
mdadm: array /dev/md1 started.
查看 RAID
[root@server ~ 10:21:05]# mdadm --detail /dev/md1 
/dev/md1:
           Version : 1.2
     Creation Time : Fri Nov 14 10:21:05 2025
        Raid Level : raid1
        Array Size : 20954112 (19.98 GiB 21.46 GB)
     Used Dev Size : 20954112 (19.98 GiB 21.46 GB)
      Raid Devices : 2
     Total Devices : 2
       Persistence : Superblock is persistent

       Update Time : Fri Nov 14 10:21:31 2025
             State : clean, resyncing 
    Active Devices : 2
   Working Devices : 2
    Failed Devices : 0
     Spare Devices : 0

Consistency Policy : resync

     Resync Status : 29% complete

              Name : server.lzh.cloud:1  (local to host server.lzh.cloud)
              UUID : 665a0296:17937ff4:edc1d82a:b1261f0c
            Events : 4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需要关注的属性

  • Raid Level : raid1
  • State : clean, resyncing,正在同步。
  • Consistency Policy : resync
  • Resync Status : 33% complete,同步进度。
  • 设备清单
[root@server ~ 10:21:36]# lsblk /dev/md1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md1    9:1    0  20G  0 raid1 
格式化和挂载

等待同步完成:直到同步进度达到100%,然后进行格式化和挂载。

[root@server ~ 10:21:54]# mkfs.xfs /dev/md1
[root@server ~ 10:22:08]# mkdir /data/raid1
[root@server ~ 10:22:27]# mount /dev/md1 /data/raid1
[root@server ~ 10:22:48]# df -h /data/raid1/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d1         20G   33M   20G   1% /data/raid1

# 创建数据
[root@server ~ 10:22:58]# cp /etc/ho* /data/raid1/
[root@server ~ 10:23:24]# ls /data/raid1/
host.conf  hostname  hosts  hosts.allow  hosts.deny
增加热备盘
[root@server ~ 10:25:53]# mdadm /dev/md1 --add /dev/sdd
mdadm: added /dev/sdd

[root@server ~ 10:26:36]# mdadm --detail /dev/md1 | tail -5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      spare   /dev/sdd
# /dev/sdd的状态为spare(备用)
模拟故障
# 强制成员盘故障
[root@server ~ 10:27:16]# mdadm /dev/md1 --fail /dev/sdc
mdadm: set /dev/sdc faulty in /dev/md1

# 查看成员状态
[[root@server ~ 10:27:54]# mdadm --detail /dev/md1 | tail -5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2       8       48        1      spare rebuilding   /dev/sdd

       1       8       32        -      faulty   /dev/sdc
# /dev/sdd立刻顶替故障磁盘,并进行同步

# 数据依然正常访问
[root@server ~ 10:46:04]# ls /data/raid1/
host.conf  hostname  hosts  hosts.allow  hosts.deny
[root@server ~ 10:46:17]# cat /data/raid1/hostname 
server.lzh.cloud
删除故障磁盘
[root@centos7 ~]# mdadm /dev/md1 --remove /dev/sdc
mdadm: hot removed /dev/sdc from /dev/md1

[root@centos7 ~]# mdadm --detail /dev/md1 |tail -5
            Events : 43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2       8       48        1      active sync   /dev/sdd
删除 RAID
# 卸载
[root@server ~ 10:47:43]# umount /dev/md1

# stop RAID 阵列,将删除阵列
[root@server ~ 10:47:56]# mdadm --stop /dev/md1
mdadm: stopped /dev/md1

# 清除原先设备上的 md superblock
[root@server ~ 10:48:09]# 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d}
补充说明

RAID1的设计初衷是数据冗余和可靠性,‌而不是为了增加存储容量。‌因此,‌即使添加了新的硬盘并进行了扩容操作,‌由于RAID1的工作方式,‌其总容量是不会增加的。

