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系统设计背景与目标

在医疗诊断、公共卫生监测、日常健康管理等场景中,体温作为基础生理指标,其检测的精准度与便捷性至关重要。传统体温计(如水银、红外)存在测量速度慢、易受环境干扰、数据难追溯等问题,而热电偶凭借响应速度快(≤1 秒)、测量范围适配体温(35℃-42℃)、稳定性强的优势,成为智能体温检测的优选元件。但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会影响精度,且体温检测需适配便携、低功耗场景,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系统可通过软件补偿与轻量化设计,解决上述问题。
本设计以 STM32L431RCT6 低功耗单片机为核心,构建热电偶智能体温检测系统。核心目标包括:一是实现 35℃-42℃体温范围的精准测量,误差≤±0.1℃,满足医疗级检测标准;二是具备实时冷端补偿功能,通过微型温度传感器修正误差,适配不同环境温度(10℃-30℃);三是支持数据交互与异常预警,实时显示体温值,超阈值(≥37.3℃)时自动报警,同时存储历史数据,适配个人与批量监测场景,兼顾便携性与实用性。

第二章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系统硬件围绕 “微型化 - 低功耗 - 高精度” 逻辑搭建,包含五大核心模块,适配体温检测的便携与精准需求。
核心控制模块选用 STM32L431RCT6 单片机,其低功耗模式下电流≤5μA,且具备 12 位高精度 ADC,可完成信号处理与指令调度。热电偶信号采集模块:采用微型 K 型热电偶(探头直径≤2mm),输出 35℃-42℃对应的微弱电势(1.4mV-1.7mV),经仪表放大器 INA826 放大(放大倍数 500 倍),转换为 0.7V-0.85V 电压信号,传入单片机 ADC 引脚;冷端补偿模块采用 SHT30 温湿度传感器(精度 ±0.2℃),紧贴热电偶冷端,通过 I2C 接口与单片机通信,实时采集环境温度用于补偿。
信号调理模块由 RC 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10Hz)与电压跟随器组成,滤除人体接触时的干扰信号;交互显示模块采用 0.96 英寸 OLED 屏(功耗≤10mA),实时显示体温值、测量时间、补偿温度,搭配 3 个轻触按键(开关机、数据查询、阈值设置);电源模块采用 3.7V 锂电池供电,经 TP4056 充电管理芯片与 AMS1117-3.3V 稳压芯片,为系统提供稳定供电,单次充电可连续使用≥8 小时,适配便携场景。

第三章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与低功耗设计,分为主程序、信号采集与补偿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交互预警子程序,兼顾精度与续航。
主程序首先完成初始化:配置 GPIO 口(控制 OLED、按键)、ADC(采样频率 50Hz,采集放大后的热电偶信号)、I2C 接口(与 SHT30 通信)、定时器(定时 1 秒采集一次数据),并启动低功耗模式(仅采集时唤醒)。初始化后,主程序进入循环,触发按键指令或自动启动测量。
信号采集与补偿子程序执行两步操作:第一步通过 ADC 采集 INA826 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为热电偶热端(探头)与冷端的电势差;第二步读取 SHT30 采集的冷端温度,查询预设的 K 型热电偶分度表(适配 35℃-42℃区间),获取冷端对应电势,与电势差叠加得到热端相对于 0℃的总电势。数据处理子程序根据总电势计算实际体温,采用滑动平均算法(5 次采样滤波)去除接触抖动误差;交互预警子程序将体温、时间(RTC 模块获取)显示在 OLED 屏,若体温≥37.3℃,触发蜂鸣器(频率 1kHz)与红色 LED 闪烁报警;同时每笔数据按 “时间 - 体温” 格式存储至片内 Flash(可存 1000 条),支持按键查询历史记录。

第四章 系统仿真测试与分析

采用 Proteus 与 Keil 联合仿真,模拟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场景,测试系统功能与性能,包括测温精度、补偿效果、低功耗表现。
测温精度测试中,模拟 35℃、37℃、37.3℃、42℃标准体温,环境温度保持 25℃,仿真结果显示,测量值与标准值误差均≤±0.08℃,优于 ±0.1℃的设计目标。冷端补偿效果测试中,改变环境温度(10℃、20℃、30℃),测量同一标准体温(37℃),补偿后误差≤±0.09℃,未补偿时误差达 ±0.3℃,证明补偿功能有效适配环境变化。
低功耗测试中,系统待机时进入低功耗模式,电流≤8μA,连续测量时电流≤30mA,单次 3.7V/1000mAh 锂电池可连续测量≥300 次(每次 1 秒),满足便携使用需求。异常预警测试中,模拟体温 37.5℃,系统在 0.5 秒内触发声光报警,OLED 屏显示 “体温异常”,响应及时;历史数据存储与查询功能正常,无数据丢失或错乱,适配批量监测场景。

结语

本基于单片机的热电偶智能体温检测系统,通过微型化硬件选型、低功耗设计与高精度补偿算法,实现了医疗级体温检测、实时预警与数据追溯,仿真测试表明,系统在精度、响应速度、续航能力上均达设计目标,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健康管理、社区防疫、临床护理等场景。
设计仍有优化空间:当前采用有线探头,后续可集成无线蓝牙模块,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同时,可加入体温趋势分析算法,通过历史数据判断健康状态。未来通过优化热电偶探头材质(如采用医用级不锈钢)与 ADC 采样精度,可进一步提升生物相容性与低温段(35℃-36℃)测量稳定性,推动其在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深度应用。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文章底部可以获取博主的联系方式,获取源码、查看详细的视频演示,或者了解其他版本的信息。
所有项目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完善。对于本系统,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修改时间和标题,以及完整的安装、部署、运行和调试服务,确保系统能在你的电脑上顺利运行。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