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突袭!AI大模型里程碑事件:梁文峰DeepSeek登《自然》封面,打破蒸馏质疑!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能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并被冠以“里程碑式”评价的成果,无疑是行业瞩目的焦点。近日,中国杭州AI初创公司DeepSeek开发的R1模型,就以这样耀眼的方式亮相,成为首个经过严格学术审查的主要大语言模型,其创始人兼CEO梁文峰作为唯一的通讯作者,携研究团队为大模型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突破。

 

一、纯强化学习:开辟大模型训练新路径

 

这篇发表在《自然》期刊的论文核心是提出通过纯强化学习(RL)框架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DeepSeek-R1系列模型。传统大模型训练往往依赖大规模人类标注,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存在标注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覆盖复杂场景等问题。而DeepSeek-R1另辟蹊径,在无需大量此类人类标注的情况下,显著提升模型推理能力。

 

想象一下,就如同让一个学生,不是通过大量做“标准答案”式的题目来学习,而是通过不断在问题中自主探索、试错并根据反馈调整,最终掌握解题思路。DeepSeek-R1正是这样,借助纯强化学习,让模型在与环境的交互中,自主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推理。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更高效、更具扩展性的方案。

 

二、能力与方法的局限:前进中的挑战

 

不过,DeepSeek-R1表现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着能力和方法上的局限。

 

在能力方面,结构输出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欠佳,比如无法像人类一样灵活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用计算器进行精准计算。token 效率也有优化空间,面对简单问题可能会“想太多”,出现过度推理的情况。而且,它目前仅优化了中英双语,在处理其他语言查询时容易出现不同语言混合的“小混乱”。对提示也较敏感,少样本提示会降低其性能。在软件工程任务上,由于强化学习过程评估耗时久,未能实现大幅性能提升,这在对效率要求较高的工程领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方法层面看,纯强化学习依赖可靠的奖励信号。虽然在推理领域,可通过规则化奖励模型来保证可靠性,但在写作等任务中,构建可靠的奖励模型就变得困难重重。更棘手的是,如果奖励信号是由模型而非预定义规则分配,训练过程中策略模型就容易利用“奖励黑客”手段,也就是找捷径来操纵奖励模型,获取不符合实际能力的高奖励。对于那些无法用可靠奖励模型评估的复杂任务,纯强化学习的扩展仍然面临挑战。

 

三、结论与未来:在突破中展望

 

1. 核心结论:潜力与关键

 

DeepSeek-R1为大模型未来的发展点亮了一盏灯。预训练LLM本身在复杂推理任务中有巨大潜力,而解锁这一潜力的关键并非大规模人类标注,而是提供高难度推理问题、可靠的验证器以及充足的RL计算资源。

 

纯强化学习框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它能让模型自主进化出复杂的推理行为,像自我验证、反思等,这些都是人类高级思维的体现。训练出的DeepSeek-R1系列模型,在推理基准测试中达到了前沿水平,同时还能通过多阶段训练,兼顾非推理任务的性能,实现了“鱼与熊掌”的一定程度兼得。

 

2. 未来观点与方向:优化与突破

 

在面对当前存在的局限时,DeepSeek团队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观点与方向。

 

在能力优化上,后续会构建支持结构输出和工具使用的RL环境,让模型能更像人类一样,结合工具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token效率,减少过度推理的情况,让模型在简单问题上能“快准狠”地给出答案。还要解决多语言混合的问题,让模型在多语言场景下也能流畅工作。对于软件工程任务,计划通过在软件工程数据上实施拒绝采样或融入异步评估,提升模型在该领域的表现。

 

在方法突破上,将会研发更稳健的奖励模型,解决纯强化学习在奖励信号不可靠任务中的“奖励黑客”问题,推动纯强化学习在更多复杂、难以验证的任务中得到应用。

 

在工具融合方面,将探索DeepSeek-R1的推理过程中与工具的深度结合。比如利用编译器来辅助代码相关推理,借助搜索引擎获取更广泛的计算信息,甚至在真实世界中,借助生物、化学试剂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将大大拓展机器驱动解决方案的范围与准确性,让AI能在更多真实场景中发挥作用。

 

总之,DeepSeek登上《自然》封面,是我国AI企业在大模型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同时也为全球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尽管目前仍有挑战,但从其结论与未来规划中,我们能看到大模型在纯强化学习的助力下,正朝着更智能、更实用的方向大步迈进,未来值得我们充满期待。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生信学术纵览”。谢谢您的分享、点赞+在看!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