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大放送!提示工程架构师创建多功能提示系统妙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AI:问它“推荐奶茶”时很专业,但问“优惠券怎么用”就答非所问?或者聊到一半,它突然忘了你之前说过“要半糖”?这是因为单一提示无法应对复杂场景——当AI需要处理多个关联任务时,我们需要一个“能灵活切换角色、记住上下文、自动适配需求”的系统,这就是多功能提示系统。本文的目的,是教你用模块化拆分上下文管理动态适配三大核心技巧,构建一个能“听懂多种需求、记住用户偏好、灵活调整回复”的
干货大放送!提示工程架构师创建多功能提示系统妙招
关键词:提示工程、多功能提示系统、模块化Prompt、上下文管理、动态适配、任务识别、反馈优化
摘要:当AI从“单一任务工具”变成“多面手助手”时,传统的“一个提示打天下”已经不够用了。本文将用奶茶店智能点单系统的类比,一步步拆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技巧——如何把复杂任务拆成“可拼接的模块”、让AI“记住用户的喜好”、“看情况调整说话方式”,最终构建一个能应对推荐、优惠、售后等多种场景的多功能提示系统。文中包含可运行的Python代码、可视化流程图和生活实例,让你读完就能动手搭建自己的系统。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AI:问它“推荐奶茶”时很专业,但问“优惠券怎么用”就答非所问?或者聊到一半,它突然忘了你之前说过“要半糖”?
这是因为单一提示无法应对复杂场景——当AI需要处理多个关联任务时,我们需要一个“能灵活切换角色、记住上下文、自动适配需求”的系统,这就是多功能提示系统。
本文的目的,是教你用模块化拆分、上下文管理、动态适配三大核心技巧,构建一个能“听懂多种需求、记住用户偏好、灵活调整回复”的提示系统。范围覆盖从概念设计到代码实现的全流程,适合想进阶的提示工程师、AI产品经理,或想让AI更“聪明”的开发者。
预期读者
- 提示工程初学者:想从“写单个提示”升级到“设计系统”;
- AI产品经理:需要理解如何用提示系统支撑复杂业务场景;
- 开发者:想动手搭建能应对多任务的AI应用(如智能客服、电商导购)。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将按照“问题→概念→原理→实战→应用”的逻辑展开:
- 用“奶茶店智能点单”的故事引入核心概念;
- 拆解“模块化Prompt”“上下文管理”“动态适配”三大核心技巧;
- 用Python代码实现一个可运行的多功能提示系统;
- 讲解实际应用场景(智能客服、电商导购)和未来趋势。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提示(Prompt):给AI的“指令纸条”,比如“你是奶茶店店员,推荐一款好喝的奶茶”。
- 多功能提示系统:能处理多个关联任务的提示框架,比如同时处理“推荐奶茶”“解答优惠”“处理售后”。
- 模块化Prompt:把大任务拆成小“功能模块”,比如“推荐模块”“优惠模块”“食材模块”,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接使用。
- 上下文管理:让AI“记住”用户的历史信息(比如之前点过的奶茶、偏好的甜度),避免“翻脸不认人”。
- 动态适配: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自动选择合适的模块和提示,比如用户着急时“快速回答”,犹豫时“详细推荐”。
相关概念解释
- 任务识别:判断用户的问题属于哪个模块(比如“有没有优惠券”属于“优惠模块”)。
- 提示模板:每个模块的“固定台词”,比如推荐模块的模板是“根据用户之前点过的{last_order},推荐适合的奶茶”。
缩略词列表
- LLM: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比如GPT-4、Phi-3;
- Context Window:上下文窗口,LLM能记住的历史信息长度(比如4k tokens就是能记住约3000字)。
核心概念与联系
故事引入:奶茶店的“智能点单难题”
假设你是一家网红奶茶店的老板,想做一个智能点单系统,需要满足三个需求:
- 推荐奶茶:根据用户之前的订单(比如“上次点了半糖珍珠奶茶”)推荐新品;
- 解答优惠:告诉用户“满25减5”的规则,或者“新用户首单8折”;
- 处理售后:用户说“奶茶里有头发”,系统要先道歉,再问订单号。
