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设计中的认知多样性:适应不同思维模式的用户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你总觉得“AI不懂我”?因为你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写提示,而AI用“通用的模式”回应。好的提示设计,不是“让AI懂你”,而是“让你的提示适配AI的回应,同时适配自己的思维模式”。认知多样性是提示设计的“底层逻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提示要“适配”这些差异;四种思维模式的适配策略视觉型:用比喻、视觉细节、可视化类比;逻辑型:用结构、因果、可验证依据;体验型:用场景
提示设计中的认知多样性:让AI听懂“不同思维的你”
引言:为什么你总觉得“AI不懂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问AI“怎么学Python”,得到的回答要么是“先学变量和循环”这种笼统的套话,要么是“Python是解释型语言,基于C实现”这种看不懂的术语;
- 让AI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结果出来的内容干巴巴的,像“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完全没有你想要的“风里飘着桂香,踩落叶时的脆响”的感觉;
- 想让AI教你“调吉他弦”,它却讲了一堆“音高频率”“十二平均律”,你盯着弦钮发呆:“我只是想把弦调准啊!”
这些“AI不懂我”的时刻,不是你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也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你的“思维模式”和提示的“信息结构”不匹配。
比如:
- 如果你是“用图像思考”的人(视觉型),AI讲“变量是存储数据的容器”,你脑子里根本没有画面;但如果它说“变量就像你书包里的小盒子,用来装铅笔(整数)、笔记本(字符串)”,你立刻就懂了。
- 如果你是“用故事感受”的人(体验型),AI说“秋天的特点是气温下降、植被变色”,你毫无感觉;但如果它说“凌晨出门买早餐,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路边的梧桐树掉了一地‘小扇子’,踩上去咔嗒一声——这就是秋天的声音”,你会立刻想起自己的经历。
提示设计的本质,是“翻译”:把你的需求翻译成AI能理解的语言,同时把AI的输出翻译成你能接收的思维模式。而要做好这件事,你必须先理解——人有不同的“认知偏好”,就像有人喜欢吃甜,有人喜欢吃辣。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提示设计中的认知多样性」:
- 什么是“认知多样性”?不同的人有哪些典型的思维模式?
- 针对每种思维模式,如何设计“精准适配”的提示?
- 如何用“综合案例”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准备工作:先搞懂“人是怎么思考的”
在讲提示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认知:认知多样性(Cognitive Diversity)。
它指的是——不同的人在感知、记忆、理解、决策时,会用完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比如:
- 有人习惯用“图像”整合信息(视觉型);
- 有人习惯用“逻辑链条”推导结论(逻辑型);
- 有人习惯用“情感体验”理解世界(体验型);
- 有人习惯用“行动实践”学习新知识(行动型)。
这四种思维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标签”,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倾向”——比如你可能同时是“视觉+行动型”,但某一种模式会占主导。
接下来,我们用**“日常行为测试”**快速判断自己/用户的思维模式:
1. 视觉具象型(Visual-Concrete):用“图像”思考
- 听别人解释概念时,你会不自觉地“在脑子里画画面”;
- 学新东西时,你更喜欢看演示视频或插图教程,而不是纯文字;
- 表达需求时,你常用“像…一样”“比如…”这样的比喻,比如“我想要一个像微信那样的聊天界面”。
2. 逻辑分析型(Logical-Analytical):用“逻辑”思考
- 听别人说话时,你会自动梳理“因果关系”:“他说A,是因为B吗?”;
