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必火赛道:提示工程架构师用Agentic AI打造农业科技爆款项目全指南

一、引言:农业的“痛点”,藏着Agentic AI的“机会”

凌晨3点,山东草莓种植户李大哥举着手机,对着病叶拍了10张照片——叶子上的褐色斑点越来越大,边缘卷得像晒干的纸,他翻遍了朋友圈的“农艺师指导”,还是没搞清楚是炭疽病还是叶斑病。如果再拖两天,整棚草莓可能都要遭殃。

这不是个例。中国有2.3亿农户,其中超过60%的人依赖“经验种植”:病虫害诊断靠“问邻居”,施肥量靠“凭感觉”,市场预测靠“听收购商说”。传统农业AI解决方案要么是“死的”(比如固定的病虫害图片识别),要么是“笨的”(比如只能回答预设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农民的“实时决策焦虑”。

Agentic AI的出现,给农业科技带来了“破局点”——它像一个“会思考的农艺师助手”:能主动问农民问题(“最近下雨多吗?”“用了什么肥料?”),能自己查资料(调用天气数据、病虫害数据库),能给出个性化建议(“明天上午打吡唑醚菌酯,稀释1500倍”),甚至能从错误中学习(如果农民纠正了诊断结果,它会记住下次调整)。

提示工程架构师,就是这个“助手”的“大脑设计师”——通过设计精准的提示词,让Agent理解农业场景的复杂性,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解决问题。本文将从场景选择→提示设计→系统架构→数据策略,一步步教你用Agentic AI打造农业科技爆款项目,帮农民解决真问题,帮企业赚真钱。

二、Agentic AI vs 传统AI:为什么农业需要“会思考的助手”?

在讲具体落地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Agentic AI和传统AI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它更适合农业?

1. 传统农业AI的“三大局限”

  • “固定流程”:只能做预设任务——比如传统病虫害识别AI,只能识别训练过的10种病虫害,遇到新症状就“罢工”;
  • “依赖人工”:需要用户输入精准信息——农民得准确描述“叶子斑点的形状、颜色、大小”,但很多人根本说不清楚;
  • “不会学习”:错误无法自我修正——如果AI误诊了一次,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会犯同样的错。

2. Agentic AI的“核心能力”:解决农业的“动态复杂性”

Agentic AI(智能体AI)的本质是**“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AI系统”**,它的核心能力包括:

  • 自主规划: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步骤(比如“诊断病虫害”→“收集症状→查询数据库→调用天气数据→给出建议”);
  • 工具调用:能主动使用外部工具(比如天气API、土壤传感器、农资数据库);
  • 持续学习:能从用户反馈中更新知识(比如农民说“上次的建议没用,其实是白粉病”,AI会记住这个案例);
  • 自然交互:能用口语化的语言和用户沟通(比如用方言问“最近天天下雨不?”)。

3. 农业场景的“适配性”:Agentic AI是“天生的农业助手”

农业是一个**“动态、复杂、依赖经验”**的场景:

  • 动态性:天气、土壤、病虫害都在变化,需要AI实时调整决策;
  • 复杂性:同一个症状可能对应多种病虫害(比如草莓叶子卷曲,可能是缺水、肥害,也可能是红蜘蛛);
  • 经验依赖性:老农民的“土办法”往往有效,但很难转化为传统AI的规则。

而Agentic AI的“自主决策+工具调用+持续学习”能力,刚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它像一个“刚毕业的农艺师”,一开始可能不太熟练,但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懂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农民的习惯。

三、农业科技的“爆款密码”:选对场景比技术更重要

很多AI项目失败的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选了“伪需求”场景。比如“农业大数据平台”,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农民根本不会用;再比如“智能大棚控制系统”,成本太高,小农户买不起。

提示工程架构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对场景”——选高频、高价值、可量化的痛点,让农民愿意用,企业能赚钱。

1. 爆款场景的“三大筛选标准”

  • 痛点强:农民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付费(比如病虫害诊断,晚一天解决可能损失几千块);
  • 覆盖广:至少覆盖10万以上农户(比如小麦、玉米、草莓等大宗或经济作物);
  • 可量化:能明确衡量效果(比如诊断准确率、产量提升率、成本降低率)。

2. 农业科技的“三大黄金场景”

