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在刷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面前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窗外正下着雨,这个人眯着眼睛看向窗外,嘴角微微上扬。

朋友在下面评论:"为什么他看起来这么惬意?"

你的大脑瞬间进行了复杂的推理:

(1)视觉信息:温暖的咖啡厅、下雨天、放松的表情

(2)背景知识:雨天在室内喝咖啡很舒适、这是典型的放松场景

(3)推理过程:结合视觉线索和生活常识,推断出这是享受雨天午后时光的惬意状态

这就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基于知识的多模态推理能力!而让AI也拥有这种能力,需要基于知识图谱进行多模态推理。

知识图谱学习资料+大模型全流程学习路径+60G学习干货包

论文指导+技术答疑+做项目

关zhuV.X服务号:大模型星球 发送:211C 自取

资料包:1、Agent多模态大模型视频及课件

2、ChatGLM、LLM、LangChain、llama3等教程,微调部署落地

3、Transformer、BERT、Huggingface三大基础模型

4、大模型前沿论文+书籍+路线图

5、最新大模型大厂面试题库、转型简历包装

6、李宏毅等名师视频合集

一、知识图谱

什么是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让AI拥有"常识"

把知识图谱想象成一个超级智能的"关系网络图",它用三元组的形式存储世界上的各种知识。

最简单的理解方式:(主语,关系,宾语),生活中的例子:

  • (雨天,适合,喝咖啡)

  • (咖啡厅,环境,温暖舒适)

  • (微笑,表示,愉快心情)

  • (冒热气,说明,温度高)

为什么AI需要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没有知识图谱的AI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例如:输入一张咖啡厅照片,输出检测到"人"、"咖啡"、"雨",而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场景让人惬意。

而有知识图谱的AI能够进行深层推理,例如:输入同样的照片 + 丰富的常识知识,AI推理链如下,雨天→室内温暖→喝热饮→放松状态→惬意心情,从而输出理解并解释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很惬意。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有哪三种类型?

1. 事实知识图谱:存储客观事实和基本信息

1(北京,首都,中国)
2(咖啡,含有,咖啡因)
3(雨,来自,云)

2. 常识知识图谱:存储日常生活的常识规律

1(下雨,导致,地面湿润)
2(热饮,带来,温暖感觉)
3(微笑,表达,积极情绪)

3. 情境知识图谱存储:特定场景下的知识关联

1(咖啡厅+雨天,创造,浪漫氛围)
2(室内+热饮+雨声,等于,舒适体验)

二、多模态推理

什么是多模态推理(Multi-Modal Reasoning)?让AI"看懂"并"想通"

简单说就是让AI像人类一样,能够:

(1)同时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图像、文字、声音)

(2)理解关联:这些信息之间的深层关系

(3)进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输入图片场景,AI进行推理问答

  • 图片:一个小孩穿着厚外套,戴着帽子,地上有雪

  • 问题:这个小孩为什么穿这么厚?

多模态推理(Multi-Modal Reasoning)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阶段1:信息感知

  • 视觉模块:识别图片中的对象、场景、动作

  • 语言模块:理解文字问题的含义

  • 听觉模块:分析声音信息(如适用)

阶段2:知识匹配

  • 将感知到的信息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进行匹配

  • 检索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常识

  • 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关系

阶段3:逻辑推理

  • 基于知识进行多步推理

  • 生成解释和答案

  • 验证推理链的合理性

上面例子AI的推理过程如下:

1Step 1: 视觉感知
2图像识别 → 检测到:小孩、厚外套、帽子、雪地
3Step 2: 知识匹配
4知识图谱检索:
5- (雪,出现在,冬天)
6- (冬天,特征,气温低)
7- (气温低,需要,保暖)
8- (厚外套,用于,保暖)
9Step 3: 推理链构建
10雪地 → 冬天 → 低温 → 需要保暖 → 穿厚外套
11Step 4: 生成答案
12"因为地上有雪,说明是冬天,天气寒冷,
13所以小孩需要穿厚外套来保暖"

三、知识图谱+多模态推理

基于知识图谱的多模态推理技术架构是什么?

输入层:图像 + 文本问题
    ↓
多模态编码器:
├─ 图像编码器(CNN/Vision Transformer)
├─ 文本编码器(BERT/RoBERTa)  
└─ 知识图谱编码器(Graph Neural Network)
    ↓
跨模态注意力机制:
├─ 视觉-文本注意力
├─ 文本-知识注意力
└─ 视觉-知识注意力
    ↓
知识增强推理模块:
├─ 知识检索
├─ 推理链构建
└─ 逻辑验证
    ↓
输出层:答案 + 解释

1. 知识图谱嵌入(Knowledge Graph Embedding)

把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和关系转换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数字向量。

实体嵌入:
"咖啡" → [0.2, -0.8, 0.5, ..., 0.1]  # 300维向量
"温暖" → [-0.1, 0.7, -0.3, ..., 0.9]
关系嵌入:
"带来感觉" → [0.5, 0.2, -0.6, ..., 0.3]
推理公式:
咖啡 + 带来感觉 ≈ 温暖
[0.2,-0.8,0.5] + [0.5,0.2,-0.6] ≈ [-0.1,0.7,-0.3]

2. 跨模态注意力机制(Cross Attention)

让AI知道应该关注哪些信息,就像人类会自动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的视觉区域一样。

注意力计算过程:
问题:"这个人为什么看起来很开心?"
视觉注意力权重:
- 人脸表情区域:0.8  (最重要)
- 周围环境:0.6
- 手中物品:0.4
- 其他区域:0.1
知识注意力权重:
- 微笑相关知识:0.9
- 环境相关知识:0.7
- 其他知识:0.2

3. 多步推理链构建(Chain of Thought Reasoning

就像人类思考一样,AI需要进行多步推理才能得出最终答案。

推理链示例:
观察:人在微笑 + 手拿冰淇淋 + 阳光明媚
    ↓
知识1:微笑表示快乐情绪
    ↓  
知识2:冰淇淋是美味食物
    ↓
知识3:好天气让人心情好
    ↓
知识4:美食+好天气=愉快体验
    ↓
结论:多重积极因素叠加,所以这个人很开心

基于知识图谱的多模态推理代表了人工智能从简单的模式识别向真正智能理解的重要跃升。它不仅让AI能够"看懂"图像内容,更重要的是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想通"背后的逻辑。

这个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图谱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常识,多模态融合实现了不同信息源的协同理解,推理机制使AI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

    虽然当前还面临知识完整性、计算效率、推理准确性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AI将具备更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真正成为人类智能的有力助手。

    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应该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而应该能够"看懂为什么,想通怎么办"。这正是基于知识图谱的多模态推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日拱一卒,让大脑不断构建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神经网络连接。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