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的AI协作秘籍:从入门到精通

关键词:提示工程、AI协作、思维框架、迭代优化、上下文管理、多模态提示、伦理对齐
摘要:当AI从“工具”变成“协作伙伴”,“会和AI沟通”成为比“会用AI”更重要的能力。本文将以“从新手到高手”的进阶路径为线索,用“给外卖员写备注”“教小孩做数学题”这样的生活类比,拆解提示工程的核心逻辑——不是“写提示词”,而是“设计AI的思考框架”。从基础的“提示三要素”到高级的“多模态协作”,从代码实战到伦理边界,我们会用可操作的方法、真实的案例,帮你从“碰运气写提示”进化为“系统性设计提示”的AI协作架构师。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让AI“帮我写篇周报”,结果泛泛而谈像模板;
  • 让AI“解释这个代码错误”,得到的答案比错误本身还难懂;
  • 让AI“生成一张海报描述”,出来的结果完全不是你想要的风格。

问题不在AI,而在你和AI的“沟通方式”——就像你给外卖员写“要辣”,他可能给你加双倍辣;但你写“微辣+不要香菜+多加醋”,结果才会刚好合口味。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就是这套“和AI沟通的语言”。本文的目的,是帮你从“随便写提示”到“设计提示架构”:

  • 入门:学会用“三要素”写有效的提示;
  • 进阶:用“上下文+思维链”让AI理解你的逻辑;
  • 精通:用“多模态+迭代”实现精准协作。

范围覆盖文本、代码、创意设计等常见场景,适合产品经理、程序员、内容创作者,甚至想提升AI使用效率的普通用户。

预期读者

  • 刚接触AI的“新手”:想告别“AI生成的东西不对”的困扰;
  • 用AI做日常工作的“进阶者”:想让AI更贴合自己的需求;
  • 想系统学习提示工程的“架构师”:想掌握AI协作的底层逻辑。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会按“认知→方法→实战→进阶”的逻辑展开:

  1. 认知:用生活例子讲清楚“提示工程到底是什么”;
  2. 方法:拆解提示设计的核心框架(三要素、上下文、思维链);
  3. 实战:用Python代码实现“儿童故事生成器”,手把手教你落地;
  4. 进阶:多模态提示、伦理对齐、未来趋势。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提示工程:通过设计“任务说明书”(提示),让AI理解需求并输出符合预期结果的方法论;
  • 提示架构:提示的结构化设计框架(比如“目标+上下文+约束+思维链”);
  • 上下文(Context):AI完成任务需要的背景信息(比如“你是职场新人”“这个代码是处理CSV文件的”);
  • 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教AI“如何思考”的步骤(比如“先分析问题→再找原因→最后给解决方案”);
  • 多模态提示:用文字+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和AI沟通(比如“参考这张海报的风格,写一段文案”)。
相关概念解释
  • 大语言模型(LLM):像GPT-4、Claude 3这样的AI,能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
  •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LLM处理信息的方式——优先关注提示中“关键、具体”的内容(比如你写“面向小学生”,AI会自动简化语言);
  • 迭代优化:根据AI的输出调整提示(比如第一次生成的故事太长,就加“每段不超过3句话”的约束)。

核心概念与联系:像给外卖员写备注一样设计提示

故事引入:为什么你的提示总是“不对”?

我朋友小A是运营,上周让AI帮写周报,结果踩了3个坑:

  1. 目标模糊:他写“帮我写周报”,AI生成的内容全是“本周做了活动”“用户增长”,没有具体成果;
  2. 缺少上下文:他没说“我是电商运营,本周做了3个活动”,AI不知道要突出什么;
  3. 没有约束:他没说“风格要专业但不生硬”,AI写得像官话,领导看了没反应。

后来我帮他改了提示:

“我是电商运营,本周做了3个活动:A活动新增用户1000(环比增长50%),B活动转化率提升20%(从3%到3.6%),C活动售后投诉减少15%(从20件到17件)。请帮我写周报,需要:1. 突出活动成果(用数据);2. 分析每个活动的亮点(比如A活动用了裂变玩法);3. 下一步计划(比如下周优化B活动的落地页);4. 风格专业但口语化,像和同事汇报。”

