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超算13000倍!1个月内,谷歌量子AI连斩诺奖+Nature封面

“3.2年 vs 2.1小时——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时间折叠,而是量子计算机给超算下的战书。”10月23日,谷歌量子AI团队的论文登上《自然》封面,一组数据炸翻科技圈:他们用65量子比特的Willow芯片,跑完了全球最快超算Frontier要算3年多的任务,速度整整快了13000倍。更狠的是,就在一个月前,这个团队的核心科学家刚捧走诺贝尔物理学奖。网友辣评:“谷歌这是把量子领域的‘奥斯卡’和‘顶刊大满贯’一起拿了,别人还在追尾灯,他们已经开上火箭了。”

这场突破的关键,是谷歌发明的“量子回声”(Quantum Echoes)算法——一套能让量子信息“失而复得”的神奇操作,不仅解决了量子计算结果“难以验证”的世纪难题,更把量子计算从“炫技玩具”推进到“实用工具”的新阶段。正如团队负责人Hartmut Neven所说:“我们终于圆了费曼的梦,让量子计算机做出了自然能盖章的预测。”

一、诺奖预热:拿奖时,Nature论文已藏好彩蛋

这场“双丰收”早有伏笔。9月中旬,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谷歌量子AI硬件首席科学家Michel Devoret与两位同行,因“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获奖。颁奖礼上,Devoret举起手机展示一张芯片照片:“我们正在用这个小家伙,做一件超算想都不敢想的事。”当时没人知道,这张照片里的Willow芯片,已经藏好了《自然》封面的彩蛋。

诺奖级的“量子地基”

Devoret的诺奖成果,堪称量子计算机的“地基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发现超导电路能像原子一样展现量子特性——电子会“穿墙而过”(隧道效应),能量会像阶梯一样分成离散的量子级。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宏观物体不遵循量子力学”的传统认知,为超导量子比特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就像发明了水泥,才有了后来的摩天大楼。”MIT物理学教授Wolfgang Ketterle评价。如今谷歌Willow芯片的量子比特,正是基于这套原理制造: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环境中,超导电路能稳定处于“0和1叠加”的量子状态,这是量子计算远超经典计算机的核心秘密。

颁奖礼后的“秘密冲刺”

拿奖当天,Devoret没参加庆功宴,反而赶回实验室调试算法。内部邮件显示,团队当时正卡在“量子信号衰减”的难题上——量子信息会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快速扩散,传统测量方法根本抓不住有效信号。直到“量子回声”算法的出现,才让局势逆转。

有工程师调侃:“诺奖只是前菜,Nature封面才是主菜。”10月23日,当《自然》论文上线时,人们发现Devoret在致谢部分写着:“这项工作得益于30年前的隧道效应研究——原来当年埋下的种子,今天才开花结果。”

二、13000倍碾压:超算算3年,量子2小时搞定

要理解这场突破有多颠覆,得先看这场“算力赛跑”的悬殊比分。谷歌选的对手不是普通超算,而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Frontier——它有9000多块GPU,每秒能进行1.19亿亿次运算,曾在模拟核爆炸时创下纪录。但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它成了“慢动作选手”。

比赛项目:量子世界的“混沌侦探”

这次的竞赛任务,是测量一个叫“二阶无序时序关联函数”(OTOC(2))的物理量,通俗说就是“侦探量子系统里的混沌程度”。就像在热闹的派对上追踪某个人的声音,量子信息会快速“混入人群”(信息加扰),经典计算机很快就“听不清”了,而量子计算机能通过特殊方法“放大目标声音”。

Frontier超算的表现堪称“磨洋工”:模拟65个量子比特的OTOC(2)信号,需要连续运算3.2年,期间还得保证9000块GPU不出任何故障。而谷歌Willow芯片只用了2.1小时,中途还包含了设备校准和数据读取的时间。换算下来,量子计算机的速度是超算的13000倍,相当于“别人步行绕地球一圈,你坐火箭已经往返13000次”。

更关键的是“结果可信度”。以前量子计算的“优势”总被质疑是“自说自话”——超算算不完,没法验证对错。但这次谷歌找到了两种验证方法:要么用另一台量子计算机重复计算,要么直接和自然实验对比。“就像考试既能自己验算,又能对照标准答案,这下没人能说量子计算机在‘瞎蒙’了。”量子物理学家Zapata解释。

算法玄机:让量子信息“时间倒流”

这场胜利的核心功臣,是“量子回声”算法。它的思路像魔术一样神奇:让量子系统先“正向演化”,再通过特殊操作“反向演化”,就像把播放的电影倒放,让已经扩散的量子信息重新聚焦回来。