- 学新东西时,你必须先搞懂“底层原理”,比如学Python前,你会问“为什么Python能跨平台?”;
- 表达需求时,你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最后”,比如“我要做数据分析,因为Python有Pandas库,所以选它”。
3. 体验共情型(Experiential-Empathetic):用“情感”思考
- 看电影时,你会跟着主角哭或笑,甚至代入自己的经历;
- 学新东西时,你更在意“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比如学摄影是因为“想留住和家人的瞬间”;
- 表达需求时,你常用“我感觉…”“我曾经…”,比如“我写文案总没感觉,就像上次写母亲节文案,我想起妈妈的手,却写不出来”。
4. 行动实践型(Active-Pragmatic):用“行动”思考
- 遇到问题时,你第一反应是“先试试”,而不是“先查资料”;
- 学新东西时,你会直接打开软件“瞎折腾”,比如学PS先拍一张照片,试着调亮度;
- 表达需求时,你常用“我要做…,需要…”“第一步…第二步…”,比如“我要做番茄炒蛋,需要知道放多少糖”。
现在,你可以暂停1分钟,用上面的测试判断自己的主导思维模式——这是设计“适配提示”的关键。
核心步骤:针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提示设计策略
接下来,我们分四种思维模式,逐一讲解“精准适配”的提示设计方法——每个方法都包含原理、示例、反例,保证你能立刻用起来。
一、视觉具象型:用“图像化语言”降低认知负荷
核心痛点:视觉型用户的“工作记忆”更擅长处理具体图像,而不是抽象概念。如果提示里全是术语,他们会“脑子转不过来”。
设计原则:把抽象概念翻译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或比喻。
策略1:用“具象比喻”替代抽象术语
原理:比喻能把“看不见的概念”转化为“熟悉的日常事物”,激活视觉型用户的“图像记忆”。
反例(无效):
“解释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
正例(有效):
“用‘图书馆找书’的比喻解释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
想象你要写一篇‘机器学习’的论文,需要从图书馆找资料——
- 你先看所有书架的标签(输入所有单词);
- 重点关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书架(注意力权重);
- 从这些书架上挑出最相关的书(加权整合信息);
- 把这些书的内容整合起来写论文(输出结果)。
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就是让每个单词都像你一样‘快速扫过所有书架,挑出最相关的信息’。”
为什么有效?视觉型用户能立刻想象“在图书馆找书”的场景,进而理解“注意力机制”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
策略2:加入“视觉细节”,让内容“可想象”
原理:视觉细节能激活用户的“视觉皮层”,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法国梧桐的叶子像小扇子”比“树叶黄了”更有画面感。
反例(无效):
“写一段关于‘雨天’的文字。”
正例(有效):
“写一段关于‘雨天’的文字,要包含这些视觉细节:
- 窗沿的雨珠连成线,滴在楼下的自行车筐里,溅起小水花;
- 对面楼的阳台挂着粉色的雨衣,被风吹得鼓起来,像一只展翅的鸟;
- 楼下的小孩穿着雨靴,踩着积水,溅起的水打湿了裤脚,却笑得像朵花。”
为什么有效?视觉型用户能“看到”窗沿的雨珠、粉色的雨衣、踩水的小孩,这些细节让“雨天”从抽象的“天气”变成了“有温度的场景”。
策略3:用“步骤+可视化类比”展示流程
原理:视觉型用户学流程时,需要“在脑子里演练动作”。如果提示里有“像折被子一样对折”“像包礼物一样折角”这样的类比,他们能立刻“模仿”。
反例(无效):
“教我折千纸鹤。”
正例(有效):
“用‘日常动作类比’教我折千纸鹤,步骤要可视化:
- 拿一张正方形纸,像‘折被子’一样对折两次,压出十字痕(就像你叠床单时的对折);
- 把四个角折到中心,变成一个小正方形——像‘包礼物’时把四个角往中间塞;
- 翻过来,再把四个角折到中心,这次要折得更紧,像‘捏饺子皮’;
- 把两边拉开,折成鹤的翅膀——就像你折飞机时‘拉两边的机翼’。”
为什么有效?“折被子”“包礼物”“捏饺子皮”都是视觉型用户熟悉的动作,他们能快速把“折千纸鹤”和这些动作关联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二、逻辑分析型:用“结构化语言”满足理性需求
