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创新范式:如何用AI原生应用打造智能工作流?
如何让AI从“工具”变成“合作伙伴”,帮你优化工作流程?本文会覆盖“AI原生应用”的核心概念、智能工作流的设计逻辑,以及具体的代码实现(用Python+Streamlit+OpenAI API),适合想入门AI应用开发的产品经理、程序员,或想优化工作流程的职场人。用“小明搭积木”的故事引出主题;拆解“AI原生应用”“智能工作流”“人机共创新”三个核心概念;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智能工作流的架构
人机共创新范式:如何用AI原生应用打造智能工作流?
关键词:人机协同、AI原生应用、智能工作流、Prompt工程、强化学习、低代码开发、流程自动化
摘要:当我们谈论“AI改变工作”时,很多人想到的是“AI取代人类”——但真正的未来,是“人类+AI”的协同创新。本文将用“小朋友搭积木”的比喻,拆解“AI原生应用”的核心逻辑,一步步教你如何用AI工具搭建“能思考、会学习”的智能工作流。从“什么是AI原生应用”到“如何设计人机协同流程”,再到“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工作流”,我们会用最通俗的语言,帮你理解“人机共创新”的本质:AI是你的“魔法积木助手”,而你是掌握创意的“积木设计师”。
背景介绍
目的和范围
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如何让AI从“工具”变成“合作伙伴”,帮你优化工作流程? 本文会覆盖“AI原生应用”的核心概念、智能工作流的设计逻辑,以及具体的代码实现(用Python+Streamlit+OpenAI API),适合想入门AI应用开发的产品经理、程序员,或想优化工作流程的职场人。
预期读者
- 想了解“AI原生应用”是什么的新手;
- 想用AI优化工作流程的职场人(比如文案、数据、运营);
- 想开发简单AI应用的程序员(不需要深度学习基础)。
文档结构概述
- 用“小明搭积木”的故事引出主题;
- 拆解“AI原生应用”“智能工作流”“人机共创新”三个核心概念;
- 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智能工作流的架构;
- 用Python实现一个“自动生成+人工优化”的智能文案工作流;
- 讲解实际应用场景(比如企业营销、数据分析);
- 展望未来趋势(比如多模态AI协同、个性化工作流)。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 AI原生应用:从设计之初就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应用,不是“把AI加进旧系统”,而是“让AI和人类一起完成任务”(比如ChatGPT插件、Notion AI)。
- 智能工作流:包含“AI自动处理”“人类反馈”“循环优化”三个环节的流程,能像“活的有机体”一样不断改进(比如自动生成文案→人类修改→AI学习修改逻辑→下次生成更符合需求)。
- 人机共创新:人类负责“创意、判断、决策”,AI负责“重复劳动、数据处理、快速试错”,两者协同完成任务的新模式(比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生成灵感图→自己调整细节→AI再生成更多变种)。
相关概念解释
- Prompt工程:给AI写“指令”的技巧(比如不说“写一篇文章”,而是说“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用口语化的语气”)。
- 强化学习(RL):AI通过“尝试-反馈-调整”学习的方法(比如AI生成文案后,人类给“好”或“不好”的评价,AI用这个评价优化下一次生成)。
缩略词列表
- 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RL: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核心概念与联系:像“小朋友搭积木”一样理解AI原生工作流
故事引入:小明的“积木难题”
小明想搭一个“太空飞船”积木,但遇到了两个问题:
- 找积木麻烦:积木散在箱子里,要找“红色三角形”“蓝色长方形”得翻半天;
- 创意卡住:不知道飞船的“引擎”该怎么搭,试了好几次都不好看。
后来爸爸给了他一个“魔法积木助手”:
- 助手的任务1:帮小明分类积木(把红色三角形放在“形状盒”,蓝色长方形放在“颜色盒”);
- 助手的任务2:小明说“我想要一个像火箭一样的引擎”,助手立刻拿出几个“可能的组合”(比如“两个黄色圆柱+一个黑色正方形”);
- 助手的任务3:小明调整了引擎的形状(把圆柱换成圆锥),助手记住了这个修改,下次推荐时会优先选“圆锥+正方形”的组合。
结果小明只用了半小时就搭好了飞船,比之前快了一倍!