结果AI生成的周报,领导直接标了“优秀”——提示的好坏,直接决定AI的输出质量

核心概念解释:用生活类比讲透提示工程

我们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聪明但没默契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不知道你“具体要什么”。要让它做好事,你得像“给外卖员写备注”一样,把需求写清楚、写具体、写全

核心概念一:提示的“三要素”——目标、上下文、约束

提示=目标(做什么)+上下文(为什么这么做)+约束(要怎么做),类比外卖备注:

  • 目标:我要吃一份番茄鸡蛋面(对应“帮我写周报”);
  • 上下文:我是孕妇,不能吃辣(对应“我是电商运营,本周做了3个活动”);
  • 约束:少放糖、多加青菜、面煮软一点(对应“突出数据、风格口语化”)。

例子对比

  • 坏提示:“帮我写篇关于猫的文章”(缺上下文、约束);
  • 好提示:“我要给6岁小孩写一篇关于猫的科普文,需要讲清猫的胡须作用(比如测洞的大小)、夜视能力(眼睛里有反光膜)、撒娇行为(用头蹭你是标记气味),语言要简单,每部分加一个小实验(比如用手碰猫胡须看它会不会歪头)”(三要素齐全)。
核心概念二:上下文——给AI“补背景”,避免“断章取义”

AI没有“记忆”,它只知道你在提示里说的信息。比如你让AI“解释这个错误”,但没说“这个代码是处理CSV文件的,运行环境是Python 3.9”,AI可能会给出错误的解决方案。

生活类比:你给朋友打电话说“我今天遇到麻烦了”,朋友肯定会问“什么麻烦?”——因为他需要上下文才能帮你。

技巧:上下文要“相关、具体、简洁”:

  • 相关:只加和任务有关的信息(比如写周报不用提“我昨天发烧了”);
  • 具体:用数据/案例代替模糊描述(比如“新增用户1000”比“用户增长很多”好);
  • 简洁:别写无关内容(比如写科普文不用提“我家的猫叫小花”)。
核心概念三:思维链——教AI“怎么想”,而不是“要什么”

对于复杂任务(比如数学题、逻辑推理),光说“要答案”没用,得教AI“一步步思考”。这就是思维链(CoT)

生活类比:你教小孩做“10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不会直接说“5个”,而是会说:“我们数一数,1个给小明,1个给小红,再1个给小明……直到分完,一共分了5次,所以每个5个”——这就是思维链,帮小孩理解“为什么是5”。

例子对比

  • 坏提示:“计算123×45+678”(直接要答案,AI可能算错);
  • 好提示:“计算123×45+678,步骤是:1. 先算123×45=?(分解成123×40+123×5);2. 再把结果加678;3. 最后检查有没有算错”(加了思维链,AI会一步步算,结果更准)。
核心概念四:多模态提示——用“文字+图像+语音”和AI沟通

现在AI能理解图像(比如GPT-4V、Claude 3),你可以用“文字+图像”的方式传递需求,比纯文字更准确。

生活类比:你让设计师做海报,光说“要彩色的”没用,你得拿一张参考图说“像这张一样用暖色调,加万寿菊元素”——多模态提示就是“给AI看参考图”。

例子

“我要做一张关于‘儿童阅读’的海报,参考这张图的风格(附《小王子》海报图):用淡蓝色背景,加星星和书本元素,文字用圆润的字体,标题是‘一起读童话吧’。请帮我写海报的文字内容,包括副标题(比如‘每个孩子都是小探险家’)和正文(比如‘翻开书,遇见小王子的星球’)。”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像盖房子一样搭提示架构

提示的核心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像“盖房子的材料”:

  • 三要素是地基:没有目标、上下文、约束,提示就是空中楼阁;
  • 上下文是墙体:给AI补背景,让它“站在你的角度”思考;
  • 思维链是梁柱:支撑复杂任务的逻辑,避免AI“乱猜”;
  • 多模态是装修:用更多形式传递需求,让结果更贴合预期。

类比总结

  • 新手:盖了个“只有地基的房子”(三要素不全);
  • 进阶:盖了个“有墙有梁的房子”(三要素+上下文+思维链);
  • 高手:盖了个“精装修的房子”(加了多模态,还会迭代优化)。

