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籍简介

在产品设计领域,“反复试错、资源浪费、脱离用户” 是普遍痛点 —— 团队投入大量时间研发功能,最终却因未击中用户核心需求而失败。由英国精益设计领域专家撰写的《精益设计: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第二版)》,基于 “精益思想” 与 “用户中心设计” 的融合,提出了 “以最小成本验证价值、快速迭代优化” 的设计方法论。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第二版在首版基础上,新增了 “数字化产品精益设计”“跨团队精益协作”“AI 辅助精益验证” 三大核心章节,结合英国本土及欧洲企业(如戴森、BBC、Spotify)的 15 个最新实战案例,系统拆解精益设计的落地逻辑:从 “定义用户价值” 到 “快速原型验证”,再到 “数据驱动迭代”,帮助团队摆脱 “闭门造车”,用 “精益” 思路消除设计中的无效环节,确保产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商业目标。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传统制造业产品经理,还是创业团队负责人,都能从书中学会 “用更少资源,做更对的设计”,让产品设计从 “高风险试错” 变为 “高确定性成功”。

二、书籍大纲

第一部分:认知奠基 —— 精益设计的核心逻辑:消除浪费,聚焦价值

第 1 章 传统设计的困境:为什么 “投入大,回报小”?

  • 1.1 传统设计的 4 大浪费:

  • 浪费 1:需求模糊(未验证用户需求,盲目设计功能)

  • 浪费 2:过度设计(追求 “完美功能”,忽视用户真实使用场景)

  • 浪费 3:迭代缓慢(等全部功能开发完再测试,错失优化时机)

  • 浪费 4:跨团队脱节(设计、开发、运营目标不一致,重复返工)

  • 1.2 精益设计的核心定义:以 “用户价值” 为核心,通过 “快速验证、持续迭代”,最小化资源浪费,最大化设计有效性

  • 1.3 精益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差异对比:

维度

传统设计

精益设计

需求验证

开发后验证

设计阶段快速验证

迭代节奏

周期长(月 / 季度)

周期短(周 / 双周)

资源投入

前期大量投入

小步投入,验证后追加

团队协作

部门割裂

跨团队协同(设计 + 开发 + 用户)

  • 1.4 案例:戴森吸尘器早期通过 “精益原型验证”,避免了 “过度研发电机功能” 的浪费,快速锁定 “轻量化 + 强吸力” 的核心用户需求

第 2 章 精益设计的两大支柱:用户价值与快速验证

  • 2.1 支柱 1:精准定义 “用户价值”—— 不是 “用户想要什么”,而是 “用户真正需要且愿意为之付费的价值”

  • 方法: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 = 解决痛点的程度 - 使用成本)

  • 工具:用户价值画布(梳理用户痛点、解决方案、价值主张)

  • 2.2 支柱 2:快速验证 —— 用 “最小可行原型(MVP)” 替代 “完整产品”,验证核心假设

  • 原型类型:纸面原型(手绘界面)、低保真数字原型(Figma 简版)、功能原型(仅核心功能)

  • 验证原则:成本越低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聚焦核心假设(如 “用户是否愿意用这个功能解决痛点”)

  • 2.3 第二版新增:数字化产品的精益验证差异(如 APP 需验证 “用户留存”,硬件需验证 “使用场景适配”)

第二部分:核心方法 —— 精益设计的全流程实战

第 3 章 第一步:定义用户价值 —— 避免 “为设计而设计”

  • 3.1 挖掘真实用户需求:拒绝 “自我臆断”,用数据与用户对话

  • 方法 1:精益用户访谈(聚焦 “痛点场景”,而非 “功能偏好”,如 “你使用现有产品时最麻烦的 3 件事是什么”)

  • 方法 2:行为数据分析(从用户现有行为中找痛点,如 “用户在某页面停留超 30 秒却未操作,可能是流程复杂”)

  • 3.2 筛选核心需求:用 “RICE 模型” 排序(Reach 覆盖用户数、Impact 影响程度、Confidence 证据可信度、Effort 实现成本)

  • 3.3 工具:精益需求清单(记录需求描述、用户痛点、验证方式、优先级)

  • 3.4 案例:BBC 新闻 APP 通过 “精益用户访谈”,发现用户 “通勤时想快速获取核心新闻” 的需求,放弃 “复杂专题功能”,聚焦 “1 分钟速览” 设计

第 4 章 第二步:快速原型 —— 用最低成本验证假设

  • 4.1 原型设计原则:“够用就好”,不追求细节完美

  • 纸面原型:适用于验证 “流程逻辑”(如用户注册流程),成本最低(10 分钟可完成)

  • 低保真数字原型:适用于验证 “界面交互”(如按钮位置、导航逻辑),工具:Figma、Sketch 简版组件

  • 功能原型:适用于验证 “核心功能可用性”(如电商 APP 的 “一键下单”),工具:Axure、墨刀

  • 4.2 第二版新增:AI 辅助原型设计(如用 MidJourney 快速生成界面风格参考,用 ChatGPT 辅助梳理原型逻辑)

  • 4.3 避坑指南:避免 “原型过度细化”(如在验证流程时,不必纠结按钮颜色)

  • 4.4 案例:Spotify 早期用 “纸面原型 + 模拟播放” 验证 “个性化歌单” 需求,仅花费 2 天时间,就确认用户愿意使用该功能

第 5 章 第三步:用户验证 —— 获取有效反馈,而非 “好评”

  • 5.1 设计精益验证实验:明确 “要验证的假设”,而非 “泛泛收集意见”

  • 实验设计三要素:假设(如 “用户会用 A 按钮完成支付”)、变量(如按钮位置)、衡量指标(如完成率、耗时)

