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网络配置、RAID10 配置及麒麟系统安装学习笔记】
系统网络配置、RAID10 配置及麒麟系统安装学习笔记一、Linux 系统网络接口 IP 配置开机有效性验证(一)背景在纯内网环境下,需验证系统中网络接口(以 enp1s0f0 为例)指定 IP 配置是否开机有效,且系统无法重启时,通过系统自带工具和命令组合完成验证,无需依赖外网或第三方软件。(二)关键操作与命令。
一、Linux 系统网络接口 IP 配置开机有效性验证
(一)背景
在纯内网环境下,需验证系统中网络接口(以 enp1s0f0 为例)指定 IP 配置是否开机有效,且系统无法重启时,通过系统自带工具和命令组合完成验证,无需依赖外网或第三方软件。
(二)关键操作与命令
- 确认网络配置方式
Linux 系统常见网络配置工具为 Netplan(Ubuntu 18.04+ 默认)、ifupdown(旧版本),需先排查当前使用方式:
Netplan 配置检查:执行命令 ls /etc/netplan/,若输出无 .yaml 格式文件(如 01-network-manager-all.yaml),说明非 Netplan 配置;
ifupdown 配置检查:执行命令 cat /etc/network/interfaces | grep -A 5 enp1s0f0,若提示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说明非 ifupdown 配置;
查看接口基础信息:执行命令 ip addr show enp1s0f0,可获取接口 IP、状态、MAC 地址等信息。示例输出中,enp1s0f0 接口 IP 为 10.1.1.194/29,状态为 UP(接口正常启用)。 - 判断 IP 配置类型(静态 / 动态)
通过系统自带的 nmcli 工具(NetworkManager 管理组件,纯内网可用)判断 IP 来源:
1.列出所有网络连接:执行 nmcli connection show,找到 enp1s0f0 对应的连接名(如 Wired connection 1);
1.查看 IP 配置方式:执行命令 nmcli connection show “连接名” | grep “ipv4.method”(将 “连接名” 替换为实际名称,如 Wired connection 1);
1.结果判断:
若输出 ipv4.method: manual:为 静态配置(手动指定 IP,需确认是否持久化);
若输出 ipv4.method: auto:为 DHCP 动态获取(IP 稳定性依赖内网 DHCP 服务器是否绑定 MAC)。 - 配置开机有效性验证(无重启方案)
若系统当前正在使用无法重启,通过 “模拟配置加载” 验证开机是否生效:
步骤1:临时断开 enp1s0f0 接口(仅断网几秒,不删除配置)
sudo ip link set enp1s0f0 down
步骤2:重新启用接口(模拟开机时的配置加载过程)
sudo ip link set enp1s0f0 up
步骤3:等待 3-5 秒,查看 IP 是否恢复配置值
ip addr show enp1s0f0
若重新启用后,IP 仍为目标配置(如 10.1.1.194/29):说明配置无错误,开机后会自动生效;
若 IP 变化或丢失:需检查配置是否未持久化(如静态配置未通过 nmcli 保存)。
4. 静态配置持久化确认
若为静态配置(manual),需确认配置已保存到系统:
查看静态配置的完整信息(IP、网关、DNS 等)
nmcli connection show “连接名” | grep -A 10 “ipv4.address”
若输出包含 ipv4.address: 10.1.1.194/29、ipv4.gateway、ipv4.dns 等完整字段:说明配置已持久化,开机自动加载;
若信息缺失:执行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连接名” ipv4.addresses 新IP/子网掩码 ipv4.gateway 网关地址 ipv4.dns DNS地址 补充配置,再执行 nmcli connection up “连接名” 生效。
二、Btrfs RAID10 阵列配置
(一)RAID10 核心特性
RAID10 是 RAID1(镜像)+ RAID0(条带化) 的组合,需至少 4 块硬盘,兼具:
冗余性:单块硬盘故障时,数据不丢失(依赖镜像);
高性能:数据条带化读写,速度优于单盘(依赖条带化);
适用场景:对数据安全性和读写速度均有要求的场景(如数据库、文件服务器)。
(二)配置流程与常见问题解决
- 前期准备
硬件:4 块同容量 NVMe 硬盘(示例中为 nvme0n1、nvme1n1、nvme2n1、nvme3n1,单盘容量 2.91TiB);
工具:系统自带 btrfs-progs(执行 btrfs --version 确认已安装)。 - 创建 RAID10 阵列(关键命令)
强制创建 Btrfs RAID10,-f 覆盖硬盘原有分区表,-L 设卷标为 RAID10
sudo mkfs.btrfs -f -L “RAID10” -d raid10 -m raid10 /dev/nvme0n1 /dev/nvme1n1 /dev/nvme2n1 /dev/nvme3n1
参数说明:
-d raid10:数据存储采用 RAID10 模式;
-m raid10:元数据(文件属性等)采用 RAID10 模式;
