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程

AI工程是使用数据处理、预训练模型、机器学习流水线等技术开发AI软件的系统化方法,旨在通过工程化手段提升AI应用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其核心支柱包括数据运维、模型运维和开发运维,目标是实现AI模型从开发到部署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区别

传统机器学习工程需从零训练模型,技术门槛高且资源投入大;而AI工程更强调基于现有基础模型(如GPT-4、Gemini)快速构建应用,降低开发成本并提升效率。例如,通过API调用或嵌入式代码实现AI功能,而非从头开发算法。

技术实现路径

  1. 开发框架型:以TensorFlow、PyTorch等深度学习框架为基础,扩展工程化工具链(如模型可视化、调优工具)。
  2. 应用导向型:聚焦基础模型的适配与组合设计,注重评估指标创新(如AI自动评判生成内容质量)。

学习与职业发展

  • 技能要求:需掌握软件开发、数据科学及模型部署能力,微软等平台提供官方培训路径(如Azure AI工程师认证)。
  • 进阶方向:从基础算法学习到多模态技术应用,逐步成为全能型工程师。布里斯托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AI工程相关硕士课程,覆盖算法、商业及医疗领域。

伦理与规范

AI工程需遵循伦理准则(如算法可解释性、数据隐私保护)和法律法规,企业需完成伦理影响评估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例如,高风险场景需接入国家监管平台,实施动态分级管理。

AI工程中常用术语

基础概念

  • 预训练 (Pre-training):在大规模通用数据上训练通用模型,学习语言/视觉的通用特征和结构,为后续任务提供基础能力。例如GPT系列模型通过海量文本学习语言规律。
  • 微调 (Fine-tuning):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用特定任务数据进一步训练,使模型适应具体需求(如医疗问答、法律文本分析)。通常冻结底层参数,调整顶层网络。
  • 持续学习 (Continual Learning):模型在遇到新任务时,能保留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避免灾难性遗忘。例如客服机器人持续学习新行业术语。
  • 增量训练 (Incremental Training):在已有模型基础上,用新增数据重新训练以更新知识。例如新闻推荐系统定期用新数据训练。

模型优化技术

  • 模型压缩 (Model Compression):减小模型体积和计算量,包括量化、剪枝、低秩分解等方法。
  • 量化 (Quantization):将模型参数从高精度(如32位浮点)转换为低精度(如8位整数),减少存储和计算开销。
  • 剪枝 (Pruning):移除模型中不重要的连接或神经元,例如权重接近零的神经元。
  • 低秩分解 (Low-rank Decomposition):将大矩阵分解为多个小矩阵的乘积,减少参数量。
  • 蒸馏 (Knowledge Distillation):用小模型(学生)模仿大模型(教师)的输出,实现知识迁移。

模型应用与部署

  • 推理 (Inference):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或生成,如ChatGPT回答用户问题。
  • 批处理 (Batching):同时处理多个输入数据,提高计算效率。例如同时处理100条用户查询。
  • 模型部署 (Model Deployment):将模型集成到生产环境,如通过API服务或嵌入移动应用。
  • 参数初始化 (Parameter Initialization):训练前为模型参数设置初始值,影响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
  •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设计有效的输入提示,引导模型生成更准确的输出。

模型架构与训练

  • 多头注意力 (Multi-head Attention):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机制,让模型同时关注输入的不同部分,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 轻量化模型架构 (Lightweight Model Architecture):设计参数量少、计算效率高的模型,如MobileNet、TinyBERT。
  • MoE模型 (Mixture of Experts):包含多个“专家”子网络和“门控”网络,根据输入动态激活相关专家,平衡模型容量与效率。
  • 性能调优 (Performance Tuning):优化模型推理速度、内存占用等指标,如调整批大小、使用更高效算法。
  • 分布式训练 (Distributed Training):利用多台机器/GPU并行训练大模型,包括数据并行、模型并行等方法。

模型管理与安全

  • 模型安全防护 (Model Security Protection):防止模型被攻击(如对抗样本攻击)、数据泄露或被恶意篡改。
  • 模型版本管理 (Model Versioning):跟踪和管理不同版本的模型,便于回滚、比较和协作。

补充术语

  •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结合检索与生成的模型,先检索相关知识再生成回答,提高准确性。
  • SFT (Supervised Fine-Tuning):有监督微调,用标注数据直接优化模型输出。
  • RLH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用于对齐模型输出与人类偏好。

AI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栈

这些技能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编程能力、算法模型、工程实践以及前沿应用几个方面。

数学基础

数学是人工智能的基石,需要重点掌握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线性代数的矩阵运算支撑着神经网络的参数传递,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定理是推荐系统的核心逻辑,微积分的梯度下降算法更是模型优化的心脏。

编程能力

Python是AI开发的必选语言,但绝不仅限于使用pip安装库。需要深入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并熟练掌握PyTorch、TensorFlow等框架,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训练形成完整开发闭环。

算法模型

需要精通机器学习(如XGBoost、聚类算法)和深度学习(如CNN、Transformer、强化学习)。建议带着业务场景学习算法,例如用YOLO做目标检测时同步研究模型压缩技术。

工程实践

模型部署是真正的试金石,需要掌握Docker容器化封装、TensorRT推理加速等技术。例如将训练好的NLP模型通过Flask封装成API接口,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控制资源消耗。

工业界核心技能

在工业界,AI应用开发工程师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1. 传统小模型的训练、优化和部署(如Bert、XLnet)
  2. 基于主流大模型在垂直数据域上进行微调的能力(如P-TuningV2、Lora系列)
  3. Agent开发能力(基于LangChain或Llama框架)
  4. 强化学习知识及底层模型并行推理知识

进阶方向

从基础到全能,AI工程师的进阶路径包括:

  • 第一阶段:掌握基础和图像分割技能
  • 第二阶段:学习大模型项目
  • 第三阶段:学习多模态视频生成、3D重建等技术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