核心概念原理的文本示意图

提示架构 = 目标(做什么) → 上下文(背景信息) → 约束(要求) → 思维链(思考步骤) → 多模态(辅助信息)

Mermaid 流程图:提示设计的完整流程

graph TD
    A[开始] --> B[明确目标:要AI做什么?]
    B --> C[收集上下文:AI需要知道的背景?]
    C --> D[定义约束:输出的要求?(风格/格式/长度)]
    D --> E[加入思维链:AI应该怎么思考?]
    E --> F[补充多模态:需要图像/语音参考吗?]
    F --> G[生成输出]
    G --> H[评估效果:符合预期吗?]
    H -->|是| I[结束]
    H -->|否| J[调整提示:修改目标/上下文/约束/思维链]
    J --> B

核心方法:从“写提示”到“设计提示”的五步法

学会了核心概念,接下来我们讲可操作的提示设计流程——五步法。每一步都有例子,直接套就能用。

第一步:明确目标——用“动词+结果”定义需求

目标要具体、可衡量,不能模糊。比如:

  • 坏目标:“帮我写篇文章”(没说写什么、写给谁);
  • 好目标:“帮我写一篇面向20-30岁女性的敏感肌护肤品测评文章”(动词是“写”,结果是“敏感肌护肤品测评”,受众是“20-30岁女性”)。

第二步:收集上下文——回答AI的“五个W”

AI做任务前,会在心里问“五个W”:

  • Who(谁要做?比如“我是美妆博主”);
  • What(做什么?比如“测评3款敏感肌护肤品”);
  • When(什么时候?比如“本周刚用了这3款产品”);
  • Where(在哪里?比如“在我的小红书账号发布”);
  • Why(为什么做?比如“帮敏感肌用户避开踩雷”)。

例子

上下文:“我是小红书美妆博主,本周刚用了3款敏感肌护肤品(A品牌保湿乳、B品牌修复霜、C品牌洁面乳),想帮20-30岁的敏感肌用户找出‘好用不踩雷’的产品。”

第三步:定义约束——给AI画“红线”

约束是输出的边界,比如:

  • 风格:“口语化,像和朋友聊天”;
  • 格式:“每款产品分‘成分’‘使用感受’‘效果’三部分写”;
  • 长度:“每款产品写200字以内”;
  • 禁忌:“不用‘维稳’‘修护屏障’这种专业术语,改成‘用了之后脸不红了’‘不会干痒’”。

第四步:加入思维链——教AI“一步步走”

对于复杂任务,思维链要具体、有逻辑。比如写测评文章的思维链:

思维链:“1. 先介绍我的敏感肌症状(泛红、干痒、遇热刺痛);2. 每款产品按‘成分→使用感受→效果’的顺序写;3. 最后总结‘哪款适合干敏肌?哪款适合油敏肌?’”

第五步:迭代优化——根据结果调整提示

没有完美的提示,第一次生成的结果肯定有问题,要用“反馈-调整”循环优化。比如:

  • 第一次生成的测评文章“成分部分太专业”,就加约束:“成分部分用‘含有神经酰胺(帮皮肤补屏障)’这种通俗解释”;
  • 第一次生成的故事“冲突太弱”,就加思维链:“冲突要具体,比如小松鼠的橡子被风吹到了小溪里”。

数学模型:为什么“具体的提示”更有效?

提示工程的底层逻辑来自信息论中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提示中的信息和目标输出的相关性越高,AI生成的结果越准确。

互信息的公式是:
I(X;Y)=H(Y)−H(Y∣X)I(X;Y) = H(Y) - H(Y|X)I(X;Y)=H(Y)H(YX)

  • XXX:提示中的信息;
  • YYY:目标输出;
  • H(Y)H(Y)H(Y):输出的不确定性(比如“帮我写篇文章”的不确定性很高);
  • H(Y∣X)H(Y|X)H(YX):给定提示后,输出的不确定性(比如“帮我写面向小学生的猫科普文”的不确定性很低)。

