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跟踪AI热点新闻动向和震撼发展 想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进展吗?订阅我们的简报,深入解析最新的技术突破、实际应用案例和未来的趋势。与全球数同行一同,从行业内部的深度分析和实用指南中受益。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成为AI领域的领跑者。点击订阅,与未来同行! 订阅:https://rengongzhineng.io/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研究人员正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攻克这种至今仍无治愈方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哈佛大学近期发布的研究综述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时脑部监测与新型药物试验正在为这一长期医学难题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状往往从生活琐事中显现:钥匙频繁丢失、账单未及时缴纳、谈话中断、名字记不清等。家庭成员在担忧与无奈中求助医生,而此时,疾病往往已在患者大脑中悄然发展多年。微观层面上,β-淀粉样蛋白斑块开始在神经元之间堆积,随后tau蛋白缠结形成细密的神经纤维缠结,这两种异常早在1906年由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成为该疾病的两大标志性病理特征。

过去几十年,科研界始终试图通过清除淀粉样蛋白来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程。然而现实却更为复杂。尽管一些FDA批准的抗淀粉样药物可将认知衰退速度降低约30%,但这些药物尚不能完全阻止或逆转病情。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人即使大脑中已有大量斑块,终生却从未表现出明显认知症状。

为突破这一瓶颈,哈佛医学院等机构正探索一系列前沿技术。人工智能被用来识别潜在的基因致病因子;新型血液检测方法正在用于筛查大脑中的蛋白质;灵活的脑部电子设备可实时观察单个神经元的死亡过程,为精准治疗提供基础。

马萨诸塞总医院阿尔茨海默临床与转化研究单位首席研究员史蒂文·阿诺德(Steven Arnold)指出:“我们正处在‘银发海啸’的浪潮中。如果医学无法改变疾病轨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为患者提供身体护理与临终关怀。”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一个关键难题是:为何许多大脑中已有斑块的人却从未发展为痴呆?数据显示,在具备淀粉样蛋白堆积的群体中,仅有8%表现为痴呆,17%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76%的人认知功能保持正常。

对此,马萨诸塞总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主任瑞萨·斯佩林(Reisa Sperling)正集中精力研究何时tau蛋白缠结开始出现,并触发认知衰退。她将这一节点戏称为“tau-灾难”(ca-tau-strophe),认为这是从无症状状态转向疾病发作的关键一跃。

她主持的A4研究项目招募了超过1100名有淀粉样蛋白斑块但尚无症状的参与者。尽管为期4.5年的研究中,所用药物solanezumab未能显著清除斑块或减缓病情,但研究团队已从中获取宝贵数据。当前,她正在主持另一项名为AHEAD 3-45的研究,采用更早期、斑块尚轻微时介入的策略,以观察抗体药物lecanemab能否在疾病发展前中断其进程。

在科研进展方面,特德·兹旺(Ted Zwang)开发的柔性脑电设备能在小鼠模型中实现分子级别的追踪。他表示,如果这一技术能转化为人类应用,未来将可实时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而无需依赖费时昂贵的脑PET扫描。

在数据科学领域,MGH的数据科学家苏德什纳·达斯(Sudeshna Das)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解析海量数据,寻找疾病新机制。她所研发的多尺度图神经网络模型 ALZ-PINNACLE,整合了近1.5万个蛋白质及超过20万个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勾勒出更复杂的分子图谱。达斯认为,这种多层次分析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实际上可能是多个亚型疾病的集合体,与基因、代谢、血管健康、炎症状态乃至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在治疗之外,一些科学家开始关注“抗病力”(resilience)——即为何某些人尽管具备遗传风险,却终生未患病。研究显示,ApoE2 基因的携带者具有显著抗阿尔茨海默能力;而携带ApoE4基因者风险则升高达10倍。约翰·B·彭尼神经学教授布拉德利·海曼(Bradley Hyman)通过小鼠实验,成功通过基因疗法将ApoE2引入具有ApoE4倾向的模型中,有效逆转大脑损伤。

另一非传统路径是免疫疗法。阿诺德曾在与内分泌专家丹妮丝·福斯特曼(Denise Faustman)的偶遇中获悉:用于结核和膀胱癌治疗的百年疫苗——卡介苗(BCG)或许可对抗大脑炎症。后续研究发现,接种BCG疫苗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或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降低。

在2023年,阿诺德团队通过回顾性数据发现,膀胱癌患者接受BCG免疫治疗后,后续罹患阿尔茨海默及相关痴呆症的风险降低20%,其中70岁以上人群保护效果更显著。这一发现虽仍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却已为疫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中的潜力提供线索。

除了药物与免疫干预,生活方式也成为研究热点。2024年一项研究表明,20周的高强度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患者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甚至提升认知功能。研究结果支持《柳叶刀》提出的14项可改变风险因素,如听力损失、社交隔离、抑郁、脑外伤等,若能全面干预,有望预防或延迟多达45%的病例。

与此同时,哈佛医学院的多项研究还在挖掘新的遗传变异。布鲁斯·扬克纳(Bruce Yankner)教授在2025年8月提出新理论,认为锂元素的天然缺乏可能是神经退化的深层原因。实验显示,早期阶段淀粉样蛋白会与大脑中的锂结合,导致其保护效应丧失。而使用不会与淀粉样蛋白结合的锂盐(如草酸锂)可逆转小鼠体内的疾病症状,为开发新型防治药物提供方向。

尽管从科研发现到临床应用仍需多年投入,研究人员对未来充满信心。兹旺指出:“我们正处于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转型期。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速度前所未有,我不排除在未来几年内就能看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问世。”

综上所述,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仍无法治愈,但新技术、新策略正不断拓宽治疗与预防的前景。在“银发海啸”加速逼近的当下,科学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协作精神,为应对这一全球健康挑战持续发力。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