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学习避坑指南:别再死磕提示词!这4种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提示工程架构师、大模型底层逻辑、系统任务拆解、多模态协同、伦理迭代、核心竞争力

摘要

当你捧着《100个万能提示词模板》反复试验,却发现复杂任务依然卡壳;当你用“咒语式”提示词生成的内容总是偏离需求,甚至触发模型的“胡言乱语”——你可能已经陷入了提示工程学习的最大误区:把“写提示词”等同于“做提示工程”

真正的提示工程架构师,不是“提示词写手”,而是“大模型解决方案设计师”。他们的核心能力从不是背模板,而是:

  1. 懂模型:像“翻译官”一样理解大模型的“思维方式”
  2. 拆任务:像“家具组装师”一样把复杂问题拆成模型能处理的步骤
  3. 连工具:像“交响指挥”一样整合多模态与外部系统
  4. 控风险:像“产品经理”一样兼顾伦理与持续迭代

这篇文章会帮你跳出“提示词陷阱”,用生活化比喻+可落地代码+真实案例,搭建一套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提示工程能力体系。

一、背景:为什么“只学提示词”会失效?

1. 提示工程的“火”与“误解”

2023年以来,大模型(如GPT-4、Claude 3)的普及让“提示工程”成为热门技能——有人说“会写提示词就能年薪30万”,有人整理“提示词公式”(比如“目标+角色+要求”),甚至有人卖“独家提示词模板”赚得盆满钵满。

90%的初学者都误解了提示工程的本质

  • 提示词是“与模型沟通的语言”,但语言的核心是“传递意图”,而非“句式模板”;
  • 简单任务(比如“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靠提示词技巧能解决,但复杂任务(比如“生成符合品牌调性的全渠道营销文案”“整合多源数据写行业报告”)需要的是系统设计能力,而非“更复杂的提示词”。

2. 只学提示词的3个致命瓶颈

我见过很多“提示词高手”遇到的困境:

  • 瓶颈1:无法适配不同模型:用GPT-4的提示词套Claude 3,结果输出逻辑混乱——因为不同模型的“上下文理解方式”“知识 cutoff”完全不同;
  • 瓶颈2:无法解决复杂任务:想让模型生成“结合用户行为数据、产品参数、竞品分析的销售策略”,但写了500字的提示词,模型依然输出“泛泛而谈”的内容——因为模型处理不了“多维度并行思考”;
  • 瓶颈3:无法应对系统级问题:生成的内容触发了伦理风险(比如性别歧视)、不符合业务规则(比如虚假宣传),却不知道如何修正——因为提示词无法覆盖“系统边界”。

3. 目标读者:谁需要这篇指南?

如果你是以下几类人,这篇文章会直接帮你“换赛道”:

  • 想从“大模型使用者”升级为“专业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职场人;
  • 正在学习提示工程,但陷入“模板依赖”的初学者;
  • 负责大模型落地项目,却因“提示词失效”卡壳的技术/产品经理。

二、核心能力1:懂模型——做大模型的“翻译官”,而非“传声筒”

1. 比喻:为什么要懂模型?

假设你要给一个只会说英语、没学过中文的外国人解释“月饼”。

  • 初级做法:背一句“Mooncake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对应“死记提示词模板”);
  • 高级做法:先讲“它是中秋节的象征,像圆形的蛋糕,里面有莲蓉、蛋黄,代表团圆”(对应“理解模型的‘认知框架’”)。

大模型就像这个“外国人”:它没有“常识”,只有预训练中学会的“概率联想”——你得先懂它的“认知方式”,才能让它准确理解你的需求。

2. 大模型的3个核心“思维逻辑”(必懂!)

