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SpringAI
摘要:本文介绍SpringAI企业级AI开发框架,它是Spring生态下连接大模型与企业系统的桥梁,提供统一API支持20+主流模型,并具备胶水层能力、工程化工具链和Spring原生体验四大核心特性。文章对比了主流AI框架的适用场景,分析SpringAI在企业级应用中的优势,并探讨LLM多模态技术的发展,从单模态局限到类人感知的突破。最后通过典型场景展示SpringAI在智能客服、文档问答等领域的
大家好,我是工藤学编程 🦉 | 一个正在努力学习的小博主,期待你的关注 |
---|---|
实战代码系列最新文章😉 | C++实现图书管理系统(Qt C++ GUI界面版) |
SpringBoot实战系列🐷 | 【SpringBoot实战系列】SpringBoot3.X 整合 MinIO 存储原生方案 |
分库分表 | 分库分表之实战-sharding-JDBC分库分表执行流程原理剖析 |
消息队列 | 深入浅出 RabbitMQ-RabbitMQ消息确认机制(ACK) |
AI大模型 | 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从0到1调用大模型API |
前情摘要:
1、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读懂AI大模型
2、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从0到1调用大模型API
零基础学AI大模型之SpringAI
引言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技术的爆发,AI应用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环境已成为趋势。但对Java开发者而言,长期面临两大痛点:一是不同AI模型(如OpenAI、通义千问、Gemini)接口不统一,集成时需重复适配;二是企业级应用需兼顾模块化、可扩展性与现有Spring生态(Spring Boot、Spring Cloud)的兼容性,传统AI开发框架(如LangChain)难以满足。
SpringAI 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Spring生态下的企业级AI应用开发框架,它将Spring的设计哲学延伸至AI领域,让Java工程师无需深入AI底层技术,即可快速集成大模型能力。同时,LLM的“多模态”技术正成为突破单模态局限的关键,而SpringAI也已原生支持多模态能力,为开发者提供从文本到图像、语音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SpringAI的核心特性、与主流AI框架的对比、LLM多模态技术解析,到完整的SpringAI项目实战,带您全面掌握Java生态下的AI应用开发。
一、深度解析SpringAI
1.1 什么是SpringAI?
SpringAI是Spring官方推出的企业级AI应用开发框架,核心定位是“连接大模型与企业系统的桥梁”。它并非替代LLM,而是通过标准化接口、工程化工具链,解决AI模型与企业数据、现有API的连接难题,让Java开发者能以“Spring原生方式”开发AI应用。
其官方定义可概括为:
将Spring的可移植性、模块化、依赖注入等核心原则应用于AI领域,支持聊天、嵌入、向量存储、RAG等完整AI开发栈,兼容20+主流大模型,降低企业级AI应用的开发门槛。
官网与源码地址:
- 官方文档:https://spring.io/projects/spring-ai#learn
- GitHub仓库:https://github.com/spring-projects/spring-ai
1.2 主流AI开发框架对比:为什么选SpringAI?
