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G通信的宏伟蓝图中,低轨卫星通信(Low Earth Orbit, LEO)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填补地面网络无法触及的空白区域,实现真正的全球无缝覆盖。然而,LEO卫星通信也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部署稀疏性、多设备支持能力和用户体验问题。这些挑战与地面通信网络有着本质区别,需要全新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才能在6G时代实现真正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LEO卫星部署稀疏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部署稀疏性带来的技术挑战

LEO卫星以约7.8 km/s的速度在550-1200 km高度的轨道上高速运行,单颗卫星对地面某点的可视时间仅几分钟 。与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或地面蜂窝网络不同,GEO卫星虽然覆盖固定区域,但单颗卫星即可覆盖三分之一地球表面,而LEO卫星需要成千上万颗才能实现全球覆盖 。大规模LEO星座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初期必然是稀疏的部署状态 ,这意味着每颗卫星需要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同时支持基本服务(如语音通话、短消息、带图片的消息等)。

这种稀疏部署状态导致三大技术难题:首先,多普勒效应显著,由于卫星高速移动,信号频率变化幅度极大,传统地面通信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其次,卫星间需要建立星间链路(ISL),实现数据在卫星间的直接传输,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最后,波束赋形技术需要适应卫星的快速移动,确保信号能够准确指向地面用户。

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

针对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解决方案。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频率预测和动态校准,通过卫星轨道信息构建地心固定坐标系下的集合模型,然后通过得到的多普勒频移曲线估计频移值并进行补偿。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地面终端配合,且预测精度受限。

近年来,正交时频空技术(OTFS)成为研究热点。与传统OFDM技术相比,OTFS在时频域上具有更强的多普勒频偏和时延适应性 。研究表明,在星地场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OTFS系统信道估计方法在算法复杂度和误码率方面优于传统方法 。OTFS通过将信号映射到二维时频网格上,有效适应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变信道 ,特别适合处理多径衰落信道和高速移动场景。

3GPP Rel-17/18标准也针对NTN场景进行了优化,引入了上行时频同步技术的增强、HARQ技术的增强等关键机制 。在NTN场景下,终端需要根据星地传输时延和频率变化情况对上行时频进行预补偿,以应对多普勒频移带来的影响 。

智能星座组网技术

为解决部署稀疏性带来的覆盖问题,智能星座组网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动态调整卫星网络拓扑,提高星地融合的资源管理效率 。星链(Starlink)采用星间激光链路(ISL)实现卫星间直连,减少对地面信关站的依赖,显著降低传输时延 。

星链V2.0卫星通过激光ISL实现星间直连,重量增至1.25吨,搭载更高效的激光通信组件和相控阵天线 。截至2024年,星链第一阶段已完成4408颗卫星部署,覆盖36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阶段计划到2027年完成7518颗卫星部署,第三阶段预备轨道占位部署约3万颗卫星 。

中国"鸿雁"星座也采取了类似的分阶段部署策略。该星座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投资200亿元,发射60颗卫星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第二期计划2025年完成270颗卫星部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三期完成300颗卫星的全球覆盖 。

智能星座组网的核心是动态负载均衡算法。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协作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巨型星座负载均衡算法 。该算法首先对星座中的卫星进行分簇设计,实现分布式管理;然后利用Q-混合多智能体神经网络设计路由规划方案,实现多传输任务的簇内协同;最后提出基于自动编码器的簇状态压缩机制,提高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将传输成功率提升40%以上,有效避免局部拥塞 。

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

自适应波束赋形是解决部署稀疏性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数字处理方法,对某一方向的入射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实现同相叠加,从而获得该方向的最大能量接收 。同时,对于干扰信号方向,自适应生成零陷,抑制干扰 。

星链卫星采用24×24阵元结构(576个阵元)的相控阵天线,发射增益达30.7dB,支持±60°扫描角度 。其基带处理板通过双冗余1553B总线接收卫星平台发送的轨道、姿态、时间等信息,结合用户位置报告,进行波束指向解算,生成相位控制信号,对移相模块进行移相控制 。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低轨互联网星地通信的L频段星载相控阵天线。该天线阵列由4×4的方形正交对称振子阵元构成,阵面尺寸为340mm×340mm 。在1.60-1.75 GHz频带内,接收天线单元具有VSWR<1.5、轴比小于2dB的圆极化辐射性能;在120°扫描范围内,增益在12.7-16.4dB之间 。测试结果表明,接收相控阵实现了正确的波束指向,具有±60°的大角度扫描特性,有源增益可达83dB 。

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还与AI技术深度融合。星链用户终端通过内置电动机和相控阵天线自动调节角度,结合卫星轨迹预测算法(如FPGA处理星历数据)实现无缝切换,延迟低于0.1秒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终端每分钟可发生多次波束切换,而用户几乎察觉不到 ,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多种类型设备支持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设备支持的技术挑战

