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应用宝典60题】46-50
★QLORA;★词元标签;★模型预训练;
目录
Q46: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Q47:假设一个嵌入模型的训练语料主要由英文构成,在中文任务上表现不佳,如何用较低的继续预训 练成本提升其中文能力?
Q48:有人声称一篇文章是用 DeepSeek-R1 生成的,并给了你生成所用的完整提示词,如何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提示:利用困惑度)
Q49:如何微调一个 Llama 开源模型,使其输出风格更简洁、更像微信聊天,并保证输出的内容符合国内的大模型安全要求?
Q50:QLoRA 中的分块量化如何解决普通量化导致的信息损失问题?

Q46: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 答疑解析 】1、问题的背景:BERT 的分词方式
在传统的命名实体识别(NER)任务中,我们通常是按词(word)来打标签的,比如:
句子
我
爱
北
京
天
安
门
标签
O
O
B-LOC
I-LOC
I-LOC
I-LOC
I-LOC
这里:
每个**汉字(或词)**对应一个标签;
模型输入与标签数量一一对应。
但是——
BERT 使用的是 WordPiece 分词器(英文)或 字级分词器(中文),会把一个“词”进一步拆成更小的子词(subword)。例如英文:
"playing" → ["play", "##ing"]所以一个原始“词”在 BERT 的输入中,可能变成多个“词元(token)”。
2、问题的核心
NER 是一个“序列标注”任务,模型输出要和输入的 token 一一对应。
问题就来了:当一个词被拆成多个 token 时,标签怎么对齐?
举个例子:
原词
拆分词元
原标签
playing
["play", "##ing"]
B-ACT
现在你得决定——给“##ing”这个子词什么标签?
3、常见三种处理策略(也就是你列的三种方法)
方法
思路
优缺点
① 只给第一个词元贴标签
“play” → B-ACT, “##ing” → 忽略或标记为 X,不算损失
✅ 常用且简单,损失只计算一次;❌ 后续 token 信息不算进标签
② 复制标签到所有词元
“play” → B-ACT, “##ing” → B-ACT
✅ 保持输入输出长度一致;❌ 有重复标注的冗余
③ 子词级标注体系
为每个 subword 独立打标签(如 BIOES)
✅ 精细但复杂;❌ 数据预处理难、意义不大
4、问题本身在问什么
题目“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实际上是在问:在 NER 这类需要“每个词有一个标签”的任务中,BERT 的子词分词会打乱原有词边界,你打算怎么让标签序列与词元序列重新对齐?
换句话说:
模型输入是 BERT 的词元;
标签是人工打的“词级别”;
要做对齐,让模型能学得对。
✅ 总结一句话:
这个问题的意思是:
“因为 BERT 会把一个词拆成多个词元,但命名实体识别需要词级标签,怎么让拆分后的词元和原始标签匹配起来?”
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类:
只给第一个子词打标签,其他子词忽略;
把标签复制到所有子词。
Q47:假设一个嵌入模型的训练语料主要由英文构成,在中文任务上表现不佳,如何用较低的继续预训练成本提升其中文能力?
Q48:有人声称一篇文章是用 DeepSeek-R1 生成的,并给了你生成所用的完整提示词,如何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提示:利用困惑度)
Q49:如何微调一个 Llama 开源模型,使其输出风格更简洁、更像微信聊天,并保证输出的内容符合国内的大模型安全要求?
【答疑解析】
什么是安全对齐?
一句话总结:
安全对齐就是在训练与部署环节同时做两件事:(A)把合规/禁止行为“教”给模型(训练时对齐),和**(B)在推理时用检测/规则/回退机制拦截不合规输出(运行时保障)**。
#
Q50:QLoRA 中的分块量化如何解决普通量化导致的信息损失问题?
【 答疑解析 】背景:普通量化的问题
在量化中,我们把 浮点权重(如 FP16)转成低精度整数(如 INT4),用一个「缩放因子 scale」把整数映射回浮点区间。
问题是:
👉 模型权重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层、某些通道的数值范围差别巨大。
👉 如果你对整层使用同一个缩放因子,就会让大权重区间“吃掉”小权重区间的分辨率,导致信息丢失。比如:
某层的权重在 [-10, 10];
另一层的权重在 [-0.5, 0.5];
用同一个 scale 去量化,会让小范围那一层几乎变成全 0,精度大降。
QLoRA 的分块量化思路
QLoRA(Quantized LoRA)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量化策略:
👉 把每个矩阵的权重分成多个小块(block),每个块单独量化、单独计算缩放因子。举个简单例子:
假设一层权重矩阵有 4096×4096 元素。
普通量化:整层共用一个缩放因子。
分块量化:把矩阵拆成 4096×64 的小块,每 64 个元素一块,各自量化。这样:
每个小块根据自己内部数值分布计算最合适的 scale;
大值小值分开处理,量化误差更小;
还可以在 GPU 上并行计算,不影响速度。
优势拆解
优势
说明
局部自适应量化
每个小块独立计算 scale,更好地匹配局部权重分布,不会被全局极值拉偏。
减少量化误差累积
不同块之间的误差互不影响,避免大块量化导致的整体偏差。
兼顾压缩率与精度
虽然还是 INT4(高压缩),但分块策略大大减轻了信息损失,使得量化模型效果接近 FP16。
支持高效训练与推理
块间可并行处理,硬件实现简单,不牺牲速度。
和 LoRA 的结合(QLoRA 的关键)
QLoRA 并不直接修改模型参数,而是在量化后的基础模型上加 低秩 LoRA 适配器:
冻结主模型权重(INT4);
只训练 LoRA 层(很少参数);
结合 block 量化 → 在 24GB 显存上就能微调百亿参数模型。
✅ 一句话总结
QLoRA 的分块量化就是一种“局部聪明量化”:
它让每个权重块用自己最合适的精度映射,从而在极高压缩率(如 INT4)下依然保持高精度和稳定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