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LLM应用开发中架构混乱、部署复杂、维护困难的痛?快来看看Dify的四层架构如何重新定义高效AI开发。


正文:

Dify 的四层架构不仅让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 AI 应用,更在背后形成了清晰、高效、可迁移的开发架构体系。我们来逐层理解:


1. 应用交互层:Next.js 打造“丝滑”AI体验

应用交互层是用户直接接触的“门面”,这一层虽然不能直接影响 AI 的核心技术,但可以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与后续使用意愿。

Dify 基于 Next.js + React 进行开发,其前端模块结构编排清晰、组件化程度高,让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能快速配置 AI 工作流。其提供的以下功能尤其关键:

  • 工作流设计器:让开发者通过可视化界面构建复杂流程,无需编写代码实现AI逻辑。

  • 模型管理:展示那些可通过Dify内置平台切换的LLMs,比如GPT-4、Llama、Anthropic等。

  • 应用配置:通过简单的表单或参数控制模型的使用模式,比如温度、token上限等。

举例来说,一个开发人员能够在几分钟内设计一个智能客服AI应用,并自定义其知识库提取逻辑和模型交互规则 。

这样做有两个明显优势:

第一,控台与业务的“屏幕分离”:通过清晰的仪表盘与滑动翻页器,不同角色可以用不同模块无缝协作。

第二,状态管理与翻译多模版支持:比如,前端采用 React Zustand 管理状态,减少手动管理负担;同时内置的 i18n 支持,帮我们应对国际化企业场景 。


2. 服务编排层:Flask API + Celery撑起“任务流转力”

web 层负责“交互”,编排层则为 AI 逻辑流程逻辑的开发者 提供核心 API 与任务队列支持,是架构的 “中枢神经” 。

核心模块组成如下

  • Flask API:后端API处理接口,负责提供 RESTful 服务,实现身份验证、模型选择、会话记录、知识库连接等基础能力 。

  • Celery:担任后台无头任务处理引擎,比如:
    • 进行 PDF、Word 的全文异步数据解析。

    • 管理 Retriever 中的知识库导入和向量化处理。

    • 处理负载高的批量文本生成或模型调用加速逻辑。

比如:你上传一个大型文档,Flask API接收上传请求,触发对应的解析任务。而真正进行文档拆分并生成向量数据的,却是一个无头的 Celery worker 完成的 —— API 层并不卡在解析耗时,使得系统运行更流畅 。

大幅降低耦合,加速多租户部署

部署和运营 AI 能力时,独立的服务接口可以快速调试、跨团队协作。比如“auth模块”与模型使用的分离让企业级用户复用已有的认证架构,并管理多租户同时访问。而 Celery 的微服务设计,更让处理流程可线性扩展。


3. 模型运算层:RAG + 多模型抽象接口实现“智能大脑”

这一层堪称 AI 应用的“幕后核心”,负责模型调用、RAG 的逻辑集成。

Dify 最大的亮点是提供了一个 高度抽象的模型运行接口 Model Runtime,串联了不同 LLM 的 vendor、输出格式、模型调度逻辑,实现真正的“一处配置,多平台跑通” 。

同时,Dify 的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更是其AI能力的驱动力:

  • 协调文档从数舾源抓取

  • 使用 embedding API 进行向量化

  • 接入支持 FAISS、PGVector、Qdrant、Milvus 的存储后端

  • 最后合并提取的知识,配合 LLM 生成回答

在一个形如智能检索 + 客服模式的 Bot 里,Dify 通过这个流程能够先查数据库的订单状态,再说明用户问题能否被解决 。

自动和手动 API 同时存在

Dify 与 LangChain 是个有趣对比:

  • Dify 提供与外部数据库统一对接的 API,但更偏向封装成端到端看的见 配置服务

  • 相比之下 LLM Chain 是偏向编写服务流的一系列业务 operators 模块

但这 不是“代替”而是“彼此辅助”:Dify 能集成 LangChain 的 Chain 到工作流中,让编排更强大。


4. 数据基础设施层(数据存储):AI的“仓库+大脑记忆”