6G卫星通信需要同时支持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及其他可穿戴设备。尤其是对可穿戴设备的支持,将极大提高用户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该服务的可能性 。然而,可穿戴设备面临三大技术挑战:首先,功耗限制严格,无法支持高功率通信模块;其次,天线尺寸受限,难以实现高增益通信;最后,处理能力有限,难以运行复杂的通信协议栈。

传统地面通信技术(如5G NR)在可穿戴设备上应用面临困难,主要原因是:1)地面通信基站距离近(通常在5公里内),而卫星距离远(500-2000公里),信号衰减大;2)地面通信设备功率高(可达2W),而可穿戴设备功率受限;3)地面通信天线增益高,而可穿戴设备天线增益低,且手机天线一般为线极化,而卫星天线为圆极化,导致额外增益损失 。

低功耗通信协议适配

为解决可穿戴设备的功耗限制,3GPP已推出专门的NTN协议标准。Rel-17/18标准支持L/S频段(如n255/n256),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低功耗需求 。Rel-18新增L频段(1,610-1,626.5MHz)和S频段(2,483.5-2,500MHz),进一步优化终端信号接收能力 。

针对可穿戴设备,3GPP定义了IoT NTN标准,支持窄带非地面网络(NB-NTN)技术。该技术通过简化通信协议栈、降低带宽需求和减少数据包大小,显著降低功耗。例如,华为与北斗团队合作开发的北斗短报文芯片,采用Polar编码技术,在信道增益上提升了0.8dB,同时通过优化射频链路和引入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进一步提升了信号接收能力 。

专用芯片设计与优化

芯片设计是解决可穿戴设备支持问题的关键。国内厂商如紫光展锐已推出专为低轨卫星通信设计的NTN SoC芯片V8821 。该芯片采用22nm工艺,集成了基带、Transceiver、PMIC、FLASH/SRAM,支持3GPP Rel-17 IoT-NTN标准,可实现双向语音通话和数据传输功能,具有低功耗、面积小等特点 。

国际厂商如高通也推出了支持卫星通信的可穿戴平台。2025年8月,高通发布第二代骁龙W5和W5+可穿戴平台,采用4纳米制程工艺,GPS定位精度提高50%,射频前端模块尺寸缩小20%,整体功耗进一步降低 。该平台搭载的NB-NTN技术使可穿戴设备能够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偏远地区发送和接收双向应急消息 ,极大提升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

终端硬件优化方案

终端硬件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天线设计、射频模块优化和协议栈简化。

在天线设计方面,安其威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单片集成相控阵T/R芯片ARW9621,将相控阵天线"瘦身"成"平板电脑身材" ,满足了相控阵雷达天线系统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要求。该技术已应用于工业物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未来有望在可穿戴设备中实现应用。

在射频模块优化方面,TI CC13x0系列芯片(如CC1310和CC1350)采用低电压设计(1.8-3.8V),接收和发射电流分别仅为5.4mA和13.4mA ,适合可穿戴设备的低功耗需求。这些芯片支持多种调制技术(如FSK、GFSK、OOK),可在39-3767kHz的带宽范围内工作,为可穿戴设备提供灵活的通信解决方案。

在协议栈简化方面,3GPP Rel-18/19针对手持终端上下行链路受限的特点,开展了覆盖增强、高频段应用、移动性增强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禁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HARQ)等机制,大幅降低了协议栈的复杂度和功耗 ,使可穿戴设备能够轻松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用户体验问题及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的三大痛点

目前卫星通信用户体验的最大问题就是:用户需按照手机提示进行卫星对准操作,在通信过程中还需将终端设备指向卫星方向 。这些额外操作给用户带来不便,尤其是在稀疏部署状态下,连接机会更少、窗口更短,对准操作的负面影响被放大。用户需要频繁调整设备方向,操作复杂且耗时,大大降低了卫星通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此外,卫星通信还面临两大用户体验问题:首先是延迟问题,由于卫星距离远,信号往返时间长,导致通信延迟较高;其次是信号强度问题,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严重,需要用户处于开阔无遮挡的环境中才能稳定通信。

自动波束跟踪技术

自动波束跟踪技术是解决用户体验问题的关键。星链用户终端通过内置电动机和相控阵天线自动调节角度,结合卫星轨迹预测算法实现无缝切换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终端能够实时构建障碍物地图,选择最佳卫星链路,切换频率高达每分钟多次,而用户几乎察觉不到 。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的星载相控阵天线具有±60°的大角度扫描特性,支持动态波束指向 。其基带处理板通过双冗余1553B总线接收卫星平台发送的轨道、姿态、时间等信息,结合用户位置报告,进行波束指向解算,实现毫秒级的精确切换控制 。

AI辅助对准技术

AI辅助对准技术通过预测卫星轨迹和优化终端指向,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星链用户应用内置AI工具,通过分析卫星轨迹和终端位置生成对准建议 ,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最佳通信位置。华为则通过UX引导用户手动对星,并结合Polar编码提升信道增益,使手机能够在信号衰减188dB的极端环境下实现通信 。