4. 管理 RAID5

核心流程
  1. 创建阵列mdadm --create /dev/md5 --level 5 --raid-devices 4 /dev/sd{b..e}(最少 3 块盘)
  2. 查看状态:关注 Rebuild Status(同步进度)、Active Devices(活跃磁盘数)
  3. 格式化挂载:等待阵列同步完成后执行
  4. 添加热备盘mdadm /dev/md5 --add /dev/sdf(状态为 spare
  5. 故障模拟与恢复:
    • 标记故障:mdadm /dev/md5 --fail /dev/sdb(热备盘自动重建)
    • 移除故障盘:mdadm /dev/md5 --remove /dev/sdb
  6. 扩容操作(仅支持扩容,不支持减容):
    • 前提:阵列状态为 clean(非降级、非重建中)
    • 步骤:添加新磁盘 → mdadm /dev/md5 --add /dev/sdb /dev/sdg
    • 扩展阵列:mdadm -G /dev/md5 --raid-devices 5(指定新的核心磁盘数)
    • 扩展文件系统:xfs_growfs /data/raid5(XFS 格式)或 resize2fs /dev/md5(ext4 格式)
  7. 重启阵列(如停止后需恢复):mdadm --assemble /dev/md5 /dev/sd{b..g}
  8. 删除阵列umount /dev/md5mdadm --stop /dev/md5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g}
创建 RAID
# 创建一个包含4个块设备的raid5设备/dev/md4
[root@server ~ 10:53:11]# mdadm --create /dev/md5 --level 5 --raid-devices 4 /dev/sd{b..e}
mdadm: Defaulting to version 1.2 metadata
mdadm: array /dev/md5 started.
查看 RAID
[root@server ~ 10:53:22]# mdadm --detail /dev/md5
/dev/md5:
           Version : 1.2
     Creation Time : Fri Nov 14 10:53:22 2025
        Raid Level : raid5
        Array Size : 62862336 (59.95 GiB 64.37 GB)
     Used Dev Size : 20954112 (19.98 GiB 21.46 GB)
      Raid Devices : 4
     Total Devices : 4
       Persistence : Superblock is persistent

       Update Time : Fri Nov 14 10:53:40 2025
             State : clean, degraded, recovering 
    Active Devices : 3
   Working Devices : 4
    Failed Devices : 0
     Spare Devices : 1

            Layout : left-symmetric
        Chunk Size : 512K

Consistency Policy : resync

    Rebuild Status : 14% complete

              Name : server.lzh.cloud:5  (local to host server.lzh.cloud)
              UUID : bc73fa09:1e9326ca:67add4aa:862d03ba
            Events : 3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spare rebuilding   /dev/sde

需要关注的属性

  • Raid Level : raid5
  • State : clean, resyncing,正在同步。
  • Consistency Policy : resync
  • Resync Status : 17% complete,同步进度。
  • 设备清单
[root@server ~ 10:53:44]# lsblk /dev/md5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md5    9:5    0  60G  0 raid5
格式化和挂载

注意:格式化前,等待 raid 构建完成。

[root@server ~ 10:56:24]# mkfs.xfs -f /dev/md5
[root@server ~ 10:54:47]# mkdir /data/raid5
[root@server ~ 10:56:42]# mount /dev/md5 /data/raid5
[root@server ~ 10:56:49]# df -h /data/raid5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d5         60G   33M   60G   1% /data/raid55

# 创建数据
[root@server ~ 10:57:00]# cp /etc/ho* /data/raid5
[root@server ~ 10:57:27]# ls /data/raid5
host.conf  hostname  hosts  hosts.allow  hosts.deny
增加热备盘
# RAID5 阵列增加一个块热备盘
[root@server ~ 10:57:35]# mdadm /dev/md5 --add /dev/sdf
mdadm: added /dev/sdf

[root@server ~ 10:57:47]# mdadm --detail /dev/md5 |tail -7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0       8       16        0      active sync   /dev/sdb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active sync   /dev/sde

       5       8       80        -      spare   /dev/sdf
模拟故障
# 模拟磁盘故障,手动标记/dev/sdb为fail
[root@server ~ 10:57:54]# mdadm /dev/md5 --fail /dev/sdb
mdadm: set /dev/sdb faulty in /dev/md5