核心痛点:逻辑型用户的“信息处理”是线性、因果化的。如果提示里的信息没有“层次”或“依据”,他们会觉得“不严谨”“不可信”。
设计原则:给信息“加结构”“加因果”“加依据”,让逻辑链清晰可见。
策略1:用“总分结构+分点说明”,让信息有层次
原理:逻辑型用户需要“先看结论,再看支撑”。总分结构能让他们快速抓住重点,再逐一验证细节。
反例(无效):
“总结Python的优势。”
正例(有效):
“用‘总分结构’总结Python的优势,每点要包含‘因’和‘果’:
【总】Python是适合新手的编程语言,核心优势有3点:
- 语法简洁(因):比如print(‘hello’)比Java的System.out.println(‘hello’)短50%,降低学习门槛(果);
- 生态丰富(因):有NumPy(科学计算)、Pandas(数据分析)等130万+库,不用自己写基础代码(果);
- 跨平台(因):能在Windows、Mac、Linux上运行,减少项目适配时间(果)。”
为什么有效?逻辑型用户能立刻看到“Python的优势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个优势→ 带来什么结果”,逻辑链完整,没有歧义。
策略2:提供“可验证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原理:逻辑型用户相信“数据>经验>直觉”。如果提示里有“Stack Overflow的问题数量”“LinkedIn的招聘占比”这样的依据,他们会更认可结论。
反例(无效):
“哪种编程语言最适合数据分析?”
正例(有效):
“分析‘哪种编程语言最适合数据分析’,要包含以下可验证的依据:
- 库的丰富度:Python有Pandas(50万+星标)、R有dplyr(10万+星标);
- 社区支持:Stack Overflow上Python的数据分析问题有120万条,R有80万条;
- 企业使用率:LinkedIn上‘数据分析’岗位要求Python的占比65%,R占比30%。
请用这些数据支撑结论。”
为什么有效?逻辑型用户能通过“星标数量”“问题条数”“招聘占比”这些数据,自己推导“Python更适合数据分析”的结论,而不是被动接受AI的答案。
策略3:用“条件-结果”框架,明确边界
原理:逻辑型用户需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如果提示里有“适用条件”和“预期结果”,他们能避免“滥用方法”。
反例(无效):
“优化SQL查询速度的方法。”
正例(有效):
“列出优化SQL查询速度的方法,每个方法要说明‘适用条件’和‘预期结果’:
- 加索引:适用条件→ 查询频繁使用某列(比如用户ID);预期结果→ 查询时间从10秒降到0.1秒;
- 避免SELECT *:适用条件→ 只需要部分列(比如只查用户姓名和电话);预期结果→ 减少30%的数据传输量;
- 使用JOIN替代子查询:适用条件→ 关联2张以上表(比如用户表和订单表);预期结果→ 降低50%的数据库计算负荷。”
为什么有效?逻辑型用户能清楚知道“什么场景用什么方法”“用了之后能得到什么结果”,不会盲目尝试。
三、体验共情型:用“故事化语言”激发情感共鸣
核心痛点:体验型用户的“信息接收”是情感驱动的。如果提示里没有“场景”或“情感”,他们会觉得“没感觉”“不真实”。
设计原则:用“具体场景”“个人体验”“情感触发词”,让信息“有温度”。
策略1:营造“具体场景”,让用户“代入”
原理:体验型用户通过“场景”感知情感。比如“深夜便利店的热可可”比“孤独”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热闹中的孤独”。
反例(无效):
“写一篇关于‘孤独’的短文。”
正例(有效):
“写一篇关于‘孤独’的短文,场景设定在:
深夜11点的便利店,你买了一杯热可可,坐在窗边的塑料椅上。外面下着小雨,路灯把雨丝照成金箔,飘在半空。便利店的电视里在放90年代的偶像剧,男女主角在雨里吵架,声音模糊。老板在整理货架,偶尔抬头看你一眼,手里的条形码 scanner 发出‘滴滴’的声音。你摸着热可可的杯子,手指被烫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已经盯着窗外的雨看了10分钟——要写出这种‘热闹里的孤独’。”
为什么有效?体验型用户能“代入”深夜便利店的场景,感受到“热可可的温度”“雨丝的金箔”“偶像剧的声音”,这些细节让“孤独”从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可触摸的感受”。
策略2:加入“个人体验”,让信息“真实”
原理:体验型用户相信“真实的经历”。如果提示里有“我第一次演讲时腿抖得像筛子”这样的细节,他们会觉得“你懂我”。
反例(无效):
“怎么克服演讲紧张?”