谷歌团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传统方法测量子信号,就像在暴雨中接水,刚接到一点就被雨水冲淡了;量子回声算法相当于造了个‘回音谷’,让有用的信号反复反射、叠加,最终盖过杂音。”实验显示,传统方法的信号在9个演化周期后就弱到几乎消失,而量子回声算法在20个周期后仍清晰可辨。

这个算法还抓住了经典计算机的“命门”——“大循环干涉”现象。量子系统演化时会产生无数“量子状态单元”(泡利字符串),它们形成的循环会相互加强,就像无数个小喇叭同时播放同一声音。经典计算机要模拟这种效应,需要处理指数级增长的数据,而量子计算机能直接“复制”这种物理过程,自然速度飞快。

三、硬件王者Willow:105个量子比特的“ precision 刺客”

算法再牛,也得有能跑起来的硬件。谷歌去年12月推出的Willow芯片,堪称量子计算界的“ precision 刺客”——105个量子比特个个“指哪打哪”,错误率低到惊人。

量子比特的“超低失误率”

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但它有个致命缺点:极易受干扰,就像调皮的孩子总爱走神。比如环境温度高一点、电磁信号强一点,它就会从“0和1叠加”状态掉落到经典状态,导致计算出错。

Willow芯片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了极致。它的单量子比特门保真度高达99.97%,意味着每操作10000次只错3次;更关键的纠缠门保真度达99.88%,这是实现多量子比特协作的核心指标。“相当于高考状元每科选择题只错一道,还能和其他状元完美配合答题。”Devoret这样形容。

为了让量子比特“专心工作”,谷歌给Willow芯片建了个“终极冷宫”——用稀释制冷机把温度降到-273.1℃,比宇宙背景温度还低。在这种环境下,量子比特能稳定工作数小时,为复杂算法提供了足够的运行时间。

速度与规模的“双重暴击”

Willow芯片的另一个杀手锏是“快”。所有量子门操作都以数十至数百纳秒的速度运行,相当于一秒钟能完成上亿次操作。更厉害的是它的“量产能力”——谷歌能稳定制造出105个量子比特的芯片,并且保持一致的低错误率,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暂时做不到的。

实验中,Willow芯片在短短数十秒内就能完成数百万次“量子回声”测量,整个项目累计完成了一万亿次测量,占迄今为止全球量子计算机测量总量的相当一部分。“以前的量子实验像在实验室里做手工,现在Willow能开流水线生产数据了。”团队成员骄傲地说。

四、从“炫技”到“实用”:量子计算机能干嘛?

比起“比超算快”,更重要的是这场突破让量子计算从“炫技”走向了“实用”。以前的量子优势实验,大多是专门设计的“超算克星”任务,没啥实际价值;但这次的OTOC(2)测量,能直接解决现实世界的科学问题。

给分子“做CT”:加速抗癌药研发

谷歌团队已经用这个技术“破解”了核磁共振(NMR)光谱学的难题。传统NMR能分析分子结构,但遇到复杂的蛋白质或药物分子,信号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而“量子回声”算法能像“分子CT机”一样,穿透杂乱信号,精准定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研发抗癌药时,我们需要知道药物分子如何与癌细胞的蛋白质结合。”皮查伊在发布会上举例,“传统方法可能要试几千种分子,耗时几年;量子计算机能直接模拟结合过程,把研发时间缩短到几个月。”目前谷歌已经和辉瑞合作,用这项技术优化抗癌药的分子设计。

给新材料“算命”:造出更好的电池和芯片

在材料科学领域,量子计算机更是“超级预言家”。比如研发下一代电池时,科学家需要知道锂原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运动规律,但这些规律受量子效应影响,经典计算机根本算不准。而Willow芯片能模拟这种量子行为,预测不同材料的充电速度和使用寿命。

谷歌已经用它模拟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的特性,发现了传统计算漏掉的量子相互作用。“如果能规模化应用,我们可能会造出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电池,或者让芯片的能耗降低10倍。”材料学家李宁评价道。

给量子系统“问诊”:破解自然的隐藏规律

更厉害的是,这个技术能“反推”自然规律。谷歌团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先模拟一个“未知规则的量子系统”,再用“量子回声”算法测量信号,通过调整参数让模拟结果与实测匹配,最终精准找到了系统的隐藏参数。

这就像给量子系统“问诊”——不用从基础原理一点点推导,直接通过“症状”(测量数据)反推“病因”(物理规律)。“比如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高温超导的原理,这些经典方法搞不懂的问题,量子计算机可能成为我们的‘翻译官’。”Neven说。

五、量子江湖“大地震”:对手慌了,行业变天了

谷歌的突破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全球量子圈激起千层浪。竞争对手紧急开会,投资人连夜调整策略,连监管层都开始重新评估量子技术的影响。

对手的“紧急应战”

