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AI大裁员20%!田渊栋等600人一夜被裁
【Meta AI大裁员引发行业震动】Meta近日突然裁撤600名AI部门员工,其中包括知名华人科学家田渊栋及其团队。裁员邮件凌晨突袭,员工权限被即时冻结,16周遣散费的补偿方案引发不满。此次裁员主要针对FAIR研究院和基础设施部门,而新成立由Alexandr Wang领导的TBD Lab团队却全员保留,被质疑是"新官清洗旧部"。 田渊栋作为Meta AI核心技术骨干,其团队研发
Meta AI大裁员20%!田渊栋等600人一夜被裁
“凌晨三点收到一封‘别点开’的邮件,点开就成了失业人员。”硅谷时间10月22日,Meta AI工程师马克的吐槽在X平台炸屏。这一天,600名Meta AI员工突然收到裁员通知,离职日期被定格在11月21日,其中竟包括FAIR(基础人工智能研究)的“技术顶流”田渊栋——那位刚在9月独著发表大模型“顿悟”论文的华人科学家。
更戏剧的是,新任首席人工智能官Alexandr Wang在裁员备忘录里深情款款:“这是一群非常有才华的人”,转头却被曝他自己领导的TBD Lab全员“免疫”。网友辣评:“这哪是裁员,分明是新官上任的‘清洗式换血’!”短短24小时,英伟达、OpenAI的“抢人启事”已经堵在了被裁员工的私信箱,一场AI圈的“人才地震”正在上演。
一、裁员惊魂夜:从“非工作通知期”到朋友圈求职
Meta的裁员通知来得比硅谷的晨雾还突然,没有预兆,没有面谈,只有冰冷的邮件和系统权限骤失的弹窗。
凌晨的“死亡邮件”
当地时间22日凌晨,Meta AI基础设施部门(MSL)的工程师莉莉迷迷糊糊摸起手机,屏幕上赫然躺着一封主题为“重要人事更新”的邮件。开篇第一句就让她手脚冰凉:“很遗憾地通知你,你的职位已被裁减。”
邮件里写着“非工作通知期”的规则:从当天起不用上班,但要等到11月21日才算正式离职,遣散费是16周基本工资加“工龄每满一年加两周薪资”,但得先扣除这段“带薪躺平期”的时长。“说白了就是少拿一个月钱,还得在家待业一个月”,莉莉在员工群里吐槽时,发现已有上百人晒出了同款邮件。
恐慌在部门间迅速蔓延。FAIR的研究员汤姆试图登录实验室服务器,却被提示“权限已注销”,而他前一天还在和团队调试Llama 4的推理模型。更荒诞的是,负责裁员沟通的HR自己也慌了——有员工发现,某HR的LinkedIn状态悄悄改成了“寻求新机会”。
顶流科学家的“失业推文”
上午9点,田渊栋的X账号更新了一条简短的推文:“我和团队几位成员都受到了裁员影响,感谢Meta十年时光,期待下一站。”配图是他在FAIR实验室的工作照,背景里还贴着2021年ICML杰出论文的获奖证书。
这条推文瞬间引爆AI圈。OpenAI的研究员立刻留言:“老板让我直接问,您考虑来旧金山吗?实验室随便挑!”英伟达的Jim Fan更直接:“被裁的同学都来找我!暖暖的显卡等着你们”。国内某大厂AI负责人甚至用中文喊话:“田老师回国吗?算力管够,团队随便建!”
这位在Meta待了11年的“老兵”,堪称FAIR的“技术承重墙”。从复现ELF OpenGo围棋AI击败职业棋手,到发明H₂O算法让大模型吞吐量提升30倍,再到用GaLore技术让消费级GPU能训练7B模型,他的每项成果都直接推动了Llama系列模型的进化。有网友算过账:“田渊栋团队的技术至少帮Meta省了10亿美金的算力成本,这都能裁?”
幸存者的“职场宫斗剧”
裁员名单的“双标”更让人心寒。根据内部流出的组织架构图,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被拆成四部分:Wang领导的TBD Lab、LeCun坐镇的FAIR、弗里德曼的PAR(产品与应用研究),以及MSL Infra基建团队。此次600人裁员集中在FAIR、PAR和基建部门,而今年6月刚被Meta用143亿美元投资挖来的Wang,其麾下的TBD Lab竟“零伤亡”。
“8月部门拆分时就有苗头了。”一位FAIR的资深研究员透露,当时管理层要求“有潜力的项目优先对接TBD Lab”,老员工们私下都在抢着往新部门递简历。有内部邮件显示,Wang上任后多次批评“现有团队层级臃肿,资源内耗严重”,这次裁员刚好“精准”砍掉了他口中的“低效环节”。
更耐人寻味的是,FAIR创始人Yann LeCun当天竟在晒和吴恩达的早餐照,对裁员只字未提。网友调侃:“这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还是早就知道剧本?”
