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选择 LangGraph 作为智能体系统的技术底座?
我们选择LangGraph作为智能体系统技术底座的三大理由: 生产级架构设计 采用有向图状态机模型,支持复杂流程控制 提供状态持久化、会话隔离等企业级特性 内置并发、错误处理、可观测性等生产必备能力 工程优势显著 清晰的流程建模,便于团队协作与维护 与LangSmith深度集成,提供全链路追踪 开放架构支持多模型和外部系统集成 长期价值突出 支持构建任意复杂度的智能系统 具备处理长时间运行任务的能
为什么我们选择 LangGraph 作为智能体系统的技术底座?
为什么我们选择 LangGraph 作为智能体系统的技术底座?
在当前 AI 智能体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团队开始构建具备自主决策、多步骤协作能力的 AI 系统。然而,框架选型往往成为项目早期的关键瓶颈。
我们团队曾评估并实践过 AutoGen
、MetaGPT
、Coze
、Dify
等主流方案,也尝试过基于 LLM API 自研流程引擎。最终,在多个生产级项目落地后,我们将技术栈统一至 LangGraph。
本文不谈概念炒作,只从工程落地角度,分享我们选择 LangGraph 的核心考量。
欢迎关注我的开源项目
🎬 运行效果预览
📌 如果您这个项目感兴趣,欢迎「付费点赞」支持一下!
👉 下方点击「喜欢作者」,金额随心,心意无价。 让我们在技术路上彼此赋能,少走弯路,高效落地!
付费后,请务必添加我的微信(微信号:weber812)并发送支付凭证,我将第一时间拉您进入专属「技术支持群」。
进群后您能获得哪些福利?具体请见下方说明!
🎯 核心价值
✅ 零代码交互:无需掌握复杂函数,用自然语言即可完成数据查询与分析。
✅ 智能语义理解:大模型精准解析用户意图,自动处理聚合、过滤、排序等逻辑。
✅ 多模态输出:支持生成结构化表格、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多种可视化形式。
✅ 安全高效:基于 DuckDB 内存计算,私有化部署保障数据安全。
✅ 可扩展架构:模块化设计,易于集成到现有系统或二次开发。
一、主流智能体开发路径的实践反思
1. 快速开发框架:AutoGen / MetaGPT
这类框架以“多智能体协作”为卖点,通过角色定义实现任务分工,在原型验证阶段效率较高。
但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局限性:
- 状态管理缺失:会话状态分散在各 Agent 实例中,难以统一追踪与恢复。
- 执行流程不可控:对话式交互依赖
initiate_chat
,缺乏显式流程控制,无法支持复杂分支或并行。 - 调试困难:运行过程缺乏结构化日志,问题排查依赖 print 和重试。
- 扩展性差:新增节点或修改流程需重构大量代码,不符合模块化设计原则。
结论:适合研究验证,难以支撑长期迭代的生产系统。
2. 可视化低代码平台:Coze / Dify
此类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降低使用门槛,适用于标准化场景如客服问答、知识库检索。
但我们评估后认为其不适合企业级应用:
- 功能边界受限:仅支持平台预置的组件与插件,自定义能力弱。
- 集成成本高:与企业内部系统(如 ERP、CRM)对接需额外开发中间层。
- 数据合规风险:敏感业务数据需上传至第三方服务,不符合安全审计要求。
- 可观测性不足:缺乏细粒度的执行追踪与性能分析工具。
结论:适用于轻量级应用或外部服务集成,不适合核心业务系统。
3. 编程辅助工具:Cursor / Claude Code
这类工具聚焦于代码生成与重构,在开发效率提升上有显著价值。
但它们的本质是“增强型IDE助手”,而非“智能体运行时”。其局限在于:
- 不提供流程编排能力;
- 无法管理长期运行的状态;
- 缺乏多智能体协同机制。
因此,它属于开发工具链的一环,而非系统架构选型的候选。
二、LangGraph 的核心优势:面向生产的设计哲学
LangGraph 并非一个“智能体框架”,而是一个基于图的状态机运行时。它的设计目标明确:支撑复杂、可靠、可维护的 AI 驱动工作流。
我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显式的流程建模能力
LangGraph 采用有向图(Directed Graph)描述智能体行为,节点代表处理单元,边代表状态转移。
from langgraph.graph import StateGraph, ENDclass AgentState(TypedDict): messages: Annotated[list, add_messages] current_task: str context: dictgraph = StateGraph(AgentState)graph.add_node("planning", planning_node)graph.add_node("execution", execution_node)graph.add_node("review", review_node)graph.set_entry_point("planning")graph.add_edge("planning", "execution")graph.add_conditional_edges("execution", should_review, {True: "review", False: END})graph.add_edge("review", END)
这种设计带来的优势:
- 流程逻辑清晰,新人可快速理解系统架构;
