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生成答案后,会显示2个按钮,让你选择这个答案有帮助还是没帮助,请你从大模型开发工程师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使用了什么技术
简单来说,那两个按钮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用户体验设计。它是一个数据采集器,是整个大模型自我进化系统的核心传感器。技术:它背后是RLHF,特别是其中奖励模型的训练和数据收集过程。效果:对于用户,它赋予了参与感并提升了未来体验;对于开发者,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化燃料,是实现模型持续迭代和价值对齐的关键。所以,下次你再点击“赞”或“踩”的时候,可以意识到你正在为这个庞大AI的大脑神经网络贡献一个微小的“信
你好!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也是理解现代大语言模型如何持续进化的重要一环。从大模型开发工程师的角度来看,你提到的“有帮助/没帮助”按钮,其背后是一套核心的技术和产品逻辑。
这主要涉及的技术是: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更具体地说,是 RLHF。
下面我为你详细解释其技术原理和产生的效果。
一、 核心技术:RLHF
RLHF 的全称是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顾名思义,它是一种让强化学习智能体从人类的反馈中学习的技术,而不是从预设的奖励函数中学习。
为什么需要这个?因为对于“一个好的回答”这种抽象、主观的概念,很难用程序规则来定义(比如,“得多少分算好回答?”)。最自然的判断其实就来自于人类的直观感受——这个回答有没有帮助?好不好?你喜欢吗?
RLHF 的实施通常分为三个关键步骤,而你的“点赞/点踩”行为正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燃料:
1. 有监督微调
- 首先,会雇佣一批标注人员,针对一系列问题撰写高质量的回答(或从已有的高质量数据中筛选)。
- 然后用这些“标准答案”对预训练好的基础大模型进行微调,得到一个初始的、能生成不错回答的模型。这个模型通常被称为 SFT 模型。
2. 训练奖励模型
- 这是你点击按钮直接贡献的环节!
- 让上一步的 SFT 模型针对同一个问题生成多个(比如4个)不同的回答。
- 标注人员(或者像你这样的广大用户)会对这些回答进行排序,从最好到最差。你点击的“有帮助”和“没帮助”本质上就是一种二元排序(这个回答比另一个好/差)。
- 收集大量这样的排序数据后,用来训练一个单独的模型,称为奖励模型。这个RM模型的学习目标是:学会预测人类更喜欢哪个回答。你给它一个问题和一个回答,它能输出一个“偏好分数”。
3. 使用强化学习微调模型
- 现在,我们有一个想要优化的模型(我们称之为策略),和一个“裁判”(奖励模型)。
- 让策略模型(即我们正在使用的ChatGPT)针对新问题生成回答。
- 生成的每个回答都会提交给奖励模型“打分”。
- 强化学习算法(最常用的是 PPO)的核心任务就是:调整策略模型的参数,使其生成的回答能从奖励模型那里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 这个过程相当于在不断摸索“什么样的回答更受人类喜欢”,并朝着那个方向优化。
你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在为“奖励模型”提供新的、真实的训练数据,从而让整个系统对“什么是好回答”的理解越来越精准。
二、 产生的效果
这种设计为用户和开发者都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1. 对用户(你)而言:
- 提供反馈渠道:让你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模型优化的“参与者”。如果你的反馈被采纳,你实际上在帮助塑造未来的AI。
- 提升未来体验:你的“踩”可以帮助系统避免以后生成类似你不喜欢的无用、有害或不准确的回答;你的“赞”则鼓励模型生成更多类似风格的高质量内容。长远来看,你获得的AI服务会越来越符合你的偏好。
2. 对开发公司(如OpenAI)而言:
- 获取高质量、海量的真实数据:这是无价的宝藏。实验室里的标注人员数量有限,而全球数百万用户的反馈覆盖了无数种提问角度和偏好,数据量巨大且极其多样。
- 持续迭代和优化模型:这是模型发布后最重要的优化闭环。通过收集这些反馈,公司可以持续训练出更强大的奖励模型,进而用RLHF微调出下一代更聪明、更无害、更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模型(例如从GPT-3.5到GPT-4的进化)。
- 对齐:这是RLHF的终极目标——让模型的行为与人类的意图和价值观对齐。通过人类的反馈,模型逐渐学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怎么说更好,从而变得更安全、可靠、有用。
- 发现模型缺陷:“点踩”数据是发现模型幻觉(编造事实)、偏见、有害内容等问题的重要来源,为后续的针对性修复提供了方向。
总结
简单来说,那两个按钮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用户体验设计。它是一个数据采集器,是整个大模型自我进化系统的核心传感器。
- 技术:它背后是RLHF,特别是其中奖励模型的训练和数据收集过程。
- 效果:对于用户,它赋予了参与感并提升了未来体验;对于开发者,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化燃料,是实现模型持续迭代和价值对齐的关键。
所以,下次你再点击“赞”或“踩”的时候,可以意识到你正在为这个庞大AI的大脑神经网络贡献一个微小的“信号”,正是无数个这样的信号,共同指引着AI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