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干货」给计算机相关专业新生的建议,大学四年该怎样度过?
作为从业30年的技术人,作者送女儿进入机器人工程专业后,结合自身经验给计算机相关专业新生提出建议:1.从解决身边小问题开始,如设计智能课表程序,比空谈AI更有价值;2.警惕竞赛陷阱,关注真实需求而非获奖数量;3.守住技术底线:不抄袭、设安全机制、以用户为中心;4.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非技术兴趣,接纳职业可能的转变。技术本质是让生活更简单,真正的能力在于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女儿今年踏入大学校园,选择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一个让我既期待又感慨的方向:期待的是她将与算法、传感器、机械臂为伴,触摸未来的脉搏;感慨的是,三十年前我抱着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死磕时,从未想过如今的「编程」早已从「敲代码」变成「造会思考的机器」。上周送她报到,走在洒满阳光的林荫道上,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潮气蓬勃,有了一个想法:那些年让我踩过坑、流过汗的「技术真相」,或许值得跟所有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新生好好聊聊——大学四年,到底该学什么?
一、先解决「自己的麻烦」,再谈「改变世界」
很多同学刚入学就盯着「高大上」的课题:比如各种ML算法、人工智能、AI 等等。这些底层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让“天才们”去折腾吧!😂技术的本质,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对于新同学来讲,最简单的练习场,就是你每天的生活。
比如:
● 课表太乱,带错书本?不妨试试写个「智能课程表」程序,在每本课本、笔记本上贴个RFID标签,书包外侧装个阅读器——早上出门时扫一下,自动提醒「今天有《数据结构》课,忘带课本了!」「下午实验课,记得去某某楼」,还可以对接墨迹天气API,下雨前弹窗提醒带伞。只要有用,连你身边总丢三落四的同学,都会追着问你「能不能帮我也装一个」。
我刚工作时,带我的老师傅说:「别小看食堂打饭窗口的排队问题,能写个程序算出『哪个窗口排队最快』,比空谈『J2EE系统架构』有用得多」现在很多窗口行业用的“排队机”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岛上的齿轮,它的价值,永远藏在「帮人省时间、少犯错、多开心」里。
二、警惕「竞赛陷阱」:比「拿奖」更重要的是「发现需求」
有段时间我经常要参加每年的校园春秋招工作,看着很多学生拿着一堆竞赛证书,我经常会问一句话:「你做的项目,解决了什么真实问题?」,真正能答好的并不算多。
扎克伯格当年做Facebook,不是因为他代码写得多好,而是发现「哈佛学生想认识隔壁系同学,却没地方看照片、加好友」——他抓住了「身边人的刚需」。对新生来说,与其挤破头参加「机器人格斗赛」,不如多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
● 你们学校图书馆很大,报道的时候有个学姐志愿者还说迷过路,是否值得设计一个「智能书架导航」小程序: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书架编号,程序显示「《算法导论》在3楼C区第5排,左转3步」,还可以加个语音助手,对着手机说「找操作系统教材」,自动规划路线。
● 宿舍电费总超标?用树莓派接个电流传感器,实时监测宿舍总功率,当吹风机、烧水壶同时启动时,给舍友推送提醒:「当前功率2200W,已超宿舍限额,赶紧拔电源!」
职场上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是「会做题的人」。一个能帮食堂阿姨统计人流量的程序,比十个「竞赛demo」更能证明你的能力。
三、「试错」是必须的,但这三个「坑」千万别踩
技术学习离不开试错,但有些错误会让你付出惨痛代价。我刚工作的时候写过一个基站接割程序,因为没考虑「信号切换时的性能优化」,一个简单的功能跑了整整1小时,好在是一个信息管理,要是直接对着基站链路下指令,后果不知有多严重。那次之后,我在做程序设计的时候,都会先结合场景构思性能设计。出错不可怕,要命的是一个错误重复犯。
给新生三个「底线」:
1. 绝不抄袭:开源项目可以学,但必须自己重写逻辑、改三遍以上。抄来的代码就像空中楼阁,风一吹容易倒,得吃透。
2. 永远留「紧急停止键」:程序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最坏的情况”,比如智能汽车,必须要有安全兜底设计,不能仅靠一堆传感器和软件工作,还有做机器人、智能硬件时,一定要设计「物理急停开关」。
3. 把「用户」当活人,不是「参数」:设计产品时多问自己:「如果奶奶用这个程序,会不会觉得按钮太小?」「如果同学用我的课程表,会不会被弹窗烦死?」技术是冷的,但用技术的人是热的。
四、大学四年,别只做「技术单一型选手」
技能方面,不要单一化。记住:技术是工具,不是终点。
1. 每天留1小时「离开屏幕」:喜欢下棋就去下,喜欢弹琴就去弹,喜欢运动就去操场——下棋能练「逻辑思维」(对算法优化至关重要),弹琴能练「手指精细度」(调机器人传感器时手抖不得),运动能让你在连续调试36小时后,依然有体力改bug。
2. 交两个「非工科朋友」:和工业设计的同学组队做「APP界面设计」,你会明白「好看的交互比代码行数更让用户买单」;和学心理学的朋友聊聊「怎么让老年人敢用智能设备」,你会发现「技术的温度比算力更重要」。
3. 别怕「走弯路」:我28岁时跟风学单片机,买错型号浪费三个月工资;38岁转项目管理,被刚毕业的年轻人嫌「不懂新框架」。但正是这些弯路让我明白:技术行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你可能大二发现「机器人工程不适合自己」,想转交互设计;也可能大四突然爱上「数字孪生」——没关系,只要你记得「技术是帮人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永远有方向。
最后想说:大学四年,别被「计算机专业=敲代码」「机器人=搭积木」困住。真正的技术高手,不是「代码写得最快的人」,而是「能把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用技术让生活变轻松的人」。
未来的路还长,愿你带着「解决问题的初心」,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大胆去尝试。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