正例(有效):
“分享你克服演讲紧张的经验,要包含‘具体的个人体验’:
我第一次演讲是在大学的社团招新,台下有200人。我拿着演讲稿,腿抖得像筛子,声音都是颤的,甚至忘词了3次。后来我试着做了两件事:
- 把观众想象成‘我的朋友’——比如第三排那个穿粉色衣服的女生,像我室友小棠,总是笑着听我说话;
- 演讲前吃一颗橘子——橘子的酸味能让我集中注意力,不会想‘我会不会搞砸’。
第二次演讲时,我居然能笑着讲完,甚至和观众互动了——请写出当时的‘感受变化’,比如‘从腿抖到放松’的过程。”
为什么有效?体验型用户能从“腿抖得像筛子”“吃橘子”这些细节里,想起自己紧张时的样子,进而相信“这些方法有效”。
策略3:用“情感触发词”,强化感受
原理:情感触发词能直接激活用户的“情感记忆”。比如“皱皱的桑叶”让人想起妈妈的手,“暖得像晒过太阳的棉被”让人想起妈妈的温暖。
反例(无效):
“写一句关于‘母爱的文案’。”
正例(有效):
“写一句关于‘母爱的文案’,要用这些‘情感触发词’:皱、藏、暖、晒过太阳的棉被。
比如:‘妈妈的手像皱皱的桑叶,却总能把我的冷脚藏在她怀里,暖得像晒过太阳的棉被——那是我小时候最甜的‘热饮’。’”
为什么有效?“皱皱的桑叶”“藏在怀里”“晒过太阳的棉被”这些词,能让体验型用户立刻想起妈妈的温度,文案“戳心”就是因为“情感共鸣”。
四、行动实践型:用“指令化语言”引导即时行动
核心痛点:行动型用户的“学习风格”是做中学。如果提示里没有“具体步骤”或“即时反馈”,他们会觉得“无从下手”。
设计原则:把需求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用“强指令动词”引导行动,同时提供“反馈线索”让他们知道“做对了没”。
策略1:拆解“可操作的步骤”,让行动“无门槛”
原理:行动型用户需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比如“打2个鸡蛋,加1勺盐”比“准备鸡蛋”更具体。
反例(无效):
“教我做番茄炒蛋。”
正例(有效):
“教我做番茄炒蛋,步骤要‘具体到动作’:
- 准备食材:2个番茄(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3个鸡蛋(打散,加1小勺盐、1勺温水)、1勺糖、2勺油;
- 炒鸡蛋:起锅烧至7成热(手放在锅上方能感觉到热气),倒入鸡蛋液,用铲子快速划散,炒成大块后盛出;
- 炒番茄:用锅里剩下的油,倒入番茄块,加1勺糖,翻炒3分钟(直到番茄出沙);
- 混合:倒入炒好的鸡蛋,翻炒1分钟,加少许盐调味,出锅。”
为什么有效?行动型用户能立刻按照“切番茄→ 打散鸡蛋→ 炒鸡蛋→ 炒番茄→ 混合”的步骤动手,不用再思考“番茄要切多大”“油要烧到多少度”。
策略2:使用“强指令动词”,直接引导行动
原理:强指令动词(比如“做”“快走”“拉伸”)能激活行动型用户的“运动神经”,让他们“立刻动手”。
反例(无效):
“写一个新手健身计划。”
正例(有效):
“写一个适合新手的‘一周健身计划’,每天的内容要用‘强指令动词’:
- 周一:做10个俯卧撑→ 15个深蹲→ 20秒平板支撑(重复3组);
- 周二:快走30分钟(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20步)→ 做12个引体向上(用辅助带)→ 10分钟拉伸(重点拉大腿后侧);
