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导读

我们与AI助手的每一次互动,无论是复杂的代码生成还是日常的闲聊,其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精密的数学机制。这些机制将用户的输入视为未完成的剧本,并凭借惊人的运算能力和海量数据学习,预测出下一个最合理的词语。本文将深入解析大型语言模型(LLM)工作的核心原理,剖析其如何从简单的概率预测,通过千亿级参数的调整和Transformer架构的赋能,最终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智能和流畅度。对于希望理解AI对话系统底层逻辑的开发者和行业观察者而言,掌握这些核心概念是理解未来AI趋势的关键所在。


一、 智能的基石:基于概率的下一个词预测

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数学函数,其核心任务是预测任何给定文本序列中的下一个词

1. 概率分布而非确定性输出

当用户输入一个提示(Prompt)时,模型并不会确定性地给出一个词,而是为所有可能的下一个词分配一个概率

  • 交互模式:聊天机器人与用户的互动过程,可以想象成模型不断地接收不断增加的“剧本”,然后反复预测下一个词语。
  • 模拟自然:为了让生成的回复显得更自然,模型通常会加入随机性,选择一些概率较低的词语。
  • 非确定性结果:正因为这种随机选择的存在,即使模型本身是确定性的,但每次运行相同的提示时,给出的答案通常也会有所不同。

2. 构建对话流

要创建一个聊天机器人,需要先输入一些文本来描述用户与假想AI助手的互动场景。当用户输入内容后,模型会反复预测假想AI助手接下来会说什么,从而生成我们看到的回复。

二、 规模化炼金术:惊人的训练投入与参数调校

LLM中的“大型”(Large)一词,直接指向其惊人的参数量和训练所需的计算资源。

1. 难以想象的数据与算力规模

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处理海量文本(通常从互联网上获取)来学习如何进行准确的预测。

  • 数据量:仅训练GPT-3所需阅读的文本量,如果由一个普通人24小时不停地阅读,需要超过2600年才能完成。后续出现的更大模型,训练数据量甚至更多。
  • 计算难度: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所需的计算量是惊人的。假设一台机器可以每秒执行十亿次加法和乘法运算,完成最大语言模型涉及的所有操作,需要的时间已超过一亿年。这种级别的计算只有使用特殊的计算机芯片(如GPU)才能实现。

2. 参数、权重与反向传播

模型的行为方式完全由大量的连续值决定,这些值被称为参数(Parameters)权重(Weights)。大型语言模型可以拥有数千亿个这样的参数

  • 训练目标:训练过程可以被视为在调试一台巨大机器上的刻度盘。训练开始时,参数是随机设置的,模型只会输出胡言乱语。
  •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训练通过数万亿个文本示例反复进行。在每次训练中,模型将示例中除最后一个词以外的所有内容作为输入,将其预测结果与示例中最后一个词的真实值进行比较。随后,利用反向传播算法调整所有参数,使模型更有可能选择正确的词,而不那么可能选择其他词。

三、 从随机文本到实用助手:双阶段训练的必要性

LLM的训练是一个多阶段过程。虽然自动完成随机文本的任务是预训练(Pre-training)的核心,但它与成为一个优秀、安全的AI助手的目标存在显著差异。

1. 预训练:掌握语言模式

预训练阶段目标是让模型能够对训练数据做出准确预测,并开始对它从未见过的文本进行合理的预测。这是模型习得语言基础、语法和大量事实知识的阶段。

2. 强化学习与人类反馈(RLHF):实现对齐

为了解决预训练与实际应用目标之间的差异,聊天机器人需要接受第二种至关重要的训练: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

  • 工作机制:人类工作者会对模型生成的不当或无益的预测进行标记和修正。
  • 作用:这些修正会进一步改变模型参数,使模型更有可能提供用户喜欢的预测。RLHF是确保LLM输出结果有用、安全且符合人类偏好的关键。