# 查看成员状态
[root@server ~ 10:58:40]# mdadm --detail /dev/md5 |tail -7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5       8       80        0      spare rebuilding   /dev/sdf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active sync   /dev/sde

       0       8       16        -      faulty   /dev/sdb
# /dev/sdf立刻顶替故障磁盘,并进行同步

# 数据依然正常访问
[root@server ~ 10:58:45]# ls /data/raid5
host.conf  hostname  hosts  hosts.allow  hosts.deny
[root@centos7 ~]# cat /data/raid5/hostname 
centos7.linux.fun
删除故障磁盘
[root@server ~ 10:59:03]# mdadm /dev/md5 --remove /dev/sdb
mdadm: hot removed /dev/sdb from /dev/md5

[root@server ~ 10:59:36]# mdadm --detail /dev/md5 |tail -5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5       8       80        0      spare rebuilding   /dev/sdf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active sync   /dev/sde
扩容 RAID

对于raid5,只能扩容,不能减容。

注意:阵列只有在正常状态下,才能扩容,降级及重构时不允许扩容。

[root@server ~ 11:00:09]# mdadm /dev/md5 --add /dev/sdb /dev/sdg
mdadm: added /dev/sdb
mdadm: added /dev/sdg

[root@server ~ 11:00:51]# mdadm --detail /dev/md5 |tail -8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5       8       80        0      spare rebuilding   /dev/sdf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active sync   /dev/sde

       6       8       16        -      spare   /dev/sdb
       7       8       96        -      spare   /dev/sdg

# 设置成员数量为5,-G是grow(扩展)
root@server ~ 11:00:58]# mdadm -G /dev/md5 --raid-devices 5

# 等待重组完成
[root@server ~ 11:04:45]# mdadm --detail /dev/md5 
/dev/md5:
....
        Raid Level : raid5
        Array Size : 83816448 (79.93 GiB 85.83 GB)
     Used Dev Size : 20954112 (19.98 GiB 21.46 GB)
      Raid Devices : 5
     Total Devices : 6
       Persistence : Superblock is persistent

       Update Time : Fri Nov 14 11:05:46 2025
             State : clean 
    Active Devices : 5
   Working Devices : 6
    Failed Devices : 0
     Spare Devices : 1
....
Consistency Policy : resync
....
    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
       5       8       80        0      active sync   /dev/sdf
       1       8       32        1      active sync   /dev/sdc
       2       8       48        2      active sync   /dev/sdd
       4       8       64        3      active sync   /dev/sde
       7       8       96        4      active sync   /dev/sdg

       6       8       16        -      spare   /dev/sdb


# 确认 raid 容量:增加了20G
[root@server ~ 11:10:58]# lsblk /dev/md5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md5    9:5    0  80G  0 raid5 /data/raid5

# 扩展文件系统
[root@server ~ 11:12:23]# xfs_growfs /data/raid5
[root@server ~ 11:12:34]# df -h /data/raid5/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d5         80G   34M   80G   1% /data/raid5
删除 RAID
# 卸载
[root@server ~ 11:25:19]# umount /dev/md5

# stop RAID 阵列,将删除阵列
[root@server ~ 11:26:15]# mdadm --stop /dev/md5 
mdadm: stopped /dev/md5

# 清除原先设备上的 md superblock
[root@server ~ 11:26:28]# mdadm --zero-superblock /dev/sd{b..g}
重启RAID
[root@server ~ 11:26:15]# mdadm --stop /dev/md5 
mdadm: stopped /dev/md5

[root@server ~ 11:23:57]# mdadm --assemble /dev/md5 /dev/sd{b..g}
mdadm: /dev/md5 has been started with 5 drives and 1 spare.

