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示工程给AI“装脑子”:从对话到体验的实战魔法

关键词:提示工程、用户体验、AI交互、Prompt设计、意图理解、上下文管理、反馈循环
摘要:当我们和AI聊天时,为什么有的AI像“懂你的朋友”,有的却像“答非所问的机器人”?答案藏在“提示工程”里——它就像给AI写“对话说明书”,让AI不仅能听懂问题,更能理解需求。本文将用“给服务员下单”“聊天记仇”等生活比喻,拆解提示工程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逻辑;用Python代码和实战案例,教你如何设计“会说话的Prompt”;最后展望未来,看看提示工程如何让AI更“懂人”。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提示工程是AI体验的“胜负手”?

1.1 目的和范围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AI:

  • 问“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它只说“晴转多云”,却没提醒你带伞;
  • 问“推荐个周末玩的地方”,它列了10个景点,却没问你喜欢自然还是人文;
  • 聊了半小时,它突然问“你刚才说的是什么?”(忘了上下文)。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给AI的“指令”不够清楚。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通过设计更有效的“提示”(Prompt),让AI理解用户的表面需求(比如“查天气”)和隐含需求(比如“要不要带伞”),从而提升交互体验。

本文的核心是用提示工程提升用户体验的实战技巧,范围包括:

  • Prompt设计的“黄金三要素”;
  • 如何让AI“记住”上下文(聊天不“断片”);
  • 如何让AI“猜”出用户没说的需求(意图理解);
  • 如何用用户反馈持续优化AI(反馈循环)。

1.2 预期读者

  • 提示工程从业者(想提升AI交互效果);
  • 产品经理(想让AI产品更“懂用户”);
  • AI开发者(想把技术转化为更好的用户体验);
  • 对AI交互感兴趣的普通人(想知道“为什么有的AI更聪明”)。

1.3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像一本“AI对话说明书”,结构如下:

  1. 用故事引入:为什么提示工程能改变AI体验?
  2. 核心概念:Prompt、上下文、意图理解、反馈循环(用生活比喻讲清楚);
  3. 实战技巧:如何设计有效的Prompt(分步讲解+代码示例);
  4. 项目案例:开发一个“懂旅游的AI助手”(从0到1实现);
  5. 未来趋势:提示工程如何让AI更“个性化”?

1.4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通过设计“给AI的指令”(Prompt),优化AI输出结果的过程(比如让AI回答更准确、更符合用户需求)。
  • Prompt:给AI的“问题/指令”(比如“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请给出穿衣建议”)。
  • 上下文(Context):对话中的历史信息(比如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现在问“故宫需要带什么”,“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就是上下文)。
  • 意图理解(Intent Recognition):AI识别用户“真实需求”的能力(比如用户问“有没有大码衣服”,真实需求可能是“找适合自己的衣服”)。
缩略词列表
  •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一种常用的AI模型);
  • token:AI处理文本的基本单位(比如“明天”是1个token,“北京天气”是2个token)。

二、核心概念:给AI“装脑子”的四个“魔法零件”

2.1 故事引入:为什么有的AI“更懂你”?

假设你去餐厅吃饭,遇到两个服务员:

  • 服务员A:你说“我要一份番茄鸡蛋面”,他直接下单,结果面太咸,你吃了两口就放下了;
  • 服务员B:你说“我要一份番茄鸡蛋面”,他问“要不要加辣?喜欢酸一点还是甜一点?”,然后根据你的回答调整,结果面刚好符合你的口味。

AI就像“服务员”,而Prompt就是你给服务员的“下单指令”。服务员A的问题是“没问清楚需求”,对应的AI就是“答非所问”;服务员B的问题是“问对了问题”,对应的AI就是“懂你的需求”。

提示工程的本质,就是让AI从“服务员A”变成“服务员B”——通过设计更有效的Prompt,让AI不仅能“听懂”问题,更能“理解”需求。

2.2 核心概念解释(像给小学生讲故事)

我们用“餐厅服务员”的例子,拆解四个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一:Prompt设计——给服务员“说清楚”需求

Prompt就像你给服务员的“下单指令”,越具体,AI越能听懂。比如:

