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17-语音识别的历史性突破(统计语言学打破沉寂)
【AI语言工程的三块基石】统计语言学开创者贾里尼克带领IBM团队突破语音识别瓶颈,将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创新应用于声学与语言模型,实现从规则推导到概率统计的范式转变。这位犹太裔学者融合香农信息论与乔姆斯基语言学,在26年技术演进中(1972-1998),使语音识别从"水门事件"时代的基础研究发展为"莱温斯基事件"时期的实用技术,奠定了现代自然语言处理的重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文章目录
🚀前言
人类拆掉语言樊篱的伟大 AI工程,有三块重要基石。
🚀一、统计语言学打破沉寂
直到20世纪70年代,语音识别研究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直到统计语言学的兴起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转变的核心推动者,是来自IBM沃森实验室的弗雷德里克·贾里尼克(Frederick Jelinek)。
贾里尼克生于捷克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不幸死于纳粹集中营,此后他与母亲移民至美国。凭借一项面向东欧移民的全额奖学金,他得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在那里,他结识了信息论奠基人克劳德·香农、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并受到哈佛大学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学术思想的影响。这三位大师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他对语言与通信的理解,使他更早洞察到跨学科方法在语言处理中的潜力,学术视野远超同侪。
1972年,贾里尼克来到IBM沃森实验室进行学术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入语音识别实验室并开始领导相关研究。两年后,他决定正式加入IBM,将语音识别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贾里尼克与其团队提出了基于统计的语音识别理论框架,彻底改变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式。在此之前,语音识别主要依赖模式匹配和规则推导,而贾里尼克则另辟蹊径,将语音识别问题重新定义为一种概率推断任务。他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将其分解为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两部分:前者负责处理语音信号与音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后者则捕捉词与词之间的上下文概率。这一框架极大推动了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现,对后来的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影响深远。
1999年,在凤凰城召开的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ICASSP)上,已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贾里尼克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题目为“从水门事件到莫尼卡·莱温斯基”。这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巧妙借助两起与语音证据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喻示语音识别技术在这二十六年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
水门事件爆发于1972,克林顿因莱温斯基事件遭弹劾则是1998年,其间相隔26年——而这恰恰与隐马尔可夫模型自1972年被引入语音识别、直至当时仍方兴未艾的研究历程相呼应。贾里尼克借此强调,语音识别不仅是一项科学技术,也在真实世界中与法律、政治和社会事件交织在一起,显示出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与时代意义。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