二、田渊栋的“十年Meta路”:从无人车专家到AI顶流
能让整个AI圈抢着递橄榄枝,田渊栋的“含金量”绝非偶然。他的十年Meta生涯,堪称一部AI大牛的成长教科书。
从谷歌无人车到FAIR的“跨界逆袭”
2014年,田渊栋带着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博士的光环加入FAIR时,还带着谷歌无人车项目的“实战伤疤”。在谷歌的三年里,他天天和“复杂路况决策”死磕,最终发现“光靠工程优化救不了自动驾驶,得从模型理论突破”。
这份执念让他在FAIR一出手就搞出了大新闻。2017年,他带队复现的ELF OpenGo围棋AI,仅凭单GPU就击败了包括申真谞在内的职业棋手,直接验证了强化学习在零样本博弈中的潜力。当时Meta还在社交领域打转,不少高管质疑“搞围棋AI能赚多少钱”,但田渊栋坚持“游戏是验证智能的最佳沙盘”。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这套强化学习框架后来被直接复用到底层模型训练,成为Llama 1能快速迭代的核心技术之一。“田老师最牛的是‘跨域迁移’,把围棋的决策逻辑用到大模型推理上,这思路当时没人敢想。”他的前下属在X上回忆。
大模型时代的“效率革命推手”
2023年Meta押注生成式AI后,田渊栋成了“降本增效总指挥”。当时大模型的算力消耗堪称“吞金兽”,训练一次7B模型要花数百万美元,推理时的KV缓存更是让中小公司望而却步。
他带队憋出的H₂O算法直接解决了这个痛点。通过优化缓存机制,大模型的吞吐量提升30倍,原本需要10台服务器支撑的推理服务,现在2台就够了。紧接着推出的GaLore技术更狠,让24GB显存的RTX 4090就能训练7B模型,相当于把“贵族实验室”搬进了普通研究者的书房。
这两项技术不仅帮Meta省下巨额算力成本,更让Llama系列模型成了开源圈的“顶流”。截至2025年,全球基于Llama微调的应用超10万个,而田渊栋团队的论文被引用量突破2万次。“他就像Meta AI的‘技术理财师’,每篇论文都在帮公司赚钱。”业内分析师评价道。
离“打开AI黑箱”最近的人
就在被裁前一个月,田渊栋刚发表了震惊学界的论文——《1层Transformer的训练动态相变》。这篇独著论文用数学推导揭开了自注意力机制的“黑箱”:原来模型训练时,注意力会从“均匀乱看”变成“精准扫描”,这个相变点就是模型“突然变聪明”的关键。
“这相当于找到了大模型的‘顿悟开关’。”OpenAI的研究员解释,有了这个理论,训练大模型能少走90%的弯路。谁也没想到,这篇可能改写AI发展路径的论文,竟成了他在Meta的“告别作”。有网友惋惜:“Meta裁掉的不是一个研究员,而是离‘真正理解AI’最近的人。”
三、裁员内幕:143亿买新欢,转头抛弃“老功臣”
这场裁员绝非“降本增效”那么简单。顺着143亿美元的投资线索,能看清Meta新任管理层的“换血野心”。
新CEO的“亲信军团”
故事要从今年6月说起。Meta豪掷143亿美元投资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顺带把CEO Alexandr Wang挖到麾下,让他和GitHub前CEO弗里德曼联手掌管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SL)。这位30岁的硅谷新贵一上任,就火速组建了自己的“亲信部队”——TBD Lab,成员全是他从Scale AI和硅谷其他公司挖来的“自己人”。
“Wang一来就搞‘新老分流’。”内部人士透露,他把AI业务分成“短期冲刺”和“长期研究”两类,TBD Lab负责前者,主攻能快速落地的超级智能技术;而FAIR等老部门被归为后者,资源优先级一降再降。更狠的是,他在8月的全员大会上直言:“我们需要更敏捷的团队,那些层层审批的老架构必须砍掉。”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要“用新人替代老人”。果不其然,此次裁员名单里,工作5年以上的老员工占比超70%,而TBD Lab的新人们不仅没被裁,还在疯狂招人。“这哪是精简架构,分明是花钱请外援,再把家里的老人赶出门。”一位被裁的老员工愤怒地说。
烧钱大战的“成本止血”
Meta的“钱袋子”也撑不住了。财报显示,2025年Meta总支出预计高达1140-1180亿美元,其中AI相关投入占比超30%,但Llama系列模型带来的直接收入还不足10亿美元。投资人早就怨声载道,有股东在财报会上直言:“花几百亿养着上千个研究员,什么时候能看到回报?”