解释:当你给的提示XXX越具体,H(Y∣X)H(Y|X)H(YX)就越小,I(X;Y)I(X;Y)I(X;Y)(提示和输出的相关性)就越大——AI越知道你要什么。

比如:

  • X1X_1X1:“帮我写篇关于猫的文章”(模糊);
  • X2X_2X2:“帮我写面向小学生的猫科普文,要讲胡须、夜视、撒娇,加小实验”(具体);
  • I(X2;Y)>I(X1;Y)I(X_2;Y) > I(X_1;Y)I(X2;Y)>I(X1;Y),所以X2X_2X2的结果更符合预期。

项目实战:用Python实现“儿童故事生成器”

现在我们用五步法做一个实战项目——“儿童故事生成器”,让AI生成符合要求的儿童故事。

开发环境搭建

  • 语言:Python 3.8+;
  • 工具:OpenAI API(需要注册OpenAI账号,获取API Key);
  • 库:openai(用pip install openai安装)。

需求分析:我们要做什么?

目标:生成面向6-8岁小朋友友谊主题儿童故事,要求:

  1. 主角是两种小动物;
  2. 有具体的冲突(比如东西丢了、遇到困难);
  3. 有合作解决的过程;
  4. 语言简单,有对话和细节;
  5. 每篇1000字以内。

提示设计:用五步法写提示模板

根据五步法,我们设计提示模板:

prompt_template = """你是一位擅长写儿童故事的作家,目标读者是6-8岁的小朋友。请根据以下要求创作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1. 主角:{animal1}和{animal2}(比如小松鼠和小兔子、小猫和小狗);
2. 背景场景:{scene}(比如森林里的橡子树、河边的草地、山坡上的小花园);
3. 核心冲突:{conflict}(比如{animal1}的重要东西丢了,{animal2}帮忙找;或者它们想一起做一件事但遇到困难);
4. 必须包含的细节元素:{detail}(比如金黄的橡子、随风摇晃的狗尾巴草、叮咚的小溪、藏在树洞里的蜂蜜);
5. 故事结构:
   - 开头:介绍主角和场景(用具体的细节,比如“清晨的阳光洒在森林里,橡子树的叶子沙沙响,小松鼠抱着橡子坐在树杈上”);
   - 中间:展开冲突(要具体,比如“风一吹,小松鼠的橡子堆从树杈上滚了下来,有的掉进了小溪里,有的挂在了树枝上”);
   - 高潮:两人合作解决冲突(比如“小兔子拿来了小网兜,帮小松鼠捞小溪里的橡子;小松鼠爬上树,把挂在树枝上的橡子摘下来”);
   - 结尾:温暖的友谊表达(比如“小松鼠把最大的橡子分给小兔子:‘谢谢你帮我!’小兔子笑着说:‘我们是好朋友呀!’”);
6. 语言要求:
   - 用简单的短句,不用复杂词汇(比如“开心”比“喜悦”好,“跑过去”比“飞奔而去”好);
   - 加入主角的对话,让故事更生动;
   - 每段不超过3句话。

举个例子(主角:小猫和小狗;场景:公园;冲突:小猫的蝴蝶结丢了;细节:蒲公英):
清晨的公园飘着蒲公英。小猫穿着粉蝴蝶结跑过来:“小狗小狗,我的蝴蝶结掉在草坪里了!”小狗摇摇尾巴:“我帮你找!”它们蹲在草里扒呀扒——蒲公英飘到小狗鼻子上,痒得它打喷嚏,居然把藏在草叶下的蝴蝶结吹了出来!小猫跳起来接住:“谢谢你!”小狗笑着说:“我们是好朋友呀!”

现在请开始你的故事吧!"""