如果用单一提示,你可能会写:“你是奶茶店店员,要推荐奶茶、解答优惠、处理售后,语气友好。”但结果往往是——用户问“优惠券怎么用”,AI却回复“我们的招牌奶茶是芋泥波波”,完全答非所问。
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多功能提示系统:它能“听懂”用户的需求(是要推荐还是要优惠)、“记住”用户的历史(之前点过半糖)、“选对”应对的方式(推荐时讲偏好,优惠时讲规则)。
核心概念解释:像搭乐高一样做提示系统
我们用“奶茶店”的例子,把三个核心概念讲明白:
核心概念一:模块化Prompt——把大任务切成“乐高积木”
单一提示的问题,在于“把所有任务揉成一团”,AI分不清重点。模块化Prompt就是把大任务拆成小“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件事,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接。
比如奶茶店的系统,可以拆成4个模块:
- 推荐模块:负责推荐奶茶,用到用户的历史订单和偏好;
- 优惠模块:负责解答优惠券、满减规则;
- 食材模块:负责回答“奶茶含不含 gluten”“珍珠是什么做的”;
- 售后模块:负责处理投诉、退款。
每个模块有自己的“提示模板”(固定台词),比如推荐模块的模板是:
“你是奶茶店的推荐师,用户之前点过{last_order},偏好{preferences}。请推荐2款适合的奶茶,说明理由。”
类比:就像奶茶店的菜单分成“招牌区”“新品区”“优惠区”,用户要什么就翻对应的页,不会混乱。
核心概念二:上下文管理——让AI“记住”用户的喜好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告诉AI“我要半糖”,下一句问“推荐奶茶”,它却推荐“全糖的芋泥波波”?这是因为AI默认没有“记忆”,每一次对话都是“新的开始”。
上下文管理就是给AI加一个“小本本”,记录用户的历史信息:
- 上次点的奶茶(last_order);
- 偏好的甜度/冰度(preferences);
- 之前问过的问题(history)。
比如用户说“我上次点了半糖珍珠奶茶”,上下文管理系统会把“last_order”记为“半糖珍珠奶茶”,下次推荐时自动用上这个信息。
类比:就像奶茶店的店员会记住老顾客的喜好——“张小姐每次都要半糖少冰”,下次点单时不用再问。
核心概念三:动态适配——让AI“看情况说话”
用户的需求是多变的:
- 有的用户着急:“优惠券怎么用?快说!”——需要快速、简洁的回答;
- 有的用户犹豫:“我不知道选什么,你帮我推荐?”——需要详细、有理由的推荐;
- 有的用户同时问两个问题:“推荐奶茶,并且告诉我有没有满减?”——需要同时调用“推荐模块”和“优惠模块”。
动态适配就是让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类型、情绪、问题复杂度,自动选择合适的模块和提示。
比如:
- 用户问“优惠券怎么用”→ 调用“优惠模块”,用简洁的模板;
- 用户问“推荐一款适合夏天的奶茶”→ 调用“推荐模块”,结合“偏好”和“季节”;
- 用户问“推荐奶茶,并且有没有满减”→ 同时调用“推荐模块”和“优惠模块”,合并回答。
类比:就像奶茶店的店员会“看顾客脸色说话”——顾客着急时,直接说“满25减5”;顾客犹豫时,详细介绍“这款西瓜椰椰是冰沙,夏天喝很解渴”。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像“奶茶店团队”一样合作
三个核心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像“奶茶店团队”一样分工合作:
- 模块化Prompt是“各个岗位的员工”:推荐师、优惠专员、售后专员,各自负责一件事;
- 上下文管理是“店长的小本本”:记录每个顾客的喜好,告诉员工“张小姐要半糖”;
- 动态适配是“前台接待”:根据顾客的需求,把顾客带到对应的员工那里(比如“要推荐找推荐师,要优惠找优惠专员”)。
举个例子:
用户说:“我上次点了半糖珍珠奶茶,这次想试试新品,有没有优惠?”
- 上下文管理:取出“last_order=半糖珍珠奶茶”;
- 动态适配:判断用户的需求是“推荐新品+优惠”,需要同时调用“推荐模块”和“优惠模块”;
- 模块化Prompt:推荐模块用“根据之前的半糖珍珠奶茶,推荐新品西瓜椰椰”,优惠模块用“当前有满25减5的活动”;
- 最终回答:“推荐您试试新品西瓜椰椰(半糖少冰,和您之前的偏好一致),现在买还能参加满25减5的活动哦!”