- 周三:休息(喝够2升水,吃1个煮鸡蛋);
每一步要说明‘动作’和‘数量/时间’。”
为什么有效?“做”“快走”“拉伸”这些动词,能让行动型用户立刻联想到“自己在做这些动作”,而不是“计划里的文字”。
策略3:提供“即时反馈线索”,避免挫败感
原理:行动型用户需要“立刻知道自己做对了没”。如果提示里有“绿灯亮”“声音和谐”这样的反馈线索,他们能快速调整,不会因为“不确定”而放弃。
反例(无效):
“教我调吉他弦。”
正例(有效):
“教我调吉他弦(标准调弦:EADGBE),要包含‘即时反馈线索’:
- 调第1弦(最细的弦,E音):用调音器测, if 显示‘Low’(低),顺时针拧弦钮;if 显示‘High’(高),逆时针拧;直到显示‘E’且绿灯亮;
- 调第2弦(A音):弹一下弦,听声音——如果比标准音高(尖),逆时针拧;如果低(闷),顺时针拧;直到和调音器的A音匹配;
- 验证:调完所有弦后,弹一下C和弦(食指按2弦1品,中指按4弦2品,无名指按5弦3品)——如果声音‘和谐’(没有杂音、不刺耳),说明调对了。”
为什么有效?行动型用户能通过“绿灯亮”“声音和谐”这些反馈,立刻知道“自己调对了”,不会因为“不确定”而反复调整。
综合案例:用“四种思维模式”设计同一主题的提示
为了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我们以“新手学摄影”为例,设计适配四种思维模式的提示,看看效果差异:
1. 视觉型提示:
“想象你拿着相机,像用眼睛‘框住’一幅画——
- 找‘锚点’:比如一朵开得最艳的花、远处的一棵树,把它放在九宫格的交叉点上(就像手机相机的网格线);
- 调角度:让花的茎沿着画面的对角线延伸,这样画面会有‘动感’,像一幅会动的画;
- 拍一张:对比之前‘随便拍’的照片,是不是更‘好看’?”
2. 逻辑型提示:
“摄影的核心三要素是‘光圈(f值)、快门速度(秒)、ISO(感光度)’,新手用‘光圈优先模式’(A档):
- 设ISO:光线充足时,ISO=100(避免噪点);
- 调光圈:拍风景用f/8(背景清晰),拍人像用f/4(背景模糊);
- 按快门: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拍出来的照片不会过亮或过暗。”
3. 体验型提示:
“我第一次学摄影,拍的是楼下的猫——
它蹲在草坪上,尾巴卷成球,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它身上,毛都变成金色的了。我举着相机,手有点抖,怕惊到它,慢慢按下快门——后来看照片,猫的眼睛里有光斑,像藏了星星。
你可以找这样‘让你心动’的瞬间,不用管参数,先拍下来——最珍贵的,是那一刻的感觉。”
4. 行动型提示:
“现在拿起相机,跟着做:
- 开相机→ 调到‘自动模式’(Auto)→ 拍一张前方的杯子;
- 切换到‘光圈优先模式’(A档)→ 把光圈从f/16调到f/4→ 再拍一张同样的杯子;
- 打开相册对比:看杯子的背景,是不是f/4的那张更模糊?这就是光圈的作用!
明天再试拍花、拍人——慢慢就会了。”
效果验证:
- 视觉型用户说:“我能想象‘框画’的样子,拍出来的照片真的更好看!”
- 逻辑型用户说:“三要素的逻辑很清楚,我终于懂光圈是怎么回事了!”