若提示 “Device or resource busy”(设备忙):执行 dd if=/dev/zero of=/dev/[硬盘名] bs=512 count=1 清除分区表,再执行 partprobe /dev/[硬盘名] 刷新内核缓存,重启后重试。
3. 挂载 RAID10 阵列
步骤1:创建挂载点(示例为 /mnt/raid10)
sudo mkdir -p /mnt/raid10
步骤2:通过卷标挂载(卷标为创建时的 RAID10)
sudo mount -L RAID10 /mnt/raid10
步骤3:验证挂载(查看容量,RAID10 可用容量≈总容量/2,4块2.91TiB≈5.82TiB)
df -h /mnt/raid10
4. 配置开机自动挂载(/etc/fstab 配置)
1.获取 RAID10 UUID:执行 blkid | grep "LABEL=“RAID10"”,示例 UUID 为 bfa4d5d1-6c26-40b1-b4a1-deda5894d331;
1.编辑 /etc/fstab:
sudo vim /etc/fstab
在文件末尾添加以下内容(UUID 替换为实际值)
UUID=bfa4d5d1-6c26-40b1-b4a1-deda5894d331 /mnt/raid10 btrfs defaults,noatime 0 0
1.验证配置:
重新加载 fstab 配置
sudo systemctl daemon-reload
测试自动挂载(无报错则正常)
sudo umount /mnt/raid10 && sudo mount -a
常见错误:/etc/fstab 中 UUID 与挂载点之间缺少空格,导致 mount -a 失败,需确保格式正确(如 UUID=xxx /mnt/raid10 …)。
5. RAID10 状态检查
查看阵列设备列表(确认 4 块盘均在线)
btrfs filesystem show /mnt/raid10
查看 RAID 级别(确认数据、元数据均为 RAID10)
btrfs filesystem df /mnt/raid10
查看磁盘健康状态(read_errors/write_errors 为 0 则正常)
btrfs device stats /mnt/raid10
三、麒麟系统安装
(一)前期准备
- 安装介质获取
通过 麒麟官网客服申请 获取对应版本 ISO 镜像(需提供使用场景、设备信息等,符合官方授权要求)。 - 制作安装介质
工具:Rufus(Windows 下)或 dd 命令(Linux 下);
步骤(Rufus 示例):
1.打开 Rufus,选择 U 盘(建议 8GB+);
1.点击 “选择”,导入麒麟 ISO 镜像;
1.分区类型选择 “GPT”,目标系统类型选择 “UEFI”;
1.点击 “开始”,等待写入完成(会清除 U 盘数据,需提前备份)。 - 硬件兼容性检查
最低配置:CPU 双核 2.0GHz+、内存 4GB+、磁盘空间 50GB+、支持 UEFI 启动;
推荐配置:CPU 四核 3.0GHz+、内存 8GB+、SSD 磁盘(提升安装和运行速度)。
(二)安装步骤 - 启动安装
1.将 U 盘插入设备,开机时按快捷键(如 F2、Del,不同主板不同)进入 BIOS;
1.在 BIOS 中设置 “UEFI 启动”,将 U 盘设为第一启动项;
1.保存退出,重启后进入麒麟安装界面,选择 “安装麒麟系统”。 - 基础配置
1.语言与时区:选择 “中文(简体)”,时区选择 “Asia/Shanghai”(上海);
1.磁盘分区:
自动分区:系统默认划分 /(根分区)、swap(交换分区,建议为内存 1-2 倍)、/boot/efi(EFI 分区,512MB+);
手动分区(推荐,适合有特殊需求场景):
/boot/efi:512MB,文件系统 vfat;
swap:8GB(若内存 8GB),文件系统 swap;
/:剩余空间,文件系统 xfs 或 ext4(麒麟系统推荐 xfs);
1.用户设置:
管理员账号(root):设置密码(需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确保安全性);
普通用户:创建用户名和密码(日常使用,避免直接用 root)。 - 完成安装
1.确认所有配置无误后,点击 “开始安装”,等待安装进度完成(约 10-20 分钟,取决于硬件速度);
1.安装完成后,点击 “重启”,取出 U 盘,设备会自动进入麒麟系统。
(三)安装后配置 - 网络配置
参考 “一、Linux 系统网络接口 IP 配置”,为网卡配置静态 IP(若需固定地址),确保内网连通。 - 系统更新
麒麟系统基于 RPM 或 DEB 包管理,根据版本选择命令
若为 RPM 系(如麒麟服务器版):
sudo yum update -y
若为 DEB 系(如麒麟桌面版):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upgrade -y
3. 软件安装
根据需求安装常用软件(如 vim、net-tools),纯内网环境需通过离线包安装(提前从外网下载 .rpm 或 .deb 包,拷贝到内网设备)。
四、总结
1.网络配置:通过 nmcli 工具可快速判断 IP 类型和持久化状态,无重启时通过 “断连 - 重启接口” 模拟开机加载;
1.RAID10 配置:Btrfs 模式下需注意 mkfs.btrfs 命令参数,/etc/fstab 配置需确保 UUID 和格式正确;
1.麒麟安装:介质需通过官方客服申请,安装时注意分区和 UEFI 启动设置,安装后优先配置网络和系统更新。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