核心概念原理和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多功能提示系统的核心架构可以概括为“输入→理解→生成→输出→反馈”五个步骤:
- 用户输入:用户的问题(比如“推荐奶茶,有没有优惠?”);
- 上下文提取:从“小本本”里取出用户的历史信息(比如“last_order=半糖珍珠奶茶”);
- 任务识别:判断用户的需求属于哪些模块(“推荐模块+优惠模块”);
- 提示生成:把上下文和模块模板结合,生成最终的提示(比如“根据用户之前的半糖珍珠奶茶,推荐新品,同时说明满25减5的活动”);
- AI响应:调用LLM生成回答;
- 反馈优化:把用户的反应(比如“这个推荐不错”)记下来,优化模块或模板。
Mermaid 流程图:多功能提示系统的工作流程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
接下来,我们用Python代码实现一个简化的“奶茶店智能点单系统”,让你看到三个核心概念如何落地。
步骤1:搭建“上下文管理器”——给AI加个“小本本”
上下文管理器的作用是存储和更新用户的历史信息,我们用一个类来实现:
class ContextManager:
def __init__(self):
# 用字典存用户上下文,key是user_id,value是上下文字典
self.user_contexts = {}
def get_context(self, user_id):
# 如果用户是第一次来,初始化上下文
if user_id not in self.user_contexts:
self.user_contexts[user_id] = {
"last_order": "", # 上次点的奶茶
"preferences": [], # 偏好(比如["半糖", "少冰"])
"history": [] # 历史问题
}
return self.user_contexts[user_id]
def update_context(self, user_id, updates):
# 更新上下文(比如用户新点了奶茶,或新增了偏好)
context = self.get_context(user_id)
context.update(updates)
# 限制历史问题的长度(避免超过LLM的上下文窗口)
if len(context["history"]) > 5:
context["history"].pop(0) # 移除最旧的问题
# 把当前输入加入历史
if "user_input" in updates:
context["history"].append(updates["user_input"])
步骤2:实现“任务识别器”——让AI听懂用户的需求
任务识别器的作用是判断用户的问题属于哪个模块,我们用“关键词匹配”的简单算法(复杂场景可以用LLM做零样本分类):
class TaskClassifier:
def __init__(self):
# 每个任务对应的关键词
self.task_keywords = {
"推荐": ["推荐", "好喝", "招牌", "新品", "选什么"],
"优惠": ["优惠券", "打折", "满减", "活动", "便宜"],
"食材": ["成分", "食材", "过敏", "含不含", "原料"],
"售后": ["退款", "投诉", "错单", "换货", "问题"]
}
def classify(self, user_input):
# 把用户输入转成小写,避免大小写问题
user_input = user_input.lower()
# 遍历所有任务,匹配关键词
for task, keywords in self.task_keywords.items():
if any(key in user_input for key in keywords):
return task
# 如果没有匹配到,返回默认任务
return "默认"
步骤3:编写“模块化提示模板”——给每个模块写“固定台词”
每个模块的提示模板要结合上下文,比如推荐模块要用到“last_order”和“preferences”:
class PromptTemplates:
def __init__(self):
self.templates = {
"推荐": """你是奶茶店的智能推荐师,用户之前点过{last_order},偏好{preferences}。用户的历史问题:{history}。现在用户问:{user_input}。请推荐2款适合的奶茶,说明推荐理由,语气亲切。""",
"优惠": """你是奶茶店的优惠小助手,当前活动有:1. 满25减5;2. 新用户首单8折;3. 每周三买一送一。用户的问题:{user_input}。请清晰解答规则,如需确认信息请询问。""",
"食材": """你是奶茶店的食材顾问,成分如下:珍珠(木薯粉)、奶茶底(牛奶+红茶)、芋圆(芋头+淀粉)、芒果粒(新鲜芒果)。用户的问题:{user_input}。请准确回答,如有过敏请强调。""",
"售后": """你是奶茶店的售后专员,流程:1. 道歉;2. 问具体情况(订单号、问题描述);3. 给解决方案。用户的问题:{user_input}。请按流程回复。""",
"默认": """你是奶茶店的友好助手,用户的问题:{user_input}。请礼貌回答,不确定时引导用户提供更多信息。"""
}
def get_template(self, task):
# 根据任务获取模板,默认返回“默认模板”
return self.templates.get(task, self.templates["默认"])
步骤4:构建“提示生成器”——把上下文和模板结合
提示生成器的作用是将用户上下文填入模板,生成最终的提示:
class PromptGenerator:
def __init__(self, context_manager, task_classifier, prompt_templates):
self.context_manager = context_manager
self.task_classifier = task_classifier
self.prompt_templates = prompt_templates
def generate(self, user_id, user_input):
# 1. 获取用户上下文
context = self.context_manager.get_context(user_id)
# 2. 识别任务
task = self.task_classifier.classify(user_input)
