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造物行业篇—AI与toG
政府项目的难,不在“把一个 Demo 跑通”,而在“把一件公共服务的事,做成可复制的公共产品”。技术的锋利要收一收,流程的稳态要铺开来,报告的叙事要抬上去。群众看到的是“找得到、问得清、办得快”;一线看到的是“量能消化、难能闭环”;决策层看到的是“政策有抓手、治理有进展”。当这三层视角被同一套“大模型 + 数据治理 + 场景方法论”连起来,一座城市才真的“从数字化的屏,走到了智能化的事”。这,大概
政府 × 大模型:别先谈参数,先把“公共价值”落地
先说做toG结论:“政府 × 大模型”,谈的从来不是“模型多先进”,而是“怎么把一件公共服务的事讲通、做稳、写成可复用的范式”。
政府场景的第一性问题
多数政务类应用,本质是“Prompt 工程 + RAG”,甚至很多场景并不需要微调,更谈不上炫技的 MCP、A2A;只要需求清楚、数据规整,开发工作量尽量1-2周内能闭环。
技术并不神秘,这恰恰提醒我们:项目成功与否,关键在“价值叙事”——你怎么把这件事讲给政府听,讲到他的痛点里去。
那政府的痛点是什么?企业买产品看 ROI,能省钱赚钱就加码;政府的“目标函数”完全不同——履职、服务、稳定、落实政策、形成标杆。
这套目标决定了两件事:第一,技术先进不等于有用,合规、稳态、可复制更重要;第二,沟通顺序必须换一种讲法:不是“我有一个很厉害的模型”,而是“这项能力如何帮助你落实上级指引,怎样让群众少跑腿、窗口少扯皮、风险少外溢”。
政府“本质上是后期大众,却要伪装成早期采用者”。
翻译成人话就是:日常运转要稳,最好有大厂背书、服务全包、一键可用;但在对外宣传时,又需要讲出“我们在全国率先做了某某示范”的高度。
所以供应商既要用“后期大众的方式”压低上手难度与风险,又要能“用早期采用者的语言”去塑造战略与政绩叙事。两手都要硬。
政府场景的四大方向
政府场景可以归结为四个方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机关办公、辅助决策。别把它当目录看,这更像是一条从“可见体验”往“治理能力”递进的路径。
第一步,群众能感知:政务服务。
最容易起跑的,是智能问答、辅助办理、政策直达。
背后逻辑很朴素:把本地事项库、政策库、历史工单、评价数据整合起来,用自然语言理解 + RAG 做一个“能听懂人话、能给到步骤、还能预填表单”的导办助手。
落地讲法也要按“群众使用顺序”来写:先多渠道接入(电话、网站、App、社交),再说能听懂并多轮对话,再说数据安全与个性化,随后才是知识库更新、情绪识别、人工转接,最后再提可访问性与自我学习。
顺序为什么重要?因为对 G 来说,“顺着用户旅程讲故事”比“按技术栈罗列组件”更有效。报告写作要沿着“从易感知到可治理”的路径,别一上来摇晃术语树。
其中“政策服务直达快享”是一个高频抓手:把政策标签、申领条件、兑付流程拆成结构化要素,做“政策找人/找企业”的匹配推送,让“看不懂、找不到、跑多次”成为历史。这类场景,很容易写成“惠民、惠企”的主题案例,也更容易被评审采纳。

第二步,政府能“看见”:社会治理。
这里拿“无人机/视频/传感器 + 视觉分析”的场景为例子。它包含了监测巡检、“辅助执法”的语音录入与法规检索、“市场风险预测”的时间序列与异常检测。
它们有一个共性:把“离散、碎片、异构”的线索,变成“可穿透、可关联、可预警”的线索。换成运营语言,就是“从单点处理,走向态势感知”
这类指引会持续利好“低空经济、监控、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链条。政府项目之外,能源、安防、环保都能复用这套能力,形成跨域打法。
第三步,机关能“省力”:办公提效。
从公文起草、资料检索、智能分办,到 12345 热线的自动填单、知识/工单推荐、群诉识别、风险预警——这类场景的价值并不在“产生了多优美的文字”,而在“把重复性劳动标准化,把复杂件流转透明化”。
从识别诉求、归口分派、话术建议、同类案参照,再加报表自动化,基层的“量”才能被消化,才有余力处理“难”。这些点,既接地气又可度量,非常适合写进阶段性成效报告。
第四步,治理能“前置”:辅助决策。
例如灾害预警、应急处置、政策评估、智能评审——这已经从“服务体验”跨进了“公共治理能力”。这里不再是“生成一段答案”,而是“把多源数据关联起来,进行研判、推演与取舍”。
到这一步我们可以称为“改革的深水区”:上一阶段的很多项目停在“数字大屏”;真正的第二步,是把“辅助驾驶”落到具体流程里,让“依据数据做决策”成为常态。
它难在组织与机制,但只要试点跑通,一线部门的感知会非常强烈:预警更早、响应更快、评估更准、评审更稳。