  • 差的Prompt:“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像“我要一份面”,没说清楚需求);
  • 好的Prompt:“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请给出穿衣建议(比如要不要带伞、穿长袖还是短袖)。”(像“我要一份番茄鸡蛋面,不要辣,多放番茄”,说清楚了需求)。

总结:Prompt设计的关键是“明确指令+具体要求”。

核心概念二:上下文管理——让服务员“记住”之前的对话

假设你和服务员聊了两句:

  • 你:“今天天气好热。”
  • 服务员:“是的,今天35℃。”
  • 你:“那推荐个凉的菜吧。”

如果服务员推荐了“火锅”,你肯定会觉得他“没记住之前的话”。AI也一样——上下文管理就是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避免“断片”。

比如用户问:

  • 用户:“北京有什么好玩的?”(上下文1);
  • AI:“推荐故宫、长城、颐和园。”;
  • 用户:“故宫需要带什么?”(上下文2)。

好的AI会结合上下文1(“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和上下文2(“故宫需要带什么”),回答:“故宫需要带身份证(刷证进入)、水杯(园区有直饮水),建议穿舒服的鞋子(需要走很多路)。”(像服务员记住了你“要凉的菜”,推荐了“凉拌黄瓜”)。

总结:上下文管理的关键是“保留历史信息+关联当前问题”。

核心概念三:意图理解——让服务员“猜”出你没说的需求

有时候你没说清楚需求,服务员会“猜”:

  • 你:“有没有大码衣服?”(表面需求);
  • 服务员:“这款大码适合170-180斤,另外还有类似款式的裤子,需要推荐吗?”(猜你“想要一套衣服”,隐含需求)。

AI的“意图理解”就是猜用户的隐含需求。比如:

  • 用户:“这个手机续航怎么样?”(表面需求:问续航);
  • 隐含需求:“我经常出差,需要续航久的手机”(AI应该推荐“续航超过12小时的手机”,并强调“适合出差”)。

总结:意图理解的关键是“挖掘表面需求背后的隐含需求”。

核心概念四:反馈循环——让服务员“越做越好”

假设你第一次去餐厅,服务员推荐了“番茄鸡蛋面”,你说“太咸了”;第二次去,服务员会说“这次给你少放盐”。反馈循环就是让AI“记住”你的反馈,持续优化

比如:

  • 用户:“推荐个周末玩的地方。”(第一次);
  • AI:“推荐故宫、长城、颐和园。”(用户反馈:“不想去人多的地方”);
  • 用户:“再推荐个安静的地方吧。”(第二次);
  • AI:“推荐北海公园(人少,适合散步)、恭王府(小众,有文化底蕴)。”(根据反馈优化了推荐)。

总结:反馈循环的关键是“收集用户反馈+调整Prompt”。

2.3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像“团队合作”一样

四个核心概念就像“餐厅的四个服务员”,一起合作让你吃得开心:

  • Prompt设计是“点菜的人”(说清楚需求);
  • 上下文管理是“记笔记的人”(记住之前的对话);
  • 意图理解是“猜需求的人”(挖掘隐含需求);
  • 反馈循环是“改菜单的人”(根据反馈优化)。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Prompt设计是基础,上下文管理是连贯,意图理解是准确,反馈循环是优化——一起让AI更“懂用户”。

2.4 核心概念原理的文本示意图

我们用“旅游咨询AI”的例子,画一个“AI思考流程”的示意图:

用户输入 → Prompt设计(明确指令:“回答旅游问题,包括景点推荐、天气、交通”) → 上下文管理(记住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 → 意图理解(猜用户“想要安静的景点”) → 生成回答(推荐北海公园+天气建议) → 反馈循环(用户说“这个推荐不错”,下次继续用这个Prompt)

2.5 Mermaid流程图:AI对话的“魔法流程”

graph TD
A[用户输入:“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 B[Prompt设计:“回答故宫的携带物品建议,结合之前的上下文(用户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
B --> C[上下文管理:提取之前的对话“北京有什么好玩的”]
C --> D[意图理解:猜用户“想要实用的建议”]
D --> E[调用AI模型:生成回答]
E --> F[用户反馈:“这个建议很有用!”]
F --> B[优化Prompt:下次增加“适合拍照的景点”建议]

