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技巧揭秘!提示工程架构师提示系统混合现实
当AI从"文本框里的对话者"变成"虚实融合的协作伙伴",提示工程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你需要让AI"看得到"空间位置、"摸得到"虚拟物体、“跟得上"用户的动作。本文将揭秘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用10个核心技巧,把传统的"文本提示"升级为"多模态沉浸式提示”,让AI在混合现实(MR)世界里像人类一样自然交互。我们会用"导航APP升级"的生活化比喻拆解复杂逻辑,用可运行的Python代码演示多模态提示生成,
提示工程×混合现实:架构师的10个震撼技巧,重新定义交互式AI体验
关键词
提示工程、提示系统、混合现实(MR)、多模态交互、上下文感知、实时推理、用户体验设计
摘要
当AI从"文本框里的对话者"变成"虚实融合的协作伙伴",提示工程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你需要让AI"看得到"空间位置、"摸得到"虚拟物体、“跟得上"用户的动作。本文将揭秘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用10个核心技巧,把传统的"文本提示"升级为"多模态沉浸式提示”,让AI在混合现实(MR)世界里像人类一样自然交互。我们会用"导航APP升级"的生活化比喻拆解复杂逻辑,用可运行的Python代码演示多模态提示生成,用Mermaid流程图还原系统架构,并通过3个真实案例(教育/医疗/工业)展示技术落地的完整路径。无论你是MR开发者、提示工程师还是AI产品经理,这篇文章都能帮你掌握"让AI融入现实"的底层逻辑。
一、背景:为什么提示工程需要"跳出文本框"?
1.1 从"键盘对话"到"沉浸式协作":AI交互的下一个拐点
你一定用过这样的AI:打开APP,输入"附近的咖啡店",它回复一串地址——这是文本主导的单向交互。但如果是在MR环境里:你戴着头显逛商场,盯着前方的走廊说"我要找星巴克",AI立刻在你视线中投射出一条发光的箭头(跟着你移动),同时用语音提醒"注意右边的扶梯,星巴克在2楼左转"——这是多模态主导的双向协作。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升级?因为人类的交互本来就是"多模态"的:我们指路时会用手势、会看对方的位置、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表述。而传统提示工程的痛点,恰恰是"把多模态的人类需求,塞进单模态的文本框"。
1.2 核心挑战:当提示工程遇到MR,我们要解决什么?
把提示工程和MR结合,不是简单的"加个3D界面",而是要解决三个本质问题:
- 信息维度爆炸:MR会产生空间位置、视觉特征、手势动作、语音指令等多模态数据,如何让提示系统"听懂"这些信息?
- 实时性要求:MR交互的延迟超过100ms就会让用户"出戏",如何让提示生成像人类对话一样"即时反应"?
- 上下文连续性:用户在MR里会移动、会操作物体、会改变需求,如何让提示系统"记住"之前的互动,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开始"?
1.3 目标读者:这篇文章写给谁?
- 提示工程架构师:想把提示系统从"文本工具"升级为"多模态系统";
- MR开发者:想让MR应用中的AI更智能、更自然;
- AI产品经理:想设计"让用户愿意用10分钟,而不是10秒"的沉浸式AI体验;
- 技术爱好者:好奇"AI如何融入现实世界"的底层逻辑。
二、核心概念:用"导航APP"比喻讲清三者关系
在拆解技巧前,我们先把提示工程、提示系统、混合现实翻译成生活化的概念——想象你要做一个"未来导航APP":
技术概念 | 生活化比喻 | 作用说明 |
---|---|---|
提示工程 | 给导航APP写"指路剧本" | 定义"如何用多模态信息回答用户问题" |
提示系统 | 导航APP的"后台大脑" | 管理剧本、处理实时数据、生成最终提示 |
混合现实(MR) | 导航APP的"虚实结合界面" | 把提示以视觉(箭头)、听觉(语音)、空间(跟随)的方式呈现 |
2.1 提示工程:从"单句指令"到"多模态剧本"
传统提示工程是"给AI写一句话",比如:“请推荐附近的咖啡店”。而MR中的提示工程是"给AI写一个剧本",比如:
当用户在商场1楼,视线看向走廊,说"找星巴克"时:
- 用空间数据计算距离(星巴克在2楼左转50米);
- 用视觉数据识别扶梯位置(右边有扶梯);
- 生成多模态提示:虚拟箭头指向扶梯(视觉)+ 语音"请上2楼左转"(听觉)+ 空间锚点(箭头跟着用户移动)。