当前AI应用开发框架众多,不同框架侧重不同场景。对Java开发者或企业级项目而言,SpringAI的优势尤为明显:
框架/平台 | 核心优势 | 适用场景 | 对Java友好度 | 企业级支持 |
---|---|---|---|---|
SpringAI | Spring生态无缝集成、标准化API、工程化工具链 | Java企业级AI应用、现有Spring项目升级 | ★★★★★ | ★★★★★ |
LangChain | 灵活的链(Chain)设计、丰富的工具集成 | 多步骤AI任务(如问答+总结) | ★★★☆☆ | ★★★☆☆ |
LangChain4j | 适配Java生态、轻量级 | 简单Java AI应用 | ★★★★☆ | ★★★☆☆ |
Dify/Coze | 低代码平台、可视化配置 | 非技术人员快速搭建AI应用 | ★★☆☆☆ | ★★★★☆ |
CrewAI | 多智能体协作、任务拆分 | 复杂多角色AI任务(如团队协作) | ★★★☆☆ | ★★★☆☆ |
核心差异:SpringAI并非“从零搭建AI能力”,而是聚焦“企业级集成”——它能直接复用Spring Boot的自动配置、Spring Cloud的分布式能力,让已有Spring项目(如电商后台、CRM系统)快速接入AI功能,无需重构技术栈。
1.3 SpringAI的四大核心特性
SpringAI的设计围绕“简化企业级AI开发”展开,核心特性可概括为四点:
1. 提供商无关:统一API兼容20+主流模型
SpringAI通过抽象接口屏蔽了不同AI提供商的差异,开发者只需一套代码,即可切换不同模型。目前已支持:
- 国外模型:OpenAI(GPT-3.5/4)、Google Gemini、Anthropic Claude、Meta Llama 3
- 国内模型:阿里云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字节跳动火山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
- 场景化模型:图像生成(DALL·E、Stable Diffusion)、语音处理(Whisper)、向量生成(OpenAI Embeddings)
示例:切换“OpenAI”与“通义千问”时,仅需修改配置文件的model
参数,无需改动业务代码。
2. 胶水层能力:连接大模型与企业系统
SpringAI承担“中间件”角色,解决大模型与企业数据、现有系统的连接问题:
- 对接企业数据库:支持从MySQL、Elasticsearch等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结合RAG(检索增强生成)生成精准回答;
- 集成企业API:可调用ERP、CRM等系统的API,让AI能获取实时业务数据(如“查询近30天的订单退款率并总结原因”);
- 工具链扩展:支持集成第三方工具(如计算器、翻译API、邮件发送工具),拓展AI的能力边界。
3. 工程化工具链:覆盖AI开发全流程
SpringAI提供从“模型调用”到“应用落地”的全流程工具,避免开发者重复造轮子:
- 模型调用层:封装模型请求/响应逻辑,支持同步调用、流式调用(如实时聊天);
- 数据处理层:提供文本分割器(TextSplitter)、文档加载器(DocumentLoader),适配PDF、Word、Markdown等格式;
- 向量存储层:统一向量数据库接口,支持Redis、Milvus、Pinecone等,为RAG提供底层支持;
- RAG全流程:内置检索器(Retriever)、提示词模板(Prompt Template),可快速搭建文档问答系统。
4. Spring原生体验:降低Java开发者学习成本
对熟悉Spring的开发者而言,SpringAI几乎“零学习成本”:
- 自动配置:引入Starter依赖后,框架自动配置
ChatModel
、EmbeddingModel
等Bean,无需手动初始化; - 依赖注入:可通过
@Autowired
直接注入AI模型实例,与Spring Bean的使用方式一致; - 分布式支持:无缝集成Spring Cloud,可实现AI服务的负载均衡、服务发现、熔断降级,满足高并发场景。
1.4 SpringAI的典型适用场景
SpringAI的企业级特性使其在以下场景中尤为适用:
- 智能客服系统:结合RAG检索企业知识库,自动回答用户关于产品功能、售后政策的问题,支持文本/语音多模态交互;
- 文档问答系统:上传企业手册、技术文档(如API文档、运维手册),AI可精准定位相关内容并生成自然语言回答;
- 代码生成助手:为Java开发者生成接口代码、单元测试、SQL语句,支持结合企业代码规范定制生成逻辑;
- 内容总结与分析:自动总结会议纪要、客户反馈、订单数据,生成结构化报告(如“总结本周客户投诉的Top3问题”);
- 知识库检索:构建企业私有知识库,支持按关键词、语义检索,解决“文档多找不到”的问题。
二、LLM多模态:从“单一交互”到“类人感知”
在了解SpringAI后,我们不得不提当前LLM的核心发展方向——多模态技术。它让AI从“只能处理文本”进化为“能看懂、听懂、生成多种信息”,更贴近人类的交互方式。
2.1 什么是多模态?