三、实战技巧:如何设计“会说话的Prompt”?(分步讲解+代码示例)

3.1 核心原则:Prompt设计的“黄金三要素”

根据OpenAI的官方文档,有效的Prompt需要包含三个要素:

  1. 指令(Instruction):告诉AI要做什么(比如“回答用户的问题”);
  2. 上下文(Context):给AI提供历史信息(比如“用户之前问过北京的天气”);
  3. 示例(Example):给AI提供“正确的回答模板”(比如“用户问‘上海天气怎么样?’,回答要包括天气+穿衣建议”)。

3.2 分步讲解:如何设计一个“好的Prompt”?

我们用“旅游咨询AI”的例子,分步设计Prompt:

第一步:明确指令(告诉AI“要做什么”)

指令要具体、直接,比如:“你是一个旅游咨询助手,需要回答用户的旅游问题,包括景点推荐、天气查询、交通建议、住宿推荐等。”

第二步:添加上下文(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

上下文要简洁、相关,比如:“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你推荐了故宫、长城、颐和园。”

第三步:加入示例(让AI“知道怎么回答”)

示例要符合用户需求,比如:“用户问‘明天去上海迪士尼需要带什么?’,回答:‘明天上海迪士尼的天气是晴,气温25-30℃,建议穿轻便的短袖和运动鞋,带防晒帽和墨镜,记得带水杯(园区内有直饮水)。’”

第四步:调整参数(控制AI的回答风格)

AI模型有一些参数,可以调整回答的风格:

  • temperature:控制回答的“创造性”(0-1之间,越小越准确,越大越有创造性);
  • max_tokens:控制回答的长度(比如设置200,AI最多回答200个token);
  • top_p:控制回答的“多样性”(比如设置0.9,AI会选择概率前90%的回答)。

3.3 代码示例:用Python实现“旅游咨询AI”(调用OpenAI API)

我们用OpenAI的GPT-3模型,实现一个“懂旅游的AI助手”。

开发环境搭建
  1. 安装Python(3.7+);
  2. 安装OpenAI库:pip install openai
  3. 获取OpenAI API密钥(需要注册OpenAI账号)。
源代码详细实现
import openai

# 设置OpenAI API密钥(替换成你的密钥)
openai.api_key = "sk-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def generate_travel_response(user_input, context):
    """
    生成旅游咨询的回答
    参数:
        user_input:用户当前输入(比如“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context:上下文(比如“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推荐了故宫、长城、颐和园”)
    返回:
        AI生成的回答
    """
    # 设计Prompt(包含指令、上下文、示例)
    prompt = f"""你是一个旅游咨询助手,需要帮助用户解决旅游相关的问题,包括景点推荐、天气查询、交通建议、住宿推荐等。请根据以下上下文和用户输入,生成准确、有用且友好的回答。

上下文:{context}
用户输入:{user_input}

回答要求:
1. 直接回答用户问题,不要使用Markdown格式;
2. 提供具体的建议(比如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交通方式);
3. 结合天气情况给出穿衣或携带物品的建议(如果有天气问题);
4. 保持语气友好,使用口语化的中文。

示例:
用户输入:明天去上海迪士尼需要带什么?
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上海迪士尼的门票价格。
回答:明天上海迪士尼的天气是晴,气温25-30℃,建议穿轻便的短袖和运动鞋,带防晒帽和墨镜,记得带水杯(园区内有直饮水)。门票可以提前在官网购买,避免排队。"""

    # 调用OpenAI API生成回答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
        engine="text-davinci-003",  # 使用的AI模型(text-davinci-003是GPT-3的一个版本)
        prompt=prompt,              # 设计好的Prompt
        temperature=0.7,            # 控制回答的创造性(0.7适中)
        max_tokens=200,             # 回答的最大长度(200个token)
        top_p=1,                    # 控制回答的多样性(1表示不限制)
        frequency_penalty=0,        # 避免重复(0表示不限制)
        presence_penalty=0          # 鼓励新内容(0表示不限制)
    )

