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点焊工艺是车身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核心环节。传统上,这一环节依赖人工检测和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下、数据割裂以及质量波动等问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正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传统点焊质量控制的困境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点焊涉及数千个焊点,每个焊点都需要严格检查数量、间距、边距和外观等参数。传统方法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例如,某汽车厂需对每台车的3000多个焊点进行目检和抽检,单台车检测时间超过2小时,且漏检率高达15%。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因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导致虚焊、烧穿等缺陷。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数据孤岛。点焊过程涉及焊接设备、质检系统和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但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统中,难以整合分析。例如,一家车企曾因焊接电流波动引发批量虚焊,但由于缺乏实时数据关联,故障排查耗时三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

此外,传统质量控制依赖静态规则,如预设电流或时间阈值,无法动态应对生产环境的变化。材料批次差异、设备老化或温湿度波动都可能导致工艺参数漂移。夏季高温时,某工厂因电极冷却不足导致压痕深度超标,但系统未能及时预警,最终引发客户投诉。

广域铭岛的智能化突破

广域铭岛通过GQCM点焊质量管理APP,将实时数据采集、工艺机理模型和AI算法深度融合,构建了一套全面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首先,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每秒采集焊接电流、电压、压力和时间等关键参数,并结合机器视觉技术监测焊点外观。如在极氪成都工厂的应用中,广域铭岛的系统实时监控3000多个焊点的12类指标,数据采集频率比传统方式提高100倍,覆盖了99%的工艺变量。

其次,系统内置了先进的AI模型。焊接曲线评分模型基于电流-时间曲线特征(如峰值电流和加热时间),结合物理规律自动生成质量评分。当检测到曲线畸变时,系统立即报警,将缺陷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分钟级。参数推荐模型则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如材料厚度和电极直径,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优化焊接参数。例如,针对1.2mm厚钢板,广域铭岛的系统推荐电流12kA、压力3.5kN,使焊点强度达标率提高到99.2%,效率提升40%。

最后,系统实现了闭环管控和质量追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缺陷焊点可精确定位,并自动调整参数以应对漂移问题。所有数据存储于区块链平台,支持多维度追溯。例如,当某批次车辆出现异响时,工程师可快速定位至具体工位的虚焊问题,追溯效率提升80%。

例如极氪成都工厂引入广域铭岛的GQCM系统后,实现了显著提升。焊点一次合格率升至99.5%,缺陷率降至0.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3%。缺陷处理周期从4小时压缩到15分钟,单台车质检时间减少1.8小时,年节约人工成本超300万元。此外,通过参数自优化,电极更换频率降低25%,年节约耗材成本近50万元,焊接能耗下降12%,年减少碳排放200吨。

 

总之,广域铭岛的GQCM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点焊质量的痛点,还通过智能化、协同化手段,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未来,广域铭岛计划实现跨工艺协同,整合冲压、涂装和总装数据,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模型。通过联邦学习技术,行业级知识图谱将促进模型共享与优化,助力整体合格率提升。随着AI与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点焊质量控制将迈向更高水平,持续推动行业向“零缺陷”目标迈进。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