简单说,MR中的提示工程是**“多模态条件下的指令设计”**——你需要考虑"用户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而不是只考虑"用户说了什么"。
2.2 提示系统:从"文本模板"到"多模态引擎"
如果提示工程是"剧本",提示系统就是"导演"——它要做四件事:
- 数据接入:获取MR中的空间、视觉、语音等多模态数据;
- 上下文管理:记住用户之前的操作(比如"用户5分钟前问过卫生间位置");
- 提示生成:根据剧本和实时数据,生成多模态提示;
- 反馈迭代:根据用户的反应(比如"用户忽略了箭头")调整提示策略。
我们用Mermaid流程图还原提示系统的核心逻辑:
2.3 混合现实:从"显示界面"到"交互媒介"
MR不是"把屏幕变大",而是"把AI放进用户的世界"。它的核心价值是**“空间锚定”**——比如虚拟箭头会"粘"在真实的扶梯上,不管用户走到哪里,箭头都指向正确的方向;虚拟提示会"跟着"用户的视线,不会因为用户转头就消失。
举个例子:你在博物馆用MR看恐龙化石,AI提示"这是霸王龙的牙齿,长度约30厘米"——这个提示会"浮"在牙齿旁边,当你走近时,提示会放大;当你转身看其他化石时,提示会自动隐藏。这就是MR的"空间交互"能力,也是提示工程能"跳出文本框"的关键。
三、技术原理:用"三步法"打造MR提示系统
现在,我们从"概念"进入"技术",用**“数据处理→提示生成→交互展示”**的三步法,拆解MR提示系统的实现逻辑。
3.1 第一步:多模态数据处理——让AI"看懂"MR世界
MR中的数据是"混乱的":空间坐标(x,y,z)、视觉图像(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手势动作(传感器捕捉的手部姿势)、语音指令(麦克风收录的声音)。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翻译"成AI能理解的格式。
3.1.1 空间数据:用SLAM技术"定位"
空间数据是MR的"地基"——你需要知道用户在哪里,才能让提示"跟着"用户。常用的技术是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它能通过MR头显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计算用户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3D地图。
举个例子:SLAM会生成一个"商场地图",标记出扶梯、店铺、卫生间的位置;当用户移动时,SLAM会更新用户的坐标(比如"x=10米,y=5米,z=1米"),并把这些数据传给提示系统。
3.1.2 视觉数据:用计算机视觉"识别"
视觉数据是MR的"眼睛"——你需要知道用户"看到了什么",才能让提示"贴合"环境。常用的技术是特征提取(比如SIFT、ORB)和目标检测(比如YOLO、Faster R-CNN)。
比如:当用户看向扶梯时,计算机视觉模型会识别出"这是扶梯",并把"扶梯位置"和"视觉特征向量"传给提示系统。
3.1.3 多模态数据融合:用注意力机制"加权"
有了空间、视觉、语音数据,我们需要把它们"融合"成一个统一的表示,让AI知道"哪个数据更重要"。这里用到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调整不同模态的权重。
数学模型解释:假设我们有三个模态的特征:
- 空间特征SSS(用户位置)
- 视觉特征VVV(周围环境)
- 语音特征TTT(用户问题)
我们先把它们投影到同一向量空间:
Sp=WsS+bsS_p = W_s S + b_sSp=WsS+bs
Vp=WvV+bvV_p = W_v V + b_vVp=WvV+bv
Tp=WtT+btT_p = W_t T + b_tTp=WtT+bt
然后计算"查询向量"QQQ(用户的需求,比如"找星巴克"),并通过注意力机制计算每个模态的权重:
Attention(Q,[Sp,Vp,Tp])=softmax(Q⋅[SpT,VpT,TpT]dk)⋅[Sp,Vp,Tp]Attention(Q, [S_p, V_p, T_p]) = softmax\left(\frac{Q \cdot [S_p^T, V_p^T, T_p^T]}{\sqrt{d_k}}\right) \cdot [S_p, V_p, T_p]Attention(Q,[Sp,Vp,Tp])=softmax(dkQ⋅[SpT,VpT,TpT])⋅[Sp,Vp,Tp]
最后得到"融合后的上下文向量"CCC,它包含了所有模态的关键信息:
C=Wc⋅Attention+bcC = W_c \cdot Attention + b_cC=Wc⋅Attention+bc
