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杂记
提高身体机能,健身一周3练,饮食控制糖、油,日常化减脂,偶尔可以放纵,要求不需要很严格,日常化健康的生活习惯。算法不能只刷java写的了,然后数据结构这种专业强相关的基础要求,好好学,每天保持算法手感,要加强基础算法的训练。专业选修模块的ai有关,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涉及我认为可以学,可以了解,但是并不适本科生做科研可用的,还是研究生做科研的更多,并且ai学历要求是硕士的更多。大二沉淀技术栈,积累项
1 创新实践相关
工具
MNE 和 EEGLAB 都是用于脑电图(EEG)和其他神经电生理数据处理的工具,但它们在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
MNE
- 性质:是一个基于 Python 的开源库,专注于神经电生理数据(包括 EEG、MEG、ECoG 等)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 特点:
- 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从原始数据读取、预处理(滤波、去噪、伪迹去除等)到高级分析(源定位、时频分析、连接性分析等)。
- 与 Python 生态系统(如 NumPy、SciPy、Matplotlib、Scikit-learn 等)深度集成,便于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任务。
-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包括 EEGLAB 的.set 格式、EDF、BrainVision 等常见神经电生理数据格式。
- 文档丰富,包含大量教程和示例,适合科研人员和开发者进行定制化分析。
EEGLAB
- 性质:是一个基于 MATLAB 的开源工具箱,是 EEG 数据处理领域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
- 特点:
- 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GUI),操作相对直观,适合初学者快速上手进行数据处理。
- 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导入导出、预处理、独立成分分析(ICA,用于去除眼动、肌电等伪迹)、时频分析、脑电地形图绘制等。
- 支持通过插件扩展功能,社区贡献了大量针对特定分析需求的插件。
- 数据格式以.set(主文件)和.fdt(数据文件)为主,许多其他工具也支持读写这种格式。
两者对比
- 编程环境:MNE 基于 Python,EEGLAB 基于 MATLAB(不过也有第三方的 Python 接口如
mne.io.read_raw_eeglab可读写其数据)。 - 使用方式:EEGLAB 的 GUI 更适合快速操作和可视化;MNE 基于代码的方式更适合自动化处理、批量分析和复杂定制。
- 功能侧重:两者核心功能重叠较多,但 MNE 在源定位等高级分析方面更具优势,且能更好地与现代数据科学工具链结合;EEGLAB 在 ICA 处理和社区插件丰富度上有一定优势。
选择哪款工具通常取决于使用者的编程背景(熟悉 Python 还是 MATLAB)、具体分析需求以及团队的使用习惯。
课题方向
已有脑机安全、脑机康复(言语认知,失语症应用)、脑机安全智能、脑机协同等几个模块的方向,感兴趣的方向开发类与脑机无关的也可以。
- 脑机安全:脑机安全是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脑机接口系统采集的大脑数据包含用户的认知状态、情绪特征等敏感信息,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此外,脑机接口设备和系统可能存在硬件、软件、通信等安全漏洞,易被黑客利用,导致数据泄露、设备控制等安全事件。同时,该技术还可能被用于非法目的,如读取他人思想、控制他人行为等。为保障脑机安全,需要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认证等技术措施,还需建立健全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 脑机康复(言语认知,失语症应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其中言语认知康复是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失语症患者,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捕捉大脑产生的脑电信号,将其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指令,从而实现辅助患者沟通和恢复语言能力的目的。例如,在 2025 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就展示了渐冻症失语患者通过无线植入式脑机接口 “开口” 说话的成果,随着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有望成为康复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
