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CSDN路,两年AI探索:从工程师到ai的跨界进化

写在前面

今天是我在CSDN创作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来,这个平台见证了我从一名船舶设计工程师,到产品经理,再到如今专注AI工具实践的"工具驯服师"的完整蜕变。特别是过去三年,AI浪潮席卷而来,我也从一个AI的观望者变成了深度实践者,从单纯的技术学习者成长为跨界连接者。

回望来路,每一次技术栈的切换,每一个工具的驯服,都像是在为今天的自己积累弹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收获,更是认知层面的进化——如何在AI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定位。

第一阶段:从怀疑到惊艳(2022年末-2023年6月)

初遇ChatGPT:工程师的审慎与好奇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作为一名船舶设计工程师,我的第一反应是审慎的。在船舶行业工作两年,让我养成了对任何"革命性"技术都先质疑再验证的习惯。毕竟,船舶设计容不得半点闪失,每一个参数都关乎生命安全。

但工程师的好奇心还是驱使我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我用ChatGPT帮我写MATLAB代码和Python代码,用它解释复杂的流体力学公式,甚至让它帮我梳理产品需求文档的逻辑。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助手,虽然偶有胡言乱语,但整体表现已经足够让人震撼。

关键转变时刻:当我发现ChatGPT能够理解我的跨界背景,既能讨论螺旋桨设计原理,又能分析用户行为路径时,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能够跨越知识边界的老师。

工具集扩展:从单一到多元

有了ChatGPT的成功体验,我开始主动探索更多AI工具。Midjourney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创意的无限可能,原来不会画画的工程师也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视觉作品。这段时间,我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尝试着各种新工具,每天都有新发现。

朋友们开始戏称我有"三分钟热度",因为我总是在分享最新发现的工具,但很少深入研究某一个工具的所有功能。当时我也为此感到困扰——是不是太浮躁了?是不是应该专精一个领域?

第二阶段:深度实践与认知重构(2023年7月-2024年3月)

从使用者到布道者

2023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公司内部推广AI工具的应用。从最初的PPT制作优化,到后来的用户调研分析,再到竞品分析的自动化,AI工具开始真正融入我的工作流程。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同事对AI工具既好奇又害怕。好奇于它的能力,害怕于它的复杂性。他们经常问我:“这么多工具,学哪个好?”“会不会很难学?”“学会了会不会很快过时?”

我开始意识到,我的价值不在于成为某个AI工具的专家,而在于成为连接复杂工具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桥梁。我的工程背景让我能够理解技术原理,产品经理的经验让我关注用户价值,而跨界的经历让我能够发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点。

构建个人AI工具矩阵

基于实际工作需求,我开始系统性地构建自己的AI工具生态:

文本生成矩阵:ChatGPT负责创意和逻辑推理,Claude处理长文档和代码分析,Gemini用于多媒体内容理解,DeepSeek和Kimi作为国产化备选方案。每个工具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场景,组合使用能够覆盖90%以上的文本处理需求。

视觉创作生态:从Midjourney的概念设计,到豆包的本土化创作,再到现在的nano banana的精确控制,我学会了为不同的创作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自动化工作流:通过N8N和扣子(Coze),我开始将重复性工作自动化,从数据收集到报告生成,从社媒监控到竞品分析,效率提升了数倍。

这个阶段的核心收获是:不求精通每个工具,但求搭建高效的工具组合

第三阶段:价值输出与IP建设(2024年4月至今)

重新定义"三分钟热度"

2024年,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特质。那个被朋友们戏称的"三分钟热度",在AI时代竟然成了最大的优势。我能够快速上手新工具,迅速理解其核心价值,然后判断是否值得深入。这种能力让我在AI工具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始终能够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从个人实践到社区分享

在CSDN、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我开始系统性地输出AI工具的实践经验。但我发现,纯技术教程已经满天飞了,真正稀缺的是应用场景的连接和价值判断的分享

我开始写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再是纯粹的技术教程,而是基于实践经验的价值思考和认知分享。读者的反馈让我更加坚信,在AI时代,连接器比专家更稀缺

构建可持续的学习闭环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AI学习方法论:

3分钟价值验证:快速理解新工具的核心价值主张,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时间。

30分钟上手实践:通过实际项目来学习工具,而不是看完所有教程再开始实践。

持续迭代优化:不求一次性掌握所有功能,但求在实际应用中逐步优化工作流。

这套方法论不仅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也成了我分享给其他人的核心价值。

两年收获:数字化的成长轨迹

回望这两年的AI学习之路,收获不仅仅是技能层面的提升,更是认知模式的重构:

技能层面:掌握了30+款主流AI工具的核心功能、构建了覆盖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代码的完整工具矩阵、建立了从需求分析到工具选型的标准化流程

认知层面:从"学会工具"转向"驯服工具"的思维模式、从"专精一门"转向"跨界连接"的价值定位、从"个人提升"转向"价值分享"的成长路径

展望未来:AI产品经理的进化路径

站在第五年的节点上,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AI不仅改变了我们使用工具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和创造价值的模式。

短期目标:继续深耕AI工具的应用实践,建立更系统的方法论,帮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AI工具组合。

中期愿景:转型为专业的AI产品经理,将这两年的工具实践经验转化为产品设计能力,设计出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AI产品。

长期使命:成为AI时代的连接者,不仅连接工具与需求,更要连接技术与人文,连接效率与温度。

写给同路人

如果你也在AI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我想分享几个心得:

不要追求完美掌握:AI工具迭代速度极快,与其追求完美掌握某个工具,不如培养快速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关注价值而非技术:工具只是手段,核心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

拥抱跨界思维:AI的最大价值在于连接不同领域,跨界背景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

保持分享精神:在AI时代,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和连接,分享让学习更有意义。

结语

五年CSDN路,两年AI行。从船舶到AI,每一步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可能性的拓展。感谢CSDN这个平台,见证了我的成长轨迹;感谢AI这个时代,让跨界成为了优势。

未来,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下去,用工程师的理性和产品经理的感性,去驯服更多的工具,连接更多的可能。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路人一起,在AI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定位。

愿我们都能在AI时代,成为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隶。


如果你也在探索AI工具的应用,欢迎与我交流。让我们一起驯服工具,连接未来。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