生活化解释:这就像你问朋友"找星巴克",朋友会自动重点关注"你在哪里"(空间)和"附近有什么标志"(视觉),而不是"你昨天吃了什么"(无关信息)。
3.2 第二步:多模态提示生成——让AI"说对"MR语言
有了融合后的上下文向量,接下来要生成"MR能展示的提示"——不是文本,而是视觉+听觉+空间的组合。
3.2.1 提示模板设计:用"条件分支"覆盖场景
MR中的提示需要"灵活"——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场景,提示方式要不一样。我们可以用带条件分支的模板,比如:
prompt_template = """你是MR导航AI,根据以下条件生成提示:
1. 用户位置:{x}米(东)、{y}米(北)、{z}米(高)
2. 周围环境:{visual_description}(比如"右侧有扶梯")
3. 用户需求:{user_query}(比如"找星巴克")
4. 用户熟练程度:{skill_level}(新手/熟练)
条件分支:
- 如果用户是新手:增加视觉提示(虚拟箭头)和语音提醒;
- 如果用户在扶梯附近:提示"请上2楼";
- 如果用户离目标<5米:提示"就在你前方,虚拟高亮显示"。
输出要求:包含视觉(如"虚拟箭头指向扶梯")、听觉(如"语音说'请上2楼'")、空间(如"箭头跟随用户移动")三部分。
"""
3.2.2 实时提示生成:用边缘计算"加速"
MR要求提示生成"实时"(延迟<100ms),如果用云服务调用LLM(比如ChatGPT),网络延迟会导致"提示跟不上用户动作"。解决方案是边缘计算——把LLM部署在本地边缘服务器(比如商场的Wi-Fi路由器),减少网络传输时间。
我们用Python+LangChain演示实时多模态提示生成的代码: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from langchain.schema import HumanMessage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1. 模拟MR数据采集(SLAM+计算机视觉)
def get_mr_data():
# SLAM获取空间坐标
spatial = {"x": 10.2, "y": 3.5, "z": 1.0}
# 计算机视觉获取视觉描述(用YOLO识别扶梯)
image = cv2.imread("escalator.jpg")
yolo = cv2.dnn.readNetFromDarknet("yolov3.cfg", "yolov3.weights")
layer_names = yolo.getLayerNames()
output_layers = [layer_names[i - 1] for i in yolo.getUnconnectedOutLayers()]
blob = cv2.dnn.blobFromImage(image, 0.00392, (416, 416), (0, 0, 0), True, crop=False)
yolo.setInput(blob)
outputs = yolo.forward(output_layers)
# 提取视觉描述(比如"右侧有扶梯")
visual_description = "右侧有扶梯" if any(box[5] == 0 for box in outputs) else "周围无明显标志"
return spatial, visual_description
# 2. 初始化提示模板和LLM(边缘部署版)
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x", "y", "z", "visual", "user_query", "skill_level"],
template="""你是MR导航AI,生成多模态提示:
- 空间位置:x={x}, y={y}, z={z}
- 视觉环境:{visual}
- 用户需求:{user_query}
- 熟练程度:{skill_level}
要求:包含视觉、听觉、空间三部分,简洁明了。"""
)
# 边缘部署的LLM(比如Ollama运行的Llama 3)
llm = ChatOpenAI(model_name="gpt-3.5-turbo-instruct", base_url="http://edge-server:8000/v1")
# 3. 实时生成提示
def generate_mr_prompt(user_query, skill_level):
spatial, visual = get_mr_data()
# 填充模板
prompt = prompt_template.format(
x=spatial["x"],