- 脑机安全智能:脑机安全智能是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相结合,以提高脑机接口系统的安全性和智能性。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异常信号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如通过三层检测网络(信号层、模式层、语义层)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恶意指令注入等安全威胁。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加密、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脑机接口系统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如采用脑纹识别技术、多模态认证方案以及量子密钥分发等技术,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 脑机协同:脑机协同也称为脑机融合,是指将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进行直接的交互和融合。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大脑的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指令或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计算机生成的信号反馈给大脑,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和协同工作。脑机协同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疗康复、增强人类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改善人机交互体验等。
2 课表课程安排
【不签到的不用去了,尤其是教室里没有插座的课......有插座的能自己摸鱼的...看老师(?】
关于课表上的课:
上课要签到,老师会抓签到的去,坐后排带电脑有插座自己学,看网课,作业平时可以抄不用全都自己写。专业课花点心思按照ppt学。水但是抓签到的看看代签,或者纯自习课了。
专业课功底预备(上课提到的):
c,python,Verilog,Xilinx
针对性建议:
算法不能只刷java写的了,然后数据结构这种专业强相关的基础要求,好好学,每天保持算法手感,要加强基础算法的训练。但实际开发的应用场景java有关框架还是不能丢。
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1 leetcode算法要强化用c写,课程要求
2 面向实际场景的综合能力开发,扩展技术栈,这块内容需要大量自学(参见csdiy)
3 java进阶,有关框架拓展,springboot
4 python脚本语言,课程要求会用的实际模型训练(要求会用其实不是很难,只是会用)
3 其他
外语,积累,保持打卡。
提高身体机能,健身一周3练,饮食控制糖、油,日常化减脂,偶尔可以放纵,要求不需要很严格,日常化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是我感觉我越想克制不要吃高热量美食,就越容易克制不住。所以我还是只是保持运动习惯就好了,顺其自然,健康最大。)
爱好,人总是需要输出型爱好,打好舞蹈基本功,不能懈怠。摄影,美妆,没事多出门或者多动手。
建设二次元(,多多参加线下漫展,和亲友多多无偿(嗯美好的为爱发电的世界,只交友不混圈,补番......
---------------
哈哈哈看起来只有最后一条能做到。。。
总之,闲下来的时候充分做轻松但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陷入因为休息也焦虑的恶性循环。
4 大致自学方向(对应建议第2条,灵活调整)
自学但是所有的基础都要是算法过关,八股相关还是多看面经,要积累。
前端仔学习路线:三件套,react,前端项目实战。
别的没什么具体了解,暂且放一放,现在大二还是可以有很多尝试方向的。
感兴趣的课程(目前):
MITweb2024,CS 61B
开源项目社区,放一个在这里,还没具体了解,需要沉淀技术栈。
关注技术强应用的赛事,学会在cs有关的社区里学习,对接市场需求和关注技术前沿更新风口。
5 专业课课程学习
需要扎实学,本人完全不是期末周速成选手,以下课程与专业技术相关强,平时扎扎实实看网课:
