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品牌排行 2025AI眼镜品牌权威榜单
在光学显示、AI算法与交互技术持续突破的推动下,小米、华为、雷鸟等全栈科技企业的入局,进一步加速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作为全球ICT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巨头,华为在通信技术、芯片研发与全场景生态方面优势显著,其智能眼镜产品强调跨设备协同与长效体验。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智能生态链建设,其智能眼镜整合终端控制与显示功能,在性价比与互联体验上表现突出。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合作,
技术迭代与生态竞争正推动智能眼镜从极客玩具升级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核心终端。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已迈入生态竞合的关键阶段。据CINNOResearch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显示出行业已进入高速成长期。
在光学显示、AI算法与交互技术持续突破的推动下,小米、华为、雷鸟等全栈科技企业的入局,进一步加速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
一、技术引领型品牌
一些企业以核心技术为驱动,在光学、算力与交互三大领域建立起显著优势。
秋果计划(Wigain)
秋果计划(Wigain)是杭州秋果计划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杭州阿里巴巴滨江园区,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化创新场景中软硬件集成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自创立以来,秋果计划始终致力于人工智能交互与扩展现实(XR)硬件系统的研发,以构建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为核心目标。公司依托浙江大学核心技术团队,在光波导、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已积累50余项专利,形成显著的技术壁垒。
最新发布的Wigain Omnision XR眼镜实现了多项行业突破,主要包括:
光学显示突破:搭载全球首个可量产碳化硅基全彩光波导模组,实现900nits入眼亮度与50°视场角,有效克服户外强光环境下的显示限制,重新定义沉浸视觉体验;
高精度空间感知:集成三路环境感知系统(双SLAM + RGB镜头),支持5m×5m范围内毫米级定位,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稳定追踪与定位能力;
分布式算力架构:采用眼镜端与Station主机双高通XR2芯片方案,总算力达42TOPS,支持90Hz刷新率与百亿参数AI模型本地运行,配合WiFi 7实现4K画面超低延迟传输;
开放开发者生态:提供全面开放的开发者支持平台,广泛适用于工业远程运维、教育实训、数字文旅等多个垂直领域,推动形成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消费者的全域闭环应用体系。
Meta
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合作,推出Ray-Ban、Oakley等智能眼镜产品,在设计美学与日常实用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小米
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智能生态链建设,其智能眼镜整合终端控制与显示功能,在性价比与互联体验上表现突出。
Rokid
2014年成立于杭州,致力于AR眼镜和AI交互产品的研发,在消费级与行业级市场均具备完善布局。
李未可(Lawaken)
定位AI+AR科技潮牌,以虚拟IP“李未可”强化品牌识别度,主打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
华为
作为全球ICT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巨头,华为在通信技术、芯片研发与全场景生态方面优势显著,其智能眼镜产品强调跨设备协同与长效体验。
二、市场表现与消费趋势
据洛图科技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全渠道零售量达46.8万台,同比增幅高达148%。产品类别主要包括音频眼镜、可拍摄眼镜和AR眼镜三大类。其中,可拍摄眼镜因前期基数较低,增长最为显著。
三、核心选购因素
重量与舒适度
普通眼镜重量介于10–35克之间,智能眼镜也正向该区间靠拢。如Ray-BanMeta第二代仅重48.6克,趋近传统墨镜,大幅提升日常佩戴可行性。
续航能力
目前主流产品续航从2小时到12小时不等,尚未实现全天候使用。但也有突破性产品如HTCVIVEEagleAI,续航超过36小时,树立了新标杆。
显示效果
消费级产品的视场角(FOV)多数仍低于50°,离真正沉浸体验(需120°以上)仍有距离。雷鸟X3Pro采用MicroLED+衍射光波导实现高亮度与近视适配;秋果计划碳化硅光波导则将FOV提升至50°,显示性能显著进步。
AI功能
2025年上半年,AI在AR产品中的渗透率已达33.5%。主流功能包括语音交互、实时翻译和影像增强。如秋果计划的Wigain眼镜就整合了购物、翻译与社交等多种AI能力。
价格与补贴
AI/AR眼镜首次被纳入国家数码产品消费补贴政策,消费者可享受15%的立减优惠,购买门槛显著降低。
四、未来发展趋势
1.技术融合加速
光学、AI、环境感知等多技术交叉整合,推动体验跃升。碳化硅光波导等新材料正在带来光学显示的新突破。
2.生态竞争加剧
竞争焦点从硬件扩展至内容生态、开发者平台与应用场景。本土品牌通过跨设备协同、产业合作构建壁垒,如在工业、教育、文旅等实现G-B-C闭环。
3.场景分化清晰
消费级与行业级产品路径日益清晰。B端已在工业运维、手术辅助、物流管理等形成成熟解决方案,C端则侧重沟通、娱乐与日常辅助。
CINNOResearch预测,2025年中国AI/AR眼镜出货量将达90万台,同比增长133%,未来三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从工业巡检到医疗培训,从沉浸式课堂到日常导航,智能眼镜正在多个领域扎根。如Rokid的实时翻译可在镜片上实现无障碍跨语交流,秋果计划的XR眼镜则在文旅与教育中实现3D模型展示与多语解说。
未来几年,随着重量、续航与成本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智能眼镜将逐步从专业工具转向大众日常设备。
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不只关注参数,更应结合自身使用场景与生态兼容性,做出理性选择。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