    # 提取AI生成的回答(去掉多余的换行和空格)
    return response.choices[0].text.strip()

# 测试代码
if __name__ == "__main__":
    # 上下文(用户之前的对话)
    context = "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推荐了故宫、长城、颐和园。"
    # 用户当前输入
    user_input = "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 生成回答
    response = generate_travel_response(user_input, context)
    # 打印回答
    print("AI回答:", response)
代码解读与分析
  1. Prompt设计:我们在prompt变量中,包含了指令(“你是一个旅游咨询助手,需要帮助用户解决旅游相关的问题”)、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推荐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示例(“用户问‘明天去上海迪士尼需要带什么?’,回答要包括天气+穿衣建议”)——这三个要素让AI“知道要做什么”“记住之前的对话”“知道怎么回答”。
  2. 参数调整temperature=0.7表示回答“适中”(既不太过机械,也不太过随意);max_tokens=200限制了回答的长度(避免太长)。
  3. 测试结果:运行代码后,AI会生成类似这样的回答:
    AI回答:明天故宫的天气是晴,气温18-25℃,建议穿休闲装和运动鞋,带身份证(刷证进入)、水杯(园区内有直饮水),避免带大型行李(需要寄存)。另外,故宫的开放时间是8:30-17:00,建议提前1小时到达(避免排队)。
    

3.3 数学模型:为什么Prompt能让AI“更懂你”?

AI理解Prompt的背后,是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VAttention(Q,K,V) = softmax\left(\frac{QK^T}{\sqrt{d_k}}\right)VAttention(Q,K,V)=softmax(dk QKT)V

其中:

  • QQQ(Query):AI要“找什么”(比如用户的问题“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 KKK(Key):AI“有什么”(比如训练数据中的“故宫携带物品建议”);
  • VVV(Value):AI“要输出什么”(比如“带身份证、水杯”);
  • softmaxsoftmaxsoftmax:把分数转化为概率(让AI关注“重要的信息”)。

举个例子:当用户问“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AI的QQQ是“故宫+携带物品”,KKK是训练数据中的“故宫携带物品”,VVV是“身份证、水杯、运动鞋”。注意力机制会让AI“关注”KKK中与QQQ相关的部分(比如“身份证”“水杯”),从而生成准确的回答。

四、项目实战:开发一个“懂旅游的AI助手”(从0到1)

4.1 项目需求

我们要开发一个“旅游咨询AI助手”,满足以下需求:

  1. 能回答景点推荐、天气查询、交通建议、住宿推荐等问题;
  2. 能“记住”之前的对话(比如用户问过“北京有什么好玩的”,之后问“故宫需要带什么”,AI要结合之前的对话);
  3. 能“猜”出用户的隐含需求(比如用户问“有没有便宜的酒店”,AI要推荐“性价比高的酒店”,并问“你的预算是多少?”)。

4.2 开发步骤

第一步:定义Prompt模板

我们设计一个通用的Prompt模板,包含指令上下文示例

prompt_template = """你是一个旅游咨询助手,需要帮助用户解决旅游相关的问题,包括景点推荐、天气查询、交通建议、住宿推荐等。请根据以下上下文和用户输入,生成准确、有用且友好的回答。

上下文:{context}
用户输入:{user_input}

回答要求:
1. 直接回答用户问题,不要使用Markdown格式;
2. 提供具体的建议(比如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交通方式);
3. 结合天气情况给出穿衣或携带物品的建议(如果有天气问题);
4. 保持语气友好,使用口语化的中文;
5. 如果用户的问题不明确,请追问(比如“你喜欢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

示例:
用户输入:明天去上海迪士尼需要带什么?
上下文:用户之前问过上海迪士尼的门票价格。
回答:明天上海迪士尼的天气是晴,气温25-30℃,建议穿轻便的短袖和运动鞋,带防晒帽和墨镜,记得带水杯(园区内有直饮水)。门票可以提前在官网购买,避免排队。
"""
第二步:实现上下文管理

我们用一个列表来保存用户的对话历史(上下文):