Wang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砍“长线投入”,保“短线冲刺”。被裁重灾区的基建部门(MSL Infra)负责维护算力集群,FAIR专注基础研究,这些都是“只花钱不赚钱”的主;而TBD Lab主攻的超级智能技术,被视为“能和OpenAI掰手腕的救命稻草”,自然要重点保护。
“就像家里快没钱了,先把种花的园丁辞了,只留做饭的厨师。”行业分析师调侃,但他也指出隐患:“基建是AI的地基,基础研究是未来的种子,砍这些相当于自断手脚。”
内部资源战的“终局清算”
Meta AI内部的“资源内耗”早已不是秘密。FAIR和产品团队常年为算力打架,基建部门抱怨“需求朝令夕改”,产品团队吐槽“研究成果没法落地”。有员工透露,去年为了抢GPU资源,不同团队甚至半夜偷偷改服务器权限,闹到扎克伯格那里才罢休。
Wang这次裁员,正好借“精简架构”的名义解决了这个老大难。裁员后,超级智能实验室人数从3600人缩减到近3000人,管理层级减少2层,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算力资源被集中划归TBD Lab管理。“本质是通过裁员打破部门墙,让所有资源都为他的战略服务。”内部人士揭秘。
但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也埋下隐患。不少被裁员工带走了核心项目的细节,有FAIR研究员在求职时直言:“我手上有Llama 4的训练日志,哪家公司要?”这无疑是给Meta的技术安全捅了个大洞。
四、抢人狂欢:英伟达撒钱,大厂递offer,被裁成“香饽饽”
Meta的“弃子”,成了全行业的“香饽饽”。裁员消息刚出,硅谷的抢人战争就硝烟四起,待遇甚至比在Meta时还高。
英伟达的“显卡诱惑”
英伟达的动作最快。Jim Fan在朋友圈直接喊话:“Meta被裁的同学速来!RTX 6090随便用,薪资涨30%,还能参与自动驾驶大模型项目。”配图是堆满新显卡的实验室,评论区瞬间被“求内推”刷屏。
作为AI算力的“卖水人”,英伟达正缺懂模型优化的人才。田渊栋团队的H₂O算法曾让显卡利用率提升30%,这正是英伟达急需的技术。有消息称,英伟达已经给田渊栋开出“年薪千万+股权激励”的天价offer,邀请他负责终端AI芯片的算法优化。
“以前是我们求着Meta用显卡,现在是Meta的人求着来我们这。”英伟达HR私下调侃,短短一天他们就收到了200多份来自Meta的简历,其中不乏顶会论文一作的大牛。
初创公司的“逆袭机会”
AI初创公司也没放过这个机会。旧金山的某初创公司CEO直接包下咖啡馆,摆上“Meta人才专场”的牌子,现场面试发offer。“平时挖个Meta的工程师比登天还难,现在他们主动送上门,必须抓住。”
这些初创公司最看重的是“实战经验”。被裁的PAR部门员工曾参与Llama的产品落地,懂如何把论文变成能用的产品;基建部门的工程师熟悉大规模算力集群的搭建,这正是初创公司的短板。有创始人算了笔账:“招一个Meta的老员工,能顶三个普通工程师,太值了。”
国内公司也在远程抢人。某大厂AI负责人透露,他们已经通过视频面试拿下5名FAIR研究员,开出的条件是“北京户口+年薪百万+独立团队”。“这些人掌握着最前沿的模型技术,能帮我们少走几年弯路。”
田渊栋的“下家猜想”
最受关注的田渊栋,反而异常低调。面对漫天的橄榄枝,他只在X上回复“感谢厚爱,容我想想”。业内猜测,他的选择可能有三个方向:
一是加盟OpenAI或谷歌DeepMind,继续基础研究。这两家公司都急需能“打开AI黑箱”的人才,田渊栋的理论研究刚好能补上短板;二是加入英伟达,聚焦“算法+硬件”结合,把他的优化技术用到芯片上;三是回国创业,国内大厂和资本早就虎视眈眈,给他的创业启动资金可能超10亿元。
“不管去哪,他都不会缺机会。”一位AI投资人说,像田渊栋这样“理论+工程”双精通的大牛,在AI圈比大熊猫还稀有,“Meta裁掉他,相当于给竞争对手送了份大礼。”
五、行业地震:AI圈的“大清洗”才刚刚开始?
