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java程序经历的开发心得(一)
Java程序员剑心分享十年开发经验,提出提升开发效率的三大核心步骤:1.明确需求规划实现方案;2.代码审查与优化;3.功能隔离处理变化部分。强调良好的编码习惯比AI工具更重要,通过合理规划、代码封装和业务分离,既能提高开发速度又能减少需求变更带来的影响。文章以建房比喻开发流程,指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高效应对需求变化,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149字)
大家好,我是剑心,一个常见的java程序员。
AI不是尽头,提高开发效率才是王道!!!
自2013年起,我踏上了Java程序员的职业旅程,至今已有十年断断续续的开发经验。最初五年,我在混沌中逐渐摸索,逐步开朗起来(在工作中独自积累和总结,无人指导,而对于优秀的同行,或许只需两年便能熟练,我则是典型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众所周知,工作往往是在重复相似的任务,处理不同的业务,技术核心变化不大,新知识的接触也逐渐减少。只有在业余时间主动研究,才能拓宽视野。
对于既不勤快也不偷懒的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追求开发速度和代码美观。
只要理解透下面我的思路,以后可以天天催着前端跑,自己还可以很轻松。
最终,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步骤:
1. 明确需求,规划实现方案。绝不能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必须事先规划好每一步的实现。只要思路清晰,编写代码便会水到渠成,只要细心,便能一次性完成,还能没有bug。
2. 代码审查与优化。将相同功能封装,调整代码层级,使其更美观。这一步主要是代码整理,封装后代码更简洁、易读,遵循“一个方法对应一个功能”的原则,避免多功能混杂,影响复用。
3. 功能隔离。将需求中的不变部分和变化部分分离。任何需求转化为代码都包含这两部分(产品需求易变),只要合理拆分,独立处理变化部分,后期需求变更时,只需调整这一部分,大幅减少修改时间。
比如看到一个原型需求,你先要了解这些数据是在哪个表,看页面布局想好返回值格式(打地基),确定好怎么查询数据、需要那些数据、数据怎么整合复用、多对多数据合并时以哪个数据源为主、那些代码是固定的(数据的增删改查、工具方法封装)、那些数据是动态的(业务部分、容易变的部分),这些想清楚后,之后按照思路来就行。
一个方法一个功能,切莫思维混沌、代码乱七八糟,既不利于代码阅读、也不利于问题查找、也不利于需求调整,非常费时间。。。
这三步相辅相成:
- 第一步能显著节省开发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思路明确,编写代码自然高效且无bug。
- 第二步的代码整理是一种良好习惯,封装工具方法、提取相同操作,既方便后续工作,也使代码整洁易读。
- 第三步的变化隔离是核心,尤其面对频繁修改需求的产品,这一步极为有效,表面与产品协商,实际只需微调,节省大量时间。
结合这三步,不仅提升开发效率,还减少了因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熟练掌握这一思路,开发工作将变得轻松高效。
以建房子为例:
- 第一步如同设计图纸,规划水电走向、施工顺序、材料等,确保每一步都在计划中,整个工程已在脑中、纸上完成。
- 第二步如同建造时多建模具,统一风格;建造后打磨,提升美观。
- 第三步则是完成地基、墙体等固定架构及水电、门窗等部分,这些固定部分先行完工,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装修(变化部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即使后期修改也不影响固定部分,最小化变动。
在这AI盛行的时代,只有提高编码速度才可能有一席之地,好的编码习惯致关重要。AI终归是工具,还是需要人来使用,平台还是需要人来把控,需求还是需要人来微调,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你房子地基没有搭建意识,即使AI再强大,效率也不会快很多,bug也不会少。。。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