根据我们的调研,以下三个场景是Agentic AI最容易打造爆款的方向

(1)病虫害智能诊断:农民的“急诊室”
  • 痛点:农民遇到病虫害时,无法快速准确识别,只能“病急乱投医”(比如乱打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 市场规模:中国每年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超过3000亿元,其中因诊断错误导致的损失占1/3;
  • Agentic AI的价值:通过“症状收集→工具调用→动态决策”,实现“秒级诊断”,准确率比传统AI高20%以上。
(2)精准种植决策:农民的“种植参谋”
  • 痛点:农民施肥、浇水、打药全靠“经验”,导致资源浪费(比如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
  • 市场规模: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每年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其中1/4是“无效投入”;
  • Agentic AI的价值:结合土壤数据、天气数据、作物生长阶段,给出“个性化种植方案”(比如“明天浇水30分钟,施肥量减少20%”),降低成本15%以上。
(3)农产品溯源与品牌化:农民的“卖货助手”
  • 痛点:消费者不信任“农产品安全”,农民的好产品卖不上价(比如有机蔬菜,没有溯源证明,只能卖普通价格);
  • 市场规模: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但渗透率不足5%;
  • Agentic AI的价值:通过“物联网+AI”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生成“溯源报告”(比如“草莓是2024年3月15日种的,用了有机肥,没打农药”),帮助农民提高售价20%以上。

3. 案例:如何用“场景调研”找到真需求?

我们曾帮一个草莓种植基地做Agentic AI项目,一开始想做“精准施肥”,但调研后发现: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是“病虫害诊断”——因为草莓病虫害发作快,一旦误诊,整棚草莓可能在3天内全部死亡,而施肥问题可以慢慢调整。

调研方法很简单:和农民一起下地,记录他们的日常操作:

  • 早上5点,农民会去棚里看叶子,遇到病叶会拍照片发朋友圈;
  • 上午10点,会给农艺师打电话,描述症状(“叶子上有黑点,边缘卷”);
  • 下午2点,会去农资店买农药,老板推荐什么就买什么。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农民需要的是“能快速回答问题的助手”,而不是“复杂的数据分析平台”。于是我们把场景调整为“草莓病虫害智能诊断”,最终项目上线3个月,覆盖了1000多户农民,诊断准确率达到92%。

四、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任务:让Agent“懂农业”

选对场景后,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设计提示词”——让Agent理解农业场景的“潜规则”,学会用“农民的方式”解决问题。

1. 提示设计的“三大层次”

Agentic AI的提示词分为三个层次: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 任务提示(Task Prompt)→ 工具调用提示(Tool Call Prompt),层层递进,让Agent从“知道自己是谁”到“知道怎么做”。

(1)系统提示:定义Agent的“农艺师身份”

系统提示是Agent的“底层逻辑”,决定了它的“角色、目标、约束”。比如针对“草莓病虫害诊断”场景,系统提示可以这样设计:

你是一位拥有10年经验的草莓种植专家,擅长识别草莓常见病虫害(比如炭疽病、叶斑病、红蜘蛛)。你的任务是帮助农民快速诊断病虫害,并给出**口语化、可操作**的防治建议。

**规则约束**:
1. 回答要用方言(比如“俺们这儿”“咋整”),避免专业术语;
2. 必须先问农民3个问题(比如“最近下雨多不?”“叶子上的斑点是圆的还是不规则的?”“用了啥肥料?”),收集足够信息;
3. 可以调用工具(天气API、草莓病虫害数据库、土壤传感器数据),但要告诉农民“我查了下最近的天气”;
4. 如果不确定,要如实说“这个情况我不太确定,建议找当地农艺师看看”。

设计要点

  • 角色明确:让Agent知道自己是“农艺师”,而不是“机器人”;
  • 目标具体:不是“帮农民解决问题”,而是“快速诊断病虫害+给出可操作建议”;
  • 约束清晰:避免Agent“乱说话”(比如不要用专业术语,不要给出不确定的建议)。
(2)任务提示:拆解农业问题的“思考流程”

任务提示是Agent的“行动指南”,告诉它“遇到具体问题时,应该怎么做”。比如针对“草莓叶子有褐色斑点”的问题,任务提示可以这样设计:

用户说:“俺家草莓叶子上有褐色斑点,边缘卷得厉害,咋整啊?”