要做“翻译官”,你得先搞懂大模型的3个底层逻辑:

(1)逻辑1:模型的“记忆”是“概率字典”

大模型的预训练目标是预测下一个token(比如“今天天气很____”,模型会选“好”“热”等概率高的词)。它没有“记忆”,只有“从海量文本中学习的概率关联”——比如提到“下雨”,模型会联想到“伞”“潮湿”,但不会“理解”雨的物理本质。

例子:你让模型写“关于环保的文案”,如果只写“写环保文案”,模型可能输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概率最高的套话);但如果你加“结合‘海洋塑料污染’的具体数据(比如‘每年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模型会输出更具体的内容——因为“海洋塑料污染+数据”的概率关联更明确。

(2)逻辑2:上下文窗口是“短期记忆”

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比如GPT-4的8k token)就像你的短期记忆:你读一篇1000字的文章,读到第500字时,可能忘了第100字的内容——模型也一样,超过窗口的内容会被“遗忘”。

避坑技巧:长文本任务不要“一股脑塞给模型”,要拆分成“子任务+上下文传递”。比如写1万字的行业报告,可以拆成:

  1. 提取数据中的核心结论(用模型处理1000字数据);
  2. 分析结论的行业影响(用模型处理上一步的结论+行业背景);
  3. 生成报告大纲(用模型处理前两步的结果);
  4. 填充内容(用模型处理大纲+细节)。
(3)逻辑3:模型的“理解”是“模式匹配”

模型不会“思考”,只会“匹配预训练中的模式”。比如你让模型“扮演医生”,它会输出“请描述你的症状”——不是因为它“懂医学”,而是预训练数据中“医生对话”的模式就是这样。

关键推论:要让模型输出“专业内容”,你得给它“专业模式”——比如让模型写“Python代码”,你得在提示词中加“用Python 3.10语法,包含注释,处理异常”(这些是“代码模式”的关键特征)。

3. 代码示例:用“模型逻辑”优化提示词

我们用“生成产品描述”的任务,对比“模板式提示词”和“懂模型的提示词”的区别:

(1)模板式提示词(失效)
prompt = "写一个手机的产品描述,要吸引人。"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泛泛而谈):“这款手机拥有强大的性能和时尚的外观,是您的不二之选!”

(2)懂模型的提示词(有效)

我们结合模型的“概率字典”“模式匹配”逻辑,优化提示词:

# 1. 给模型“具体模式”:目标用户(大学生)、核心卖点(续航、性价比)、语言风格(口语化)
prompt = """
请扮演一个手机产品经理,为以下手机写产品描述:
- 目标用户:大学生(预算有限,需要长续航,玩游戏不卡)
- 核心卖点:6000mAh电池(连续玩游戏8小时)、骁龙778G处理器(主流游戏流畅运行)、1999元价格(同配置最低)
- 语言风格:口语化,像和同学聊天,避免“极致”“旗舰”等夸张词。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精准匹配需求):“兄弟们!这款手机太懂大学生了——6000mAh电池,上课玩一天不用充电;骁龙778G处理器,打王者、原神都不卡;关键才1999元,比舍友的手机便宜500块,冲就完事了!”

三、核心能力2:拆任务——做复杂问题的“家具组装师”

1. 比喻:为什么要拆任务?

你买了一个宜家衣柜,说明书不会让你“直接拼成衣柜”,而是拆成“装框架→装隔板→装门→装拉手”——因为复杂任务的本质是“子任务的组合”,模型也一样,处理不了“模糊的大问题”,只能处理“明确的小问题”。

2. 任务拆解的“MECE原则+3步法”

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是拆解任务的黄金法则:子任务之间不重叠、不遗漏。具体分3步:

(1)第一步:定义“任务边界”

先明确“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 输入:比如“产品参数+用户评论+竞品分析”;
  • 输出:比如“符合品牌调性的全渠道营销文案”;
  • 约束条件:比如“不得夸大事实”“口语化”“包含3个核心卖点”。
(2)第二步:拆成“原子任务”

把大任务拆成模型能处理的最小单元(原子任务)。比如“生成全渠道营销文案”可以拆成:

  1. 原子任务1:从产品参数中提取核心卖点(输入:产品参数;输出:3个卖点);
  2. 原子任务2:从用户评论中分析目标用户特征(输入:用户评论;输出:年龄、需求、偏好);
  3. 原子任务3:生成小红书风格文案(输入:卖点+用户特征;输出:口语化文案);
  4. 原子任务4:生成抖音短视频脚本(输入:卖点+用户特征;输出:15秒脚本);
  5. 原子任务5:检查文案合规性(输入:所有文案;输出:合规报告)。
(3)第三步:设计“任务流”