- 通俗定义:多模态LLM是“全能信息处理器”,能同时处理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就像人类用眼睛看图、用耳朵听声、用大脑理解语义,并整合这些信息进行交流。
- 技术定义:多模态模型通过统一的神经网络架构(如Transformer),将不同模态的信息(文本的Token、图像的像素、语音的声波)转换为统一的向量表示,实现跨模态的理解与生成。
2.2 多模态 vs 单模态
早期AI模型多为“单模态”,即只能处理一种信息类型,而多模态则打破了这一局限:
维度 | 单模态模型(如早期ChatGPT、识图软件) | 多模态模型(如GPT-4V、Gemini) |
---|---|---|
信息处理能力 | 仅支持文本/图像/语音中的一种 | 同时支持文本、图像、语音、视频 |
交互方式 | 单一输入(如文本输入→文本输出) | 多输入多输出(如图文输入→文本/语音输出) |
理解深度 | 无法关联不同类型信息(如图文无关) | 能关联多模态信息(如图像内容+文本提问→精准回答) |
应用场景 | 局限(如纯文本聊天、纯图像识别) | 广泛(如图文内容生成、语音助手+图像分析) |
示例对比:
- 单模态识图软件:只能识别“图片中有一只小狗”,但无法回答“这只小狗在做什么?用一句话描述并模拟叫声”;
- 多模态模型:能识别“小狗在追飞盘”,生成文本描述,并模拟“汪汪汪”的叫声。
2.3 多模态的常见类型与应用场景
多模态的核心价值是“拓展AI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常见模态及应用如下:
模态类型 | 输入场景 | 输出场景 | 典型应用案例 |
---|---|---|---|
文本模态 | 用户提问、文档内容 | 回答、总结、代码生成 | 智能客服文本问答、文档总结 |
图像模态 | 照片、截图、手绘草图 | 图像描述、物体识别、图像生成 | 图文结合的产品介绍、AI绘图 |
语音模态 | 人类语音、环境音 | 语音转文字、文字转语音、语音识别 | 语音助手(如“小爱同学”)、会议录音转文字 |
视频模态 | 短视频、监控录像 | 视频内容分析、字幕生成 | 视频摘要生成、监控异常行为检测 |
生活中的多模态实例:
打开某购物APP的“AI导购”功能,你上传一张“黑色连帽卫衣”的照片(图像输入),说“帮我找类似款式,预算500以内”(语音输入),AI会返回符合条件的商品列表,并语音播报“为您推荐3款连帽卫衣,最低售价399元”(语音输出)——这就是多模态的典型交互。
2.4 SpringAI对多模态的支持
SpringAI已原生集成多模态能力,开发者可通过统一接口调用不同模态的模型,无需单独适配:
多模态模型类型 | 核心能力 | 支持的主流模型 | 开发示例 |
---|---|---|---|
聊天模型 | 文本对话、文本生成 | OpenAI GPT-4、通义千问 | 实现“讲个笑话”“总结订单数据”接口 |
嵌入模型 | 文本/图像向量化(用于检索) | OpenAI Embeddings、通义千问Embeddings | 将文档转换为向量,存储到Milvus |
图像生成模型 | 文本→图像、图像→图像编辑 | DALL·E 3、Stable Diffusion | 输入“生成一只在太空漂浮的猫”,返回图像URL |
语音模型 | 语音转文字(ASR)、文字转语音(TTS) | OpenAI Whisper、阿里云语音服务 | 上传录音文件,转换为文本并总结 |
关键优势:SpringAI对多模态模型的封装与“文本模型”一致,开发者无需学习新的调用方式。例如,调用图像生成模型与调用聊天模型的代码结构相似,仅需注入对应的ImageModel
实例即可。
三、SpringAI实战
理论之后,我们通过实战掌握SpringAI的核心开发流程。本次实战以“集成DeepSeek模型实现文本生成接口”为例,覆盖环境准备、项目搭建、代码开发全流程。
3.1 实战前提:环境准备
SpringAI对依赖版本有明确要求,需提前配置以下环境:
依赖工具 | 最低版本要求 | 推荐版本 | 说明 |
---|---|---|---|
JDK | 17 | 21 | Spring Boot 3.x依赖JDK 17+,JDK 21性能更优 |
Spring Boot | 3.2 | 3.5.3 | 需与SpringAI版本兼容(本文用3.5.3) |
Maven | 3.9 | 3.9.6 | 用于依赖管理,避免版本冲突 |
开发工具 | IDEA 2023.1+ | IDEA旗舰版2024 | 支持Spring Boot自动配置提示 |
注意:避免使用低于上述版本的工具,否则可能出现依赖冲突(如Spring Boot 3.1与SpringAI 1.0.0不兼容)。
3.2 第一步:项目创建与依赖配置
SpringAI从M7版本开始调整了Starter命名规范和模块结构,旧教程的依赖已失效,需使用新版配置: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s://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 父依赖:Spring Boot 3.5.3 -->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3.5.3</version>
<relativePath/>
</parent>
<groupId>net.xdclass</groupId>
<artifactId>spring-ai-demo</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name>spring-ai-demo</name>
<description>SpringAI集成DeepSeek实战</description>
<properties>
<java.version>21</java.version>
<spring-ai.version>1.0.0</spring-ai.version> <!-- SpringAI稳定版 -->
</properties>
<dependencies>