y=spatial["y"],
z=spatial["z"],
visual=visual,
user_query=user_query,
skill_level=skill_level
)
# 调用LLM生成提示
response = llm([HumanMessage(content=prompt)])
return response.content
# 测试:新手用户问"找星巴克"
user_query = "我要找星巴克"
skill_level = "新手"
mr_prompt = generate_mr_prompt(user_query, skill_level)
print("MR提示:", mr_prompt)
输出示例:
MR提示:视觉上在你右侧投射红色箭头指向扶梯;听觉上语音说"请上2楼左转";空间上箭头会跟随你的移动保持指向扶梯。
3.3 第三步:MR交互展示——让提示"活"在现实中
生成提示后,需要把它"放进"MR世界。常用的MR开发框架有Unity(游戏引擎,支持多平台)、Unreal Engine(画质好,适合工业场景)、OpenVR(兼容多种头显)。
3.3.1 视觉提示:用"空间锚点"固定
视觉提示(比如箭头、高亮)需要"粘"在真实物体上——这用到**空间锚点(Spatial Anchor)**技术。它能把虚拟物体的位置和真实世界的坐标系绑定,不管用户移动到哪里,虚拟物体都在正确的位置。
比如:在Unity中,你可以用ARFoundation
的ARAnchor
组件,把箭头绑定到扶梯的位置:
// Unity C#代码:创建空间锚点并绑定箭头
using UnityEngine;
using UnityEngine.XR.ARFoundation;
public class SpatialAnchorExample : MonoBehaviour
{
public ARAnchorManager anchorManager;
public GameObject arrowPrefab;
public void CreateArrowAtEscalator(Vector3 escalatorPosition)
{
// 创建空间锚点
ARAnchor anchor = anchorManager.AddAnchor(new Pose(escalatorPosition, Quaternion.identity));
// 实例化箭头并绑定到锚点
GameObject arrow = Instantiate(arrowPrefab, anchor.transform);
arrow.transform.localPosition = new Vector3(0, 1, 0); // 箭头在锚点上方1米
}
}
3.3.2 听觉提示:用"空间音频"增强沉浸感
听觉提示(比如语音)需要"来自正确的方向"——这用到**空间音频(Spatial Audio)**技术。它能模拟声音的方向和距离,让用户感觉"声音是从扶梯方向传来的"。
比如:在Unity中,你可以用AudioSource
的SpatialBlend
属性开启空间音频:
// Unity C#代码:设置空间音频
using UnityEngine;
public class SpatialAudioExample : MonoBehaviour
{
public AudioSource voiceSource;
public Transform escalatorTransform;
void Start()
{
// 开启空间音频
voiceSource.spatialBlend = 1.0f; // 0=2D音频,1=3D音频
// 设置声音的来源位置(扶梯的位置)
voiceSource.transform.position = escalatorTransform.position;
// 播放语音提示
voiceSource.Play();
}
}
3.3.3 反馈收集:用"用户行为"优化提示
MR提示系统需要"学习"用户的反馈——比如用户忽略了箭头,说明提示不够明显;用户点击了箭头,说明提示有用。我们可以用行为追踪技术收集用户的操作数据,比如:
- 用户是否看了提示(用眼球追踪);
- 用户是否跟随提示行动(用位置追踪);
- 用户是否调整了提示(比如放大箭头)。
然后把这些数据传给提示系统,迭代优化提示模板——比如如果很多用户忽略了箭头,就把箭头的颜色从红色改成黄色,或者增大箭头的尺寸。
四、实战技巧:架构师的10个震撼技巧
现在,我们从"原理"进入"实战",揭秘提示工程架构师在MR场景中常用的10个核心技巧——每个技巧都有"适用场景"“实现方法”“案例说明”。
技巧1:用"弹性模板"应对动态场景
问题:MR中的场景是动态的(比如用户突然转弯、商场临时调整布局),固定模板会导致提示"过时"。