上面为恢复,下面为暂停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RAID 实现方式

从实现角度看, RAID 主要分为:

  • 软 RAID:所有功能均有操作系统和 CPU 来完成,没有独立的 RAID 控制 / 处理芯片和 I/O 处理芯片,效率最低。
  • 硬 RAID :配备了专门的 RAID 控制 / 处理芯片和 I/O 处理芯片以及阵列缓冲,不占用 CPU 资源,成本很高。
  • 软硬混合 RAID:具备 RAID 控制 / 处理芯片,但缺乏 I/O 处理芯片,需要 CPU 和驱动程序来完成,性能和成本在软 RAID 和硬 RAID 之间。

RAID 级别(理论)

RAID 主要利用数据条带、镜像和数据校验技术来获取高性能、可靠性、容错能力和扩展性,根据运用或组合运用这三种技术的策略和架构,可以把 RAID 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满足不同数据应用的需求。 D. A. Patterson 等的论文中定义了 RAID1 ~ RAID5 原始 RAID 等级, 1988 年以来又扩展了 RAID0 和 RAID6 。

近年来,存储厂商不断推出诸如 RAID7 、 RAID10/01 、 RAID50 、 RAID53 、 RAID100 等 RAID 等级,但这些并无统一的标准。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是 RAID0 ~ RAID5 ,而在实际应用领域中使用最多的 RAID 等级是 RAID0 、 RAID1 、 RAID4 、 RAID5 、 RAID6 和 RAID10。

RAID 每一个等级代表一种实现方法和技术,等级之间并无高低之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用户的数据应用特点,综合考虑可用性、性能和成本来选择合适的 RAID 等级,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RAID的各个级别。

RAID 0

原理

RAID 0使用数据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而不进行冗余备份。数据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并依次存储在每个磁盘上。例如,如果有两个驱动器(驱动器A和驱动器B),一块数据的第一个部分存储在驱动器A上,第二个部分存储在驱动器B上,以此类推。这种条带化的方式可以同时从多个驱动器读取或写入数据,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0适用于需要高性能而不关心数据冗余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0的场景:

  1. 视频编辑和处理:在视频编辑中,需要快速读取和写入大量数据。RAID 0可以通过并行读写操作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加快视频编辑和处理的速度。
  2. 大型数据库应用:对于需要频繁访问和查询数据库的应用程序,RAID 0可以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加快数据库操作的响应时间。
  3. 实时流媒体:对于需要实时传输和处理大量数据的流媒体应用,RAID 0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和吞吐量,确保流媒体内容的平滑播放。
优点

RAID 0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性能: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0可以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系统性能。
  2. 成本效益:相对于其他RAID级别(如RAID 1或RAID 5),RAID 0不需要额外的磁盘用于冗余备份,因此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缺点

RAID 0也存在一些缺点:

  1. 缺乏冗余:由于RAID 0不提供数据冗余,如果任何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所有数据都可能丢失。因此,RAID 0不适合存储关键数据。
  2. 可靠性降低:由于没有冗余备份,RAID 0的可靠性相对较低。如果任何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整个阵列的可用性将受到影响。

RAID 1

原理

RAID 1使用数据镜像(mirroring)的方式将数据完全复制到两个或多个磁盘驱动器上。当写入数据时,数据同时写入所有驱动器。这样,每个驱动器都具有相同的数据副本,从而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如果其中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可以继续从剩余的驱动器中读取数据,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1适用于对数据冗余和高可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1的场景:

  1. 关键数据存储:对于关键数据的存储,如企业的财务数据、客户信息等,RAID 1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
  2. 数据库服务器:对于需要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的数据库服务器,RAID 1可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可用性,即使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也可以从其他驱动器中读取数据。
  3. 文件服务器:对于共享文件的服务器,RAID 1可以提供冗余备份,确保文件的可靠性和高可用性。
优点

RAID 1具有以下优点:

  1. 数据冗余备份:RAID 1通过数据镜像将数据完全复制到多个驱动器上,提供冗余备份,保护数据免受驱动器故障的影响。
  2. 高可用性:由于数据的冗余备份,即使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仍然可以从其他驱动器中读取数据,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连续性。
  3. 读取性能提升:RAID 1可以通过并行读取数据的方式提升读取性能,从而加快数据访问速度。
缺点

RAID 1也存在一些缺点:

  1. 成本增加:由于需要额外的磁盘用于数据冗余备份,RAID 1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考虑额外的硬件成本。
  2. 写入性能略低:由于数据需要同时写入多个驱动器,相对于单个驱动器的写入性能,RAID 1的写入性能可能略低。