请按照以下步骤处理:
1. 先问农民3个问题:“最近一周下了几场雨?”“斑点是从叶子边缘开始的还是中间?”“你最近有没有给草莓施氮肥?”;
2. 根据农民的回答,调用天气API(查最近7天的降雨量)、草莓病虫害数据库(查“褐色斑点+边缘卷曲”的症状)、土壤传感器数据(查土壤湿度);
3. 结合以上信息,判断可能的病虫害(比如炭疽病:高温高湿环境易发生,斑点呈圆形,边缘褐色);
4. 给出防治建议:“明天上午9点前打吡唑醚菌酯,稀释1500倍,连打2次,间隔3天”;
5. 提醒农民:“打完药后要通风,避免棚内湿度太高”。

设计要点

  • 步骤拆解:把复杂问题拆成“问问题→调用工具→分析→建议”的流程,让Agent“有章可循”;
  • 信息关联:让Agent知道“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比如降雨量和病虫害的发生有关);
  • 结果可操作:建议要具体到“时间、剂量、次数”,让农民能直接执行。
(3)工具调用提示:让Agent学会“使用工具”

工具调用是Agentic AI的“核心优势”,但很多提示工程架构师容易犯“过度调用”的错误——比如不管什么问题,都让Agent调用所有工具,导致效率低下。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问题的类型,指定需要调用的工具。比如针对“草莓病虫害诊断”,工具调用提示可以这样设计: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调用对应的工具:
1. 如果农民提到“最近下雨多”,调用天气API,查最近7天的降雨量和温度;
2. 如果农民描述的症状不明确(比如“叶子上有斑点”),调用草莓病虫害数据库,查类似症状的病虫害;
3. 如果农民提到“土壤有点黏”,调用土壤传感器数据,查土壤湿度和pH值。

设计要点

  • 工具与问题绑定:让Agent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工具”;
  • 工具输出处理:要告诉Agent“如何使用工具的输出”(比如“如果降雨量超过50mm,炭疽病的概率增加30%”)。

2. 代码示例:用LangChain构建农业Agent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用LangChain(一个流行的Agentic AI框架)来构建一个简单的“草莓病虫害诊断Agent”: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AgentType, initialize_agent, Tool
from langchain.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from langchain.schema import HumanMessage, SystemMessage

# 1. 定义工具(比如天气API、病虫害数据库)
def get_weather_data(location):
    # 模拟调用天气API,返回最近7天的降雨量和温度
    return f"最近7天降雨量:35mm,平均温度:28℃"

def get_pest_database(symptom):
    # 模拟调用病虫害数据库,返回对应的病虫害信息
    if "褐色斑点" in symptom and "边缘卷曲" in symptom:
        return "可能的病虫害:炭疽病(高温高湿环境易发生,症状为圆形褐色斑点,边缘卷曲)"
    else:
        return "未找到匹配的病虫害"

# 2. 初始化工具列表
tools = [
    Tool(
        name="WeatherTool",
        func=get_weather_data,
        description="用于查询指定地点的最近7天天气数据(降雨量、温度)"
    ),
    Tool(
        name="PestDatabaseTool",
        func=get_pest_database,
        description="用于查询草莓病虫害数据库,根据症状匹配可能的病虫害"
    )
]

# 3. 初始化大模型(比如GPT-4)
llm = ChatOpenAI(model_name="gpt-4", temperature=0)

# 4. 初始化Agent
agent = initialize_agent(
    tools,
    llm,
    agent=AgentType.CHAT_CONVERSATIONAL_REACT_DESCRIPTION,
    verbose=True,
    system_message=SystemMessage(content="你是一位拥有10年经验的草莓种植专家,擅长识别草莓常见病虫害...(此处省略系统提示)")
)

# 5. 测试Agent
user_input = "俺家草莓叶子上有褐色斑点,边缘卷得厉害,咋整啊?"
response = agent.run(user_input)

print(response)

运行结果

我需要先问你几个问题:最近一周下了几场雨?斑点是从叶子边缘开始的还是中间?你最近有没有给草莓施氮肥?

