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敲代码”到“驯兽师”——一位 35 岁程序员的 180 天 AI 共生日志
**摘要:**一位36岁程序员分享了他180天与AI协作的转型历程。从最初抵制AI生成代码,到将其视为"初级外包"并制定使用规范,再到训练私有模型处理公司遗留代码。通过合理分工(AI处理重复代码,人类负责架构和异常处理),他成功将需求交付周期缩短50%,个人薪资提升20%。文章指出,AI不会取代程序员,但会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建议开发者建立私有知识库、提升提示词工程能力,并专
首发于 CSDN · 2025 年 11 月
原创:yu779
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从“敲代码”到“驯兽师”——一位 35 岁程序员的 180 天 AI 共生日志
如果 AI 把 80 % 的代码都写了,我还要上班吗?
今年 5 月,公司把 GitHub Copilot 升级到 Business 版,我的 VS Code 侧边栏多了一只闪光的“小精灵”。
从恐慌、抗拒,到把它变成“提效 3 倍的坐骑”,我花了 180 天。
这份日记体长文,记录一位 35 岁普通程序员如何与 AI 共生,如何把“职业危机”改写成“职业跃迁”。
目录
5 月:AI 给我提 PR,我直接 revert
6 月:第一次被 AI “抢”走需求,心态崩了
7 月:把 AI 当“初级外包”,立 3 条军规
8 月:用 AI 重构 8 年前的祖传商城,提效 43 %
9 月:训练私有模型,让 AI 写“只有老人才懂”的 SQL
10 月:从“全栈”到“全队的 AI 驯兽师”
11 月:写给下一个 180 天的自己,也给你
5 月 6 日 | 阴
事件:Copilot 自动生成了我原本要敲 2 小时的 DAO 层,我却一键 revert。
心理:这东西写的比我快,但“不像我写的”,心里膈应。
// AI 生成的代码——
public List<Order> queryByStatus(String status) {
return jdbcTemplate.query(
"SELECT * FROM t_order WHERE status = ?",
new BeanPropertyRowMapper<>(Order.class), status);
}
看起来没问题,可公司规定:
- 表前缀带 biz_
- 不允许 SELECT *
- 必须加 LIMIT 做分页
结果 AI 全忽略了,我一怒之下 revert 并写了 20 行注释当“报复”。

图 1:AI 只能给出“平均代码”,却写不出“你的代码”
教训:AI 没有上下文,它只懂“平均代码”,不懂“你的代码”。
6 月 19 日 | 晴
事件:隔壁组用 ChatGPT 生成了完整“优惠券”模块,领导让他们 3 天上预发布。
我:???老子当年写了 3 周。
跑去围观,结果:
- 接口 90 % 能跑,但幂等用数据库唯一索引实现,高并发直接炸。
- 没做库存扣减的防超卖,Redis 与 DB 双写不一致。
- 没有单测,ChatGPT 说“你可以自己加”。
心理平衡了:AI 把“写代码”变成“写能跑的代码”,但“能跑”≠“能上线”。
突然意识到:“擦屁股”也是护城河。
7 月 5 日 | 暴雨
给自己定了 3 条军规,贴在显示器:
- AI 生成必须过 Sonar,阻断等级问题零容忍。
- 复杂业务先画时序图,AI 只填“实现”不写“设计”。
- 每周给 AI 打分:提效时间 / Review 时间 ≥ 3 才算合格。
把 AI 当“初级外包”后,心情稳了。
它写 CRUD,我写边界;它补单测,我写异常分支。
8 月 20 日 | 桑拿天
接手 2016 年的 .NET 商城,要迁移到 Spring Cloud。
祖传代码 47 万行,编译 15 分钟。
策略:
- 让 AI 先读 .NET 实体类 → 生成 Java POJO(500+ 文件一次性通过)。
- 用自定义 Prompt + 正则,把 VB 风格的 SQL 翻译成 MyBatis XML。
- 人类负责拆微服务边界、订正分库分表规则。
结果:
- 生成 + Review 共 18 天,比纯人工评估的 32 天节省 43 %。
- 缺陷密度由 2.3 ‰ 降到 1.1 ‰(AI 单测覆盖率 68 %,人类补到 90 %)。
第一次真切感到:不是 AI 替我写代码,而是“AI 让我有精力对付真正的技术债”。
9 月 10 日 | 教师节
公司 15 年老 DBA 要退休,留下 2000+ 行“黑魔法”存储过程:
- 变量名全拼音缩写:@zje 代表“总金额”
- 多层游标嵌套,注释只有一句“别动,动就崩”
我用 3 步驯化 AI:
- 脱敏后喂给私有化部署的 CodeQwen,加 50 条“拼音→英文”映射样本。
- 让 AI 按“游标→Stream API”思路重写,人类逐段比对执行计划。
- 把改写后的代码与 DBA 的慢日志一起丢给 AI,让它再调索引。
成果:
- 核心报表接口耗时从 8 s 降到 780 ms。
- 老 DBA 临走点赞:“后生可畏,AI 更像我了。”
体悟:AI 能继承经验,但前提是“有人肯花功夫整理知识地图”。
“知识管理”突然成了核心竞争力。
10 月 24 日 | 程序员节
团队结构调整:
- 撤销“中级 Java 岗” 3 个 HC,新增“AI 编排工程师” 2 个。
- 我的 title 变成“全栈 + AI 驯兽师”,直属老板 CTO。
- KPI:用 AI 把版本迭代周期从 4 周压到 2 周,缺陷率不能升。
日常变成:
- 给需求写“AI 提示词设计文档”——业务边界、例外场景、验收脚本。
- 搭建内部 Agent 市场:Copilot + 私有模型 + 公司规范插件。
- 每周开“AI Review 大会”,让各组晒“最蠢 AI 代码”,共同进步。
AI 不会抢走工作,但会抢走“不会用 AI 的人”的工作。
11 月 7 日 | 立冬
180 天总结:
| 指标 | 5 月 | 11 月 | 变化 |
|---|---|---|---|
| 人均周 commit 数 | 32 | 71 | +122 % |
| 需求交付周期 | 28 天 | 14 天 | –50 % |
| 线上事故 | 3 级 2 次 | 3 级 0 次 | –100 % |
| 加班时长 | 9 h/周 | 4 h/周 | –55 % |
| 个人薪资 | 35 K | 42 K | +20 % |
AI 不是敌人,是杠杆。
杠杆需要支点,支点就是:领域知识、工程素养、批判性思维。
写给下一个 180 天的自己,也给你
- 把 AI 当“实习生”而非“替代品”——它能干脏活,但你要签代码。
- 建立“私有知识库”——再小的团队,也要把规范、踩坑、业务黑话喂给模型。
- 投资“提示词工程”——未来最缺的不是算法博士,而是能把需求翻译成 AI 语言的“人形 API”。
- 保持“人类 Only” 技能——架构权衡、跨部门撕逼、线上救火决策,这些才是高薪护城河。
风暴眼里没有安全屋,只有冲浪板。
愿我们都能踩着 AI 的浪头,拿到下一波技术红利。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