知识增强 + 回答数据记忆 = Dify 存储系统的两大能力。

这一层的核心包括:

  • 结构化数据库(PostgreSQL)
    • 存储 AI 服务内的所有设置参数

    • 记录用户 MidJourney、Workflow 历史

    • 管理智能体工作流的元数据,比如执行状态、逻辑图等 。

  • Redis 缓存模块
    • 提供临时状态高速存储、日志缓存功能 。

    • 管理 task queue,让异步调度更高效。

  • 向量存储系统(FAISS、PgVector)
    • Dify 的向量工具由 RAG API 调用,每一个知识“向量化”都依赖分布式存储。

    • 这类存储抽象成接口 Vector Store Factory 后,支持临时压力下“切换数据库”以平衡高可用与成本。

比如对电商客户服务场景:同一个“售后问题”,通过 Dify 数据库层快速追踪上下文;RAG 层激活对应商品说明书后,在 LLM 上生成技术回答 。


开发中如何实践?

如果你是一个刚上手的 Dify 开发者,建议从这两步入手:

😎 如何查看系统信息

登录 Dify 的 Web UI 输入“菜单” → “设置” → “系统信息”,会看到如下几个核心模块状态:

  • API 服务:是否处于运行中 ;

  • Worker layer:背后 Celery 状态是否“空闲”;

  • PostgreSQL 数据库连接是否正常;

这个 信息卡片其实是看看系统“心跳”的最佳入口,如果哪项异常,运维同志可直接 coupling 到 docker 日志介入调试。


⚙️ 第一个Dify输出:问答模板测试

假如刚部署好,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最简单:

问题 → 知识库 → 模型 → 回答

  • 登录 Dify,选择 “创建应用”。

  • 模板选 “问答系统”,模型选 GPT-4。

  • 上传一份 PDF(比如产品的 FAQ)。

  • 在“检索”层面,建好对应知识库 ID。

  • 最后点击“测试”,输入问题!看到回应后的日志系统打印,可进一步分析 RAG + LLM 的 wiring 是否流畅


🔗 图解系统模块交互

用下面这个图,可以大致推演 Dify 模块之间怎么跑:

graph TD
  Web[/web -->|HTTP 请求| API[/api]
  API -->|调用LLM APIs| Models[(外部大模型)]
  API -->|Spanner-like数据存储和流水线| DB[(存储服务)]

设计优势直观体现

Dify 的优势并不是靠名字堆叠,它确实把几个问题解决了:

  • 前端、后端能“热插拔”,部署迭代不影响模型或数据库层;

  • 统一的模型调度接口可快速切换、对比不同 LLM;

  • RAG 数据可独立部署、组合成多个应用的知识层

  • Kubernetes/Openshift等现代平台可部署可扩展的 docker 集群,难不倒 DevOps 专家 。


拓展思考:你更喜欢哪类架构?Dify还是LangChain?

  • Dify 的 APIs 更偏向于整体平台集成,适合适合快速部署、集成外部服务的用户;

  • LangChain 的 Chain 更偏业务流单元,适合工程能力强的设计者

两者合用可构建企业级的 预训练链 + 可解释性查询 AI Agent

之前调研团队的反馈也可说明一些问题:开发者认为 Dify 的“四层结构足够清晰”,虽 “前端改革对标vscode也很重”,但对于后期合作及服务可用性极有价值 。


结尾

每一类AI系统的集成,本质上是对“架构稳定性、模块交错性”的考验,而 Dify 的四层结构让开发变得轻装上阵 —— 前端、后端、模型调度、数据存储 各司其职,开发、维护快如风

关键不在于掌握全部模块,而是在工具链支持下,你自己能快速迈出第一步。

互动问题:你是否也在Dify架构设计中有类似“分层感”的体验?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 AI 工具链更新故事!

如果今天这篇文章帮你解决了大模型架构设计的千万困惑,请记得 分享给自己团队,共普 AI 开发新范式

聚焦LLM应用开发!微信公众号「AIGC研习屋」将持续带来Dify、Coze、RAGFlow的系列教程与洞察,助力你的AI项目。点击关注,赋能开发!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