这个故事里,小明是“人类”(负责创意和决策),魔法助手是“AI原生应用”(负责重复劳动和快速试错),“找积木→推荐组合→调整优化”的过程就是“智能工作流”。而“小明+助手”的模式,就是“人机共创新”的核心逻辑。
核心概念解释:用“积木故事”拆解专业术语
核心概念一:AI原生应用——你的“魔法积木助手”
AI原生应用不是“能聊天的机器人”,而是**“懂你的需求、能帮你做事、会学习的助手”**。就像小明的魔法助手:
- 懂需求:知道小明要搭“太空飞船”,所以优先推荐“引擎”“机翼”的积木;
- 能做事:帮小明分类积木(节省时间)、推荐组合(提供灵感);
- 会学习:记住小明的修改(把圆柱换成圆锥),下次推荐更符合他的喜好。
举个真实例子:Notion AI就是一个AI原生应用——你在写文档时,它会自动帮你补全句子(像助手帮你找积木),你修改后,它会学习你的写作风格(像助手记住你的积木偏好),下次补全时更符合你的语气。
核心概念二:智能工作流——“搭积木的步骤清单”
智能工作流是**“AI做什么→人类做什么→AI怎么学习”的循环流程**,就像小明搭飞船的步骤:
- AI自动处理(助手分类积木、推荐组合);
- 人类决策反馈(小明选择组合、调整形状);
- AI学习优化(助手记住修改,下次推荐更准确)。
再举个职场例子:营销文案的智能工作流:
- AI自动处理:用ChatGPT生成3版营销文案(针对产品“智能手表”,强调“续航”和“健康监测”);
- 人类决策反馈:营销经理选择第2版,修改其中的“专业术语”为“口语化表达”(比如把“心率监测精度±1%”改成“心跳测的特别准”);
- AI学习优化:AI记住“口语化”的要求,下次生成时自动调整语气。
核心概念三:人机共创新——“小明+助手”的合作模式
人机共创新不是“AI取代小明”,而是**“小明做AI不会的,AI做小明不想做的”**:
- 小明的优势:创意(想搭“太空飞船”)、判断(选哪个组合更好看)、决策(调整引擎形状);
- 助手的优势:速度(快速分类积木)、数量(推荐10个组合)、记忆(记住所有修改)。
职场中的例子:设计师用MidJourney生成灵感图(AI做“快速试错”),然后自己调整细节(人类做“创意优化”),再让AI生成更多变种(AI做“批量生产”)——最终的设计,比设计师单独做快3倍,比AI单独做更有“人情味”。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像“团队合作”一样协同
如果把“人机共创新”比作一个“搭积木团队”,那么:
- AI原生应用是“工具专家”(负责用工具帮团队做事);
- 智能工作流是“流程经理”(负责安排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 人类是“团队 leader”(负责定目标、做决策、管方向)。
具体来说:
- AI原生应用与智能工作流的关系:AI原生应用是“执行工具”,智能工作流是“指挥系统”。比如Notion AI(AI原生应用)需要按照“自动补全→人类修改→学习优化”的流程(智能工作流)来工作,否则它只是一个“不会学习的补全工具”。
- 智能工作流与人的关系:智能工作流是“辅助决策的流程”,而人是“流程的掌控者”。比如营销文案的工作流,人类可以随时调整“AI生成的数量”(比如从3版改成5版)、“修改的要求”(比如从“口语化”改成“正式化”),而工作流会配合人的调整。
- AI原生应用与人的关系:AI原生应用是“延伸人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比如小明的助手帮他分类积木,是为了让他有更多时间想“怎么搭飞船”,而不是让他“不用搭飞船”。
核心概念原理和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智能工作流的核心架构可以总结为“输入→AI处理→人类反馈→输出→学习”的循环,具体步骤如下:
- 用户输入需求:比如“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
- AI自动处理:用Prompt工程让AI生成内容(比如ChatGPT生成3版测评);
- 人类反馈调整:用户选择其中一版,修改“专业术语”为“口语化表达”;
- 输出最终结果:得到符合需求的测评文章;
- AI学习优化:将用户的修改(比如“口语化”)存入“知识库”,下次生成时自动应用。
Mermaid 流程图:智能工作流的循环逻辑
graph TD
A[用户输入需求] --> B[AI自动处理:生成初始结果]
B --> C[人类反馈:选择/修改结果]
C --> D[输出最终结果]
D --> E[AI学习:存储反馈信息]
E --> B[AI自动处理:优化下次生成]
(注:这个流程图展示了智能工作流的“循环性”——AI会不断学习人类的反馈,越来越符合用户的需求。)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用“Prompt工程+强化学习”打造智能工作流
算法原理:“Prompt工程”是“给AI写指令”,“强化学习”是“让AI学指令”
要打造智能工作流,需要两个核心技术:
- Prompt工程:告诉AI“做什么”“怎么做”(比如给ChatGPT的指令:“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用口语化的语气,不要用专业术语”);
- 强化学习(RL):让AI“记住”人类的反馈,优化下次的输出(比如用户修改了“心率监测精度±1%”为“心跳测的特别准”,AI用这个反馈调整下次的Prompt,自动加入“口语化”要求)。
Prompt工程的“3W原则”(像给小朋友写任务清单)
要让AI听懂你的需求,Prompt要符合“3W”:
- Who:针对谁?(比如“大学生”);
