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Q46: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Q47:假设一个嵌入模型的训练语料主要由英文构成,在中文任务上表现不佳,如何用较低的继续预训 练成本提升其中文能力?

Q48:有人声称一篇文章是用 DeepSeek-R1 生成的,并给了你生成所用的完整提示词,如何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提示:利用困惑度)

Q49:如何微调一个 Llama 开源模型,使其输出风格更简洁、更像微信聊天,并保证输出的内容符合国内的大模型安全要求?

Q50:QLoRA 中的分块量化如何解决普通量化导致的信息损失问题?



Q46: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BERT 将单词拆成多个词元时,标签对齐常用方法有:
1、只给第一个词元贴标签,后续词元用特殊标签(如 X )或忽略,不计算损失。
2、第一个词元标签复制到所有拆分词元,保持一致标签。
3、使用子词级别标签体系,对每个词元单独标注,但复杂且不常用。

 
答疑解析

1、问题的背景:BERT 的分词方式

在传统的命名实体识别(NER)任务中,我们通常是按词(word)来打标签的,比如:

句子

标签

O

O

B-LOC

I-LOC

I-LOC

I-LOC

I-LOC

这里:

  • 每个**汉字(或词)**对应一个标签;

  • 模型输入与标签数量一一对应。

但是——
BERT 使用的是 WordPiece 分词器(英文)或 字级分词器(中文),会把一个“词”进一步拆成更小的子词(subword)

例如英文:

"playing" → ["play", "##ing"]

所以一个原始“词”在 BERT 的输入中,可能变成多个“词元(token)”。


2、问题的核心

NER 是一个“序列标注”任务,模型输出要和输入的 token 一一对应。
问题就来了:

当一个词被拆成多个 token 时,标签怎么对齐?

举个例子:

原词

拆分词元

原标签

playing

["play", "##ing"]

B-ACT

现在你得决定——给“##ing”这个子词什么标签?


3、常见三种处理策略(也就是你列的三种方法)

方法

思路

优缺点

① 只给第一个词元贴标签

“play” → B-ACT, “##ing” → 忽略或标记为 X,不算损失

✅ 常用且简单,损失只计算一次;❌ 后续 token 信息不算进标签

② 复制标签到所有词元

“play” → B-ACT, “##ing” → B-ACT

✅ 保持输入输出长度一致;❌ 有重复标注的冗余

③ 子词级标注体系

为每个 subword 独立打标签(如 BIOES)

✅ 精细但复杂;❌ 数据预处理难、意义不大


4、问题本身在问什么

题目“当 BERT 将单词拆分成多个词元时,如何解决标签对齐问题?
实际上是在问:

在 NER 这类需要“每个词有一个标签”的任务中,BERT 的子词分词会打乱原有词边界,你打算怎么让标签序列词元序列重新对齐?

换句话说:

  • 模型输入是 BERT 的词元;

  • 标签是人工打的“词级别”;

  • 要做对齐,让模型能学得对。


✅ 总结一句话:

这个问题的意思是:

“因为 BERT 会把一个词拆成多个词元,但命名实体识别需要词级标签,怎么让拆分后的词元和原始标签匹配起来?”

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类:

  1. 只给第一个子词打标签,其他子词忽略;

  2. 把标签复制到所有子词。


Q47:假设一个嵌入模型的训练语料主要由英文构成,在中文任务上表现不佳,如何用较低的继续预训练成本提升其中文能力?

(记忆:小规模)
用低成本提升英文主导嵌入模型的中文能力,可以:
小规模训练 :使用中文文本做领域小规模继续预训练,学习中文特征。
混合训练 :混合中英文数据训练,防止通用能力丢失。
扩展词表 :利用多语言词表或添加中文词汇扩展词表。
对齐任务增强 :使用跨语言对齐任务(如翻译对、对比学习)增强中文语义。
加强中文下游任务 :微调时重点加强中文下游任务,配合数据增强。
这样在有限资源下,有效提升模型中文表现。

Q48:有人声称一篇文章是用 DeepSeek-R1 生成的,并给了你生成所用的完整提示词,如何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提示:利用困惑度)

验证文章是否由 DeepSeek-R1 生成,可以:
▲用 DeepSeek-R1 模型和给定提示词,对文章文本计算困惑度( Perplexity )。
▲生成文本困惑度显著低,说明模型更可能生成该文。
▲如果困惑度高,则文章不太可能是该模型用该提示词生成。
困惑度是衡量模型对文本 熟悉度 的指标,低困惑度支持生成假设,高困惑度则反驳。

Q49:如何微调一个 Llama 开源模型,使其输出风格更简洁、更像微信聊天,并保证输出的内容符合国内的大模型安全要求?