RAID 5

原理

RAID 5使用数据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并通过分布式奇偶校验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被组织成数据块,其中奇偶校验信息被分布式存储在不同的驱动器上。当写入数据时,奇偶校验信息也会被更新。如果其中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可以通过重新计算奇偶校验信息来恢复丢失的数据。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供性能增强和数据冗余。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5适用于需要性能增强和数据冗余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5的场景:

  1. 文件服务器:对于文件服务器,RAID 5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访问和数据冗余备份,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2. 数据库服务器:对于需要高性能和数据冗余的数据库服务器,RAID 5可以提供快速的数据读取和写入,同时保护数据免受驱动器故障的影响。
  3. 小型企业环境:对于小型企业,RAID 5提供了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了性能和数据冗余的好处。
优点

RAID 5具有以下优点:

  1. 性能增强: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5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2. 数据冗余备份:通过分布式奇偶校验,RAID 5可以提供数据的冗余备份,保护数据免受驱动器故障的影响。
  3. 成本效益:相对于其他RAID级别(如RAID 1),RAID 5只需要额外一个驱动器用于奇偶校验信息,从而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缺点

RAID 5也存在一些缺点:

  1. 写入性能受限:由于写入数据时需要重新计算奇偶校验信息,相对于读取操作,RAID 5的写入性能较低。
  2. 驱动器故障期间的数据完整性:如果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在恢复数据时需要进行计算,这可能导致数据访问速度较慢,并且在此期间可能会有数据完整性的风险。

RAID 6

原理

RAID 6使用数据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并通过分布式奇偶校验和双重奇偶校验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被组织成数据块,其中奇偶校验信息被分布式存储在不同的驱动器上,并通过双重奇偶校验提供更高的数据冗余性。当写入数据时,奇偶校验信息也会被更新。如果其中两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可以通过重新计算奇偶校验信息来恢复丢失的数据。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供性能增强和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6适用于需要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和性能增强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6的场景:

  1. 大容量存储系统:对于需要大容量存储和数据冗余备份的系统,如大型文件服务器或存档系统,RAID 6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性。
  2. 长时间运行的应用程序: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关键应用程序,如数据库服务器,RAID 6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和故障容忍性。
  3. 虚拟化环境:在虚拟化环境中,需要高性能和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来支持多个虚拟机的运行。RAID 6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优点

RAID 6具有以下优点:

  1. 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通过分布式奇偶校验和双重奇偶校验,RAID 6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性,即使同时发生两个驱动器故障,仍能恢复丢失的数据。
  2. 性能增强: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6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缺点

RAID 6也存在一些缺点:

  1. 写入性能略低:由于数据需要同时写入多个驱动器,并进行双重奇偶校验计算,相对于读取操作,RAID 6的写入性能较低。
  2. 较高的成本:由于需要额外的磁盘用于奇偶校验信息和更复杂的计算,RAID 6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考虑额外的硬件成本。

RAID 10

原理

RAID 10使用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并通过镜像(mirroring)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数据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并依次存储在不同的驱动器上,类似于RAID 0。然而,每个数据块都会被完全复制到另一个驱动器上,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类似于RAID 1。这样,RAID 10在提供性能增强的同时,也提供了数据的冗余保护。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10适用于需要高性能和数据冗余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10的场景:

  1. 数据库服务器:对于需要高可用性和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RAID 10可以提供快速的数据读取和写入,同时保护数据免受驱动器故障的影响。
  2. 虚拟化环境:在虚拟化环境中,需要高性能和数据冗余来支持多个虚拟机的运行。RAID 10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提供性能增强和数据保护。
  3. 关键业务应用:对于关键业务应用,如金融交易系统或在线电子商务平台,RAID 10可以提供高可用性和快速的数据访问,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优点

RAID 10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性能: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10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2. 数据冗余备份:通过数据镜像将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个驱动器上,RAID 10提供了数据的冗余备份,保护数据免受驱动器故障的影响。
  3. 较高的可靠性:由于RAID 10采用镜像的方式进行数据冗余备份,即使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仍然可以从其他驱动器中读取数据,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连续性。
  4. 快速的故障恢复:在RAID 10中,如果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系统可以直接从镜像驱动器中恢复数据,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从而加快故障恢复的速度。
缺点