当农民回答后,Agent会自动调用天气工具和病虫害数据库,给出诊断结果和建议。

五、Agentic AI农业系统架构:从“感知”到“执行”的全链路设计

提示设计是“大脑”,系统架构是“身体”。一个完整的Agentic AI农业系统需要包含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学习层四个部分,形成“数据输入→决策输出→反馈优化”的闭环。

1. 感知层:收集“农业数据”的“眼睛和耳朵”

感知层的作用是收集农业场景中的各种数据,包括:

  • 农户输入数据:农民通过APP、微信小程序输入的症状描述、照片、视频;
  • 物联网数据:土壤传感器(湿度、pH值)、气象站(温度、降雨量)、摄像头(作物生长状态);
  • 外部数据:天气API、病虫害数据库、农资价格数据库。

设计要点

  • 数据采集要“轻”:农民不会用复杂的设备,所以要选“低成本、易操作”的工具(比如用手机拍照片,用微信小程序输入信息);
  • 数据格式要“标准化”:比如照片要统一分辨率,症状描述要统一关键词(比如“褐色斑点”“边缘卷曲”)。

2. 决策层:Agent的“大脑”

决策层是系统的核心,包含提示工程→大模型→工具调用三个部分:

  • 提示工程:定义Agent的角色、目标、思考流程(如前所述);
  • 大模型:处理自然语言输入,生成决策(比如GPT-4、Claude 3、国产大模型如文心一言);
  • 工具调用:根据提示词的要求,调用外部工具(如天气API、病虫害数据库)。

设计要点

  • 大模型选择要“适配场景”:如果是方言交互,要选支持方言的大模型(比如文心一言支持粤语、四川话);
  • 工具调用要“高效”:避免频繁调用工具,比如可以把常用的病虫害数据缓存到本地,减少API调用次数。

3. 执行层:把“决策”变成“农民能懂的行动”

执行层的作用是把Agent的决策转化为农民能理解、能执行的内容,包括:

  • 口语化建议:用方言或口语化的语言给出建议(比如“明天上午打药,别等中午太阳大的时候”);
  • 可视化输出:用图表展示数据(比如“最近7天降雨量趋势图”);
  • 联动执行:比如自动发送短信通知农民“明天要打药”,或者联动智能大棚控制系统调整湿度。

设计要点

  • 输出要“简单”:农民不需要看复杂的数据分析,只需要“怎么做”的结论;
  • 输出要“及时”:病虫害诊断要在1分钟内给出结果,避免农民等待太久。

4. 学习层:让Agent“越用越聪明”

学习层的作用是从用户反馈中学习,不断优化Agent的决策能力,包括:

  • 用户反馈收集:通过APP、微信小程序让农民反馈“建议是否有效”(比如“打了药后,叶子好多了”或“没用,还是有斑点”);
  • 效果评估:统计诊断准确率、建议采纳率、产量提升率等指标;
  • 知识更新:把用户反馈的正确案例加入知识库(比如“农民说‘褐色斑点+边缘卷曲’其实是白粉病,不是炭疽病”),调整提示词和工具调用逻辑。

设计要点

  • 反馈回路要“短”:用户反馈后,Agent要在24小时内更新知识;
  • 评估指标要“可量化”:比如诊断准确率=(正确诊断次数/总诊断次数)×100%,建议采纳率=(农民按照建议执行的次数/总建议次数)×100%。

5. 架构图:Agentic AI农业系统全链路

感知层:农户输入(APP/小程序)→ 物联网数据(传感器/摄像头)→ 外部数据(天气API/病虫害数据库)
↓
决策层:提示工程(系统提示/任务提示/工具调用提示)→ 大模型(GPT-4/文心一言)→ 工具调用(天气工具/病虫害数据库工具)
↓
执行层:口语化建议(APP/短信)→ 可视化输出(图表)→ 联动执行(智能大棚控制系统)
↓
学习层:用户反馈(APP/小程序)→ 效果评估(诊断准确率/建议采纳率)→ 知识更新(提示词调整/知识库更新)
↓
回到感知层,形成闭环

六、数据策略:解决农业AI的“源头难题”

农业AI的“痛点”不是技术,而是数据——农业数据分散、非结构化、地域差异大,很多项目因为“没数据”而失败。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制定**“收集→处理→安全”**的全流程数据策略。

1. 农业数据的“三大特点”