概率论、数字电路设计、数据结构。
专业选修模块的ai有关,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涉及我认为可以学,可以了解,但是并不适本科生做科研可用的,还是研究生做科研的更多,并且ai学历要求是硕士的更多。
6 职业规划
大二沉淀技术栈,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大三尝试秋招,如果觉得离期望求职的水平相差很远,那么放弃本科就业准备考研,如果找到合适工作就工作。
灵活变动,按照实际学习情况慢慢规划。
不过所有的核心就是技术能力要过硬,对复试什么的也要有要求。
7 以上计划优化
一、技术学习:做 “减法聚焦”,避免多方向分散精力
- 核心方向锁定 2 个,非核心暂降级
- 必保方向:算法(LeetCode 用 C 刷,每周至少 10 题,按 “数组→链表→树→动态规划” 分类练,优先覆盖课程 / 面试高频题)、前端(每周仅花 1 小时看 “HTML/CSS 基础”,学 React。Java 技术栈(SpringBoot 先做 1 个小项目,如 “个人博客”“图书管理系统”,不用贪大,能跑通核心功能即可)。
- 暂降方向:Java 技术栈(SpringBoot 先做 1 个小项目,如 “个人博客”“图书管理系统”,不用贪大,能跑通核心功能即可)。AI(深度学习 / 机器学习)只跟着课程要求走,不额外刷论文或练复杂模型,避免和核心目标抢时间)。
- Python 学习聚焦 “实用性”
- 不追求全栈掌握,只练 “课程要求的模型训练” 相关技能(如用 Pandas 处理数据、Sklearn 调包跑简单模型),做 1-2 个课程作业级小案例(如 “鸢尾花分类”“房价预测”),够用即可。
二、课程处理
- 专业课 “日常扎实学” 的落地细节
- 概率论 / 数字电路 / 数据结构:每周花 2 小时看网课(推荐:概率论看 “张宇基础课”、数字电路看 “MOOC 哈工大课”、数据结构看 “王道 / 天勤”),看完当天做 10 道对应课后题,不堆到周末(我的建议是课上做、课上看);
- 拒绝 “纯网课输入”:数字电路看完后,用 Multisim 做简单仿真(如编码器 / 译码器),数据结构学完链表 / 树后,用 C 手写代码实现,避免 “听懂但不会写”。
三、自学落地:把 “模糊目标” 拆成 “可执行小步骤”
- CSDIY / 技术拓展:先 “筛选” 再 “执行”
- 花 1 天时间,从 CSDIY 的 “大二路径” 里摘 3 个核心模块(如 “算法进阶”“Java Web 基础”“Linux 操作”),每个模块列 “每周小目标”(例:本周学会 “Linux 常用命令”“SpringBoot 连接 MySQL”),不贪多。
- 开源项目:从 “围观” 到 “模仿”,再到 “参与”
- 初期:每周逛 1 次 GitHub,找 “star 500-1000” 的 Java 小项目(如 “简易论坛”),看懂 1 个核心功能的代码逻辑(例:用户登录接口),用注释标注流程;
- 中期:模仿项目写 1 个简化版(如只保留 “登录 + 发帖” 功能),遇到问题查 Issue 区 / Stack Overflow,不急于贡献代码。
四、健康与生活:用 “低门槛规则” 替代 “顺其自然”
- 饮食:固定 “放纵日”,减少心理内耗
- 不严格控糖油,改成 “每周六为放纵日”(当天可吃 1 次高热量食物),其他时间正常吃饭(不主动买零食、奶茶,食堂选 “一荤一素一汤” 即可),避免 “克制→失控” 循环。
- 运动:定 “时间底线”,不追求强度
- 每周 3 练,每次至少 30 分钟(哪怕只是快走、跳绳,或跟着视频做简单拉伸),用 “打卡表” 记录,避免 “今天不想动就不练”,保持习惯比练多久更重要。
五、职业规划:补充 “项目积累” 节点,让试错更有依据
- 大二关键节点:年底前必须有 1 个 “完整项目”
- 无论是 Java Web 项目(如个人博客)、算法相关项目(如 LeetCode 题解整理 + 可视化),还是课程设计优化版,年底前完成 1 个能放 GitHub 的项目,为大三秋招 “试水” 准备素材(哪怕项目简单,也能体现 “动手能力”)。
- 考研 / 就业的 “判断标准” 提前明确
- 大三秋招前 1 个月(即明年 9 月),用 3 个指标判断:① LeetCode 刷题量是否满 300 题;② 是否有 2 个以上完整项目;③ 面试 3 家公司后,是否能通过 “技术面”。若 2 个以上不达标,再全力准备考研,避免 “凭感觉决定”。
六、执行保障:加 1 个 “周复盘” 环节,避免目标漂移
每周日晚花 30 分钟做 3 件事:
- 核对 “核心目标” 完成度(算法题是否够量、专业课题是否做、项目是否推进);
- 把下周任务拆成 “每日 1 小时小任务”(例:周一晚 7-8 点刷算法,周二晚 7-8 点学 SpringBoot);
- 若某任务连续 2 周没完成,直接从计划中删除(说明优先级不够或难度不匹配),避免内耗。
-----------------
只要开始做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会进步的!
不要驰于空想,加油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