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的核心逻辑都是 “提取人脸特征→对比匹配”,但不同方法在 “怎么找特征”“如何抗干扰” 上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场景。下面用 “生活化类比” 拆解 8 种主流方法,从原理到用法一次讲透:

一、传统基础方法(适合简单场景,成本低)

这类方法是人脸识别的 “入门款”,靠 “手工提取简单特征” 实现,硬件要求低,适合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

1. LBPH(局部二值模式直方图):“拆人脸成小格子,转 0/1 密码认人”

原理

把人脸像拼图一样分成无数小格子(比如 64×64 个),对每个格子:比较 “中心像素” 和 “周围像素的明暗”—— 周围亮记 “1”、暗记 “0”,每个格子就变成一串 0/1 “二进制密码”;再统计所有格子的密码出现次数,形成 “特征清单”(直方图),认人时对比两份清单的相似度。

优缺点
  • 优点:对光线不敏感(阴天、暗环境也能用)、普通摄像头就能跑(成本低)、抗小变化(戴眼镜、剪短发不影响);
  • 缺点:精度一般(比深度学习差)、怕严重遮挡(口罩挡半张脸就失效)。
应用场景

普通公司打卡机、小区简易门禁、学校教室考勤(场景固定、无严重遮挡、预算有限)。

2. Eigenfaces(特征脸法):“提炼‘人脸共性模板’,比模板认人”

原理

先收集上千张人脸照片,提炼所有人脸的 “共性特征”(比如眼睛都在脸的上 1/3、鼻子在中间),整合成几十个 “标准模板”(叫 “特征脸”,不是具体人脸,是抽象特征集合);认人时,看待识别脸 “符合哪些模板的组合”,再和数据库里的 “模板组合” 对比。

优缺点
  • 优点:计算快(只对比模板)、适合简单场景;
  • 缺点:怕光线变化(强光 / 逆光会让模板匹配出错)、怕遮挡(挡鼻子就丢关键特征)。
应用场景

实验室身份验证、高校图书馆门禁(室内光线稳定、无遮挡、人员固定)。

3. Fisherfaces(费雪脸法):“放大‘人与人的差异’,抓独特点认人”

原理

比特征脸 “更聪明”:不找所有人的共性,专门放大 “不同人的差异”—— 比如刻意突出 “张三眼睛间距” 和 “李四眼睛间距” 的区别、“王五颧骨高度” 和 “赵六颧骨高度” 的不同,让 “同一个人的脸差异小,不同人的脸差异大”,像老师记 “小明的酒窝、小红的高鼻梁” 一样认人。

优缺点
  • 优点:比特征脸精度高、抗轻微光线干扰;
  • 缺点:仍怕严重遮挡(戴帽子 + 口罩就失效)、不适合户外。
应用场景

中小型公司考勤机、校园食堂刷脸打饭(室内场景、人员固定、无严重遮挡)。

4. 几何特征法:“用‘尺子量五官’,靠坐标认人”

原理

在人脸上找几十个 “关键地标”(眼角、鼻尖、嘴角、下颌角),用算法算这些地标的 “距离”(比如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和 “角度”(比如嘴角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这些数据组合成 “人脸几何档案”,认人时对比档案里的距离和角度。

优缺点
  • 优点:计算极快(只算坐标,不用处理像素)、硬件要求极低(老年机摄像头都能跑)、不怕轻微表情变化(笑或不笑,关键距离变化小);
  • 缺点:怕遮挡(口罩挡鼻尖 + 嘴角,地标丢一半)、怕侧脸(侧脸会改变地标相对位置)、精度中等。
应用场景

小工厂员工打卡、景区快速验票(低成本、无遮挡、追求快识别)、老款车载驾驶员验证(驾驶员正对摄像头,不戴口罩)。

二、进阶优化方法(适合精度 / 抗干扰需求,需搭配工具)

这类方法不单独 “提取特征”,而是通过 “优化特征分类” 或 “强化细节捕捉” 提升精度,常和基础方法搭配使用。

5. Gabor 小波法:“用‘滤镜扫脸’,抓纹理细节认人”

原理

把 “Gabor 小波” 当成一组 “特殊滤镜”:有的滤镜突出 “横向纹路”(抬头纹),有的抓 “纵向纹路”(法令纹),有的抓 “45 度角纹路”(鱼尾纹);用这些滤镜扫描人脸,把模糊的纹理(毛孔、细纹)变清晰,提取纹理特征形成 “纹理码”,认人时对比纹理码重合度。

优缺点
  • 优点:抗光线干扰强(阴天、灯光不均,纹理变化小)、能抓细微差异(两人脸型像,但皱纹纹路不同也能区分);
  • 缺点:怕 “纹理破坏”(贴创可贴、长痘痘、厚妆盖细纹)、计算比几何特征慢。
应用场景

银行柜台身份验证(客户可能戴眼镜但不挡纹理,灯光多变)、写字楼中高端门禁(员工化淡妆,需精准识别)、考场防替考(考生不遮挡脸部,需辨细节)。

6. 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画‘界线’分人群,帮特征做匹配”

原理

SVM 不是 “提取特征” 的方法,而是 “给特征分类” 的工具,常和 LBPH、Gabor 小波搭配用:假设数据库里每个人的人脸特征是 “特征地图” 上的一个点,SVM 在地图上画 “最粗的界线”,把不同人的点彻底分开(比如界线离张三的点和李四的点距离一样,不混淆);认人时看实时特征点落在哪个区域,就判定是谁。