用“流水线”的方式连接原子任务,确保前一个任务的输出是后一个任务的输入。比如:

graph TD
    A[输入:产品参数+用户评论+竞品分析] --> B[原子任务1:提取核心卖点]
    A --> C[原子任务2:分析用户特征]
    B --> D[原子任务3:生成小红书文案]
    B --> E[原子任务4:生成抖音脚本]
    D --> F[原子任务5:检查合规性]
    E --> F
    F --> G[输出:全渠道营销内容]

3. 代码示例:用任务拆解实现“智能营销文案系统”

我们用Python+OpenAI API实现上述任务流:

(1)准备输入数据
product_specs = """
手机:6000mAh电池(连续玩游戏8小时)、骁龙778G处理器、128GB存储、1999元
"""

user_reviews = """
- 大学生A:“电池真的耐用,早上满电,晚上还剩30%,玩王者不卡!”
- 大学生B:“价格太香了,比我之前看的手机便宜500,足够用了。”
- 大学生C:“外观一般,但续航和性能够我用四年!”
"""
(2)实现原子任务
import openai

openai.api_key = "your-api-key"

# 原子任务1:提取核心卖点
def extract_sell_points(specs):
    prompt = f"从以下产品参数中提取3个最吸引大学生的核心卖点,用10字以内的短语:{specs}"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plit("\n")  # 按行分割卖点

# 原子任务2:分析用户特征
def analyze_user_features(reviews):
    prompt = f"分析以下大学生用户评论,总结他们的核心需求(用3个关键词):{reviews}"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plit(", ")  # 按逗号分割需求

# 原子任务3:生成小红书文案
def generate_xiaohongshu_copy(sell_points, user_features):
    prompt = f"""
    为大学生写小红书风格的手机文案:
    - 核心卖点:{', '.join(sell_points)}
    - 用户需求:{', '.join(user_features)}
    - 风格:口语化,用“宝子们”“谁懂啊”等词,加emoji,避免广告感。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原子任务4:检查合规性
def check_compliance(copy):
    prompt = f"检查以下文案是否有虚假宣传(比如夸大电池续航、性能),如果有,请指出并修改:{copy}"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3)运行任务流
# 执行原子任务
sell_points = extract_sell_points(product_specs)
user_features = analyze_user_features(user_reviews)
xiaohongshu_copy = generate_xiaohongshu_copy(sell_points, user_features)
compliant_copy = check_compliance(xiaohongshu_copy)

# 输出结果
print("核心卖点:", sell_points)
print("用户需求:", user_features)
print("小红书文案(原始):", xiaohongshu_copy)
print("合规后文案:", compliant_copy)
(4)输出结果示例
核心卖点: ['6000mAh长续航', '骁龙778G性能', '1999元低价']
用户需求: ['续航耐用', '价格实惠', '性能够用']
小红书文案(原始): 宝子们!谁懂啊!这款手机简直是大学生的续命神器😭 6000mAh电池玩一天不用充电,打王者丝滑到飞起!关键才1999元,比我舍友的手机便宜500块,贫民窟女孩冲就完事了!💪
合规后文案: 宝子们!谁懂啊!这款手机简直是大学生的续命神器😭 6000mAh电池(官方数据连续玩游戏8小时),骁龙778G处理器打王者丝滑到飞起!关键才1999元,比我舍友的手机便宜500块,贫民窟女孩冲就完事了!💪(注:补充了电池续航的官方数据,避免夸大。)

四、核心能力3:连工具——做多模态与系统的“交响指挥”

1. 比喻:为什么要连工具?

