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几周时间、绞尽脑汁写好的基金申请,还没到评审专家手里,就被一台机器秒判出局。

如果你是申请人,会作何感想?

Nature最近的一篇文章报道,在西班牙La Caixa基金会,这样的“AI评审”机制已经悄然运行了三年。

图片

图片

 1 每年1.7亿科研经费,先被AI过一遍

La Caixa基金会,是西班牙最大的非营利研究资助机构之一,每年发放科研资金高达 1.45亿欧元(约合1.7亿美元),重点支持生物医学类研究项目。

从三年前起,这家基金会就低调地开始将AI引入其旗舰项目“健康研究基金”中。      

核心思路很简单:让AI负责第一轮筛选,把明显“命中率低”的申请提前剔除,只把更可能中选的提案交由专家评审,节省评审资源。

基金会用过去几年的成功申请书来“喂养”和训练这个AI模型,让它学习并掌握“优秀本子”的共同特征。当新一轮申请开始时,所有标书都必须先经过这位“AI初筛官”的检阅。

具体做法是:

  • AI优先打分并划出“低分段”(即中选概率低);

  • 低分段项目仍需2位人工评审复核,有问题再捞回;

  • 复核通过的项目,才进入正式评审流程。

以2025年为例,714份申请中有122份被AI认定为“无缘中标”,其中46份被人工救回,76份则被直接拒绝。剩下的638份中,最终只有34份获得资助,中标率不足6%。

 2 效率的诱惑 vs. 公平的拷问

你可能会问:这么敏感的评审环节,基金会为何敢第一个吃螃蟹?

La Caixa项目官员 Inés Bouzón-Arnáiz 给出了理由:“之所以引入AI,是因为评审工作太重了,专家都在抱怨经常要评审质量极低、准备不足的申请。”

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评审制度早已疲态尽显。

  • 专家短缺、评审负担高,优秀同行越来越不愿意接稿;

  • 申请激增,尤其在热门方向中好项目被淹没;

  • 申请质量参差不齐,但都需同样流程对待,资源被无效消耗。

AI的介入,无疑大大提升了效率,让宝贵的专家资源能集中在更具潜力的项目上。

虽然在学术出版领域,AI辅助审稿已不是新鲜事,但La Caixa基金会相信,他们是首家将AI算法如此深度地整合进基金评审决策过程的资助机构。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丹麦维伦基金会(Villum Fonden)的科学项目负责人Anders Smith就表达了深切的忧虑:“我们非常担心,如果AI成为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研究人员与资助机构之间的信任会瓦解。”

他描绘了一个“不妙的场景”:研究者用AI工具生成申请书,然后这些申请书又被AI工具来评估。 他警告说,这可能会创造一个完全封闭的循环,不断强化AI训练数据中的既有偏见,而任何真正新颖、颠覆性的思想都将被扼杀在摇篮里。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生态学家Timothée Poisot就曾公开抱怨过自己投给某期刊的论文被AI工具审阅。他说:“如果一份基金申请被机器拒绝,那种巨大的不公感会更加扎心。”

3. 黑箱、偏见与信任危机

目前,La Caixa基金会的AI面临一个核心难题:

当少数被拒的研究者追问算法为什么不看好他们的方案时,基金会坦言,他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尽管他们正在努力理解AI的决策逻辑。

不过,Bouzón-Arnáiz也用数据为自己的系统辩护。她说,在过去三轮评审中,那些被AI拒绝、后又被人类专家“捞回来”的申请书,最终只有两份成功获得了资助。在她看来,这恰恰证明了AI系统的判断是有效的。“结果相当一致,我们对此很有信心。”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其他资助机构也正在这个十字路口徘徊。

坚决反对派:英国国家级科研资助机构UKRI明确规定,申请人和评审人都不得使用该技术,违反者甚至可能面临终身禁令。

积极拥抱派: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则敦促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对基金申请进行AI分析,认为这将“预测科学的未来,加强同行评审,并鼓励公私部门做出更好的研究投资决策”。

谨慎探索派:德国的大众汽车基金会则表示,他们已开始试验这项技术,但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法律框架。

4. 技术与伦理的博弈:AI评审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哥本哈根大学研究生成式AI伦理的学者Sebastian Porsdam Mann对此感到惊讶,他认为,更多资助机构尚未采用AI系统是出乎意料的。“相比于学术出版,AI在基金评审中提升效率的潜力甚至更大。”

他指出,许多人对AI的抵触源于一些过时的担忧,例如害怕上传的申请书文本会泄露到互联网上,侵犯数据机密、版权和知识产权。但他解释说,现在已有两种成熟的保护措施:一是与算法提供商签订合同,保证数据不被外传;二是在本地机器上部署AI工具。

La Caixa基金会正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案,他们的AI评审系统运行在私有服务器上,保证了数据安全。

娜姐说: 

AI介入科研写作已经成为常态,但现在,它也正式走进了“裁判席”。

越是在AI深度介入的时代,人类评审专家对于新思想的洞察力、对交叉学科的鉴赏力、对青年学者潜力的判断力,越发显得珍贵。

和论文写作一样,如何用好AI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如何把控AI生成内容的方向激发人类的独有创造力,是人机协作的关键。

---

今天就介绍到这。如果觉得有用,欢迎在看、转发和点赞,一键三连!娜姐继续输出有用的AI辅助科研写作、绘图相关技巧和知识。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