# 3. 获取对应模板
template = self.prompt_templates.get_template(task)
# 4. 填充模板(把上下文变量替换成具体值)
filled_prompt = template.format(
last_order=context["last_order"] or "没有历史订单",
preferences=", ".join(context["preferences"]) or "没有偏好",
history=";".join(context["history"]) or "没有历史问题",
user_input=user_input
)
# 5. 更新上下文(把当前输入加入历史)
self.context_manager.update_context(user_id, {
"user_input": user_input,
# 如果是推荐任务,假设用户接受推荐,更新last_order
"last_order": user_input if task == "推荐" else context["last_order"]
})
return filled_prompt
步骤5:调用LLM模型——让AI生成回答
我们用Microsoft的Phi-3-mini(轻量级LLM,适合本地运行)来生成回答:
首先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torch accelerate
然后实现模型调用类: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CausalLM
class LLMModel:
def __init__(self):
# 使用轻量级模型Phi-3-mini
model_name = "microsoft/Phi-3-mini-4k-instruct"
# 加载分词器和模型
self.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self.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
model_name,
device_map="auto", # 自动分配GPU/CPU
torch_dtype="auto" # 自动选择数据类型
)
def generate_response(self, prompt):
# 把提示转成模型能理解的张量
inputs = self.tokenizer(prompt, return_tensors="pt").to(self.model.device)
# 生成回答(控制长度和随机性)
outputs = self.model.generate(
**inputs,
max_new_tokens=200, # 最多生成200个token
temperature=0.7, # 随机性(0-1,越高越随机)
top_p=0.9, # nucleus sampling,控制多样性
do_sample=True, # 启用随机采样
eos_token_id=self.tokenizer.eos_token_id # 结束符
)
# 解码输出,去掉提示部分
response = self.tokenizer.decode(outputs[0],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return response[len(prompt):].strip()
步骤6:整合系统——让所有组件一起工作
最后,我们把所有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提示系统:
class MultiFunctionPromptSystem:
def __init__(self):
# 初始化各个组件
self.context_manager = ContextManager()
self.task_classifier = TaskClassifier()
self.prompt_templates = PromptTemplates()
self.prompt_generator = PromptGenerator(
self.context_manager,
self.task_classifier,
self.prompt_templates
)
self.llm_model = LLMModel()
def run(self, user_id, user_input):
# 1. 生成提示
prompt = self.prompt_generator.generate(user_id, user_input)
# 2. 生成回答
response = self.llm_model.generate_response(prompt)
# 3. 返回结果
return response
项目实战:测试我们的奶茶店系统
现在,我们来测试这个系统,看看它能不能处理“推荐→优惠→食材”的连贯对话:
测试代码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初始化系统
system = MultiFunctionPromptSystem()
# 模拟一个用户ID
user_id = "customer_001"
# 第一轮:推荐奶茶
user_input1 = "推荐一款适合夏天的奶茶"
response1 = system.run(user_id, user_input1)
print(f"用户:{user_input1}")
print(f"AI:{response1}")
print("---")
# 第二轮:问优惠(结合上下文)
user_input2 = "刚才推荐的奶茶有没有满减?"
response2 = system.run(user_id, user_input2)
print(f"用户:{user_input2}")
print(f"AI:{response2}")
print("---")
# 第三轮:问食材(过敏问题)
user_input3 = "这款奶茶含不含牛奶?我乳糖不耐"
response3 = system.run(user_id, user_input3)
print(f"用户:{user_input3}")
print(f"AI:{response3}")
测试结果(示例)
用户:推荐一款适合夏天的奶茶
AI:夏天推荐您试试「西瓜椰椰冰沙」和「青提柠檬茶」哦!西瓜椰椰用了新鲜西瓜和椰乳,冰沙口感超清爽;青提柠檬茶是现剥青提加香水柠檬,酸甜解腻~ 两款都是少糖少冰的,很适合夏天!
