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大模型在数据集极其杂乱的情况之下是怎么确保准确率的?
所以此时的“准确”是统计意义上的,而非事实意义上的。这是“大力出奇迹”的阶段,模型通过完形填空等方式,成为一个“无所不知”但“不善交流”的学者。那么,通用大模型的模型极其复杂,按理来说只可以处理极其复杂的数据集,但在此刻数据集极其杂乱的情况之下,是怎么确保准确率的?它鼓励模型从它学到的海量知识中,提取出最相关、最准确的部分来构成回答,而不是随意生成一个在统计上可能但事实上错误的内容。大模型的训练并
【问题】
通用大模型指的是一个大模型加上网上能爬取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训练,可以处理所有通用问题。
而欠拟合和过拟合是因为数据集和模型的复杂度不匹配造成的。如果数据集杂乱,可采用多个模型训练复杂度不同的训练集提高准确率。
那么,通用大模型的模型极其复杂,按理来说只可以处理极其复杂的数据集,但在此刻数据集极其杂乱的情况之下,是怎么确保准确率的?
【答案】
1. 重新理解“过拟合”与“数据复杂度”
传统的过拟合是指模型记住了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和特定样本,而不是学习到底层规律。因此,在测试集上表现差。
但是,当您的训练数据“几乎就是整个世界” 时,情况就变了:
-
“测试集”就在“训练集”里:大模型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知识”的压缩模型。当你在网上爬取了万亿级别的词元,这个数据集几乎涵盖了人类语言的所有表达方式、知识、推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测试集”(即用户提出的新问题)其分布极大概率已经包含在训练数据的分布之中了。模型不是“记忆”单个数据点,而是学习并内化整个数据分布的规律。
-
数据复杂度极高,需要极高容量的模型:您说的“复杂数据集搭配复杂模型”是完全正确的。而互联网文本数据,可以说是世界上复杂度最高的数据集之一。它包含了从简单语法到复杂逻辑推理,从客观事实到主观创作的一切。要有效地表征和学习这个数据集,一个极其复杂的模型(即大模型)恰恰是与数据匹配的,而不是过复杂。用一个简单模型去处理它,才会导致严重的欠拟合。
2. 大模型如何避免过拟合?——“规模”本身的魔法
传统的防止过拟合方法有早停、正则化、Dropout等。大模型也使用这些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模型规模的本身带来了一种新的泛化能力。
-
“彩票假设”与内部模块化:一个拥有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其内部结构并非均匀地记忆所有东西。研究表明,大模型内部会自发地形成一种模块化和稀疏化的结构。不同的神经元组合或注意力头会专门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概念、语言或任务。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脑,里面有很多个“小专家”。当你给它一个简单任务时,只有相关的“小专家”被激活;遇到复杂任务时,多个“小专家”协同工作。这种内部结构使得它在面对不同复杂度的问题时,能自动调整其“有效复杂度”。
-
涌现能力:这是大模型最神奇的特性之一。很多复杂的能力(如逻辑推理、思维链)并不会在模型较小时出现,只有当模型的参数量和训练数据量超过某个临界规模时,这些能力才会“涌现”出来。这表明,足够的规模是模型学习到通用、抽象规律的必要条件,而不仅仅是记忆。
3. 如何确保准确率?—— 预训练 + 对齐与微调
大模型的训练并非一步到位,它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在提升“准确率”(更广义地说,是“有用性、诚实性和无害性”)。
-
预训练 - 获得通用知识和能力:
-
目标:让模型学习关于世界的海量知识,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模式。这是“大力出奇迹”的阶段,模型通过完形填空等方式,成为一个“无所不知”但“不善交流”的学者。
-
如何保证“准确”:在这个阶段,准确率体现在模型对训练数据分布的重建能力上,即它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是否准确。它学到了网络上存在的所有知识和关联,但同时也学到了偏见、错误和虚假信息。所以此时的“准确”是统计意义上的,而非事实意义上的。
-
-
指令微调 - 学会理解和服从:
-
目标:让预训练好的模型学会理解人类的指令,并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回应。使用高质量的指令-回答对数据进行训练。
-
如何保证“准确”:这个阶段开始塑造模型的行为,使其输出更符合人类的期望。它学会了“如何回答问题”这个技能。
-
-
对齐 - 确保输出有用、安全、诚实(RLHF/RLAIF):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直接针对您关于“准确率”的担忧。
-
过程:
-
训练奖励模型:人类标注员对模型的不同回答进行排序,指出哪个更好、更准确、更安全。然后用这些数据训练一个奖励模型,让它学会评判回答的质量。
-
强化学习优化:利用这个奖励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如PPO)去微调大模型。模型被激励去生成那些能获得高奖励(即更准确、更有帮助、更安全)的回答,同时避免低奖励的回答。
-
-
如何保证“准确”:这个过程直接优化模型的输出,使其与人类价值观和事实对齐。它鼓励模型从它学到的海量知识中,提取出最相关、最准确的部分来构成回答,而不是随意生成一个在统计上可能但事实上错误的内容。
-
结论:一种新的范式
您可以将大模型理解为一个 “通用任务解算器”:
-
它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模型集群”的集成:通过其千亿参数,它内部已经自发地形成了处理不同复杂度任务的“子模块”。
-
它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通用数据集”:互联网数据就是所有“简单数据集”和“复杂数据集”的混合体。因此,必须用这个超级复杂的模型来匹配。
-
它的“准确率”通过后续对齐来保证:预训练让它“有知识”,指令微调和对齐让它“正确地使用知识”。
所以,这不是对传统机器学习理论的颠覆,而是其在数据规模和模型规模走向极致时的一种延伸和演变。“简单数据集用简单模型”这个原则依然正确,但对于“构建一个能处理任何任务的通用智能体”这个终极目标来说,先用一个超大规模模型学会世界上所有的“简单”和“复杂”模式,再通过技术引导它正确地响应具体指令,是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路径。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