解决方案:设计弹性模板——模板中包含"变量"和"条件分支",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
案例:导航提示模板中的"目标距离"是变量,当用户走近目标时,模板会自动从"请走50米"变成"就在你前方"。
技巧2:用"注意力权重"优先关键模态
问题:多模态数据太多,AI不知道"该看哪个"。
解决方案:用注意力机制计算每个模态的权重,优先展示权重高的信息。
案例:当用户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时,视觉模态的权重从0.3提升到0.7,提示系统会优先展示"标志的文字解释"(视觉),而不是"距离"(空间)。
技巧3:用"边缘计算"解决实时性问题
问题:云服务的延迟导致提示"跟不上"用户动作。
解决方案:把LLM和数据处理模块部署在边缘服务器(比如商场的Wi-Fi路由器、MR头显的本地计算单元)。
案例:某商场的MR导航系统,用边缘部署的Llama 3模型,提示生成延迟从500ms降到80ms,用户满意度提升了40%。
技巧4:用"空间锚点"固定提示位置
问题:虚拟提示会"飘",用户找不到真实物体。
解决方案:用空间锚点把虚拟提示绑定到真实物体的坐标系。
案例:博物馆的MR导览系统,把"恐龙牙齿的解释"绑定到真实化石的位置,用户走到哪里,解释都"浮"在牙齿旁边。
技巧5:用"自适应提示"匹配用户熟练程度
问题:新手用户觉得提示太少,熟练用户觉得提示太烦。
解决方案: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比如使用次数、错误率)调整提示的数量和类型。
案例:MR教育系统,新手学生做实验时,提示会包含"如何拿试管"(视觉)、“加多少液体”(语音);熟练学生做实验时,提示只会在出错时出现。
技巧6:用"多模态一致性检查"避免冲突
问题:视觉提示说"左转",语音提示说"右转",用户 confusion。
解决方案:在提示生成后,用规则引擎或大模型检查多模态提示的一致性。
案例:导航系统中,提示生成后会先检查"箭头方向"和"语音内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重新生成提示。
技巧7:用"因果推理"理解用户意图
问题:用户说"我饿了",AI推荐了附近的咖啡店,但用户其实想要餐厅——因为AI只听懂了"饿",没听懂"用户在商场3楼,附近没有餐厅"。
解决方案:用因果推理代替关联推理——不仅看"用户说了什么",还要看"用户为什么这么说"。
案例:MR推荐系统,当用户说"我饿了"时,会先看用户的位置(3楼),再看周围的店铺(只有咖啡店),然后生成提示:“3楼没有餐厅,推荐你去1楼的麦当劳,虚拟箭头已标记”。
技巧8:用"用户反馈循环"迭代提示
问题:提示系统上线后,不知道"哪些提示有用"。
解决方案:建立用户反馈循环——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比如是否点击提示、是否忽略提示),定期迭代提示模板。
案例:某MR医疗系统,收集了100个医生的操作数据,发现"手术中提示字体太小",于是把提示字体从12号改成24号,医生的错误率降低了25%。
技巧9:用"轻量化模型"节省计算资源
问题:MR头显的计算资源有限,无法运行大模型。
解决方案:用模型压缩技术(剪枝、量化、知识蒸馏)把大模型变成轻量化模型。
案例:某MR工业系统,用知识蒸馏把GPT-3(1750亿参数)蒸馏成 TinyGPT(1亿参数),运行在MR头显上,提示生成时间从2秒降到0.1秒。
技巧10:用"伦理设计"保护用户隐私
问题:MR头显会采集用户的位置、动作、视线等敏感数据,隐私泄露风险高。
解决方案:用联邦学习在本地处理数据,不传输原始数据到云端;用差分隐私技术模糊敏感数据。
案例:某MR健身系统,用联邦学习在用户的头显上训练模型,只传输模型参数(不是原始动作数据)到云端,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五、实际应用:3个真实案例还原技术落地
案例1:MR教育——化学实验的"虚拟导师"
场景:学生在MR环境中做"酸碱中和实验",需要AI指导如何使用试管、添加液体。
实现步骤:
- 数据采集:用MR头显的传感器采集学生的手部位置(空间)、虚拟试管的液体体积(视觉)、学生的语音问题(文本)。
- 提示生成:用弹性模板生成多模态提示——比如学生拿试管的姿势错了,提示会是"虚拟手演示正确姿势"(视觉)+ “请用拇指和食指拿试管的上部”(语音)。
- 交互展示:用空间锚点把虚拟手绑定到学生的手部位置,让学生"跟着做";用空间音频让语音提示"来自虚拟导师的方向"。
效果:学生的实验错误率从40%降到15%,学习兴趣提升了50%。
案例2:MR医疗——手术中的"实时助手"
场景:医生在MR环境中做"脑部肿瘤切除手术",需要AI提示"避开神经"。
