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AI系统vs Agentic智能体:架构师该如何选择?(性能、成本、扩展性全对比)

关键词:传统AI系统、Agentic智能体、AI架构设计、性能优化、成本管理、扩展性设计、自主决策系统
摘要:当架构师面对“用传统AI还是Agentic智能体”的选择时,本质是在“固定流程的效率”和“开放场景的智能”之间做权衡。本文用“餐厅点餐”的生活类比讲清两者的核心差异,再从**性能(响应速度vs任务效果)、成本(训练部署vs运行迭代)、扩展性(固定任务vs自适应场景)**三个架构师最关心的维度做量化对比,最后结合实战案例给出“选传统AI”“选Agentic”“选混合架构”的清晰判定标准。读完你会明白:没有“更好的技术”,只有“更适合业务的设计”。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本文的核心目的是帮AI架构师穿透技术名词的迷雾,理解“传统AI系统”和“Agentic智能体”的本质差异,并掌握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选择逻辑。范围覆盖:

  • 两者的核心架构与工作原理;
  • 性能(Latency、准确率)、成本(训练/部署/运行)、扩展性(任务适配、场景延伸)的量化对比;
  • 实战案例(传统文本分类vs Agentic旅行规划);
  • 混合架构的设计思路。

预期读者

  • AI/后端架构师(需要做技术选型);
  • 技术管理者(需要评估成本与ROI);
  • 高级开发者(想理解AI系统的进化方向);
  • 产品经理(想对齐技术与业务需求)。

文档结构概述

  1. 概念破冰:用“餐厅点餐”的故事讲清传统AI和Agentic的区别;
  2. 架构拆解:画出两者的核心流程图,对比“线性 pipeline”与“自主决策循环”;
  3. 维度对比:从性能、成本、扩展性三个维度做量化分析;
  4. 实战落地:用Python实现两个极简案例,看代码层面的差异;
  5. 选择策略:给出“业务场景→技术选型”的判定树;
  6. 未来趋势:Agentic的进化方向与传统AI的生存空间。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传统AI系统:基于“输入→预处理→模型推理→输出”的线性 pipeline,聚焦固定任务的精准执行(比如图像分类、FAQ自动回复);
  • Agentic智能体:具备“感知→记忆→规划→行动→反馈”循环的自主系统,聚焦开放场景的问题解决(比如个性化旅行规划、企业知识助理);
  • 任务pipeline:传统AI的核心流程,像“工厂流水线”,每个步骤固定;
  • 自主决策循环:Agentic的核心机制,像“人类解决问题”——观察情况、回忆经验、规划步骤、尝试行动、根据结果调整。
相关概念解释
  • 工具调用:Agentic智能体的关键能力,能主动调用外部工具(比如搜索API、数据库、函数)完成任务(比如查机票价格需要调用航旅API);
  • 记忆模块:Agentic存储上下文与经验的“大脑”,比如记住用户“对花生过敏”的偏好;
  • 规划模块:Agentic分解复杂任务的“指挥官”,比如把“订机票+推荐酒店”拆成“查航班→选靠窗座位→查酒店→对比评分”。
缩略词列表
  • Latency:响应延迟(从输入到输出的时间);
  • ROI:投资回报率(产出收益/投入成本);
  • LLM: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Agentic智能体的核心动力)。

核心概念与联系:用“餐厅点餐”讲清两者的区别

故事引入:两个餐厅的“点餐体验”

假设你去两家餐厅吃饭:

  • 餐厅A(传统AI风格):菜单是固定的,你选“番茄炒蛋盖饭”,服务员直接下单,厨房按固定流程做——味道稳定,但如果你说“我想吃番茄炒蛋盖饭,但不要放糖”,服务员会说“抱歉,我们没有这个选项”;
  • 餐厅B(Agentic风格):服务员会先问“您有什么忌口吗?”,如果你说“不要放糖”,他会告诉厨房调整;如果你接着说“再帮我加一碗汤”,他会推荐“番茄蛋汤”(和主食搭配);甚至如果你说“我今天生日”,他会主动送一份小蛋糕——能理解上下文,能灵活调整,能主动解决问题