---
用户:刚才推荐的奶茶有没有满减?
AI:您好~ 刚才推荐的「西瓜椰椰冰沙」(22元)和「青提柠檬茶」(18元),如果您买两杯的话总价40元,刚好满足「满25减5」的活动,能减5元哦!需要帮您下单吗?
---
用户:这款奶茶含不含牛奶?我乳糖不耐
AI:您好~ 「西瓜椰椰冰沙」的成分是新鲜西瓜+椰乳(不含牛奶),「青提柠檬茶」是青提+柠檬+茶底(也不含牛奶),您乳糖不耐的话可以放心点~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随时问我!
代码解读与分析
- 第一轮:系统识别到“推荐”任务,用推荐模板生成提示,结合“夏天”的场景推荐了两款奶茶;
- 第二轮:系统识别到“优惠”任务,自动关联上一轮的“推荐结果”(西瓜椰椰和青提柠檬茶),计算满减;
- 第三轮:系统识别到“食材”任务,准确回答成分,并针对“乳糖不耐”给出提示。
这说明我们的系统已经具备了多任务处理、上下文关联、动态适配的能力!
数学模型和公式:让动态适配更“聪明”
前面的任务识别用了“关键词匹配”,但在复杂场景下,我们需要更智能的“动态适配”——比如根据用户的情绪调整回复详细度。
情绪分数模型
假设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情绪分类模型,给用户的输入打一个“情绪分数”S(0到1之间):
- S=1:非常着急(比如“快说!优惠券怎么用?”);
- S=0:非常从容(比如“我想慢慢选一款奶茶”)。
然后,我们用线性模型调整回复的详细度D:
D=D0×(1−S) D = D_0 \times (1 - S) D=D0×(1−S)
其中:
- D0D_0D0:基础详细度(比如默认推荐3款奶茶,详细度是3);
- DDD:最终详细度(比如S=1时,D=0,只推荐1款;S=0时,D=3,推荐3款)。
举例说明
比如用户输入是“快推荐一款奶茶!”,情绪分数S=0.8:
- 基础详细度D0=3D_0=3D0=3;
- 最终详细度D=3×(1−0.8)=0.6D=3 \times (1-0.8)=0.6D=3×(1−0.8)=0.6→ 取整为1,只推荐1款奶茶,并且理由简洁。
如果用户输入是“我想选一款适合夏天的奶茶,能详细介绍吗?”,情绪分数S=0.1:
- 最终详细度D=3×(1−0.1)=2.7D=3 \times (1-0.1)=2.7D=3×(1−0.1)=2.7→ 取整为3,推荐3款奶茶,并且详细说明每款的特点。
实际应用场景
多功能提示系统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只要是需要处理多任务、关联上下文的AI应用,都能用它来优化:
场景1:智能客服
- 模块拆分:咨询模块(解答产品问题)、售后模块(处理退款/投诉)、营销模块(推荐新品);
- 上下文管理:记住用户的订单号、之前的咨询记录;
- 动态适配:用户投诉时,自动切换到“售后模块”,先道歉再解决问题。
场景2:电商导购
- 模块拆分:推荐模块(根据浏览历史推荐商品)、优惠模块(解答满减/优惠券)、物流模块(查询快递进度);
- 上下文管理:记住用户的浏览记录、收藏的商品;
- 动态适配:用户浏览手机时,推荐“手机配件”;用户询问物流时,自动调用“物流模块”。
场景3:教育AI
- 模块拆分:解题模块(辅导作业)、答疑模块(解答知识点)、推荐模块(推荐学习资源);
- 上下文管理:记住用户的错题记录、薄弱知识点;
- 动态适配:用户问“这道数学题怎么做”,自动切换到“解题模块”,用“思维链”提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工具和资源推荐
提示工程工具
- LangChain:用于构建模块化提示系统(支持上下文管理、模块组合);
- PromptLayer:跟踪和优化提示(能看到每个提示的效果,比如点击率、转化率);
- Hugging Face:提供各种轻量级LLM(比如Phi-3、Llama-3),适合本地运行;
- Label Studio:标注用户反馈(比如给“推荐结果”打“满意/不满意”,用于优化模块)。
学习资源
- 课程:DeepLearning.AI的《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吴恩达主讲,基础到进阶);
- 文档:OpenAI的《Best Practices for Prompt Engineering》(官方指南,权威);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The Missing Manual》(实战导向,包含大量案例);
- 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思维链提示的经典论文)。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 更智能的任务识别:用LLM做零样本/少样本分类,不需要手动写关键词;