RAID 10也存在一些缺点:

  1. 较高的成本:相对于其他RAID级别,RAID 10需要更多的驱动器用于数据镜像,从而增加了硬件成本。
  2. 低效的空间利用:由于RAID 10的数据镜像特性,有效的存储容量只等于所有驱动器中一半的容量,因此空间利用率较低。

RAID 50

原理

RAID 50使用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RAID 5组中,并通过RAID 0的条带化方式对这些RAID 5组进行条带化。每个RAID 5组由多个磁盘驱动器组成,并使用分布式奇偶校验来提供数据冗余备份。RAID 0则通过将数据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并将这些块依次存储在多个驱动器上,提供了更高的性能。这样,RAID 50既提供了数据冗余备份,又提供了性能增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50适用于需要高性能和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50的场景:

  1. 大规模数据存储:对于需要大规模数据存储和数据冗余备份的系统,如视频编辑、数据分析或大型数据库,RAID 50可以提供高性能和较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性。
  2. 图形渲染和动画制作:在图形渲染和动画制作领域,需要高性能的存储系统来处理大型文件和复杂的渲染任务。RAID 50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提供快速的数据读取和写入速度。
  3. 虚拟化环境:在虚拟化环境中,需要高性能和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来支持多个虚拟机的运行。RAID 50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提供性能增强和数据保护。
优点

RAID 50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性能: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50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2. 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由于采用了多个RAID 5组的方式,RAID 50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备份,即使同时发生多个驱动器故障,仍能恢复丢失的数据。
缺点

RAID 50也存在一些缺点:

  1. 较高的成本:由于需要更多的驱动器用于数据条带化和数据冗余备份,RAID 50的硬件成本相对较高。
  2. 配置和管理复杂性:由于涉及多个RAID 5组和驱动器,RAID 50的配置和管理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注意和维护。

RAID 60

原理

RAID 60采用条带化(striping)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RAID 6组中,并通过RAID 0的条带化方式对这些RAID 6组进行条带化。每个RAID 6组由多个磁盘驱动器组成,并使用分布式奇偶校验来提供数据的冗余备份。RAID 0则通过将数据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并将这些块依次存储在多个驱动器上,提供了更高的性能。这样,RAID 60既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备份,又提供了性能增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适用场景

RAID 60适用于需要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和更高性能的场景。以下是几种适合使用RAID 60的场景:

  1. 大型数据库系统:对于大型数据库系统,需要高可用性、高性能和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RAID 60可以提供这些要求。
  2. 大规模数据分析:在大规模数据分析领域,需要高性能的存储系统来处理大量数据的读取和写入。RAID 60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3. 视频流****媒体处理:对于视频流媒体处理应用,需要快速的数据读取和写入,以确保流畅的视频播放和高质量的媒体处理。RAID 60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优点

RAID 60具有以下优点:

  1. 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由于采用了多个RAID 6组的方式,RAID 60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数据冗余备份,即使同时发生多个驱动器故障,仍能恢复丢失的数据。
  2. 高性能:通过数据条带化和并行读写操作,RAID 60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系统性能。
缺点

RAID 60也存在一些缺点:

  1. 较高的成本:由于需要更多的驱动器用于数据条带化和数据冗余备份,RAID 60的硬件成本相对较高。
  2. 配置和管理复杂性:由于涉及多个RAID 6组和驱动器,RAID 60的配置和管理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注意和维护。

RAID 级别总结

RAID级别 最小磁盘数 容错能力 磁盘空间开销 读取速度 写入速度 硬件成本
RAID 0 2 0%
RAID 1 2 单个磁盘 50%
RAID 5 3 单个磁盘 1 / N
RAID 6 4 两个磁盘 2 / N
RAID 10 4 多个磁盘 50%
RAID 50 6 单个磁盘 1 / N
RAID 60 8 多个磁盘 50%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