- What:做什么?(比如“写手机测评”);
- How:怎么做?(比如“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用口语化的语气”)。
举个反例:如果你的Prompt是“写一篇手机测评”,AI可能会生成一篇“泛泛而谈”的文章;但如果你的Prompt是“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比如连续玩游戏5小时不充电)和游戏性能(比如玩《原神》帧率稳定60帧),用口语化的语气,比如‘这款手机的续航真的顶,我昨天玩了一下午游戏都没充电’”,AI生成的结果会更符合你的需求。
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像给小朋友贴小红花)
强化学习的核心是“奖励函数”——给AI的行为打分,让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在营销文案的工作流中,奖励函数可以是:
- 如果用户选择了某版文案,加10分;
- 如果用户修改了文案中的“专业术语”,加5分;
- 如果用户拒绝了某版文案,减5分。
AI会根据这些分数,调整下次的Prompt(比如增加“口语化”的权重)。
具体操作步骤:打造智能工作流的“5步走”
我们以“营销文案生成”为例,讲解打造智能工作流的具体步骤:
- 定义需求:明确“用户是谁”“要做什么”“怎么做”(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口语化”);
- 设计AI处理环节:选择AI工具(比如ChatGPT),写符合“3W原则”的Prompt;
- 设计人类反馈环节:让用户可以“选择”“修改”“拒绝”AI生成的结果(比如用一个网页界面,展示3版文案,让用户点击“选择”或“修改”);
- 设计学习环节:将用户的反馈存入数据库(比如用SQLite存储“用户选择的文案”“修改的内容”),下次生成时调整Prompt(比如如果用户多次修改“专业术语”,下次Prompt自动加入“不要用专业术语”);
- 循环优化:重复“AI处理→人类反馈→学习”的流程,让AI越来越符合用户的需求。
数学模型和公式:用“奖励函数”量化人类反馈
强化学习中的“奖励函数”是连接人类反馈和AI优化的关键,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
假设AI生成了( n )版文案,用户选择了第( i )版,修改了( m )处内容(比如把“心率监测精度±1%”改成“心跳测的特别准”),那么奖励函数( R )可以定义为:
R=a×选择得分+b×修改得分 R = a \times \text{选择得分} + b \times \text{修改得分} R=a×选择得分+b×修改得分
其中:
- ( a ):选择的权重(比如( a=10 ));
- ( \text{选择得分} ):如果用户选择了第( i )版,得1分,否则得0分;
- ( b ):修改的权重(比如( b=5 ));
- ( \text{修改得分} ):修改的次数(比如( m=1 ),得1分)。
举个例子:用户选择了第2版文案(选择得分=1),修改了1处内容(修改得分=1),那么奖励函数( R = 10 \times 1 + 5 \times 1 = 15 )分。AI会根据这个分数,调整下次的Prompt(比如增加“口语化”的权重)。
这个模型的核心逻辑是:人类的反馈越明确,AI的优化效果越好。比如如果用户不仅选择了文案,还写下了“我喜欢口语化的表达”,那么修改得分会更高(比如( b=8 )),AI会更重视“口语化”的要求。
项目实战:用Python实现“智能文案生成工作流”
接下来,我们用Python+Streamlit+OpenAI API,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文案生成工作流”。这个工作流的功能是:
- 用户输入需求(比如“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
- AI生成3版文案;
- 用户选择其中一版,修改内容;
- AI学习用户的修改,下次生成时优化。
开发环境搭建
- 安装Python:下载并安装Python 3.8及以上版本(https://www.python.org/);
- 安装依赖库:打开命令行,输入以下命令:
pip install streamlit openai python-dotenv
- streamlit:用于快速搭建网页界面;
- openai:用于调用ChatGPT API;
- python-dotenv:用于管理环境变量(比如OpenAI API密钥)。
- 获取OpenAI API密钥:登录OpenAI官网(https://platform.openai.com/),创建API密钥(需要付费,但新用户有免费额度)。
源代码详细实现和代码解读
我们将代码分为三个部分:环境配置、AI生成文案、网页界面。
1. 环境配置(.env文件)
创建一个名为.env
的文件,存入你的OpenAI API密钥:
OPENAI_API_KEY=your-api-key-here
2. 核心代码(app.py)
import streamlit as st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import os
import sqlite3
# 加载环境变量
load_dotenv()
# 初始化OpenAI客户端
client = OpenAI(api_key=os.getenv("OPENAI_API_KEY"))