代码实现:调用OpenAI API生成故事

我们用Python写一个函数,传入参数(动物1、动物2、场景、冲突、细节),生成故事: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import os

# 加载环境变量(API Key存在.env文件里)
load_dotenv()
openai.api_key = os.getenv("OPENAI_API_KEY")

def generate_children_story(animal1, animal2, scene, conflict, detail):
    # 填充提示模板
    prompt = prompt_template.format(
        animal1=animal1,
        animal2=animal2,
        scene=scene,
        conflict=conflict,
        detail=detail
    )
    
    # 调用OpenAI API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 用gpt-3.5-turbo足够,性价比高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一个擅长写儿童故事的作家"},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temperature=0.7,  # 温度:0.7适合生成有创意但不混乱的内容
        max_tokens=500  # 最多生成500字,符合儿童故事的长度
    )
    
    # 返回生成的故事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 测试函数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ory = generate_children_story(
        animal1="小松鼠",
        animal2="小兔子",
        scene="森林里的橡子树",
        conflict="小松鼠的橡子堆被风吹散了,有的掉进小溪,有的挂在树枝上",
        detail="金黄的橡子、随风摇晃的狗尾巴草、叮咚的小溪"
    )
    print("生成的儿童故事:")
    print(story)

代码解读与迭代优化

  1. 环境变量:把API Key存在.env文件里,避免泄露;
  2. 温度(temperature):0.7是“创意和可控的平衡”——温度太高(比如1.0)会生成奇怪的内容,太低(比如0.2)会太死板;
  3. max_tokens:限制生成长度,避免故事太长;
  4. 迭代优化:如果生成的故事“冲突不够具体”,可以修改conflict参数,比如把“小松鼠的橡子堆被风吹散了”改成“小松鼠攒了一个冬天的橡子堆,被一阵大风吹得满天飞——有的掉进了小溪里,顺着水流漂走;有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枝上,小松鼠够不着”;如果“细节不够多”,可以加detail参数,比如“金黄的橡子、随风摇晃的狗尾巴草、叮咚的小溪、藏在树洞里的蜂蜜”。

运行结果示例

生成的儿童故事:
清晨的阳光洒在森林里,橡子树的叶子沙沙响。小松鼠抱着满满一怀橡子,蹲在树杈上堆橡子堆——金黄的橡子堆得像小山峰,旁边还插着几根狗尾巴草当装饰。

突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橡子堆“哗啦啦”滚下树杈——有的掉进了树下的小溪里,叮咚的溪水带着橡子漂走;有的挂在了旁边的树枝上,晃呀晃的。小松鼠急得直跺脚:“我的橡子!那是我攒了一个冬天的粮食!”

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过来,看到小松鼠着急的样子,立刻说:“我帮你!”它跑到小溪边,拿来自己的小网兜,踮起脚尖捞溪里的橡子;小松鼠爬上树枝,把挂在上面的橡子一个个摘下来。不一会儿,橡子就全捡回来了!

小松鼠把最大的橡子塞给小兔子:“谢谢你帮我!”小兔子咬了一口橡子,笑着说:“我们是好朋友呀,帮忙是应该的!”风又吹过来,狗尾巴草摇晃着,好像在为它们鼓掌。

实际应用场景:提示工程能解决哪些问题?

提示工程不是“花架子”,它能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以下是几个常见场景:

场景1:产品经理用提示工程生成PRD

PRD(产品需求文档)是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但写起来很费时间。用提示工程可以快速生成初稿:

提示:“我是电商产品经理,要做一个‘用户收藏商品并生成购物清单’的新功能。请帮我写PRD,包含:1. 功能描述(用户可以收藏商品到‘愿望清单’,点击‘生成购物清单’会自动汇总选中的商品,显示总价和优惠);2. 用户场景(比如‘用户看到喜欢的商品但暂时不想买,收藏后方便以后找;要下单时,把收藏的商品一次性加入购物车’);3. 流程图(用户操作流程:浏览商品→点击收藏→进入愿望清单→选择商品→生成购物清单→进入结算);4. 非功能需求(收藏功能响应时间≤1秒,购物清单生成时间≤2秒);5. 风格:严谨、逻辑清晰,用Markdown格式。”

场景2:程序员用提示工程调试代码

程序员经常遇到“代码报错但找不到原因”的问题,用提示工程可以让AI帮你分析:

提示:“我写了一段Python代码,想批量处理CSV文件,但运行时出现‘FileNotFoundError: [Errno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data.csv’’的错误。代码如下: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process_csv(file_path):
    df = pd.read_csv(file_path)
    df['total'] = df['price'] * df['quantity']
    df.to_csv('processed_data.csv', index=False)

process_csv('data.csv')

请帮我找出问题并修改,解释原因。”

