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身智能的技术一号位们

以下文章来源于具身智能之心 ,作者具身智能之心

导语

近2年随着硬件本体与数采、算法的不断突破,具身智能的落地场景拓展已逐步脱离实验室,具身也成为全球行业公认的商业化核心方向,国内外团队持续在此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

而后,通用具身智能体与场景自适应学习更成为全球下一代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技术架构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研发资源分配、人才技能需求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全面重塑,而领军人物的技术战略与决策,直接决定着团队能否在行业转型期抢占先机、实现领跑

为此,具身智能之心团队以全球视野梳理了具身智能的核心推动者们,既还原国内推动者扎根一线、主导技术路线的奋斗历程,也记录国外领军人物引领创新、开拓边界的探索之路,希望通过这份盘点,全方位呈现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脉络,勾勒出技术浪潮中行业蓬勃生长的全景图景。本次盘点针对各类具身公司的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或者正在公司担任技术高管的负责人。如有不足或者纰漏,欢迎后台留言修正。

1

宇树科技

图片

王兴兴

王兴兴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专业,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2016年6月毕业后入职大疆,同年 8 月,王兴兴离职并创立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公司 CEO、CTO,主导四足机器人新产品的研发,统筹公司研发、战略制定、品牌建设等。在他的带领下,宇树科技先后推出了 Laikago、AlienGo、A1、Go1、B1 等多款四足机器人以及 Z1 机械臂。2025 年 2 月 23 日,由上海大学、宇树科技与宝山区政校企三方共建的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启用,王兴兴作为宇树科技代表参与其中。

王兴兴具有近 10 多年足式机器人研发经验,拥有产品从 0-1-100 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能力。2015 年,他在上海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独立开发了使用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全自由度高性能四足机器人 XDog,开创了全球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的技术先河。他作为主要发明人,拥有机器人相关专利 100 余项,带领宇树科技成为国家高新技术认证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更多关于具身智能的前沿信息、技术进展、岗位内推,欢迎加入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

2

星海图

图片

赵行

赵行老师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师从 MIT AI&D 系主任 Antonio Torralba 教授。

曾于谷歌无人车项目 Waymo 担任研究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助理教授、MARS Lab 主任,同时也是星海图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涵盖具身智能和多模态学习。2023 年提出首个基于大模型的自动驾驶 “快 - 慢双系统” DriveVLM-Dual,应用于理想汽车,是世界首个量产的自动驾驶大模型,该双系统方案也成为 Figure 于 2025 年 2 月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双系统控制架构 Helix 的重要参考框架。他入选了由 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合发布的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中国区榜单,曾获智能机器人顶会 CoRL2023 最佳系统论文提名 Top3,ICCP 最佳论文奖,福布斯中国 30Under30,还曾担任 ICLR 大会联席主席,NeuRIPS/ICCV 领域主席。

3

星海图

图片

许华哲

许华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

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同时也是星海图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学、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围绕具身人工智能的关键环节,系统性地研究了视觉深度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和机器人操作,对解决具身人工智能领域中数据效率低和泛化能力弱等核心问题做出多项贡献。他曾获顶级智能机器人会议 CoRL'23 最佳系统论文奖,2024 年 WAIC “云帆奖”,并在 IJRR, RSS,NeurIPS 等发表顶级期刊 / 会议论文 60 余篇,还曾在 IJCAI2023、IJCAI2024、ICRA2024、ICLR2025 担任领域主席 / 副主编。

图片

4

银河通用

图片

王鹤

王鹤在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两院院士 Leonidas J. Guibas 教授。

2021 年 9 月,王鹤加入北京大学,并创立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2023 年 5 月,王鹤与姚腾洲联手创立银河通用,专注于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 年 5 月,王鹤担任北大 - 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王鹤主要研究具身智能、三维视觉、机器人学,已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的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2022 年,其发表于 CVPR2019 Oral 的论文《Normalized Object Coordinate Space for Category-Level 6D Object Pose and Size Estimation》获 “202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同时获首届 GAIAA 学术之星奖。他还提出了 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融合。银河通用在他的带领下,自研仿真数据合成管线,积累了亿级真实应用场景数据及百亿级的合成仿真数据,其研发的第一代产品——Galbot是一款轮式双臂通用具身机器人。

5

智元机器人

图片

罗剑岚

罗剑岚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在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博士后。2015 年,他从全球 1500 份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伯克利机器人学习实验室唯一录取的中国人,并获得每年 5 万美元的奖学金。

2020 年,罗剑岚博士毕业后加入谷歌,先后担任 Google X、Google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在谷歌 X 工作期间,他主导开发了首个工业级强化学习系统。2022 年,他重返伯克利从事博士后研究,成为 Sergey Levine 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2025 年,罗剑岚加入智元机器人,出任首席科学家,全面领导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的算法研发与工程化落地,同时推进智元机器人与国际顶尖具身智能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PI)的合作。