# 初始化上下文(空列表)
context = []

def add_context(user_input, ai_response):
    """
    添加上下文(保存用户输入和AI回答)
    参数:
        user_input:用户输入
        ai_response:AI回答
    """
    context.append(f"用户:{user_input}")
    context.append(f"AI:{ai_response}")

# 测试上下文管理
user_input1 = "北京有什么好玩的?"
ai_response1 = "推荐故宫、长城、颐和园。"
add_context(user_input1, ai_response1)

user_input2 = "故宫需要带什么?"
# 生成回答时,传入上下文
ai_response2 = generate_travel_response(user_input2, "\n".join(context))
print("AI回答2:", ai_response2)
第三步:实现意图理解

我们用关键词匹配的方法,挖掘用户的隐含需求:

def get_intent(user_input):
    """
    提取用户意图
    参数:
        user_input:用户输入
    返回:
        意图(比如“景点推荐”“天气查询”“携带物品建议”)
    """
    if "推荐" in user_input:
        return "景点推荐"
    elif "天气" in user_input:
        return "天气查询"
    elif "带什么" in user_input or "需要准备" in user_input:
        return "携带物品建议"
    elif "交通" in user_input:
        return "交通建议"
    else:
        return "其他"

# 测试意图理解
user_input = "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intent = get_intent(user_input)
print("用户意图:", intent)  # 输出:携带物品建议
第四步:实现反馈循环

我们用用户评分的方法,收集反馈并优化Prompt:

def get_feedback():
    """
    收集用户反馈
    返回:
        反馈(1-5分,1分最差,5分最好)
    """
    feedback = input("请给AI的回答打分(1-5分):")
    return int(feedback)

# 测试反馈循环
user_input = "明天去故宫需要带什么?"
ai_response = generate_travel_response(user_input, context)
print("AI回答:", ai_response)
feedback = get_feedback()

# 如果反馈低于3分,优化Prompt
if feedback < 3:
    prompt_template += "\n(注意:回答要更具体,比如增加景点的开放时间)"
    print("Prompt已优化:", prompt_template)

五、实际应用场景:提示工程在哪里“发挥作用”?

5.1 电商客服:让AI“猜”出用户的隐含需求

比如用户问“这个衣服有没有大码?”,好的Prompt会让AI回答:

有大码,这款衣服的大码适合170-180斤的用户,你可以选择XXL号。另外,我们还有类似款式的大码裤子,需要给你推荐吗?(隐含需求:想要一套衣服)

而差的Prompt只会回答:“有大码。”(没挖掘隐含需求)。

5.2 医疗咨询:让AI“更严谨”

比如用户问“感冒了怎么办?”,好的Prompt会让AI回答:

感冒了建议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多休息(每天8小时睡眠),如果有发烧(超过38.5℃)或咳嗽加剧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严谨+具体)

而差的Prompt可能会回答:“感冒了要吃药。”(太笼统)。

5.3 教育辅导:让AI“更有耐心”

比如学生问“1+1为什么等于2?”,好的Prompt会让AI回答:

1+1等于2是数学中的基本公理(皮亚诺公理),比如你有1个苹果,再拿1个苹果,就有2个苹果啦!(用例子解释,适合小朋友)

而差的Prompt可能会回答:“1+1=2是定义。”(太抽象)。

六、工具和资源推荐:让提示工程更“轻松”

6.1 Prompt设计工具

  • PromptBase:分享优秀Prompt的平台(比如“电商客服Prompt”“旅游咨询Prompt”);
  • OpenAI Playground:在线测试Prompt(可以调整参数,比如temperature、max_tokens);
  • Hugging Face Spaces:提供预训练的Prompt模板(比如“文本分类Prompt”“摘要生成Prompt”)。

6.2 开发工具

  • Python:最常用的AI开发语言(有丰富的库,比如OpenAI、Transformers);
  • FastAPI:快速构建AI接口(比如把旅游咨询AI做成API,供前端调用);
  • Streamlit:快速构建AI应用(比如把旅游咨询AI做成网页,让用户直接使用)。

