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两支观点完全相反的 YouTube 视频:一支叫《模型就是产品》(The Model Is The Product),另一支叫《模型不是产品》(The Model Is NOT The Product)。它们争论的核心,其实正戳中我们这一代人对 AI 的最大困惑:当模型越来越强,我们人类到底还剩下什么独特价值?

不少人已经感受到,大语言模型(LLM)正在快速吞噬复杂度。过去要靠“提示工程”才能办到的事,如今几句自然语言就能跑通。《模型就是产品》由此得出结论:模型像新时代的 CPU,会用指数式进步吸收系统外部的复杂性。

但《模型不是产品》提醒我们:**模型只是工具,而你才是工程师。**这句话并非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在强调——决定问题、定义口径、把能力落到场景里并闭环验证,这些至关重要的工作,仍旧由人来完成。强大的模型只是起点,能不能变成“好产品”,取决于人。


为什么“先学会问好问题”?

我越来越相信,AI 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答案,而是好问题。原因有二:

1)定义与拆解问题:答案多的是,方向最贵

LLM 可以给出漂亮的回答,但它并不知道你真正要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
真正的价值在于:

  • 选定要优化的目标:是缩短客服响应时间,还是提升一次性解决率?
  • 定义可验证的口径:用什么指标来判断“更好”?评估窗口多长?
  • 设计实验与集成路径:怎样把模型嵌入流程,谁在什么节点接手,怎样回收反馈?

哪怕拥有顶尖模型,如果产品集成薄弱、验证链路不闭环,用户体验仍然不会好。强模型 ≠ 好产品,清晰问题 + 严谨集成 + 可量化验证,才是产品。

2)外化需求与观察:模型读不懂你的心

你脑子里的“感觉对了”、你对“好”的标准、你的美学判断,这些都无法一次性喂给模型。
AI 工程的核心其实是:把模糊变清晰。这要求我们持续做三件事:

  • 外化:把隐性的标准写出来(示例、反例、边界条件、不得出现的错误)。
  • 观察:盯模型的失败模式(幻觉、偏置、粘滞错误、长尾样本)。
  • 迭代:把观察转成可执行的规范(数据修补、提示结构化、流程分步化、评测集更新)。

某种意义上,人类就是 LLM 的“眼睛”和“心智”:我们负责看清它的表现,把抽象期望落成可测的约束与流程。


写给正在焦虑的我们

技术会继续飞速前进,这是好事。我们要做的不是与模型赛跑,而是学会把问题问对、把标准说清、把流程搭稳。模型无法代替的,恰恰是这些最“人”的部分:判断、品味、对世界的理解

当你能稳定地提出好问题,设计可验证的路径,并把学习沉淀为规范与数据,模型就从“神秘黑盒”变成“可靠部件”。到那时,你不是在被 AI 取代,而是在放大你的影响力


结语

再强的模型,也替代不了“定义问题的人”。
在 AI 时代,先别急着追答案——先学会问问题。当问题被问对、被量化、被迭代,答案自然会出现,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好。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