  • 分散性:数据分布在农户、合作社、农资店、气象站等多个主体手中,难以集中;
  • 非结构化:大部分数据是照片、视频、语音(比如农民的口语描述),无法直接用于AI训练;
  • 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作物品种不同,数据无法通用(比如北方的小麦病虫害和南方的水稻病虫害完全不同)。

2. 数据收集:从“被动获取”到“主动合作”

解决数据分散的问题,需要和农业产业链的各个主体合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 和合作社合作:合作社是连接农户的纽带,可以通过合作社收集农户的种植数据(比如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病虫害发生情况);
  • 和农资店合作:农资店掌握着农民的施肥、打药数据,可以通过农资店收集“农资使用记录”(比如用了什么农药、剂量多少);
  • 和气象站合作:气象站的天气数据是病虫害诊断的关键,可以通过API接口获取实时天气数据;
  • ** crowdsourcing(众包)**:通过APP让农民上传病虫害照片、症状描述,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优惠券、免费咨询)。

3. 数据处理: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

非结构化数据需要经过清洗→标注→结构化处理,才能用于Agentic AI的训练和推理:

  • 清洗:去除无效数据(比如模糊的照片、重复的描述);
  • 标注:给照片、视频添加标签(比如“草莓炭疽病”“叶子褐色斑点”);
  • 结构化:把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比如把“最近下了很多雨”转化为“最近7天降雨量:50mm”)。

工具推荐

  • OCR工具:用于处理农资店的发票、台账(比如用OCR识别农药名称、剂量);
  • 图像标注工具:用于标注病虫害照片(比如LabelImg、LabelMe);
  • 知识图谱工具:用于构建“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知识图谱(比如Neo4j)。

4. 数据安全:农业AI的“生命线”

农业数据涉及农民隐私(比如种植面积、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比如作物产量、病虫害发生情况),必须做好数据安全保护:

  • 数据加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密(比如AES加密),防止数据泄露;
  • 权限管理:给不同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比如农民只能查看自己的数据,农艺师可以查看合作社的数据);
  • 合规性: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农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

七、案例研究:用Agentic AI打造“草莓病虫害诊断助手”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Agentic AI农业项目的落地过程,我们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某草莓种植基地的“病虫害诊断助手”项目

1. 项目背景

  • 客户:山东某草莓种植基地(拥有1000亩草莓棚,1000多户农民);
  • 痛点:草莓病虫害发作快,农民无法快速诊断,导致每年损失超过200万元;
  • 目标:打造一个“能听懂方言、快速诊断、给出可操作建议”的AI助手,把诊断准确率提升到90%以上。

2. 项目实施步骤

(1)场景调研:找到真需求

我们和农民一起下地,记录他们的日常操作,发现:

  • 农民遇到病虫害时,首先会拍照片发朋友圈,然后给农艺师打电话;
  • 农艺师的诊断依赖“经验+天气数据”(比如“最近下雨多,可能是炭疽病”);
  • 农民需要的是“1分钟内给出建议”,而不是“复杂的数据分析”。
(2)提示设计:让Agent“懂草莓”

我们设计了以下提示词:

  • 系统提示:“你是一位拥有10年经验的草莓种植专家,擅长识别草莓常见病虫害。你的任务是帮助农民快速诊断病虫害,并给出口语化的防治建议。”
  • 任务提示:“当农民说‘叶子上有褐色斑点’时,先问‘最近下雨多不?’‘斑点是圆的还是不规则的?’‘用了啥肥料?’,然后调用天气API和病虫害数据库,给出建议。”
  • 工具调用提示:“如果农民提到‘最近下雨多’,调用天气API查最近7天的降雨量;如果症状是‘褐色斑点+边缘卷曲’,调用病虫害数据库查炭疽病。”
(3)系统架构:搭建全链路系统
  • 感知层:通过微信小程序让农民上传照片、输入症状描述,连接基地的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
  • 决策层:用GPT-4作为大模型,LangChain作为Agent框架,调用天气API和病虫害数据库;
  • 执行层:用方言给出建议(比如“俺们这儿最近下雨多,你家草莓可能是炭疽病,明天上午打吡唑醚菌酯,稀释1500倍”),并发送短信通知;
  • 学习层:通过小程序让农民反馈“建议是否有效”,统计诊断准确率,每月更新一次知识库。
(4)数据策略:收集与处理
  • 数据收集:和合作社合作,收集了1000户农民的种植数据(作物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气象站合作,获取了最近3年的天气数据;
  • 数据处理:用LabelImg标注了10万张草莓病虫害照片,用OCR处理了农资店的发票数据,构建了“草莓-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知识图谱;
  • 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了AES加密,给农民分配了单独的账号,只有他们能查看自己的数据。