罗剑岚专注于解决强化学习在真实机器人高精度装配任务中的应用难题。他主导开发的 SERL/HIL 系统首次实现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任务成功率 100%,解决了传统强化学习难以适应现实复杂物理交互的问题,该系统使机器人仅需 20 分钟即可在真实环境中学会精密装配。后续他将 SERL 系列成果开源,被波士顿动力、MIT 等企业或机构广泛应用。此外,他还联合斯坦福、谷歌等二十余家权威机构,构建全球最大跨场景机器人开源数据集 Open X-Embodiment 项目,加速行业技术资源共享与应用落地。2025 年,罗剑岚被评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R35)。

6

自变量机器人

图片

王昊

王昊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 研究院)担任封神榜大模型团队算法负责人,主导开发了国内首个多模态开源大模型 “太乙”、首批百亿级大语言模型 “燃灯” 以及千亿级大语言模型 “子牙”,积累了从技术研发到落地的全流程经验。之后,王昊加入自变量机器人,担任联合创始人兼 CTO,将其在大模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应用于自变量机器人的研发中,推动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融合发展

“我们想让整个行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先进、最通用的能力基座。”

在自变量机器人担任联合创始人兼 CTO 期间,王昊带领团队研发了端到端具身大模型 WALL-A。该模型是自变量机器人 Great Wall 系列(GW)中的一员,于 2024 年 10 月推出,是当时全球最大参数规模的具身智能通用操作大模型。WALL-A 模型构建了统一的认知与行动框架,让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推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此外,自变量机器人还开源了具身智能大模型 Wall-OSS,并公开了训练代码,支持开发者在自有机器人本体上微调和实际应用,王昊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7

逐际动力

图片

张巍

张巍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后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学位,以及普渡大学统计学硕士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张巍曾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之后在 2011 年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并成为长聘教授。2019 年,他回国入职南方科技大学,担任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的教授。2022 年,张巍创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在逐际动力成立后的第二年,原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文远知行 COO 张力,也加入了逐际动力任联合创始人兼 COO。

张巍长期研究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机器学习等领域。他带领逐际动力团队聚焦打造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并衍生了包括双足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逐际动力的首款四轮足商用机器人 W1 已经发布上市,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也已完成量产准备工作,将于 2025 年下半年公开销售。张巍还致力于推动具身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及 IDS 生态平台建设,他认为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在于突破数据效率瓶颈,通过利用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等方式,降低数据成本,提高模型生产效率。

8

星尘智能

图片

来杰

来杰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五邑大学智能系统专业。

2012 年至 2014 年,来杰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2014 年,他加入百度,牵头小度机器人项目。2018 年,来杰成为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的首位员工和架构师,主导了多款新型机器人的研发,如腾讯轮腿式机器人 Ollie 等。2022 年 12 月 5 日,来杰与同事戴媛决定从腾讯机器人实验室出来创业,共同成立了星尘智能,致力于打造出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 “新一代” AI 机器人。

来杰拥有近 16 年的机器人研发经验,他带领星尘智能团队选择了 “绳驱” 这一更接近生物肌腱的传动方案,其研发的第一代 AI 机器人 Astribot S1 实现了将 “AI 智能” 与 “最强操作” 的深度耦合,在具身智能数据获取上取得关键突破。

图片

9

云深处

图片

朱秋国

朱秋国本硕博均就读于浙江大学,2006 年加入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指导的 ZJUDancer 小型仿人足球机器人团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智能等研究,先后参与乒乓球机器人 “悟空” 的研制工作,主持四足机器人 “赤兔” 和 “绝影” 的研制工作。2017 年,朱秋国与来自浙大实验室的李超共同创办了云深处科技,致力于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朱博主要从事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智能等研究,曾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40 余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3 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 1 项。他带领云深处科技团队坚持从核心零部件到运动控制、智能感知算法的全栈自研,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 100 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20 多项。

10

千寻智能

图片

韩峰涛

韩峰涛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博士师从机器人学术泰斗丁汉院士。在机器人行业拥有十余年经验。在创立千寻智能之前,他曾担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并任 CTO,主导过国内顶尖工业机器人的硬件研发,有交付过 3 万多台工业机器人的经验。2024 年初,他创立了千寻智能,并带领公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立 1 年 4 个月累计融资超 10 亿元。

韩峰涛在机械+自动化专业方向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他主导研发的千寻智能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 Moz1,是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 全身配置 26 个自由度,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配备国内顶尖的高精高速 WBC 算法,负载自重比达 1∶1,在叠衣服、取饮料等场景中表现出色。他深知机器人行业 “硬件易得、大脑难造” 的痛点,认为具身智能的核心是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千寻智能首席科学家高阳等团队成员的合作,在大模型算法、本体以及商业化场景落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11

Physical Intelligence 

图片

Sergey Levine

图片

Sergey Levine 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同时担任 RAIL(Robotic AI&Learning Lab@BAIR)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以来在强化学习和机器人技术领域深耕不辍。

2024 年 3 月,Sergey Levine 参与创立了 Physical Intelligence,致力于创建可以为各种机器人和机器增添高级智能的软件,最终目标是创建一种作为通用机器人系统的 AI 模型。公司成立仅一个月时,就获得了 7000 万美元融资,2024 年 11 月 5 日,完成 4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 24 亿美元。

