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公开首发于 CSDN
如需转载,请在文首注明出处与作者:@yu779
预计阅读:地铁 3 站地
回报:在 AI 风暴眼找到「不可被替代」的 3 张底牌,以及 1 张与风暴共舞的路线图。


AI 风暴眼:IT 打工人的 3 张底牌与 1 张共舞路线图

1. 风暴来了,先别跑

过去 18 个月,我亲眼见 AI 做了三件事:

  1. 把组里 3 年经验的 CRUD 小哥 60 % 的编码工作压缩到 15 分钟;
  2. 让运维大佬的「夜窗」从每周 2 次降到每月 1 次;
  3. 把测试用例设计这场「脑暴拉锯战」变成「回车即覆盖」。

于是恐慌开始蔓延:「AI 是不是要终结 IT 打工人?」
我的答案分两层——

  • 短期:会批量削掉重复体力
  • 长期:只会放大那些原本就稀缺的能力
    稀缺的是什么?下文给你 3 张底牌。

2. 底牌一:从 0→1 的问题定义权

AI 再强,也停在「你给 prompt,它给结果」。
真正决定「做什么、为什么做」的,仍是人类。

场景 人类不可替代环节 AI 只能做的事
需求混沌期 把业务口水翻译成技术约束 根据约束生成代码
架构选型 在成本、合规、团队能力之间权衡 输出各方案性能对比表
线上事故 判断「先回滚还是先止血」 一键回滚或补齐日志

一句话:AI 是无限火力,但扳机扣不扣、往哪打,是人类独有的「问题定义权」。


3. 底牌二:跨领域「拼接」能力

AI 的常识来自「已存在的数据」,创新来自「把 A 领域方法搬到 B 领域」——
这正是 IT 老炮最擅长的「拼接」。

案例:
我把 DevOps 的「不可变基础设施」思想塞进数据仓库,
让数仓版本化、回滚秒级完成,
AI 自己永远拼不出这种跨界 metaphor,
因为它没见过「Terraform + dbt」的组合训练样本。

如何刻意练习?

  • 每年挑一个「远离舒适区」的二级领域(法律、医疗、供应链都行);
  • 用 30 天做 1 个 MVP,强行让 AI 当你的「语法糖」;
  • 把跨界过程写成技术博客 → 个人品牌与护城河同步放大。

4. 底牌三:对「人」的复杂系统洞察

再智能的 Copilot,也读不懂「老板没说出口的政治顾虑」「客户预算突然砍半」这类灰度信息。
IT 项目的致命堵点,往往不在技术,而在利益与情绪

经验:

  • 上线前夜,业务方临时要「加开关」,真实动机是「怕大老板秋后算账」;
  • 如果仅按 AI 给的「技术方案」硬上,两周后还是会 rollback;
  • 先解决「谁对结果负责」的人性问题,再让 AI 生成 feature flag 代码,才能一次过。

结论
能同时看见「系统架构图 + 组织架构图」的人,永远稀缺。


5. 与风暴共舞的路线图

底牌有了,怎么落地?我把 90 天实测浓缩成 4 步,可直接抄。

Step 1 建立「AI 影子库」

  • 把日常所有重复动作录成「提示词模板」→ 统一存 Git 仓库;
  • 小组内 CR 时,顺带 CR prompt,像管代码一样管知识资产。

Step 2 设「AI 先行」里程碑

  • 任何新需求,先让 AI 出 3 版方案,人类再做「减法」;
  • 把「AI 节省的人日」写进项目周报,让高层看见 ROI。

Step 3 每月 1 次「AI 淘汰清单」

  • 团队一起投票:哪些任务已被 AI 做到 90 分?
  • 上榜任务移出迭代,释放的人力投入「0→1 创新」或「跨界拼接」。

Step 4 构建「人机接口」个人品牌

  • 对内:做「AI 训练师」—— 谁 prompt 写得烂,你帮他调;
  • 对外:写复盘、录视频、开直播,占领「AI+你所在领域」关键词。
    品牌溢价 == 不可替代性。

结语:把 AI 当风暴,而不是 weather

天气只能等,风暴可以冲浪。
IT 从业者真正的末日,不是 AI 太强,
而是我们宁愿在舒适区里「被优化」,
也不愿在风暴眼上「再定位」。

带好这 3 张底牌,按 4 步路线图演练,
下一次闪电劈下来,
你手里拿的就是避雷针,也是冲浪板。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