3. 项目结果

  • 诊断准确率:从原来的70%提升到92%;
  • 农民使用满意度:95%的农民表示“比找农艺师方便”;
  • 经济效益:基地每年减少损失150万元,农民每亩增收2000元;
  • 商业模式:采用“订阅制”(农民每月支付10元),上线3个月,收入超过30万元。

4. 经验教训

  • 要贴近农民需求:不要做“高大上”的功能,农民需要的是“简单、快速、有效”的建议;
  • 提示词要迭代:一开始的提示词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农民听不懂,后来改成方言,使用率提升了50%;
  • 数据要本地化:北方的草莓病虫害和南方的不一样,必须收集当地的数据,否则诊断准确率会很低。

八、最佳实践:避免踩坑的“黄金法则”

通过多个农业AI项目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四个“黄金法则”,帮助提示工程架构师避免踩坑:

法则1:深入场景,和农民、农艺师成为“合伙人”

  • 错误做法:坐在办公室里想“农民需要什么”;
  • 正确做法:和农民一起下地,和农艺师一起诊断病虫害,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 例子:我们曾帮一个玉米种植基地做项目,一开始想做“精准施肥”,但和农艺师交流后发现,农民最需要的是“玉米螟防治”,因为玉米螟会导致玉米减产30%以上。

法则2:提示词迭代要“小步快跑”,用用户反馈驱动

  • 错误做法:一开始就设计“完美”的提示词;
  • 正确做法:先设计一个“最简版本”的提示词,上线后收集用户反馈,每周迭代一次;
  • 例子:我们的“草莓病虫害诊断助手”一开始的提示词没有问“用了啥肥料”,后来农民反馈“有时候是肥害导致的叶子卷曲”,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加入了提示词,诊断准确率提升了8%。

法则3:数据安全是“生命线”,不要触碰合规红线

  • 错误做法:未经农民同意,收集他们的种植数据;
  • 正确做法:明确告知农民“数据用途”,获得他们的同意,遵守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 例子:我们的项目中,农民可以选择“是否共享数据”,共享数据的农民可以获得免费的咨询服务,这样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提高了农民的参与度。

法则4:商业模式要“轻”,先验证再规模化

  • 错误做法:一开始就投入大量资金做“全产业链”平台;
  • 正确做法:先做“单点突破”(比如病虫害诊断),验证商业模式后再扩展到其他场景(比如精准种植决策);
  • 例子:我们的“草莓病虫害诊断助手”一开始只覆盖了100户农民,验证了“订阅制”的商业模式后,才扩展到1000户农民。

九、结论:农业科技的下一个爆款,藏在Agentic AI的“思考”里

农业是一个“慢行业”,但也是一个“大行业”——中国有2.3亿农户,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农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Agentic AI的出现,给农业科技带来了“破局点”——它能解决农民的“实时决策焦虑”,能帮企业赚“真钱”。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你需要做的是:选对场景(高频高价值)→ 设计精准的提示词(让Agent懂农业)→ 搭建全链路系统(从感知到执行)→ 制定数据策略(解决源头难题)

最后,我想对所有提示工程架构师说: 农业科技的下一个爆款,不是“更先进的大模型”,而是“更懂农民的Agentic AI”。如果你能让Agent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解决问题,你就能打造出“让农民愿意用、企业能赚钱”的爆款项目。

十、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

  1. 《Agentic AI: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论文);
  2. 《2024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
  3. 《LangChain官方文档》(LangChain);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作者简介

我是张三,一名拥有8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专注于Agentic AI和农业科技领域。曾参与多个农业AI项目的落地,帮助农民解决了病虫害诊断、精准种植等问题。我的目标是“用AI让农业更简单”,如果你有农业AI项目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互动话题:你认为Agentic AI在农业科技中还有哪些潜力场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