Sergey Levine 在机器人学习领域取得了众多重要技术成果。他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开发了 Physical Intelligence 的与 模型,代表了当前 VLA 落地的最高水平。此外,他的团队成员参与了 Open X-Embodiment 数据集的构建工作。他在关于机器人基础模型的研究中,强调了真实世界数据对推动这些模型发展的关键作用,而 Open X-Embodiment 数据集为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图片

12

Figure AI

图片

Brett Adcock

Brett Adcock毕业于佛罗里达大学。2018 年,他创立了阿彻航空有限公司,生产全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并于 2020 年底上市。2022 年 5 月,他从阿彻航空董事会辞职,创立了 Figure AI,致力于开发人形机器人,推动其在商业和家庭领域的应用。Brett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拥有深厚技术背景,曾参与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公司的项目,并主导了Figure AI从软件到硬件的研发转型。

2023 年 10 月,Figure 推出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能完成搬箱子、煮咖啡等任务,搭载 OpenAI 大模型后更是全球爆红。2024 年 8 月,推出第二代机器人 Figure 02,被部署到宝马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测试。2025 年 2 月,Brett Adcock 宣布终止与 OpenAI 合作,随后 Figure 发布了 Helix 模型,能够首次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共脑合作,还公布了利用强化学习实现自然人形行走的最新进展。

Brett Adcock 认为,5 年内,机器人将被部署在一些全球最大品牌的商业应用中,从而创造一个潜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他还认为人形机器人是 AGI 的终极形态,坚信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 30 年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13

斯坦福大学

图片

李飞飞

图片

李飞飞,1976 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9 年,李飞飞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005 年,她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5 年至 2006 年,李飞飞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电机系助理教授。2007 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同年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发起 ImageNet,这一数据集成为当前人脸识别等热门 AI 技术的基石。2009 年,李飞飞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2012 年担任副教授(终生教授),2013 年至 2018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2017 年,李飞飞利用从斯坦福大学休假期间担任谷歌副总裁及谷歌云首席科学家,在职期间推动成立 Google AI 中国中心,并在谷歌推行 “AI 平民化” 理论。2018 年 9 月,她宣布从谷歌离职,回到斯坦福大学任教。2019 年,李飞飞担任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主任。

李飞飞的研究兴趣包括认知启发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 + 医疗保健等领域。她是 ImageNet 和 ImageNet Challenge 的发明者,对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国家非营利组织 AI4ALL,旨在推动 AI 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此外,李飞飞在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众多科学文章,包括《Nature》《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

图片

14

Skild AI

图片

Deepak Pathak

图片

Deepak Pathak 本科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导师是 Alyosha Efros 和 Trevor Darrell 教授。

本科毕业后,Deepak Pathak 曾担任机器人公司 Covariant AI 的创始工程师和研究科学家。2019 年,他加入 Meta AI 研究部门担任了一年的研究员。在 Meta AI 工作期间,他还以访问博士后的身份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Pieter Abbeel 进行合作。之后,Deepak Pathak 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机器人研究所的成员,并隶属于机器学习系。2023 年,他与 Abhinav Gupta 共同创立了 Skild AI,并担任 CEO,致力于构建通用机器人智能。

Deepak Pathak 主要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的交叉研究,在这些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研究成果。2017 年,他开发了一种在机器人中注入 “人工好奇心” 的技术,并发表相关论文,截至 2024 年 7 月,这篇论文已获得超过 4000 次引用。2021 年至 2022 年,他与 Abhinav Gupta 开发了大规模自适应 SIM2REAL(从模拟到现实)训练方法,并凭此获得机器人学习大会最佳机器人系统奖。在 Skild AI,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可扩展的机器人基础模型 Skild Brain,该模型能够适应不同的硬件平台和环境,为各种机器人在不同场景和任务中提供通用的智能支持。

图片

结语

图片

图片

在具身智能的这波浪潮中,技术领袖们的远见与坚持正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核心动力。从星海图团队深耕具身智能空间感知,以自研三维建模与实时交互算法实现复杂场景精准定位,到宇树科技聚焦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硬件,凭先进电机驱动与运动控制方案赋予载体类人灵活运动能力;从 Figure AI 突破商用化人形机器人技术,用轻量化设计与高效能源管理推动落地零售物流场景,到 Physical Intelligence 团队探索 “仿生力学 + 智能算法” 路径,借生物运动机理模拟赋予机器人物理自适应能力。每一位技术决策者都在以不同路径,朝着 “灵活、自适应、强交互” 的具身智能未来迈进。

他们中,有人出身学术、深耕算法,有人立足产业、强调量产;有人选择全链路自主研发,有人坚持 “大模型 + 硬件” 协同;有人聚焦工业精准作业,有人布局家庭场景泛化。尽管路径各异,但目标一致:在全球性技术竞争中,打造更适配本土需求、更贴近民生的具身智能系统。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跑中,这些研发一线的 “一号位”,不仅决定企业技术成色,更在共同书写全球具身智能的历史。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期待在这些领军力量带领下,中国具身智能能走得更远、更稳、更智能。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