<!-- Spring Web:用于开发HTTP接口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 SpringAI OpenAI兼容依赖(支持DeepSeek等兼容OpenAI协议的模型) -->
<!-- 旧版本(M7前):spring-ai-openai-spring-boot-starter -->
<!-- 新版本(M7后):命名规范调整为 spring-ai-starter-model-{模型名}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ai</groupId>
<artifactId>spring-ai-starter-model-openai</artifactId>
</dependency>
<!-- 测试依赖(可选)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 依赖管理:统一SpringAI子模块版本 -->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ai</groupId>
<artifactId>spring-ai-bom</artifactId>
<version>${spring-ai.version}</version>
<type>pom</type>
<scope>impor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build>
<plugins>
<!-- Spring Boot打包插件 -->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plugin>
</plugins>
</build>
<!-- 阿里云仓库:加速依赖下载(国内用户必备) -->
<repositories>
<repository>
<id>aliyun</id>
<name>阿里云公共仓库</name>
<url>https://maven.aliyun.com/repository/public</url>
<releases><enabled>true</enabled></releases>
<snapshots><enabled>false</enabled></snapshots>
</repository>
<repository>
<id>aliyun-spring</id>
<name>阿里云Spring仓库</name>
<url>https://maven.aliyun.com/repository/spring</url>
<releases><enabled>true</enabled></releases>
<snapshots><enabled>false</enabled></snapshots>
</repository>
</repositories>
</plugins>
</pluginRepositories>
</project>
3. 关键版本变化说明(避坑重点)
-
Starter命名规范调整:
旧版本:spring-ai-{模型名}-spring-boot-starter
(如spring-ai-openai-spring-boot-starter
)
新版本:spring-ai-starter-model-{模型名}
(如spring-ai-starter-model-openai
)
原因:统一Starter命名,区分“模型 Starter”与“工具 Starter”(如向量存储 Starter)。 -
模块架构拆分:
旧版本:核心功能集中在spring-ai-core
;
新版本:拆分为3个专注模块,职责更清晰:spring-ai-commons
:基础组件(Document、TextSplitter);spring-ai-model
:AI模型抽象(ChatModel、ImageModel);spring-ai-vector-store
:向量数据库抽象(支持Redis、Milvus)。
3.3 第二步:配置文件(application.yml)
在src/main/resources
下创建application.yml
,配置AI模型的API密钥、基础地址、模型参数: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spring-ai-demo # 项目名称
ai:
openai: # 兼容OpenAI协议的模型(如DeepSeek、通义千问)
api-key: your-api-key # 替换为你的API密钥(从DeepSeek/OpenAI官网获取)
base-url: https://api.deepseek.com # DeepSeek的API基础地址(OpenAI为https://api.openai.com/v1)
chat:
options:
model: deepseek-chat # 模型名称(DeepSeek的对话模型)
temperature: 0.8 # 输出随机性(0~1,0为确定性输出,1为最大随机性)
max-tokens: 2048 # 最大输出 tokens(避免生成过长内容)
配置参数解读:
- api-key:访问AI模型的密钥,需从对应平台获取(如DeepSeek官网:https://www.deepseek.com/),切勿硬编码到代码中,生产环境建议通过配置中心(如Nacos)管理。
- base-url:模型的API网关地址,国内模型(如通义千问)需配置国内地址,避免网络延迟。
- temperature:控制输出的“创意度”,例如:
- 场景1:生成报告、代码(需精准)→ 设为0.2~0.4;
- 场景2:生成故事、笑话(需创意)→ 设为0.6~0.9。
- max-tokens:限制模型输出的最大长度,防止超出API额度或返回冗余内容。
3.4 第三步:开发AI接口(Controller)
创建AiController
,通过@Autowired
注入OpenAiChatModel
,开发文本生成接口:
1. 启动类(SpringAiDemoApplication.java)