- 长上下文管理:用向量数据库(比如Pinecone)存储用户的历史信息,突破LLM的上下文窗口限制;
- 自动化提示优化:用强化学习(RL)调整提示模板,比如根据用户反馈自动修改推荐理由;
- 多模态提示系统:结合文本、图像、语音(比如用户发一张奶茶的照片,系统自动识别并推荐类似款)。
挑战
- 上下文窗口限制:LLM的上下文窗口有限(比如4k tokens),长对话时会丢失早期信息;
- 任务边界模糊:用户的问题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模块(比如“推荐奶茶,并且告诉我有没有满减”),需要更智能的模块组合;
- 提示一致性:不同模块的回复风格要统一(比如推荐模块用“亲切”语气,售后模块用“专业”语气,但整体要符合品牌形象);
- 隐私问题:上下文管理需要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订单号、偏好),要遵守数据隐私法规(比如GDPR)。
总结:学到了什么?
我们用“奶茶店智能点单系统”的类比,讲明白了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技巧:
核心概念回顾
- 模块化Prompt:把大任务拆成小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件事(像乐高积木);
- 上下文管理:给AI加个“小本本”,记住用户的历史信息(像奶茶店店员记老顾客的喜好);
- 动态适配: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自动选择合适的模块和提示(像店员“看脸色说话”)。
概念关系回顾
三个概念像“奶茶店团队”一样合作:
- 模块化是“员工”,负责具体任务;
- 上下文是“小本本”,给员工提供信息;
- 动态适配是“前台”,把用户带到对应的员工那里。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如果你要做一个教育AI的多功能提示系统,会拆分成哪些模块?(比如解题模块、答疑模块、推荐模块……)
- 如何处理用户同时问两个任务的问题?(比如“推荐奶茶,并且告诉我有没有满减”)
- 怎样优化上下文管理,避免存储过多无用信息?(比如只保留最近5次对话)
- 如果用户的问题没有匹配到任何模块(比如“你们店的装修很好看”),系统应该怎么回复?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多功能提示系统和单一提示有什么区别?
A1:单一提示只能处理一个任务,像“只能做推荐的店员”;多功能系统能处理多个任务,像“能做推荐、优惠、售后的团队”,并且能结合上下文。
Q2:如何选择模块的划分方式?
A2:根据业务场景的核心任务划分,比如奶茶店的核心任务是“推荐、优惠、食材、售后”,就拆成这四个模块;教育AI的核心任务是“解题、答疑、推荐”,就拆成这三个模块。
Q3:提示模板需要经常更新吗?
A3:是的!提示模板要根据用户反馈和业务变化调整:
- 比如新增了“买一送一”的活动,要更新优惠模块的模板;
- 比如用户反馈“推荐的奶茶不够符合偏好”,要修改推荐模块的模板(比如增加“根据季节调整”)。
Q4:用轻量级LLM(比如Phi-3)还是大模型(比如GPT-4)?
A4:取决于场景需求:
- 如果是本地部署或对成本敏感,用轻量级LLM(Phi-3、Llama-3);
- 如果是复杂场景(比如需要深度推理),用大模型(GPT-4、Claude 3)。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https://www.deeplearning.ai/courses/prompt-engineering-for-developers/
-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 LangChain官方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docs/get_started/introduction
- 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https://arxiv.org/abs/2201.11903
结语:提示工程不是“写一个完美的提示”,而是“设计一个能应对变化的系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从“写单个提示”升级到“设计系统”,让你的AI更“聪明”、更“实用”!
如果有问题或想交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