在AI辅助对准方面,3GPP Rel-19版本已立项研究AI/ML在移动性管理方面的应用 。该研究将考虑网络-sided模型和UE-sided模型的RRM测量预测,以及事件预测(如切换失败、无线链路失败等) 。通过AI算法预测卫星轨迹和用户位置变化,可以提前调整波束指向,减少用户手动对准的需求,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多卫星协同通信机制

多卫星协同通信机制通过整合多颗卫星的资源,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通信服务。星链利用星间激光链路构建动态路由网络,支持数据绕过遮挡物 ,确保用户在单星覆盖结束前无缝切换至下一卫星。这种技术大大减少了用户需要手动调整设备方向的频率。

中国"鸿雁"星座也采用了类似的协同机制。该星座通过软件定义卫星(SDS)和边缘计算实现按需资源分配,支持多颗卫星协同为用户提供服务。当某颗卫星即将离开用户视线时,系统会自动将通信切换到下一颗卫星,确保服务连续性。

此外,3GPP Rel-19版本还研究了UE直连卫星端到端通信(UE-卫星-UE通信) ,该工作方式能够使UE之间直接通过卫星连接通信,而不必经卫星到达地面信关站,有效避免了长延迟和有限的数据速率 ,减少了回程资源的消耗,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6G卫星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趋势

6G卫星通信将呈现三大技术融合趋势:首先是通信与感知融合,卫星将集成雷达感知功能,支持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应用 ;其次是AI与通信深度融合,AI将在星地资源调度、动态网络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后是太赫兹频段与卫星通信融合,为用户提供超高速率传输服务 。

太赫兹通信技术在6G卫星通信中具有巨大潜力。太赫兹频段(0.1-10THz)具有超大带宽,可支持高达Tbps级的通信速率 ,是未来高带宽业务场景的理想选择。然而,太赫兹信号容易被大气影响,需要基于人工智能优化波束赋形,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来降低链路功耗和提升抗干扰能力 。

中国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已取得突破。2023年8月,国内太赫兹技术首次亮相成都大运会,完成了8K无压缩超高清赛事转播,实时传输速率大于80Gbps,传输距离超过1km,是固态电子学太赫兹通信公开报道的千米级最高实时传输纪录 。

应用场景拓展

6G卫星通信将拓展三大应用场景:首先是全域覆盖场景,包括偏远山区、海洋、沙漠等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 ;其次是应急通信场景,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通信保障 ;最后是物联网连接场景,如农业监测、海洋科研等领域的连接需求 。

在全域覆盖方面,中国"鸿雁"星座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第二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三期实现全球覆盖 。该星座卫星位于110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比星链的550公里轨道更高,覆盖范围更广,信号延迟控制在50ms以内,能够满足实时通讯需求 。

在应急通信方面,中国已发射12颗搭载AI系统的卫星,能够在短短5秒钟内完成灾害评估,这是地面系统两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卫星的算力相当于5000万台家用电脑,支持准确预测台风路径,精准度高达99.7% 。

在物联网连接方面,星思半导体推出的Everthink 7610芯片支持5G NTN标准,已用于卫星物联网终端(如水质监测浮标),实现了在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实时数据传输 ,为环境治理和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化与生态建设

6G卫星通信标准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3GPP Rel-19版本已立项研究卫星接入的增强功能 ,包括支持时延可容忍通信类服务的卫星存储转发操作、UE直连卫星端到端通信、GNSS独立定位以及卫星接入定位增强等 。

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也在积极推动全球合作。2022年,推进组与欧洲6G智慧网络和业务产业协会(6G-IA)签署6G合作备忘录 ;2023年5月,推进组与欧洲6G-IA共同举办了6G研讨会,就6G愿景、需求、未来技术趋势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

此外,中国也在规划新的卫星星座计划。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鸿鹄-3"星座计划,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万颗卫星 ,挑战SpaceX的星链计划。该星座采用霍尔电推进系统,具有比冲高、寿命长的特点,特别适合低轨卫星应用 。

结语

LEO卫星通信是6G时代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关键技术,但其部署稀疏性、多设备支持能力和用户体验问题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多普勒效应补偿、智能星座组网和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将有效解决部署稀疏性问题;低功耗通信协议适配、专用芯片设计和终端硬件优化将支持多种设备接入;自动波束跟踪、AI辅助对准和多卫星协同通信机制将提升用户体验。

未来6G卫星通信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首先是技术融合趋势,通信与感知、AI与通信、太赫兹与卫星通信将深度融合 ;其次是应用场景拓展,全域覆盖、应急通信和物联网连接将成为主要应用方向 ;最后是标准化与生态建设,全球统一的6G卫星通信标准将逐步形成,推动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

随着星链、鸿雁等星座计划的推进,以及太赫兹、AI等技术的突破,6G卫星通信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应用 ,为全球用户提供真正的"泛在连接"和"全面覆盖"服务,开启"万物智联"的新时代 。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