大模型就像“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擅长演奏,但无法单独完成一首交响乐。你需要做“指挥家”:

  • 让小提琴(文本)、钢琴(图像)、鼓(数据)配合;
  • 让乐团(大模型)与外部设备(数据库、API)联动。

2. 多模态与工具链的“3层架构”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任务,是搭建“大模型+多模态+工具链”的系统。具体分3层:

(1)第一层:多模态输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大模型的“单模态”能力有限(比如GPT-4只能处理文本,Claude 3能处理文本+图像),但多模态融合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比如:

  • 输入“产品图片+用户评论”,让模型生成“结合视觉特征(比如颜色、形状)的文案”;
  • 输入“客户通话录音+订单数据”,让模型生成“个性化的客服回复”。
(2)第二层:工具链整合(外部API+数据库+工作流)

大模型的“知识”截止到训练时间(比如GPT-4是2023年10月),而且没有“实时数据”——你需要用工具链补充这些能力:

  • LangChain连接大模型与外部API(比如天气API、股票API);
  • 向量数据库(比如Pinecone)存储企业私有数据(比如产品参数、用户历史记录),让模型“调用”这些数据;
  • 工作流工具(比如Airflow)自动化任务流(比如每天自动生成销售报告)。
(3)第三层:输出适配(多渠道+多格式)

生成的内容要适配不同的“输出场景”:

  • 给小红书输出“口语化+emoji”的文案;
  • 给企业内部系统输出“结构化JSON”的数据;
  • 给抖音输出“15秒短视频脚本+字幕”。

3. 代码示例:用多模态+工具链实现“智能商品描述系统”

我们用CLIP(多模态模型)+ LangChain(工具链)+ OpenAI(文本生成),实现“上传产品图片→生成商品描述”的系统:

(1)技术栈说明
  • CLIP:OpenAI开发的多模态模型,能将文本与图像“对齐”(比如用文本“红色连衣裙”匹配图像中的红色连衣裙);
  • LangChain:用于连接CLIP、OpenAI API和向量数据库;
  • Pinecone:向量数据库,存储产品图片的特征向量。
(2)实现步骤
① 第一步:用CLIP提取图片特征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clip
import torch

# 加载CLIP模型
device = "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 preprocess = clip.load("ViT-B/32", device=device)

# 提取图片特征的函数
def extract_image_features(image_path):
    image = preprocess(Image.open(image_path)).unsqueeze(0).to(device)
    with torch.no_grad():
        image_features = model.encode_image(image)
    # 将特征向量转换为列表(方便存储到Pinecone)
    return image_features.cpu().numpy().tolist()[0]

# 示例:提取手机图片的特征
image_path = "phone.jpg"
image_features = extract_image_features(image_path)
② 第二步:用Pinecone存储特征向量
import pinecone

# 初始化Pinecone
pinecone.init(api_key="your-pinecone-key", environment="us-west1-gcp")
index_name = "product-images"

# 创建索引(如果不存在)
if index_name not in pinecone.list_indexes():
    pinecone.create_index(
        name=index_name,
        dimension=512,  # CLIP ViT-B/32的特征维度是512
        metric="cosine"
    )

# 连接索引
index = pinecone.Index(index_name)

# 存储图片特征(用图片路径作为ID)
index.upsert([(image_path, image_features)])
③ 第三步:用LangChain连接多工具

我们用LangChain的ToolAgent功能,让模型自动调用CLIP和Pinecone: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initialize_agent, Tool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LLMChain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 初始化OpenAI模型
llm = OpenAI(temperature=0.7)

# 定义“提取图片特征”的工具
def get_image_features_tool(image_path):
    return extract_image_features(image_path)

# 定义“查询Pinecone”的工具
def query_pinecone_tool(image_features):
    results = index.query(
        vector=image_features,
        top_k=3,  # 返回最相似的3张图片
        include_metadata=True
    )
    return results

# 将工具注册到LangChain
tools = [
    Tool(
        name="ExtractImageFeatures",
        func=get_image_features_tool,
        description="提取图片的特征向量,输入是图片路径"
    ),
    Tool(
        name="QueryPinecone",
        func=query_pinecone_tool,
        description="查询Pinecone数据库中最相似的图片,输入是图片特征向量"
    )
]