- 支持条件跳转、循环、并行等复杂控制流;
- 易于做流程变更与功能扩展。
2. 强大的状态管理机制
LangGraph 将整个执行过程的状态集中管理,支持:
- 状态持久化:通过 Checkpointer(如 PostgreSQL、Redis)保存执行快照,支持断点续跑。
- 会话隔离:每个会话(thread)独立存储,避免状态污染。
- 状态合并策略:通过 Annotated 定义字段更新规则 这使得系统具备了处理长时间运行任务的能力,例如跨天的任务审批、多轮调研报告生成等。
3. 内建的生产级能力
LangGraph 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企业环境的需求:
▶ 并发与异步支持
async def batch_invoke(inputs): return await asyncio.gather(*[app.ainvoke(inp) for inp in inputs])
▶ 错误处理与重试
- 支持配置重试策略、超时控制、人工干预中断:
app = graph.compile( checkpointer=PostgresSaver(...), interrupt_before=["manual_approval"])
▶ 可观测性 与 LangSmith 深度集成,提供:
- 全链路追踪(Trace);
- 节点级耗时、Token 消耗统计;
- 错误堆栈与输入输出快照;
- A/B 测试与评估指标管理。
- 这些能力在故障排查、性能优化、合规审计中至关重要。
4. 架构开放,易于集成
LangGraph 不绑定特定模型或工具,支持:
- 多模型供应商(OpenAI、Anthropic、本地部署模型);
- 自定义工具调用(Tool Calling);
- 外部系统集成(数据库、API、消息队列);
-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扩展。
四、适用场景建议
在AI迅猛发展的今天,选择合适的开发框架,本质上是在选择一条技术成长的路径。
- 如果只是想快速体验AI智能体,轻松上手:
Coze
、Diffy
就已足够。 - 如果希望构建稍具灵活性的智能体,并快速验证想法:
AutoGen
或Coze
是不错的选择。 - 如果专注于编程辅助场景:
Cursor
也许就能满足需求。
然而,如果你的目标是:
✅ 打造真正可落地的企业级AI应用
✅ 掌握深层次的AI系统开发能力
✅ 在AI浪潮中抢占技术先机
✅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构筑核心竞争力
那么,LangGraph 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终极选择。
是的,它的学习曲线陡峭。
是的,它对初学者并不友好。
是的,许多机制初看如同“黑盒”。
当人人都在追逐热点、依赖封装好的工具时,选择 LangGraph 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具远见的路。当别人被框架局限时,你已拥有构建任意复杂智能系统的底气。
这,就是我为何坚定选择 LangGraph 的原因。
📚 完整代码
**参考我的开源项目:**git@github.com:apconw/sanic-web.git
🌈 项目亮点
- ✅ 集成 MCP 多智能体架构
- ✅ 支持 Dify / LangChain / LlamaIndex / Ollama / vLLM / Neo4j
- ✅ 前端采用 Vue3 + TypeScript + Vite5,现代化交互体验
- ✅ 内置 ECharts / AntV 图表问答 + CSV 表格问答
- ✅ 支持对接主流 RAG 系统 与 Text2SQL 引擎
- ✅ 轻量级 Sanic 后端,适合快速部署与二次开发
- ✅ 项目已被蚂蚁官方推荐收录
AntV
运行效果:
数据问答
在群里,您将获得以下专属支持:
✅ 定期技术答疑会议: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群内答疑,集中解决大家在部署、配置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 典型问题远程演示:针对高频难点,我会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进行实操讲解,看得懂、学得会
✅ 二次开发思路分享:在会议中开放讨论,提供实现路径、代码结构建议与关键点提醒
✅ 项目更新与优化同步:第一时间在群内发布文章内容的迭代、Bug修复与新功能进展
📌 我们不搞“私聊轰炸”,而是用更高效的方式——通过集中答疑 + 资料共享 + 社群互助,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收获、成长。
你不必担心问题被忽略,只要提出来,我会在下一次群会中安排讲解,确保“有问有答,有求有应”。
最近这几年,经济下行,IT行业面临经济周期波动与AI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很多人都迫于无奈,要么被裁,要么被降薪,苦不堪言。
但我想说的是一个行业下行那必然会有上行行业,目前AI大模型的趋势就很不错,大家应该也经常听说大模型,也知道这是趋势,但苦于没有入门的契机,现在他来了,我在本平台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新手学习大模型的资源。
[大家想学习和了解大模型的,可以点击这里前往查看]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