优缺点
  • 优点:分类精度高(哪怕特征点接近,也能清晰分界)、抗 “干扰点”(数据库里模糊的特征点不影响分类)、适合小范围人群;
  • 缺点:人群多了会 “力不从心”(几万人的特征点太密,画不出界线,计算变慢)。
应用场景

企业高管专属门禁(10-20 人,需精准防非授权人员)、实验室科研人员验证(20-50 人,保护实验数据)、高端小区业主专属电梯(50 户以内,避免外来人员使用)。

三、高端智能方法(适合高安全 / 复杂场景,技术先进)

这类方法靠 “立体建模” 或 “AI 学习” 实现,抗干扰、防伪造能力强,适合安全需求高的场景。

7. 深度学习法(基于 CNN 卷积神经网络):“让机器‘学海量人脸’,抓超精细细节”

原理

给机器喂几十万、几百万张带标签的人脸照片(标注 “这是张三、那是李四”),机器像人眼一样 “从粗到细” 学特征:先学脸的轮廓(圆脸 / 方脸),再学五官位置,最后学 “超细节”(眼角细纹走向、瞳孔细微颜色差异),给每个人建 “超精细特征码”;认人时对比这串码,精度极高。

优缺点
  • 优点:精度天花板(能辨极细微差异)、抗干扰强(轻微遮挡、光线变化不影响)、适用范围广;
  • 缺点:需强硬件(高性能芯片)、需大量数据训练(成本比传统方法高)。
应用场景

手机刷脸解锁(华为 / 小米人脸解锁)、支付宝 / 微信刷脸支付(需防认错、防伪造)、火车站 / 机场人脸安检(快速从千人中找目标)、共享充电宝刷脸解锁(户外场景,抗光线变化)。

8. 3D 建模法:“建‘人脸立体模型’,靠轮廓起伏认人”

原理

用 3D 摄像头(比如 iPhone 原深感摄像头)扫描人脸,采集每一点的 “深度信息”(鼻梁比脸颊高多少毫米、下巴比嘴唇突出多少毫米),建 1:1 的 “3D 立体模型”(有五官位置,还有高低起伏);认人时全方位比对模型(旋转看侧脸、仰脸轮廓),哪怕戴口罩,只要 3D 轮廓在就能识别。

优缺点
  • 优点:抗遮挡能力极强(戴口罩、帽子、墨镜都能用)、防伪造(2D 照片模仿不了 3D 深度,防照片作弊)、不怕姿态变化(侧脸、低头都匹配);
  • 缺点:硬件贵(3D 摄像头比 2D 贵)、扫描比 2D 慢一点(需采集深度信息)。
应用场景

手机 Face ID(戴口罩也能解锁)、机场 / 火车站安检(旅客戴口罩,需快速验身份)、疫情期间小区门禁(全员戴口罩,不影响进出)、高端写字楼防闯入(需防照片作弊,高安全)。

8 种方法核心信息对比表

方法 核心逻辑(通俗说) 核心优点 核心缺点 典型应用场景
LBPH 拆格子转 0/1 密码,对比密码 抗光、成本低、抗小变化 精度一般、怕严重遮挡 普通公司打卡、小区简易门禁
特征脸法 比 “人脸共性模板” 组合 计算快、适合简单场景 怕光、怕遮挡 实验室验证、图书馆门禁
费雪脸法 放大人与人的差异,抓独特点 比特征脸精度高、抗轻微光干扰 怕严重遮挡、不适合户外 中小型公司考勤、食堂刷脸
几何特征法 量五官距离 / 角度,对比坐标 极快、成本极低、不怕轻微表情 怕遮挡、怕侧脸、精度中等 小工厂打卡、景区验票
Gabor 小波法 用滤镜抓纹理,对比细纹 / 毛孔 抗光、抓细节、辨细微差异 怕纹理破坏、计算稍慢 银行柜台验证、写字楼门禁、考场防替考
SVM 分类法 画界线分特征点,帮特征做匹配 分类准、抗干扰点、适合小人群 人群多则慢、需搭配特征提取方法 高管门禁、实验室验证、业主专属电梯
深度学习法 学海量人脸,抓超精细特征 精度极高、抗干扰强、适用广 需强硬件、需大量数据 手机解锁、刷脸支付、机场安检
3D 建模法 建立体模型,对比轮廓起伏 抗遮挡、防伪造、不怕姿态变化 硬件贵、扫描稍慢 Face ID、疫情门禁、高安全写字楼防闯入

总结:怎么选对方法?

  • 预算低、场景简单(无遮挡、室内):选 LBPH、几何特征法、特征脸法;
  • 需辨细节、抗光线(室内但光线多变):选 Gabor 小波法、费雪脸法;
  • 小范围高精度(几十人以内):选 SVM + 基础方法的组合;
  • 高安全、抗遮挡(戴口罩、防作弊):选 3D 建模法;
  • 复杂场景、追求精度天花板(户外、支付、安检):选深度学习法。

实际应用中,很多设备会 “组合多种方法”(比如 3D 建模 + 深度学习),进一步平衡 “精度、速度、成本”,让人脸识别更实用。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