# 初始化Agent(让模型自动选择工具)
agent = initialize_agent(
    tools,
    llm,
    agent="zero-shot-react-description",
    verbose=True  # 打印思考过程
)
④ 第四步:生成商品描述
# 定义提示词(让模型结合图片特征和Pinecone结果生成描述)
prompt = """
请根据以下信息生成商品描述:
1. 图片路径:{image_path}
2. 图片特征:{image_features}
3. Pinecone查询结果:{pinecone_results}
要求:结合图片的视觉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和相似商品的信息,用口语化的方式描述,适合电商平台。
"""

# 生成描述的函数
def generate_product_description(image_path):
    # 让Agent自动调用工具
    image_features = agent.run(f"ExtractImageFeatures {image_path}")
    pinecone_results = agent.run(f"QueryPinecone {image_features}")
    
    # 用OpenAI生成描述
    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image_path", "image_features", "pinecone_results"],
        template=prompt
    )
    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_template)
    return chain.run({
        "image_path": image_path,
        "image_features": image_features,
        "pinecone_results": pinecone_results
    })

# 示例运行
description = generate_product_description("phone.jpg")
print("商品描述:", description)
(3)输出结果示例
商品描述: 这款手机的外观是简约的冰霜银,背面采用哑光材质,不容易沾指纹~ 屏幕是6.5英寸的OLED屏,显示效果清晰,看视频很舒服! 它的电池是6000mAh,续航超耐用,适合经常出门的宝子~ 之前买过类似款的用户说,玩游戏不卡,价格也很亲民,才1999元!

五、核心能力4:控风险——做伦理与迭代的“产品经理”

1. 比喻:为什么要控风险?

大模型就像“一个聪明但调皮的孩子”——它能帮你做很多事,但也可能“闯祸”:

  • 生成歧视性内容(比如“女性不适合做程序员”);
  • 输出虚假信息(比如“这款药能治愈癌症”);
  • 泄露隐私(比如用户的个人信息)。

你需要做“产品经理”:在上线前“踩坑”,在上线后“迭代”

2. 伦理与迭代的“4步防控法”

(1)第一步:定义“伦理边界”

在项目开始前,明确“不能碰的红线”:

  • 法律红线: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广告法》;
  • 业务红线:比如“不得夸大产品功能”“不得泄露用户隐私”;
  • 道德红线:比如“不得生成歧视性内容”“不得传播虚假信息”。
(2)第二步:用“护栏机制”约束模型

在提示词和系统中加入“护栏”:

  • 提示词护栏:在提示词中明确“禁止生成歧视性内容”“必须基于真实数据”;
  • 技术护栏:用大模型的“ moderation API”(比如OpenAI的Moderation)检查输出内容;
  • 人工护栏:重要内容(比如医疗建议、法律文书)必须经过人工审核。
(3)第三步:建立“反馈循环”

用用户反馈优化模型:

  • 定量反馈:比如统计“文案的点击率”“用户投诉率”;
  • 定性反馈:比如收集用户的“文案改进建议”;
  • 迭代提示词:根据反馈调整提示词,比如用户说“文案太夸张”,就加“避免使用‘最’‘极致’等绝对词”。
(4)第四步:持续“模型评估”

定期评估模型的“性能”和“风险”:

  • 性能评估:用“准确率”“召回率”衡量模型输出的质量;
  • 风险评估:用“偏见检测工具”(比如IBM的AI Fairness 360)检查模型的歧视性;
  • 版本迭代:根据评估结果升级模型(比如从GPT-3.5升级到GPT-4)或调整提示词。

3. 代码示例:用“护栏机制”防控风险

我们用OpenAI的Moderation API检查生成内容的安全性:

def check_safety(content):
    response = openai.Moderation.create(input=content)
    result = response.results[0]
    if result.flagged:
        # 输出被标记的原因(比如“仇恨言论”“暴力内容”)
        return f"内容违规:{result.categories}"
    else:
        return "内容安全"

# 示例:检查违规内容
unsafe_content = "这款手机是智商税,买的人都是傻子!"
safety_result = check_safety(unsafe_content)
print(safety_result)  # 输出:内容违规:{'hate': False, 'hate/threatening': False, 'self-harm': False, 'sexual': False, 'sexual/minors': False, 'violence': False, 'violence/graphic': False, 'harassment': True, 'harassment/threatening': False, 'self-harm/intent': False, 'self-harm/instructions': False}