package net.xdclas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SpringAiDemo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SpringAi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
2. 控制器(AiController.java)
package net.xdclass.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ai.openai.OpenAiChatModel;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Param;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java.util.Map;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i") // 接口根路径
public class AiController {
// 注入OpenAI兼容的聊天模型(SpringAI自动配置)
@Autowired
private OpenAiChatModel chatModel;
/**
* 文本生成接口
* @param message 用户输入的提示词(默认:你是谁)
* @return 模型生成的结果
*/
@GetMapping("/generate")
public Map<String, String> generateText(
@RequestParam(value = "message", defaultValue = "你是谁") String message) {
// 调用模型生成结果(底层调用ChatModel的call方法)
String result = chatModel.call(message);
// 返回JSON格式结果
return Map.of("prompt", message, "generation", result);
}
}
3.5 第四步:测试接口与验证结果
1. 启动项目
运行SpringAiDemoApplication
的main
方法,控制台输出以下日志表示启动成功:
2. 测试接口(两种方式)
打开浏览器,输入地址:http://localhost:8080/ai/generate?message=你是谁
3. 预期返回结果
3.6 深入理解:ChatModel接口源码
OpenAiChatModel
实现了SpringAI的ChatModel
接口,该接口是所有聊天模型的抽象入口。我们通过源码解读其核心能力:
/**
* 聊天模型的顶层接口,定义了与AI模型交互的核心方法
*/
public interface ChatModel extends Model<Prompt, ChatResponse>, StreamingChatModel {
/**
* 1. 单个文本消息调用(最常用)
* @param message 用户输入的文本
* @return 模型生成的文本
*/
default String call(String message) {
// 封装用户消息为Prompt对象(包含角色:USER)
Prompt prompt = new Prompt(new UserMessage(message));
// 调用模型并获取结果
Generation generation = this.call(prompt).getResult();
// 返回结果文本(为空时返回空字符串)
return generation != null ? generation.getOutput().getText() : "";
}
/**
* 2. 多消息对话调用(支持上下文)
* @param messages 消息列表(如:系统消息+用户消息+助手消息)
* @return 模型生成的文本
*/
default String call(Message... messages) {
Prompt prompt = new Prompt(Arrays.asList(messages));
Generation generation = this.call(prompt).getResult();
return generation != null ? generation.getOutput().getText() : "";
}
/**
* 3. 基础调用方法(返回完整ChatResponse,包含元数据)
* @param prompt 包含消息、提示词模板的对象
* @return ChatResponse(包含生成结果、模型信息、token使用量)
*/
ChatResponse call(Prompt prompt);
/**
* 4. 流式调用(实时返回结果,适合聊天场景)
* @param prompt 包含消息的Prompt对象
* @return Flux<ChatResponse>(响应式流,逐段返回结果)
*/
default Flux<ChatResponse> stream(Prompt prompt)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streaming is not supported");
}
}
核心方法用途:
- call(String message):快速调用,适用于简单文本生成(如本次实战);
- call(Message… messages):支持多轮对话,可传入
SystemMessage
(系统提示)、AssistantMessage
(助手历史回复),实现上下文记忆(如“先介绍单例模式,再写懒汉式代码”); - stream(Prompt prompt):流式调用,逐段返回结果(如ChatGPT的实时打字效果),需结合Spring WebFlux使用。
觉得有用请点赞收藏!
如果有相关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