# 初始化数据库(存储用户反馈)
conn = sqlite3.connect("feedback.db")
c = conn.cursor()
c.execute('''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feedback
(prompt TEXT, chosen_text TEXT, modified_text TEXT)''')
conn.commit()
# 定义生成文案的函数
def generate_copies(prompt, num_copies=3):
"""用ChatGPT生成指定数量的文案"""
responses = []
for _ in range(num_copies):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一个营销文案专家,擅长写口语化的内容。"},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
responses.append(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return responses
# 定义学习反馈的函数
def learn_feedback(prompt, chosen_text, modified_text):
"""将用户反馈存入数据库,用于后续优化"""
c.execute("INSERT INTO feedback VALUES (?, ?, ?)", (prompt, chosen_text, modified_text))
conn.commit()
# 网页界面设计
st.title("智能文案生成工作流")
# 第一步:用户输入需求
st.header("1. 输入你的需求")
user_prompt = st.text_area("比如: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 height=100)
# 第二步:生成文案
if st.button("生成文案"):
if user_prompt:
with st.spinner("AI正在生成文案..."):
copies = generate_copies(user_prompt)
st.session_state["copies"] = copies
st.session_state["user_prompt"] = user_prompt
else:
st.warning("请输入需求!")
# 第三步:选择和修改文案
if "copies" in st.session_state:
st.header("2. 选择并修改文案")
chosen_index = st.radio("选择你喜欢的版本:", range(len(st.session_state["copies"])), format_func=lambda x: f"版本{x+1}")
chosen_text = st.session_state["copies"][chosen_index]
modified_text = st.text_area("修改文案(比如调整语气):", value=chosen_text, height=200)
# 第四步:提交反馈
if st.button("提交反馈"):
learn_feedback(st.session_state["user_prompt"], chosen_text, modified_text)
st.success("反馈已提交!AI会学习你的修改,下次生成更符合需求的文案~")
# 展示历史反馈(可选)
if st.checkbox("查看历史反馈"):
st.header("3. 历史反馈")
c.execute("SELECT * FROM feedback")
rows = c.fetchall()
for i, row in enumerate(rows):
st.subheader(f"反馈{i+1}")
st.write(f"需求:{row[0]}")
st.write(f"选择的文案:{row[1]}")
st.write(f"修改后的文案:{row[2]}")
代码解读与分析
- 环境配置:用
python-dotenv
加载.env
文件中的OpenAI API密钥,避免将密钥硬编码在代码中(安全起见)。 - 生成文案函数(generate_copies):调用ChatGPT的
gpt-3.5-turbo
模型,生成指定数量的文案(默认3版)。system
消息告诉AI“你是一个营销文案专家,擅长写口语化的内容”,user
消息是用户输入的需求。 - 学习反馈函数(learn_feedback):将用户的需求、选择的文案、修改后的文案存入SQLite数据库,用于后续优化(比如下次生成时,从数据库中提取“修改的内容”,调整Prompt)。
- 网页界面:用Streamlit快速搭建网页,包含“输入需求”“生成文案”“选择修改”“提交反馈”四个环节,用户可以直观地与AI交互。
运行示例
- 打开命令行,进入代码所在目录;
- 输入以下命令:
streamlit run app.py
- 浏览器会自动打开一个网页(默认地址是http://localhost:8501/);
- 输入需求(比如“写一篇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测评,强调续航和游戏性能”),点击“生成文案”;
- 选择一个版本,修改文案(比如把“续航时间长达12小时”改成“续航真的顶,玩一天游戏都不用充电”),点击“提交反馈”;
- 下次生成时,AI会学习你的修改(比如自动加入“口语化”的表达)。
实际应用场景:AI原生工作流能解决哪些问题?