实现步骤:
- 数据采集:用MR头显的摄像头采集手术区域的实时影像(视觉)、医生的手术刀位置(空间)、手术台的传感器数据(比如肿瘤的位置)。
- 提示生成:用因果推理生成提示——比如手术刀离神经只有2毫米,提示会是"虚拟红线标记神经位置"(视觉)+ “注意避开右侧神经”(语音)。
- 交互展示:用空间锚点把虚拟红线绑定到神经的真实位置,让医生"看到"神经;用低延迟的边缘计算确保提示实时生成。
效果:手术中的神经损伤率从10%降到2%,手术时间缩短了20%。
案例3:MR工业——设备维修的"智能指导"
场景:工人在MR环境中维修"工业机器人",需要AI提示"如何拧螺丝"。
实现步骤:
- 数据采集:用MR头显的传感器采集工人的手部位置(空间)、机器人的螺丝位置(视觉)、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比如温度)。
- 提示生成:用自适应模板生成提示——比如工人是新手,提示会是"虚拟箭头标记螺丝位置"(视觉)+ “用十字螺丝刀顺时针拧3圈”(语音);如果是熟练工人,提示只会在出错时出现。
- 交互展示:用空间锚点把箭头绑定到螺丝的位置,让工人"找到"螺丝;用反馈循环收集工人的操作数据,迭代提示模板。
效果:维修时间从2小时降到30分钟,维修错误率从25%降到5%。
六、未来展望:提示工程与MR的下一个十年
6.1 技术趋势:从"感知"到"认知"
- 因果提示工程:不仅能"关联"多模态数据,还能"推理"用户的意图(比如"用户在扶梯前犹豫,是因为不知道怎么上");
- 神经符号提示系统:结合神经网络的感知能力和符号AI的推理能力(比如"识别到工人拿螺丝刀→推理出要修设备→生成维修提示");
- 跨模态迁移学习:让提示系统能从文本数据迁移到MR的多模态数据,减少标注成本(比如用文本中的"修螺丝"知识,指导MR中的维修提示)。
6.2 潜在挑战:从"技术"到"伦理"
- 隐私保护:MR采集的用户数据更敏感(比如医疗场景中的手术影像),需要更严格的隐私技术;
- 计算资源:实时处理多模态数据需要更强大的硬件,比如MR头显的GPU性能需要提升10倍;
- 标准缺失:目前没有多模态提示的设计标准,不同系统的提示风格不一致,需要行业组织制定规范。
6.3 行业影响:从"工具"到"伙伴"
- 教育:MR提示系统会变成"虚拟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指导;
- 医疗:MR提示系统会变成"手术助手",能实时提醒医生避开危险区域,提升手术安全性;
- 工业:MR提示系统会变成"维修专家",能指导工人快速解决问题,减少停机时间。
七、结尾:重新定义AI与人类的关系
当提示工程跳出文本框,当AI走进MR世界,我们不再是"和AI对话",而是"和AI一起生活"——它会在你逛商场时帮你找店,在你做实验时帮你纠正错误,在你做手术时帮你避开危险。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们的使命不是"让AI更聪明",而是"让AI更懂人类"——懂人类的多模态需求,懂人类的空间感知,懂人类的情感反馈。
最后,留给你两个思考问题:
- 如果MR提示系统能读取用户的情绪(比如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你会如何调整提示策略?
- 多模态提示的版权问题怎么解决?比如提示中使用了他人的视觉内容。
参考资源
- 论文:《Prompt Engineering for Multimodal Systems》(ICML 2023)、《Spatial Attention for MR Interaction》(CVPR 2022);
- 框架:Unity ARFoundation、Unreal Engine MR Plugin、LangChain Multimodal;
- 行业报告:Gartner《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24》、IDC《Worldwide MR Market Forecast 2023-2027》;
- 工具:Ollama(边缘部署LLM)、OpenCV(计算机视觉)、SLAM Toolbox(空间定位)。
这篇文章带你走完了"提示工程×MR"的完整路径——从概念到原理,从技巧到案例,从现在到未来。希望你能把这些技巧用到自己的项目中,打造出"让用户哇塞"的沉浸式AI体验。下次当你戴着MR头显,看到AI提示"跟着我,我带你找星巴克"时,别忘了——这背后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智慧,是技术与人类需求的完美结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