Meta的裁员不是孤例,而是科技行业AI战略调整的缩影。这场“大清洗”背后,藏着AI行业的新变局。
从“烧钱扩军”到“精准作战”
前两年AI圈的关键词是“扩军”,Meta、谷歌、微软疯狂招人,FAIR的员工数从2023年的800人飙到2024年的1500人。但随着烧钱越来越多,商业化却不见起色,巨头们开始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竞赛”。
“以前是个人会写Python就能进AI团队,现在必须得有顶会论文或落地成果。”人力资源顾问透露,今年以来,谷歌、亚马逊的AI部门都在悄悄裁员,比例在10%-15%之间,只是没Meta这么高调。
这场“瘦身运动”的核心是“去泡沫化”。那些只会“调参”“写PPT”的“伪AI人才”最先被淘汰,而真正懂理论、懂工程的核心人才反而更值钱。“就像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都是金子。”
基础研究的“寒冬来了?”
FAIR作为AI基础研究的“圣地”,此次被裁近百人,让不少人担忧“基础研究的寒冬来了”。要知道,FAIR曾诞生过Transformer、自监督学习等改变AI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全球科研人员向往的地方。
但业内人士认为不必悲观。“Meta砍的是重复研究和低效团队,真正的核心基础研究不会停。”Yann LeCun虽然没发声,但有消息称他正在和扎克伯格谈判,要求保住FAIR的核心团队。更重要的是,被裁的基础研究员大多能在其他公司找到更好的位置,“研究不会消失,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做。”
田渊栋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基础研究成果太有价值,不管去哪都能继续搞科研。“基础研究的价值从来不由某家公司决定,而是由行业需求决定。”一位大学教授评价道。
超级智能的“军备竞赛”
Meta此次裁员,本质是为了集中资源搞“超级智能”。Wang在备忘录里明确说,裁员是为了“让团队更聚焦于构建超级智能”,而TBD Lab的目标就是在2027年前推出能超越人类的AI系统。
这背后是巨头们的“军备竞赛”。OpenAI在搞GPT-6,谷歌在研发Gemini Ultra 2,Meta不想被落下,只能“集中火力”。裁员只是“换弹”,接下来可能会有更激进的投入。财报显示,Meta计划2026年的AI支出增长率“高于2025年”,这笔钱大概率会砸给TBD Lab。
但这种“赌徒式”的战略风险不小。超级智能的研发难度远超预期,一旦失败,Meta可能面临“既丢了基础研究,又没追上竞争对手”的尴尬局面。“就像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太冒险了。”行业观察家警告。
六、尾声:裁员不是结束,是AI人才的“重新洗牌”
当Meta的裁员邮件陆续被删除,当被裁员工的求职信息刷屏社交平台,这场AI圈的“地震”正在逐渐平息,但它带来的影响才刚刚显现。
对Meta来说,这场裁员是“刮骨疗毒”还是“自断经脉”,还得看未来两年的成果。如果TBD Lab能搞出突破性的超级智能技术,Wang的“换血”就会被奉为神操作;但如果失败,失去田渊栋等核心人才的Meta AI,可能再也追不上竞争对手的脚步。
对被裁的员工来说,这未必是坏事。不少人在拿到遣散费和新offer后调侃:“感谢Meta给的‘带薪休假+跳槽加薪大礼包’。”尤其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牛,裁员反而成了“跳槽涨薪”的契机。
对整个AI行业来说,这是一场“健康的洗牌”。它淘汰了泡沫,让人才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它倒逼巨头们更理性地投入,不再盲目烧钱。就像一位被裁的FAIR研究员说的:“AI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某家公司养着一群人,而是靠人才在行业里流动,把技术带到每个角落。”
至于田渊栋的下一站,不管是继续搞基础研究,还是投身产业落地,甚至回国创业,都值得期待。毕竟,真正的人才从来不会被裁员定义,就像真正的AI进步,从来不会因为某家公司的战略调整而停滞。
或许再过几年回头看,2025年这场Meta AI大裁员,不是AI行业的“寒冬”,而是“春天”到来前的一次“换苗”——把不合适的杂草拔掉,让更有生命力的种子生根发芽。而那些被风吹散的人才,终将在新的地方,长出更茂盛的森林。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