四、 突破瓶颈:Transformer架构与并行化革命

LLM之所以能够处理复杂的长篇文本并保持一致性,核心在于Transformer(变换器)架构,这是谷歌研究团队在2017年引入的创新模型。

1. 并行化处理的效率优势

在Transformer出现之前,大多数语言模型都是逐词处理文本的。Transformer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同时、并行地吸收所有信息,而不是从头到尾阅读文本。

2. 语言编码与连续值

由于训练过程只适用于连续值,语言必须首先被编码成数字。

  • 词向量表示:Transformer的第一步是将每个单词与一长串数字关联起来,即词向量(Vector Representation)。这些数字以某种方式编码了相应词的含义。

3. “注意力”机制:理解上下文的奥秘

Transformer的关键是依赖于一种特殊的机制——注意力(Attention)机制

  • 同步对话:注意力操作让所有的数字列表(词向量)有机会相互对话
  • 完善含义:它们能够根据周围的语境同步完善自己所编码的含义。例如,编码“Bank”这个词的数字可能会根据周围的语境,编码出“河岸”这一更具体的概念。
  • 前馈网络:Transformer通常还包括第二种操作,即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这为模型提供了额外的能力来存储在训练中学到的语言模式。

通过多层迭代地进行注意力操作和前馈网络计算,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向量最终会受到输入文本中所有其他上下文的影响,并结合模型在训练中学到的所有知识,从而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


深度分析与洞察

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LLM的原理是基于清晰的数学步骤(如反向传播和注意力机制),但其最终行为却带有深刻的新奇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on)的特征。

1. 规模化带来的“黑箱”效应

LLM的性能和智能并非简单地随着参数增加而线性提升,而是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质变。然而,正是这种数千亿参数的规模,导致了模型行为的不可解释性。虽然研究人员设计了每一步骤的工作框架,但具体的行为是如何在新奇涌现现象中产生的,使得我们难以确定模型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预测。这为未来的AI监管、安全和可信赖性带来了挑战。

2. 计算资源:核心壁垒与创新推动力

LLM训练所需的“一亿年计算量”的类比,凸显了计算资源在AI军备竞赛中的核心地位。高性能的GPU并行计算能力是实现Transformer并行化处理的物理基础。这种对极致算力的需求,不仅构成了进入LLM领域的极高门槛,也正在反向推动半导体、云计算以及芯片架构的创新。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算法的竞争,更是基础设施和能源效率的竞争。

3. RLHF:从数据拟合到价值对齐

RLHF的引入标志着AI从单纯的“预测机器”向“助手/伙伴”的转型。它确保模型不仅是语言的统计模型,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用户偏好的体现。这一阶段的投入,决定了模型的实用性、伦理边界和品牌形象


总结与展望

大型语言模型是计算规模、架构创新(Transformer)和双阶段训练(预训练+RLHF)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核心能力——基于上下文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被放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使得模型展现出异常流畅、引人入胜且高效的对话能力。

理解LLM的运作,就如同理解一座巨大而复杂的时钟:我们知道每个齿轮(参数、注意力机制)是如何设计的,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所展现出的时间运行(智能涌现),仍然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未来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既能利用这种由规模带来的涌现智能,同时又能有效地管理和理解这个“黑箱”?随着模型持续扩大,我们是否能找到更高效、更透明的方法来引导其行为,使其更安全、更可控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要点摘要

  • LLM核心机制:通过复杂数学函数,基于概率预测文本序列中的下一个词。
  • 参数规模:LLM具有数千亿参数,训练数据规模巨大(GPT-3需2600年阅读量)。
  • 训练算法:通过反向传播调整参数进行预训练;通过RLHF实现与人类偏好的对齐和优化。
  • 架构革命Transformer架构利用GPU实现文本的并行化处理
  • 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的核心,使词向量能根据上下文同步完善其含义。
  • 智能涌现:模型的具体行为是基于训练过程中参数调整产生的新兴现象,使其准确预测的原因难以确定。

原始视频:https://youtu.be/LPZh9BOjkQs?si=z

中英文字幕:【揭秘大语言模型的黑箱:Transformer、概率预测与千亿参数的智能涌现】​​​​​​​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