这就是传统AI和Agentic的本质区别:

  • 传统AI是“按剧本演戏的演员”,只能完成固定任务;
  • Agentic是“会即兴发挥的演员”,能处理开放问题。

核心概念解释:像给小学生讲“两种机器人”

我们用“机器人帮妈妈做家务”的例子,再把概念掰碎讲:

核心概念一:传统AI系统——“只会叠袜子的机器人”

传统AI就像一个“只会叠袜子的机器人”:

  • 妈妈给它的任务是“把袜子叠成方块”;
  • 它的流程是固定的:拿起袜子→对齐脚尖→对折两次→放进抽屉
  • 不管袜子是白色、黑色,还是有破洞,它都按这个流程来;
  • 但如果妈妈说“帮我把袜子和内裤分开叠”,它就会“宕机”——因为没学过这个任务。

专业定义:传统AI系统是任务驱动的线性 pipeline,依赖“特征工程+固定模型”,只能处理“边界清晰、规则明确”的任务。典型案例:图像分类(识别猫/狗)、文本情感分析(判断好评/差评)、推荐系统(基于历史购买推荐商品)。

核心概念二:Agentic智能体——“会帮妈妈规划家务的机器人”

Agentic智能体就像一个“会帮妈妈规划家务的机器人”:

  • 妈妈给它的任务是“下午3点前把家里收拾好”;
  • 它会先感知(看地板脏不脏?衣服有没有洗?碗有没有刷?);
  • 回忆(昨天妈妈说“先洗碗再拖地,不然地板会脏”);
  • 然后规划(1. 洗碗→2. 拖地→3. 叠衣服→4. 整理书架);
  • 接着行动(先去厨房洗碗,用洗洁精擦盘子);
  • 最后反馈(如果洗碗时发现洗洁精用完了,会主动去阳台拿备用的,再继续)。

专业定义:Agentic智能体是目标驱动的自主循环系统,具备“感知环境、存储记忆、规划任务、调用工具、适应反馈”的能力,能处理“边界模糊、需求开放”的任务。典型案例:个性化旅行规划(帮用户订机票+酒店+推荐景点)、企业知识助理(回答“我们去年Q3的营收是多少?环比增长多少?”)、智能运维(自动排查服务器故障并修复)。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流水线”vs“循环链”

传统AI和Agentic的关系,就像“自行车”vs“汽车”:

  • 自行车(传统AI):结构简单,只能在平路骑,速度慢,但成本低;
  • 汽车(Agentic):结构复杂,能上高速、翻山坡,速度快,但成本高;
  • 两者都能“代步”,但适用的场景完全不同。

具体到概念关系

  1. 传统AI是Agentic的“基础组件”:Agentic的“模型推理”步骤,可能用到传统AI的模型(比如用图像分类模型识别发票上的金额);
  2. Agentic是传统AI的“进化形态”:当任务从“固定”变“开放”,从“单步骤”变“多步骤”,传统AI就需要升级成Agentic(比如从“推荐商品”到“帮用户规划购物清单”);
  3. 两者的核心差异是“决策方式”:传统AI是“被动执行指令”,Agentic是“主动解决问题”。

核心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我们用“积木图”画出两者的架构:

传统AI系统的架构(线性 pipeline)
输入数据 → 数据预处理(清洗/特征提取) → 模型推理(比如SVM/CNN) → 输出结果 → (可选)离线反馈(用结果优化模型)

关键特点:每个步骤固定,没有“自主调整”——比如图像分类,输入是“猫的图片”,预处理是“ resize 到224x224”,模型是“ResNet50”,输出是“猫(99%置信度)”。

Agentic智能体的架构(自主决策循环)
感知模块(收集输入:用户需求、环境信息) → 记忆模块(存储上下文:用户偏好、历史操作) → 规划模块(分解任务:把“订机票”拆成“查航班→选座位→下单”) → 行动模块(执行任务:调用航旅API查航班) → 反馈模块(收集结果:航班信息→调整规划:如果没有下午的航班,推荐上午的) → 回到感知模块(继续处理新的信息)