(记忆: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微调)
微调 Llama 模型实现微信聊天风格且符合安全要求,可以:
1、 数据准备: 收集大量微信聊天风格的对话数据,涵盖简洁、口语化表达。
2、 安全数据过滤: 剔除敏感、违规内容,确保训练数据符合国内法规和平台安全规范。
3、 微调策略: 用低学习率微调模型,强化简洁对话风格,避免过拟合。
4、 安全对齐: 结合规则过滤或安全检测模块,训练时加入安全指令或使用 RLHF (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强化合规输出。
5、 持续评估: 通过人工审核和自动检测工具,确保输出既简洁又合规。

答疑解析

什么是安全对齐?

一句话总结:

安全对齐就是在训练与部署环节同时做两件事:(A)把合规/禁止行为“教”给模型(训练时对齐),和**(B)在推理时用检测/规则/回退机制拦截不合规输出(运行时保障)**。

#


Q50QLoRA 中的分块量化如何解决普通量化导致的信息损失问题?

记忆:精细、精度、高压保留
QLoRA 的分块量化通过将模型权重按小块(block)独立量化,解决普通量化信息损失问题,具体体现在:
局部自适应量化: 每个小块单独计算缩放因子,保留更多局部细节和动态范围。
减少量化误差累积: 避免整块或全局量化带来的误差集中,提升表达精度。
兼顾压缩率与精度: 在保持高压缩的同时,有效保留关键权重信息。

 
答疑解析

背景:普通量化的问题

在量化中,我们把 浮点权重(如 FP16)转成低精度整数(如 INT4),用一个「缩放因子 scale」把整数映射回浮点区间。

问题是:
👉 模型权重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层、某些通道的数值范围差别巨大。
👉 如果你对整层使用同一个缩放因子,就会让大权重区间“吃掉”小权重区间的分辨率,导致信息丢失。

比如:

  • 某层的权重在 [-10, 10];

  • 另一层的权重在 [-0.5, 0.5];
    用同一个 scale 去量化,会让小范围那一层几乎变成全 0,精度大降。


QLoRA 的分块量化思路

QLoRA(Quantized LoRA)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量化策略:
👉 把每个矩阵的权重分成多个小块(block),每个块单独量化、单独计算缩放因子。

举个简单例子:

假设一层权重矩阵有 4096×4096 元素。
普通量化:整层共用一个缩放因子。
分块量化:把矩阵拆成 4096×64 的小块,每 64 个元素一块,各自量化。

这样:

  • 每个小块根据自己内部数值分布计算最合适的 scale;

  • 大值小值分开处理,量化误差更小;

  • 还可以在 GPU 上并行计算,不影响速度。


优势拆解

优势

说明

局部自适应量化

每个小块独立计算 scale,更好地匹配局部权重分布,不会被全局极值拉偏。

减少量化误差累积

不同块之间的误差互不影响,避免大块量化导致的整体偏差。

兼顾压缩率与精度

虽然还是 INT4(高压缩),但分块策略大大减轻了信息损失,使得量化模型效果接近 FP16。

支持高效训练与推理

块间可并行处理,硬件实现简单,不牺牲速度。


和 LoRA 的结合(QLoRA 的关键)

QLoRA 并不直接修改模型参数,而是在量化后的基础模型上加 低秩 LoRA 适配器

  • 冻结主模型权重(INT4);

  • 只训练 LoRA 层(很少参数);

  • 结合 block 量化 → 在 24GB 显存上就能微调百亿参数模型。


✅ 一句话总结

QLoRA 的分块量化就是一种“局部聪明量化”:
它让每个权重块用自己最合适的精度映射,从而在极高压缩率(如 INT4)下依然保持高精度和稳定性。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