6.3 学习资源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AI: A Practical Guide》(提示工程实战指南);
  • 文档:OpenAI官方文档《Prompt Design Best Practices》(Prompt设计最佳实践);
  • 博客:《How to Write Effective Prompts for GPT-3》(如何写有效的GPT-3 Prompt)。

七、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7.1 未来趋势

  • 多模态提示:结合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比如用户发送一张景点图片,问“这个地方在哪里?”,AI需要结合图片内容和文字Prompt回答);
  • 个性化提示: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调整Prompt(比如用户之前喜欢“安静的景点”,下次推荐时会优先推荐“小众景点”);
  • 自动提示优化:用AI生成Prompt(比如用GPT-4生成Prompt,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调整)。

7.2 挑战

  • 上下文长度限制:目前AI的上下文长度有限(比如GPT-3的上下文长度是4096 tokens),长对话会“断片”;
  • 意图理解的歧义性:用户的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比如“我想找个便宜的酒店”,“便宜”的定义因人而异);
  •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的用户需求不同(比如年轻人喜欢“时尚的景点”,老年人喜欢“安静的景点”)。

八、总结:用提示工程给AI“装脑子”,其实很简单!

8.1 核心概念回顾

  • Prompt设计:给AI“说清楚”需求(像“给服务员下单”);
  • 上下文管理: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像“聊天记仇”);
  • 意图理解:让AI“猜”出用户没说的需求(像“服务员猜你想要什么”);
  • 反馈循环:让AI“越做越好”(像“服务员根据你的反馈改菜单”)。

8.2 关键技巧总结

  1. Prompt要具体:越明确,AI越能听懂;
  2. 上下文要保留: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
  3. 意图要挖掘:猜用户没说的需求;
  4. 反馈要收集:持续优化AI。

九、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9.1 思考题一

如果用户问“我想周末去玩,推荐个地方”,你会怎么设计Prompt让AI给出个性化建议?(提示:需要让AI“问”用户更多细节,比如“喜欢自然还是人文?预算多少?”)

9.2 思考题二

如何用反馈循环优化一个电商客服AI的Prompt?(提示:收集用户的“不满意”反馈,比如“回答太笼统”,然后调整Prompt,增加“具体要求”)

9.3 思考题三

如果AI的回答“跑题了”(比如用户问“明天天气怎么样?”,AI回答“今天的新闻”),你会怎么调整Prompt?(提示:增加“指令”,比如“只回答天气问题,不要说其他内容”)

十、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10.1 Prompt越长越好吗?

:不一定。Prompt要“简洁+具体”——太长的Prompt会让AI“忽略重点”,太短的Prompt会让AI“听不懂”。比如:

  • 差的Prompt:“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请给出穿衣建议,比如要不要带伞、穿长袖还是短袖,另外还有交通建议,比如坐地铁还是打车,还有景点推荐,比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太长,重点不突出);
  • 好的Prompt:“明天北京天气怎么样?请给出穿衣建议(比如要不要带伞、穿长袖还是短袖)。”(简洁+具体)。

10.2 如何处理用户的模糊问题?

:用“追问Prompt”让用户提供更多细节。比如:

  • 用户:“推荐个周末玩的地方。”;
  • AI:“你喜欢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预算多少?”(追问)。

10.3 如何让AI的回答更友好?

:在Prompt中加入“语气要求”。比如:“保持语气友好,使用口语化的中文。”

十一、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1. 《Prompt Engineering for AI: A Practical Guide》(作者:David Foster);
  2. OpenAI官方文档《Prompt Design Best Practices》;
  3. 论文《Pre-train, Prompt, and Predict: A Systematic Survey of Prompting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作者:Liu et al.);
  4. 博客《How to Write Effective Prompts for GPT-3》(作者:Andrew Mayne)。

结语:提示工程不是“高深的技术”,而是“让AI更懂人的艺术”。只要你学会“给AI说清楚需求”“让AI记住之前的对话”“猜用户没说的需求”“用反馈优化AI”,就能让AI从“答非所问的机器人”变成“懂你的朋友”。

下次和AI聊天时,不妨想想:“我给AI的Prompt够具体吗?”——这就是提示工程的魔法!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