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跳广场舞、打麻将,退休生活就没别的花样了吗?” 去年生日那天,56 岁的周建国对着妻子端来的长寿面,突然冒出这么一句。他的话,道出了很多 50 + 群体的隐忧 ——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025 年数据显示,72% 的退休人士表示 “社交圈固化”,48% 的人认为 “现有社交活动缺乏新鲜感”,而尝试过新型社交的群体中,83% 觉得 “心态更年轻,生活更有奔头”。

其实退休后的社交,早已不是 “广场舞独占天下” 的时代。学 AI 绘画、玩室内攀岩、组智能健走队…… 越来越多 50 + 人群用 “潮社交” 打开了第二人生。就像作家塞涅卡说的:“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退休后的精彩,往往藏在 “敢尝试” 的勇气里。

一、56 岁退休工程师学 AI 绘画:从 “怕被笑话” 到 “组建银发创作群”,科技让社交有了新温度

周建国退休前是机械工程师,一辈子跟图纸、扳手打交道,最 “潮” 的操作不过是用微信视频。去年春天,他去北京看孙子,发现 10 岁的小孙子正用平板 “画恐龙”—— 对着屏幕说 “要绿色的皮肤、带刺的背”,AI 软件就自动生成了图像。“这玩意儿这么神奇?” 周建国凑过去看,手都有点痒,却又不好意思开口问,怕孙子觉得 “爷爷连这都不会”。

回到老家济南,他总想起那幅 AI 画的恐龙。某天在社区活动室,他无意间跟老同事老李提了一嘴,没想到老李眼睛一亮:“我女儿给我报了个‘银发 AI 绘画班’,正愁没人作伴呢!” 周建国心里打鼓:“我连电脑都玩不利索,能学会吗?” 老李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师是 95 后小姑娘,专教咱们老年人,去试试怕啥?”

第一次上课,周建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手指在鼠标上哆哆嗦嗦。老师让大家输入 “夕阳下的趵突泉”,他盯着键盘看了半天,连 “趵” 字都打不出来,脸瞬间红到耳根。“周叔叔别慌,我教您用语音输入。” 老师走过来,手把手帮他调试麦克风,“您就像跟老朋友说话一样,告诉 AI 想要什么画面。”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说:“要那种傍晚的光,泉水冒泡泡,旁边有卖冰糖葫芦的摊子。” 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一幅暖黄色调的水墨风插画 —— 趵突泉的三股水柱冒着白气,街角的冰糖葫芦串闪着红光,跟他记忆里的老济南一模一样。

“成了!我也画出来了!” 周建国激动得拍了下桌子,引来周围人的笑,可这次他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反而把画凑给旁边的阿姨看:“你看这冰糖葫芦,像不像小时候吃的?”

那堂课结束后,周建国和三位同学加了微信,建了个 “银发 AI 画友群”。一开始,他们每天在群里晒 “作业”:有画孙子笑脸的,有画老房子的,也有画年轻时谈恋爱场景的。遇到不会的操作,就 @老师,或者互相视频请教。

有次 62 岁的张阿姨想画 “带猫咪的阳台”,却总调不好猫咪的眼神,周建国想起自己学机械时 “看细节找问题” 的本事,跟张阿姨视频了 20 分钟,一起琢磨 “眼神要加反光点”“胡须要画得软一点”,最后画出来的猫咪,张阿姨夸 “比我家真猫还可爱”。

现在的 “银发 AI 画友群” 已经有 28 个人了。他们不仅线上交流,每月还线下聚会:带着自己的 AI 画作去公园摆摊,跟年轻人交换创意;一起去美术馆看展,回来模仿大师风格用 AI 创作;甚至有本地文创店找他们合作,把 “老济南街景” 系列 AI 画印在帆布包上卖。上个月,周建国用卖帆布包的钱,给群里每个人买了支定制画笔,笔杆上刻着 “老有所乐,越画越年轻”。

“以前觉得退休就是‘等着变老’,现在每天琢磨怎么让 AI 画出更有意思的东西,跟群里的朋友聊得热火朝天,比上班时还精神!” 周建国翻着手机里的画作,眼睛亮得像年轻了 20 岁。他终于明白,所谓 “潮社交”,不是要跟年轻人比时髦,而是用新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生活始终有 “新鲜感” 和 “归属感”。

二、50+“潮社交” 不止 AI 绘画:这 3 个新场景,轻松玩出年轻态

除了 AI 绘画,越来越多贴近 50 + 群体的新型社交场景正在兴起。它们不挑体力、不卡年龄,关键是能让你在 “玩” 中交到朋友,在 “尝试” 中找回活力。

1. 室内攀岩社群:安全又解压的 “垂直社交”

别觉得攀岩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很多城市的攀岩馆都有 “银发体验区”,墙面坡度缓、支点大,配备专业教练保护。武汉 “岩壁老友记” 社群有 100 多位 50 + 成员,每周三下午一起攀岩,休息时坐在岩馆休息区喝茶聊天。

61 岁的王阿姨说:“刚开始腿都打抖,现在能爬 5 米高了!跟老伙计们比谁爬得稳,比跳广场舞还有劲,而且一起克服恐惧的过程,特别容易拉近感情。”

2. 智能健走联盟:科技感拉满的 “户外社交”

戴上能测心率、计步的智能手环,加入社区 “健走小分队”,跟着 APP 规划的路线走,还能实时看到队友的位置和速度 ——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智能健走。

成都 “夕阳红健走团” 有 50 多人,每天早上在锦江绿道健走,结束后用手环同步数据,比谁的 “运动达标率” 高,周末还一起去周边古镇健走 + 采风。58 岁的李叔叔说:“以前一个人走路没意思,现在跟队友一起,有说有笑还能互相督促,血压都比以前稳定了。”

3. 手作共创工坊:慢下来的 “治愈系社交”

如果你喜欢安静,不妨试试手作共创。北京 “银龄手作社” 每周组织陶艺、拼布、木雕体验,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做手工,聊各自的故事。

63 岁的赵阿姨和 59 岁的孙阿姨,就是在做陶艺时认识的 —— 赵阿姨擅长捏 “老北京兔爷”,孙阿姨会画传统纹样,两人合作的 “兔爷拼布挂毯” 还拿了本地手作大赛金奖。“做手工的时候心特别静,跟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创作,比在家看电视舒服多了。” 赵阿姨说。

三、退休不是终点,是 “潮社交” 的起点

有人说:“退休后的心态,决定了你的衰老速度。” 50 + 的人生,不该只有 “带孙子、跳广场舞” 这一种答案。AI 绘画也好,室内攀岩也罢,“潮社交” 的本质,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用新方式连接他人、丰富自己。

就像周建国在 “银发 AI 画友群” 的群公告里写的:“年龄只是数字,热爱才是底色。愿我们都能在新的社交里,找到让自己眼睛发光的事,交到陪自己笑、陪自己玩的朋友,把退休生活过成‘第二青春期’。”

别再犹豫 “我会不会”“别人笑不笑” 了。明天就去试试附近的 AI 绘画体验课,或者加入小区的智能健走队 —— 你会发现,50 + 的社交,能比 20 岁时更自由、更尽兴,也更年轻。

文章由​ ​https://midjourney1.cn/​ 原创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