- 体验型用户说:“你说的猫的照片,我想起上次拍我家狗的样子,现在我想立刻去拍!”
- 行动型用户说:“步骤很清楚,我现在就去试!”
评估与迭代:让提示更“适配”认知多样性
设计完提示,还要验证效果,并迭代优化——毕竟,没有“完美的提示”,只有“更适配的提示”。
方法1:用“A/B测试”判断效果
比如你写了一篇“用比喻解释Transformer”的文章(视觉型),和一篇“用结构解释Transformer”的文章(逻辑型),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判断哪种更适配你的读者:
- 阅读完成率:视觉型文章的完成率更高→ 读者多是视觉型;
- 评论关键词:“比喻太形象了”→ 视觉型;“逻辑很清楚”→ 逻辑型;
- 转发率:视觉型文章的转发率更高→ 读者更爱分享“容易理解的内容”。
方法2:收集“用户反馈”,定位痛点
比如用户评论:
- “步骤不够具体,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调吉他弦”→ 行动型提示需要更细的步骤;
- “没有例子,我还是不懂注意力机制”→ 视觉型提示需要更多比喻;
- “没有数据支撑,我不相信这个结论”→ 逻辑型提示需要加依据;
- “没感觉,我不想读下去”→ 体验型提示需要加场景。
方法3:迭代优化,让提示“更包容”
如果你的读者有多种思维模式,可以在提示里混合多种元素,比如:
“用‘比喻+步骤’解释怎么煮咖啡:
- 磨豆子:像‘磨胡椒粉’一样,把咖啡豆磨成细粉(比喻,视觉型);
- 放粉:往滤杯里放20克粉,铺平(步骤,行动型);
- 倒水:先倒30毫升热水,闷30秒(让咖啡粉‘醒过来’,像泡茶叶一样)(比喻+步骤);
- 冲煮:分3次倒热水,每次倒100毫升,总共300毫升(步骤)。”
这样的提示,既能满足视觉型用户的“比喻需求”,也能满足行动型用户的“步骤需求”,覆盖更多读者。
总结:提示设计的“隐形密码”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你总觉得“AI不懂我”?
因为你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写提示,而AI用“通用的模式”回应。好的提示设计,不是“让AI懂你”,而是“让你的提示适配AI的回应,同时适配自己的思维模式”。
最后,用三句话总结本文的核心:
- 认知多样性是提示设计的“底层逻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提示要“适配”这些差异;
- 四种思维模式的适配策略:
- 视觉型:用比喻、视觉细节、可视化类比;
- 逻辑型:用结构、因果、可验证依据;
- 体验型:用场景、个人体验、情感触发词;
- 行动型:用步骤、强指令动词、即时反馈;
- 迭代是关键:没有“完美的提示”,只有“更适配的提示”——通过A/B测试、用户反馈,不断优化。
最后的话:让AI成为“你的AI”
AI不是“通用工具”,而是“你的工具”。好的提示设计,不是“学习AI的语言”,而是“让AI学习你的语言”——用你习惯的思维模式写提示,让AI用你能理解的方式回应。
下次再问AI问题时,不妨先想:“我是哪种思维模式?我需要AI用什么方式回应?”
比如:
- 如果你是视觉型,就说:“用比喻解释这个概念”;
- 如果你是逻辑型,就说:“用结构和数据支撑结论”;
- 如果你是体验型,就说:“用故事和情感写这段内容”;
- 如果你是行动型,就说:“给我具体的步骤和反馈线索”。
当你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设计提示”,AI就不再是“不懂你的机器”,而是“懂你的助手”——这,就是提示设计的“终极目标”。
延伸阅读:
- 《认知心理学》(作者:罗伯特·索尔索):了解认知多样性的底层原理;
- 《用户体验要素》(作者:杰西·詹姆斯·加勒特):学习如何适配用户的认知习惯;
- OpenAI官方提示工程指南: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思维模式”和“提示设计经验”——让我们一起,让AI更懂“不同的你”!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