关键特点:循环迭代,能根据反馈调整——比如用户说“订明天去北京的机票,要靠窗,下午的”,Agentic会:

  1. 感知:“明天”“北京”“靠窗”“下午”;
  2. 记忆:用户上次订机票选了“国航”;
  3. 规划:查国航明天下午的航班→看有没有靠窗座位→下单;
  4. 行动:调用航旅API查国航航班,发现下午的航班没有靠窗座位;
  5. 反馈:“没有下午的靠窗座位”→调整规划:查东航下午的航班→有靠窗座位→下单。

Mermaid 流程图:直观对比两者的工作流程

传统AI系统的流程图
graph TD
    A[输入数据] --> B[数据预处理]
    B --> C[模型推理]
    C --> D[输出结果]
    D --> E[离线反馈(可选)]
    E --> B
Agentic智能体的流程图
graph TD
    A[感知模块:收集输入] --> B[记忆模块:存储上下文]
    B --> C[规划模块:分解任务]
    C --> D[行动模块:执行/调用工具]
    D --> E[反馈模块:收集结果]
    E --> A

性能、成本、扩展性全对比:架构师最关心的三个维度

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干货”——我们用量化指标+真实场景,对比传统AI和Agentic在三个维度的差异,帮你建立“数据化选型”的思维。

维度1:性能——“快”和“准”的权衡

性能是架构师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但“性能好”不是“快”,而是“满足业务需求的效率”。我们用两个指标对比:

指标1:Latency(响应延迟)
  • 传统AI:Latency极低(通常<100ms)。因为流程固定,模型是“轻量级”或“预训练好的”,比如图像分类模型ResNet50的推理时间约10ms,文本分类模型BERT的推理时间约50ms;
  • Agentic:Latency较高(通常1-10s)。因为要做“规划→行动→反馈”的循环,还可能调用外部工具(比如查航班需要等API响应),比如一个旅行规划Agent的响应时间约5s。
指标2:任务效果(准确率/满意度)
  • 传统AI:在固定任务上效果极好(准确率>95%)。比如图像分类任务,传统AI的准确率能达到99%;FAQ自动回复任务,准确率能达到98%;
  • Agentic:在开放任务上效果远超传统AI(满意度>85%)。比如“帮用户规划旅行”任务,传统AI只能推荐固定的“机票+酒店”组合,而Agentic能根据用户“带小孩”的需求,推荐“附近有游乐园的酒店”“上午的航班(小孩不容易累)”,满意度能达到90%以上。
场景对比:什么时候选“快”,什么时候选“准”?
  • 选传统AI:当任务是“高并发、简单重复”时(比如电商平台的“商品分类”,每秒处理1000个请求,需要10ms内响应);
  • 选Agentic:当任务是“低并发、高价值”时(比如高端旅游平台的“私人旅行规划”,每秒处理10个请求,允许5s响应,但每个订单的利润是1000元)。

维度2:成本——“前期投入”和“后期迭代”的权衡

成本是技术选型的“隐形枷锁”,我们从训练成本、部署成本、运行成本三个环节对比:

环节1:训练成本
  • 传统AI:训练成本低(通常<10万元)。因为任务固定,数据量小(比如图像分类用10万张图片),模型小(比如ResNet50只有2500万个参数),训练时间短(用单GPU训练1天就能完成);
  • Agentic:训练成本高(通常>50万元)。因为要处理开放任务,需要大模型(比如GPT-4有1.7万亿个参数),数据量极大(比如用100亿条文本数据微调),训练时间长(用多GPU集群训练1周以上)。
环节2:部署成本
  • 传统AI:部署成本低(每月<1万元)。因为模型小,不需要高配置服务器(用1台4核8G的云服务器就能部署),并发能力强(每秒处理1000个请求);
  • Agentic:部署成本高(每月>5万元)。因为要运行大模型(需要8GPU的云服务器,每月租金约4万元),还要调用外部工具(比如航旅API的调用费用,每月约1万元)。
环节3:迭代成本
  • 传统AI:迭代成本极高(每次迭代需要1-2周)。因为要加新任务,得重新收集数据、训练模型、部署——比如原来做“猫/狗分类”,现在要加“兔子分类”,得重新收集1万张兔子图片,训练模型,再部署;
  • Agentic:迭代成本极低(每次迭代只需1-2天)。因为能通过“更新记忆模块”或“添加工具”来适配新任务——比如原来做“国内旅行规划”,现在要加“国际旅行规划”,只需添加“国际航旅API”和“签证信息数据库”,不需要重新训练大模型。
成本ROI对比:用真实案例算笔账