IBM是最先表态的。就在谷歌论文上线当天,IBM宣布提前发布1121量子比特的Condor芯片,号称“错误率比Willow低30%”。但业内人士拆穿:“IBM的芯片虽然量子比特多,但纠缠门保真度只有99.7%,跑不了‘量子回声’这样的复杂算法,更像是应急的‘纸面实力’。”

微软则走了另一条路,宣布加大对“拓扑量子比特”的投入,声称这种量子比特的错误率能接近零。“但拓扑量子比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谷歌已经在实用化上甩了他们两条街。”科技分析师Tom Smith调侃道。

国内团队也不甘示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宣布,他们的“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速度超越Frontier,但坦言在通用计算领域还需追赶。“谷歌这次是把标杆拉高了一个维度,我们得加快脚步了。”实验室主任说。

资本的“疯狂下注”

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在论文发布当天上涨4.2%,市值增加了800亿美元。与此同时,量子计算领域的初创公司融资额激增——仅10月24日一天,就有3家初创公司拿到超1亿美元融资。

“以前投资人总问‘量子计算什么时候能赚钱’,现在他们问‘怎么才能投到下一个谷歌量子团队’。”风险投资人王磊透露,他们最近成立了一支20亿美元的量子专项基金,重点投资算法和硬件公司。更有消息称,沙特主权基金正和谷歌谈判,想砸100亿美元共建量子实验室。

监管的“提前布局”

量子计算的崛起,也让监管层坐不住了。因为量子计算机能破解目前最安全的加密算法(比如RSA),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启动“后量子密码”标准制定。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2030年前所有政府系统必须换成量子安全的加密技术。

“谷歌的突破意味着,量子威胁不是遥远的科幻,而是可能在10年内到来的现实。”密码学家王小云警告。欧盟更是出台了《量子技术法案》,一边砸钱支持研发,一边限制量子技术出口。一场“量子军备竞赛”已经悄然打响。

六、绕不过的“三道坎”:量子计算机离普及还有多远?

尽管突破巨大,但谷歌自己也承认,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还没那么快到来。目前还有三道硬坎,等着科学家们去攻克。

坎一:错误率还不够低

Willow芯片的错误率虽然已经是业界顶尖,但离“容错计算”的要求还差得远。要实现真正可靠的量子计算,逻辑量子比特的错误率需要降到10的负15次方以下,相当于“连续操作一亿亿次只错一次”。而目前Willow的物理量子比特错误率是0.1%左右,差了12个数量级。

“就像用有瑕疵的砖块盖房子,虽然现在能盖个小棚子,但要盖摩天大楼,还得先造出完美的砖块。”Devoret坦言,谷歌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研发“长寿命逻辑量子比特”,通过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纠错,实现接近零错误的计算。

坎二:量子比特数量要“爆炸式增长”

目前65个量子比特能解决的问题还很有限。要模拟复杂的药物分子或材料,可能需要上百万甚至上亿个量子比特。而谷歌从2019年的53量子比特(悬铃木芯片)发展到现在的105量子比特,花了6年时间。按这个速度,要达到百万级量子比特,可能需要几十年。

不过谷歌有自己的“shortcut”(捷径)。他们发现“量子回声”算法对量子比特数量的要求没那么高——65个比特就能超越超算,说明不一定需要“堆数量”,优化算法也能实现突破。“就像同样是算1+1,有的人用计算器,有的人用公式,效率天差地别。”团队成员解释。

坎三:成本太高“玩不起”

目前一台Willow量子计算机的造价超过1亿美元,光那个“终极冷宫”(稀释制冷机)就值上千万美元。而且运行成本极高——每天的电费、维护费就要几万美元,普通公司根本玩不起。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就像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机,只有巨头和政府能负担。”Smith分析,但他也看好成本下降的潜力:“随着芯片工艺成熟和制冷技术改进,10年内量子计算机的成本可能下降100倍,到时候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

结语:量子时代,真的要来了

从诺奖加冕到Nature封神,谷歌量子AI用一个月的时间,给世界展示了量子计算的“速度与激情”。13000倍的算力碾压,不是为了证明量子计算机有多强,而是为了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这扇门后,有更快的药物研发、更好的新材料、更深刻的自然规律。

有人问:“量子计算会取代经典计算机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计算器没取代纸笔,超算没取代家用电脑,量子计算机只会接手那些经典计算机“无能为力”的任务,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超级工具”。

Devoret在诺奖演讲时说:“量子力学不是天书,而是大自然写给我们的邀请函。”现在,谷歌用Willow芯片和“量子回声”算法,拆开了这封邀请函。或许再过10年,当医生用量子计算机定制抗癌药,当工程师用量子模拟设计电池,我们会想起2025年的这个秋天——量子时代,就是从这一刻真正开始的。

而那些曾经觉得“量子计算离生活很远”的人,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这场革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更猛烈。毕竟,当火箭已经起飞,谁还会在意马车跑得有多快呢?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