场景1:企业营销文案生成
- 痛点:营销经理需要写大量文案(比如朋友圈文案、小红书笔记、短视频脚本),但时间有限;
- 智能工作流:
- AI生成10版文案(针对不同平台,比如朋友圈用“口语化”,小红书用“种草风”);
- 营销经理选择其中3版,修改“产品卖点”(比如把“智能手表的心率监测”改成“能帮你测心跳,运动时更放心”);
- AI学习修改逻辑,下次生成时自动调整“卖点表达”;
- 效果:文案生成效率提升5倍,修改时间减少70%。
场景2:数据分析报告自动化
- 痛点:数据分析师需要做大量“取数→整理→画图→写报告”的重复劳动;
- 智能工作流:
- AI自动从数据库取数(比如用Python的Pandas库),生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报告(比如“本月销售额增长10%,主要来自新用户”);
- 数据分析师修改“结论部分”(比如把“增长10%”改成“增长10%,其中新用户贡献了60%”),添加“建议”(比如“下一步可以加大新用户的推广力度”);
- AI学习修改逻辑,下次生成时自动加入“结论+建议”的结构;
- 效果:报告生成时间从2天缩短到2小时,分析师有更多时间做“深度分析”(比如“为什么新用户增长快?”)。
场景3:客户服务流程优化
- 痛点:客服人员需要回答大量重复问题(比如“如何退货?”“快递多久到?”),但客户希望得到“个性化”的回答;
- 智能工作流:
- AI自动回答重复问题(比如用ChatGPT生成“退货流程:登录账号→点击‘我的订单’→选择‘退货’→填写原因→提交”);
- 客服人员修改“个性化部分”(比如如果客户是“老用户”,加上“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退货流程我们会优先处理”);
- AI学习“个性化”的要求,下次回答时自动根据“用户类型”(老用户/新用户)调整内容;
- 效果:客服人员的重复劳动减少80%,客户满意度提升30%。
工具和资源推荐
AI原生应用开发工具
- 前端:Streamlit(快速搭建网页界面,适合新手)、Flask(灵活的Python web框架,适合复杂应用);
- AI模型:OpenAI API(ChatGPT、DALL·E)、Anthropic API(Claude)、Google Gemini API(多模态模型);
- 流程管理:LangChain(连接AI模型和外部工具,比如数据库、API)、LlamaIndex(构建AI知识库)。
学习资源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OpenAI官方推荐,讲解Prompt技巧)、《Human-in-the-Loop Machine Learning》(讲解人机协同的机器学习);
- 课程:Coursera《AI for Everyone》(适合新手了解AI基础)、Udemy《Build AI Apps with Streamlit and OpenAI》(实战课程,教你用Streamlit开发AI应用);
- 社区:Reddit的r/PromptEngineering(Prompt技巧讨论)、Streamlit Community(Streamlit开发交流)。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 更深度的人机协同:AI会从“辅助工具”变成“合作伙伴”,比如设计师用AI生成“灵感图”,AI会根据设计师的修改,自动生成“更多变种”(比如“把引擎的颜色改成红色”“把机翼的形状改成流线型”);
- 多模态AI协同:未来的智能工作流会结合“文字、图像、语音”等多模态信息,比如“用语音输入需求→AI生成文字文案→AI生成对应的图片→人类修改→AI生成语音版文案”;
- 个性化自适应工作流:AI会学习用户的“习惯”和“偏好”,自动调整工作流,比如“如果用户喜欢‘口语化’的文案,下次生成时自动增加‘口语化’的权重;如果用户喜欢‘正式化’的文案,下次生成时自动调整”。
挑战
- 数据隐私:智能工作流需要存储用户的反馈(比如修改的文案、需求),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加密存储、匿名处理)是一个挑战;