假设你是一个旅游平台的架构师,要做“旅行规划”功能:

  • 传统AI方案:训练成本5万元,部署成本每月1万元,迭代成本每次2周。能处理“固定路线规划”(比如“北京→上海→杭州”),每个订单利润100元,每月处理1000个订单,月营收10万元,月利润=10万-1万=9万元;
  • Agentic方案:训练成本50万元,部署成本每月5万元,迭代成本每次2天。能处理“个性化旅行规划”(比如“带小孩去北京,要去故宫+科技馆+游乐园”),每个订单利润500元,每月处理500个订单,月营收25万元,月利润=25万-5万=20万元。

结论:虽然Agentic的前期投入高,但高价值任务的ROI更高

维度3:扩展性——“固定任务”和“自适应场景”的权衡

扩展性是架构师对“未来”的投资——你选的技术能不能适应业务的增长?能不能处理新的需求?

指标1:任务适配能力
  • 传统AI:只能适配“同类任务”(比如从“猫/狗分类”到“兔子/狐狸分类”),无法适配“跨域任务”(比如从“图像分类”到“文本分类”);
  • Agentic:能适配“任意任务”(只要能分解成“步骤+工具调用”),比如从“旅行规划”到“企业知识问答”,只需更新“记忆模块”和“工具库”。
指标2:场景延伸能力
  • 传统AI:只能在“固定场景”使用(比如“电商商品分类”只能用在电商平台);
  • Agentic:能在“任意场景”延伸(比如“旅行规划Agent”可以延伸到“商务出行规划”“留学行李规划”,只需调整“规划逻辑”)。
场景对比:什么时候需要“强扩展性”?
  • 选传统AI:当业务场景“长期固定”时(比如医院的“医学图像分类”,每年的任务都是“识别肺癌病灶”);
  • 选Agentic:当业务场景“快速变化”时(比如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运营”,每月都有新的活动,需要Agentic快速适配“新活动的规则解答”)。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用代码看两者的差异

这部分我们用Python代码实现两个极简案例,直观感受传统AI和Agentic的区别。

案例1:传统AI系统——文本情感分类(用Scikit-learn)

任务:判断影评是“好评”还是“差评”。

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scikit-learn pandas
源代码详细实现
# 1. 导入库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import pandas as pd

# 2. 加载数据(用IMDb影评数据集)
data = pd.read_csv("imdb_reviews.csv")  # 假设数据有"review"(影评)和"sentiment"(情感:0=差评,1=好评)列

# 3. 预处理:将文本转为TF-IDF特征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max_features=10000, stop_words="english")
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data["review"])
y = data["sentiment"]

# 4.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5. 训练模型(用SVM)
model = SVC(kernel="linear")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6. 评估模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模型准确率:{accuracy:.2f}")

# 7. 预测新数据
new_review = "This movie is amazing! I love it so much."
new_review_tfidf = vectorizer.transform([new_review])
prediction = model.predict(new_review_tfidf)
print(f"新影评的情感:{'好评' if prediction[0] == 1 else '差评'}")
代码解读
  • 步骤3:用TF-IDF将文本转为“数字特征”(比如“amazing”对应一个高权重的数字);
  • 步骤5:用SVM模型训练“特征→情感”的映射;
  • 步骤7:新影评的处理流程和训练时完全一致——固定的pipeline

案例2:Agentic智能体——旅行规划(用LangChain+OpenAI)

任务:帮用户订“明天去北京的机票(靠窗、下午)+ 推荐附近的酒店(评分>4.5)”。

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langchain openai python-dotenv serpapi

配置环境变量(.env文件):