toG是把"全面产品"交付到桌面上
为什么 toG 项目常常“技术难度不高,但单子很大”?答案是toG交付的是“全面产品(whole product)”。
技术只是“通用产品”,真正决定成交与复用的,是外环——数据治理、知识库编织、权限与合规、运维与培训、报告与评估、试点与复盘、背书与流程。
你得把这整个“可落地、可复盘、可汇报”的一揽子方案交上去,才是政府视角的“产品”。
落地怎么做?
政府侧会围绕“读懂指引—访谈对齐—定方向—招投标—上线实施—写报告”走一遍;供应商侧要把“资质与背书、技术与应用的解释力、对政策价值的翻译能力、报告素材的供给能力、以及稳定的交付能力”一并准备好。
尤其是“报告素材”这件事,很多团队低估了它的战略意义——你不是“写一个项目报告”,而是在“制造一个可被政策扩散采用的样板”。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叙述顺序。
应用需求的撰写要按用户使用顺序铺陈:入口在哪、能否多轮、隐私怎么守、复杂件如何转人工协同、弱势人群如何可达、系统是否自学习……
这不是文笔问题,是“是否让评审在三分钟内建立信任”的问题。技术栈可以放附件,主文要把“群众怎么用、部门怎么省、风险如何控、政策如何落”讲顺。

别被大屏困住
很多给政府做项目的公司或团队,往往会陷入数字化大屏的陷阱里。数字化大屏不是不做,这是肯定要做的,但是不要仅限于为做而做。
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做一个三阶段的总结:1.0 是“仪表盘”,数据用来反馈;2.0 是“辅助驾驶”,用模型推导关键决策点;3.0 才谈“智能驾驶”。
现实里,很多地方停在 1.0 的“看见”,没走到 2.0 的“会用”。背后不仅是技术原因,更有“央地关系”的博弈:数据上行越充分,地方的腾挪空间越小;但不走向“以数据为依据的辅助决策”,大屏就是新的形式主义。
大模型时代的机会,恰恰是用“数智一体”的方法,让数据不只是“显示”,而是“驱动”。这也是为什么“辅助决策”被称作“风暴中心”。
下面是一条做政府项目的可执行闭环:
用政务语言定义价值:把需求翻译成“履职、服务、稳定、标杆”的指标语言,再对应公众体验、部门效率、风险防控三条线搭建目标树。
用工程语言降低不确定性:坚持“Prompt 结构化 + RAG 可测”,知识库分块、向量化与命中率评测要可量化,安全与合规内嵌到流程。
用叙事语言做成样板:试点选择“用户可感 + 部门受益 + 风险可控”的交集,按“使用顺序”写报告,形成“9+4 功能与效果评价”的标准化包,方便复制。
用生态语言放大边际:围绕社会治理与辅助决策,把无人机/视频/时序数据等多模态接入做成“能力平台”,把 12345 的分办类案、群诉预警做成“方法平台”,为跨域扩展埋钩子。
结语:属于我们的政绩工程
政府项目的难,不在“把一个 Demo 跑通”,而在“把一件公共服务的事,做成可复制的公共产品”。
技术的锋利要收一收,流程的稳态要铺开来,报告的叙事要抬上去。
群众看到的是“找得到、问得清、办得快”;一线看到的是“量能消化、难能闭环”;决策层看到的是“政策有抓手、治理有进展”。
当这三层视角被同一套“大模型 + 数据治理 + 场景方法论”连起来,一座城市才真的“从数字化的屏,走到了智能化的事”。
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代技术人,最值得投入的“政绩工程”。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