场景3:内容创作者用提示工程生成文案

内容创作者需要大量输出,但有时候会“卡壳”,用提示工程可以快速激发灵感:

提示:“我是美食博主,要写一篇关于‘早餐吃什么’的文案,目标读者是上班族(每天早上只有10分钟做早餐)。需要包含:1. 3款简单早餐(比如‘鸡蛋灌饼’‘燕麦粥’‘三明治’);2. 每款的做法(步骤≤5步);3. tips(比如‘前一天晚上把食材准备好,早上直接做’);4. 风格:亲切、实用,像和闺蜜聊天。”

工具和资源推荐

提示设计工具

  • PromptLayer:跟踪提示的效果(比如哪些提示生成的结果好),帮助迭代优化;
  • ChatGPT Prompt Builder:可视化设计提示,适合新手;
  • MidJourney Prompt Helper:生成MidJourney的提示,支持多模态。

学习资源

  • 课程:Coursera《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吴恩达老师的课程,适合系统学习);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Designing Effective Prompts for AI》(入门级书籍);
  • 博客:OpenAI官方博客(更新提示工程的最新技巧)。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趋势1:多模态提示成为主流

未来AI会支持更多模态(文字+图像+语音+视频),比如你可以用“语音描述+参考视频”让AI生成一个短视频脚本,比纯文字更准确。

趋势2:个性化提示自动生成

AI会根据你的历史交互(比如你之前喜欢“口语化”的风格)自动生成个性化提示,不用你每次都写。

趋势3:伦理提示成为必备

随着AI的普及,“防止AI生成有害内容”成为重要课题。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设计“安全提示”,比如在提示开头加“请生成符合伦理道德、不包含歧视、暴力内容的回答”。

挑战:提示的“复杂度”与“易用性”平衡

未来提示会越来越复杂(比如包含多模态、个性化),但用户需要“简单易用”的工具——如何平衡两者,是提示工程的重要挑战。

总结:从“新手”到“AI协作架构师”的成长路径

我们用“给外卖员写备注”的类比,讲透了提示工程的核心逻辑:

  • 入门:学会用“三要素”(目标、上下文、约束)写有效的提示;
  • 进阶:用“思维链”教AI“怎么想”,用“迭代”优化结果;
  • 精通:用“多模态”传递更准确的需求,用“伦理”守住边界。

核心概念回顾

  1. 提示工程不是“写提示词”,而是“设计AI的思考框架”;
  2. 好的提示=目标+上下文+约束+思维链+多模态;
  3. 迭代是提示工程的“灵魂”——没有完美的提示,只有不断优化的提示。

概念关系回顾

  • 三要素是基础,上下文补背景,思维链教逻辑,多模态提准确,迭代做优化——它们一起构成“AI协作的语言”。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1. 如果你是老师,要让AI生成一份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作业(包含计算题、应用题、拓展题),你会怎么设计提示?
  2. 如果AI生成的内容“风格不符合要求”(比如你要“口语化”,但AI写得很正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调整提示?
  3. 你能想到“多模态提示”的其他应用场景吗?比如用“语音+文字”让AI生成会议纪要。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提示越长越好吗?

A:不是。提示要“精准”,避免冗余。比如写周报不用提“我昨天吃了火锅”,因为这和任务无关。

Q2:思维链一定要写出来吗?

A:对于简单任务(比如“帮我算1+1”),不用;对于复杂任务(比如“写PRD”“调试代码”),一定要写——帮AI理清逻辑。

Q3:多模态提示需要什么工具?

A:目前支持多模态的AI有GPT-4V(图像)、Claude 3(图像)、MidJourney(图像)、DALL·E 3(图像生成)。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1.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吴恩达,Coursera);
  2. 《The Illustrated Transformer》(Jay Alammar,可视化讲解Transformer模型);
  3. OpenAI官方文档:《Best Practices for Prompt Engineering》;
  4. 李沐《提示工程入门》视频(B站)。

结尾语:提示工程不是“技术壁垒”,而是“沟通能力”——当你学会用AI的方式“说话”,AI会从“聪明的工具”变成“默契的伙伴”。愿你在AI时代,成为“会和AI沟通”的架构师!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