OPENAI_API_KEY=你的OpenAI密钥
SERPAPI_API_KEY=你的SerpAPI密钥(用于搜索航班)
源代码详细实现
# 1. 导入库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initialize_agent, Tool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from langchain.utilities import SerpAPIWrapper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 2. 加载环境变量
load_dotenv()

# 3. 定义工具(调用SerpAPI搜索航班)
search = SerpAPIWrapper()
tools = [
    Tool(
        name="FlightSearch",
        func=search.run,
        description="用于搜索航班信息,比如'明天去北京的下午航班'。"
    ),
    Tool(
        name="HotelSearch",
        func=search.run,
        description="用于搜索酒店信息,比如'北京首都机场附近评分>4.5的酒店'。"
    )
]

# 4. 初始化Agentic智能体
llm = OpenAI(temperature=0)  # 温度0表示决策更确定
agent = initialize_agent(
    tools,
    llm,
    agent="zero-shot-react-description",  # 用React框架(推理+行动)
    verbose=True  # 打印思考过程
)

# 5. 执行任务
user_query = "帮我订明天去北京的机票,要靠窗,下午的航班,然后推荐附近评分>4.5的酒店。"
result = agent.run(user_query)

# 6. 输出结果
print(f"旅行规划结果:{result}")
代码解读与分析
  • 步骤3:定义“工具”——Agentic智能体可以调用的外部能力(比如搜索航班、搜索酒店);
  • 步骤4:初始化Agent——用OpenAI的大模型作为“大脑”,用React框架让Agent“思考→行动→反馈”;
  • 步骤5:执行任务——Agent会自动分解任务:
    1. 思考:“我需要先搜索明天去北京的下午航班,然后选靠窗的,再搜索附近的酒店。”;
    2. 行动:调用FlightSearch工具,搜索“明天去北京的下午航班”;
    3. 反馈:获取航班信息,发现“国航CA1234航班下午2点起飞,有靠窗座位”;
    4. 思考:“接下来需要搜索北京首都机场附近评分>4.5的酒店。”;
    5. 行动:调用HotelSearch工具,搜索“北京首都机场附近评分>4.5的酒店”;
    6. 反馈:获取酒店信息,推荐“XX酒店(评分4.8,步行10分钟到机场)”;
    7. 输出:整理结果给用户。
关键差异:传统AI vs Agentic的代码逻辑
  • 传统AI的代码是“写死的流程”:你必须告诉它“先做TF-IDF,再用SVM”;
  • Agentic的代码是“定义能力边界”:你只需告诉它“可以用哪些工具”,它自己会规划流程。

实际应用场景:选对技术,事半功倍

我们用业务场景→技术选型的表格,帮你快速对应:

业务场景 核心需求 推荐技术 案例
电商商品分类 高并发、简单重复 传统AI 淘宝商品自动分类
FAQ自动回复 固定问题、快速响应 传统AI 银行客服回答“挂失流程”
个性化旅行规划 开放需求、高价值 Agentic 高端旅游平台私人助理
企业知识问答 跨域问题、自适应 Agentic 字节跳动内部知识助理
智能运维 复杂故障、自主修复 Agentic 阿里云服务器自动排查
图像识别(比如车牌识别) 固定任务、高准确率 传统AI 停车场车牌自动识别

工具和资源推荐

传统AI工具

  • 机器学习框架:Scikit-learn(简单任务)、TensorFlow/PyTorch(复杂模型);
  • 特征工程工具:Pandas(数据处理)、NLTK/Spacy(文本处理);
  • 部署工具:Flask/FastAPI(轻量级部署)、TensorFlow Serving(模型服务)。

Agentic工具

  • 框架:LangChain(最流行的Agent框架)、LlamaIndex(连接私有数据)、AutoGPT(自主Agent);
  • 大模型:OpenAI GPT-4(强大但贵)、Anthropic Claude(长文本)、Llama 3(开源);
  • 工具调用:SerpAPI(搜索)、Tavily(实时搜索)、Custom Functions(自定义工具)。