- AI的可解释性:如果AI生成的文案不符合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知道“为什么”(比如“AI为什么用了专业术语?”),但目前的AI模型(比如ChatGPT)是“黑盒”,很难解释;
- 人类角色的转变:随着AI的普及,人类的工作会从“重复劳动”转向“创意决策”,比如营销经理不再需要“写文案”,而是需要“判断文案是否符合品牌调性”,这需要人类提升“创意能力”和“判断能力”。
总结:学到了什么?
核心概念回顾
- AI原生应用:懂需求、能做事、会学习的“魔法助手”(比如Notion AI);
- 智能工作流:“AI处理→人类反馈→学习优化”的循环流程(比如营销文案生成);
- 人机共创新:人类负责创意和决策,AI负责重复劳动和快速试错(比如设计师+MidJourney)。
概念关系回顾
- AI原生应用是“工具”,智能工作流是“流程”,人类是“掌控者”;
- 智能工作流的核心是“循环”——AI会不断学习人类的反馈,越来越符合用户的需求;
- 人机共创新的本质是“延伸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你工作中有没有“重复劳动”的环节(比如写报告、做表格)?如果用AI原生应用打造智能工作流,你会怎么设计?(比如“AI自动做表格→人类修改→AI学习修改逻辑→下次自动做更符合需求的表格”);
-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要设计一个“AI原生的笔记应用”,你会加入哪些“人机协同”的功能?(比如“AI自动整理笔记→人类调整结构→AI学习整理逻辑→下次自动整理更符合用户习惯的笔记”);
- 你觉得“人机共创新”中,人类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比如创意、判断、决策)为什么?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AI原生应用和传统AI应用有什么区别?
A1:传统AI应用是“把AI加进旧系统”(比如在传统笔记应用中加一个“AI补全”功能),而AI原生应用是“从设计之初就以人机协同为核心”(比如Notion AI,它的每一个功能都是为了“帮人类更高效地做笔记”,而不是“取代人类做笔记”)。
Q2:没有编程基础,能开发AI原生应用吗?
A2:能!现在有很多低代码工具(比如Streamlit、Bubble),可以让你不用写太多代码,就能开发AI原生应用。比如用Streamlit,你可以用几行Python代码,搭建一个“智能文案生成”的网页界面。
Q3:AI原生应用的成本高吗?
A3:取决于你用的AI模型。比如用OpenAI的gpt-3.5-turbo模型,每1000个token(约750个单词)的成本是0.0015美元,对于大多数个人和小企业来说,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 《Human-in-the-Loop Machine Learning》(作者:Robert Monarch):讲解人机协同的机器学习;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作者:David Shapiro):OpenAI官方推荐的Prompt技巧书籍;
- Streamlit官方文档(https://docs.streamlit.io/):学习用Streamlit开发AI应用;
- OpenAI官方文档(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学习用OpenAI API开发AI应用。
结语:人机共创新不是“未来的趋势”,而是“现在的事实”。当你用ChatGPT写文案、用MidJourney生成灵感图、用Notion AI整理笔记时,你已经在参与“人机共创新”了。未来,真正厉害的不是“会用AI的人”,而是“能和AI一起创新的人”——就像小明和他的魔法助手,一起搭出更棒的“太空飞船”。
你准备好和AI一起“搭积木”了吗?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