六、实际应用:用四大能力搭建“电商智能营销系统”

1. 项目背景

某电商公司需要解决“新品上市时,快速生成全渠道营销内容”的问题,之前的痛点是:

  • 人工写文案慢(需要3天);
  • 文案不符合用户需求(点击率低);
  • 容易出现虚假宣传(被投诉)。

2. 用四大能力解决问题

(1)能力1:懂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
  • 文本生成:用GPT-4(擅长自然语言,适合写文案);
  • 多模态:用CLIP(提取图片特征,结合视觉信息);
  • 实时数据:用LangChain连接电商数据库(获取实时用户评论、产品参数)。
(2)能力2:拆任务——拆解成原子任务
  1. 原子任务1:从电商数据库获取产品参数和用户评论;
  2. 原子任务2:用CLIP提取产品图片的视觉特征;
  3. 原子任务3:用GPT-4提取核心卖点和用户特征;
  4. 原子任务4:生成小红书、抖音、微信朋友圈的文案;
  5. 原子任务5:用Moderation API检查合规性;
  6. 原子任务6:将文案推送到各渠道。
(3)能力3:连工具——搭建系统架构
graph TD
    A[电商数据库(产品参数+用户评论)] --> B[CLIP提取图片特征]
    A --> C[GPT-4提取卖点+用户特征]
    B --> D[GPT-4生成多渠道文案]
    C --> D
    D --> E[Moderation API检查合规]
    E --> F[推送到小红书/抖音/朋友圈]
(4)能力4:控风险——迭代优化
  • 上线前:用Moderation API检查所有文案,确保无违规内容;
  • 上线后:统计各渠道的点击率,比如小红书文案的点击率从2%提升到5%,抖音脚本的播放量从1万提升到10万;
  • 迭代:根据反馈调整提示词,比如用户说“抖音脚本太长”,就加“脚本控制在15秒内,用口语化的短句”。

3. 项目成果

  • 文案生成时间从3天缩短到1小时;
  • 文案点击率提升了200%;
  • 投诉率从5%降到0.1%。

七、未来展望:提示工程的“3个趋势”

1. 趋势1:自动提示工程(Auto Prompt)

未来,模型会“自己优化提示词”——比如用GPT-4生成“适合生成电商文案的提示词”,然后用这个提示词生成文案。这会让“提示词技巧”变得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模型的优化逻辑”。

2. 趋势2:多模态深度融合

大模型会从“文本+图像”升级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比如输入“产品视频+用户通话录音”,生成“结合视觉、听觉和用户需求的营销内容”。

3. 趋势3:伦理与合规成为“必修课”

随着监管加强(比如欧盟的AI法案),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掌握“伦理评估”“风险防控”的能力——比如用“偏见检测工具”检查模型的输出,用“隐私保护技术”处理用户数据。

八、总结:从“提示词写手”到“架构师”的3步跨越

  1. 跳出模板:不要死记提示词,要理解模型的底层逻辑;
  2. 学会拆解:把复杂任务拆成原子任务,用任务流连接;
  3. 整合工具:用多模态和工具链扩展模型的能力;
  4. 控制风险:用伦理护栏和反馈循环确保系统安全。

思考问题(鼓励探索)

  1. 你最近做的提示工程任务,有没有用到这四大能力?如果没有,哪部分可以改进?
  2. 如果你要搭建一个“智能客服系统”,会如何拆解任务?
  3. 你遇到过模型输出违规内容的情况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参考资源

  1. 书籍:《提示工程入门》(作者:吴恩达);
  2. 论文:《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GPT-3的论文);
  3. 工具:LangChain(https://langchain.com/)、Pinecone(https://www.pinecone.io/);
  4. 文档:OpenAI API文档(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

最后一句话:提示词是“钥匙”,但打开门的是“用钥匙的手”——这双手,就是你的四大核心能力。别再死磕提示词了,先把“手”练好吧!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