  • 5.2 高效收集反馈:拒绝 “大面积问卷”,聚焦 “小范围精准用户”

  • 方法:可用性测试(5-8 名目标用户,观察使用原型的过程)、深度访谈(追问 “为什么这么操作”“觉得哪里不方便”)

  • 5.3 反馈分析:区分 “真实痛点” 与 “个人偏好”

  • 工具:反馈分类矩阵(横轴:影响范围;纵轴:严重程度),优先解决 “影响大且严重” 的问题

  • 5.4 第二版新增:远程精益验证工具(如 UserTesting、Miro 协作板),适用于分布式团队

第 6 章 第四步:迭代优化 —— 小步调整,持续逼近用户价值

  • 6.1 精益迭代节奏:以 “双周” 为周期,每次迭代聚焦 1-2 个核心问题

  • 迭代流程:验证反馈→确定优化点→设计调整→再次验证

  • 6.2 避免 “迭代陷阱”:

  • 陷阱 1:过度迭代(频繁调整非核心细节,如字体大小)

  • 陷阱 2:忽视数据(只听用户反馈,不看实际使用数据)

  • 6.3 工具:精益迭代日志(记录迭代目标、调整内容、验证结果)

  • 案例:某英国餐饮 APP 通过 “双周迭代”,从 “复杂点餐流程” 逐步优化为 “3 步完成下单”,用户转化率提升 40%

第 7 章 第五步:跨团队协作 —— 让精益设计落地不 “打折”

  • 7.1 精益设计的团队构成:打破 “设计单干”,组建 “设计 + 开发 + 产品 + 用户代表” 的跨职能小组

  • 7.2 协作机制:

  • 每日站会(15 分钟,同步进度、暴露问题)

  • 迭代评审会(邀请用户参与,共同评估优化效果)

  • 第二版新增:敏捷 + 精益融合(如用 Scrum 冲刺周期管理精益迭代)

  • 7.3 解决协作冲突:以 “用户价值” 为共识,而非 “部门利益”

  • 示例:设计想加 “个性化推荐”,开发认为成本高→用 “用户价值数据” 说服:“该功能可提升留存率 20%,且可先做简化版验证”

第三部分:进阶提升 —— 不同场景的精益设计策略

第 8 章 行业定制:精益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差异

  • 8.1 互联网产品(APP / 网站):聚焦 “用户留存” 与 “转化”,验证核心功能(如注册、支付、核心服务)

  • 案例:英国金融科技 APP Monzo 通过精益迭代,优化 “账单分类” 功能,用户留存率提升 25%

  • 8.2 硬件产品:聚焦 “使用场景适配” 与 “成本控制”,验证原型的 “可用性”(如握持感、操作便捷性)

  • 案例:戴森吹风机早期用 “3D 打印原型” 测试不同手柄长度,快速锁定 “舒适握持” 的设计

  • 8.3 服务设计:聚焦 “流程效率” 与 “用户体验”,验证服务环节(如线下门店的点餐流程)

  • 案例:英国连锁咖啡 Costa 用 “角色扮演原型”(员工模拟服务流程),优化 “高峰时段点单效率”

  • 8.4 第二版新增:B2B 产品的精益设计(需兼顾 “采购方” 与 “使用方” 需求,验证 “业务价值” 如效率提升)

第 9 章 AI 辅助精益设计(第二版核心新增)

  • 9.1 AI 在需求挖掘中的应用:如用 ChatGPT 分析用户评论,快速提炼高频痛点

  • 9.2 AI 在原型设计中的应用:如用 Figma AI 插件自动生成低保真原型,节省设计时间

  • 9.3 AI 在验证分析中的应用:如用 AI 工具自动统计可用性测试数据,生成反馈报告

  • 9.4 避坑:AI 仅为 “辅助工具”,不能替代 “用户真实反馈”,需人工判断 AI 结论的合理性

第 10 章 精益设计的长期保障:避免 “精益流于形式”

  • 10.1 建立精益文化:

  • 管理层支持:允许 “试错”,不追求 “一次成功”

  • 员工赋能:培训精益方法(如原型设计、用户测试)

  • 10.2 metrics 监控:建立精益设计指标体系(如原型验证周期、用户痛点解决率、资源浪费率)

  • 10.3 案例:Spotify 通过 “精益文化建设”,让每个小团队都能独立开展快速验证,每年推出 10 + 成功功能

三、书籍特色

访问地址

  1. 第二版更新针对性强,贴合当下需求:新增 “数字化产品精益设计”“AI 辅助工具”“跨团队敏捷协作” 等内容,解决疫情后分布式团队、AI 技术普及带来的新挑战,避免知识过时。

  2. 实战性极强,工具模板可直接复用:每个流程都配套 “可下载工具”(如用户价值画布、精益迭代日志、反馈分类矩阵),且标注 “适用场景 + 填写说明”,读者无需二次转化,即可应用于实际项目,如用 “RICE 模型” 10 分钟完成需求排序。

  3. 案例本土化,参考性高:聚焦英国及欧洲企业(戴森、BBC、Spotify 等)的真实案例,覆盖互联网、硬件、服务等多领域,案例详细还原 “问题 - 方案 - 结果”,读者可对标自身行业,找到可复制的经验。

  4. 逻辑闭环完整,认知层层递进:从 “为什么要做精益设计”(认知),到 “怎么做”(全流程方法),再到 “不同场景怎么适配”(进阶)、“如何长期做”(保障),形成完整逻辑链,帮助读者从 “碎片化技巧” 升级为 “系统性精益思维”。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