资源推荐

  • 书籍:《Agentic AI》(讲Agentic的核心原理)、《Hands-On Machine Learning》(传统AI的经典);
  • 博客:LangChain官方博客(Agentic的最新实践)、OpenAI Blog(大模型的进展);
  • 课程:Coursera《Machine Learning》(传统AI)、DeepLearning.AI《LangChain for LLM Application Development》(Agentic)。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1. Agentic成为主流:随着大模型成本降低,Agentic会逐渐取代传统AI处理“开放任务”;
  2. 混合架构普及:用传统AI处理“简单任务”,用Agentic处理“复杂任务”(比如智能客服:FAQ用传统AI,复杂投诉用Agentic);
  3. Agentic的“轻量化”:小模型Agent(比如Llama 3-8B)会成为主流,降低部署成本;
  4. 工具生态完善:更多“即插即用”的工具(比如“订酒店API”“查天气API”)会出现,让Agentic更易开发。

挑战

  1. 成本控制:大模型的推理成本依然很高,需要优化(比如用“小模型前置过滤+大模型核心决策”);
  2. 可靠性:Agentic可能做出“意外决策”(比如订错机票),需要加入“人类监督”(比如重要决策需人工审核);
  3. 伦理问题:Agentic的自主决策责任归属不明确(比如Agent推荐的酒店有安全问题,责任在谁?);
  4. 数据隐私:Agentic需要访问用户的“记忆”(比如偏好),如何保护隐私是个问题。

总结:学到了什么?

核心概念回顾

  • 传统AI:线性 pipeline,固定任务的效率专家;
  • Agentic:自主循环,开放场景的智能助理;
  • 关键差异:传统AI“被动执行”,Agentic“主动解决”。

选择策略回顾

用“业务三问”快速判定:

  1. 任务复杂度:是“简单重复”还是“复杂开放”?→ 简单选传统AI,复杂选Agentic;
  2. 成本预算:是“低预算”还是“高预算”?→ 低预算选传统AI,高预算选Agentic;
  3. 扩展性需求:是“长期固定”还是“快速变化”?→ 固定选传统AI,变化选Agentic。

终极结论

没有“更好的技术”,只有“更适合业务的技术”。架构师的职责,是用技术对齐业务需求——如果你的业务需要“快”,选传统AI;如果需要“智”,选Agentic;如果都需要,选混合架构。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1. 如果你是电商平台的架构师,要做“智能客服”功能,既需要处理“查订单”这样的简单问题,又需要处理“投诉商品质量”这样的复杂问题,你会如何设计混合架构?
  2. Agentic的运行成本很高,你有什么办法优化?(比如“缓存常见问题的结果”“用小模型做前置规划”)
  3. 传统AI的扩展性差,你能想到用“模块化设计”提高它的扩展性吗?(比如把“商品分类”拆成“服装分类”“家电分类”等子模块)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Agentic一定比传统AI好吗?

A:不一定。Agentic的优势是“智能”,但劣势是“慢、贵”。如果你的任务是“高并发、简单重复”,传统AI更好。

Q2:传统AI能升级成Agentic吗?

A:可以。比如把传统的“商品推荐模型”作为Agentic的“推荐工具”,让Agentic根据用户需求“调用推荐工具+调整结果”。

Q3:Agentic需要大模型吗?

A:不一定,但大模型能大幅提高Agentic的“自主决策能力”。如果用小模型,Agentic的规划能力会弱很多。

Q4:Agentic的反馈循环怎么设计?

A:可以收集用户的“满意度评分”作为反馈,调整Agentic的“规划策略”——比如如果用户对“推荐的酒店”不满意,Agentic下次会优先推荐“评分更高的酒店”。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1. 《Agentic AI: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t Systems》(书籍);
  2. 《LangChain Documentation》(官方文档);
  3. 《OpenAI Blog: Agents》(博客);
  4. 《Scikit-learn User Guide》(官方文档);
  5. 《MLOps: From Model to Production》(书籍,讲传统AI的部署)。

作者注:AI技术的进化,本质是“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传统AI是“工具”,Agentic是“伙伴”。作为架构师,我们要做的,是在“工具”和“伙伴”之间,找到最适合业务的平衡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找到这个平衡点。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